圣旨上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什么意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一诏书套语始自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自然少不了借用天命,其一举一动都说成是“奉天而行”,因此,他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其诏书大多也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其后,这个诏书套语沿用至清朝灭亡。明清两代的诏书并不是都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也有相当一部分诏书开头真接用“皇帝诏书”或“诏曰”。另据考证,“奉天承运皇帝”之称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后期,《唐会要》卷十九“让黄帝庙”条记载:文敬太子李塬等人死后追封“奉天承运皇帝”之号,唐太宗开成四年(839),停废此制。这句话正确的说法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逗号应删)先来说说“奉天承运”的意思。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它是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运之道的皇帝下诏书说”。对于天,所有的人都要尊奉、崇拜、敬畏,人类在祭祀活动中首先要祭天。中国古代天命论认为,不仅个人的生死祸福取决于天命,王朝及天子权力的获得,也来自上天的册命,臣属的官职俸禄又得自君主代表上天所作的册命。历代皇帝都以“天子”自居,就是天之子,认为自己是天命的承担者和执行者。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与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有什么区别
秦朝以前,凡上级对下级百发的命令文告都可以称为“诏书”。秦始皇开始,规定只有皇帝文告能称为“诏书”。皇帝的命令除了“诏书”度,又有“制书”,两者区别是:“命为制,令为诏”,意思是涉及重大的制度方面的皇帝文告叫做“制书”,问也叫“命”,《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建武元年九月》注引《汉制度》:“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可见,“制”或“制书”是有关重要制度方面的皇帝答文告,较为隆重。
“诏书”则是皇帝所发布的对于某个具体的人和事的命令,所以说“令为诏”。
由上可见,“奉天承运回皇帝制曰”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有答关重要制度方面的皇帝文告,后者只是皇帝对具体人具体事件发布的命令。
为何古代的圣旨,第一句就是“奉天承运”吗?
之所以皇帝喜欢在圣旨开头就写奉天承运,这个是有讲究的。这个最初是在秦始皇时期提出的,秦始皇认为自己非同凡响,所以在各个方面他都进行了改革。奉天承运其实是两个词,奉天是奉上天的命运,承运则是承载着五德。这个自秦始皇时期提出,经过历朝历代最终在明朝时明朝皇帝将奉天承运正式的定为圣旨的格式。
而在清朝,这就是我们后世人见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古代皇帝一直自称是天子,天子,上天之子。在皇帝们口中他们是上天派来的天生的圣人下来治理人间,所以他们喜欢在圣旨开头就加一个奉天承运给他们的旨意渲染一层神秘色彩。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科学技术水平还是十分低下的。
这还是一个迷信的时代,有这样一层色彩,会使得百姓们心生敬畏。奉天承运,我们看它的字面意思:我奉着上天的命令在履行这个职责。有这句话一说你就会感觉这个命令的档次完全就上升了很多层。毕竟是上天的命令,而不是人的命运,是上天认为你有罪或是上天认为你有功。在人们心中就增加了一层敬畏感,其实不仅仅是奉天承运,古代的皇帝之所以穿龙袍也有是这个意思在里面。
他们皇帝需要和其他人区别开,在那个迷信的时代还有什么比和神灵有关系更突出呢?所以他们喜欢在开头加一个奉天承运,这短短的4个字里面却有很大的讲究。这个是说话的艺术,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是真的不亚于我们现在的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