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块文章是什么意思
近半个多世纪来,时常见到一些人把长篇大论的文章称为“大块文章”,把“块”字作为量词,大块就是一大块的意思,和《水浒传》中武松的“大碗吃酒,大块吃肉”的大块,意思是相同的。既有一大块的“大块文章”,自不免会引出把几百字或千把字的短文称为“小块文章”。果然,最近还看到有些作家把这种短文称为“豆腐块文章”。豆腐块不大,当然意思就是像豆腐那么一点点大的“小块文章”。
我相信这些作家当然知道“大块”的典故和意义以及“大块文章”的来历。不过对当前年轻一代来说,尤其是不从事文学工作的,恐怕就未必知道“大块”的本来意义,从而引起误解。
“大块”二字,本出《庄子》,或以为天,或以为地。晋·张华有诗句:“大块禀群生”(禀音lin,意为赐食)。《辞源》对大块的解释即用《庄子》“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之义,大块统指天地而言。读过《古文观止》的人,大概都知道卷七中有唐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春夜宴桃李园序》,其中有句:“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大概是“大块”与“文章”联系在一起的根源了,这里的“大块”也是指天地。如将这两句话译成白话文,那就是:“况且春天明媚的风光吸引着我,天地万物都是供我写文章的资料。”毫无疑问,李白文内的大块是指天地,绝对不是指一大块或一大篇,如今人所说的长篇大论的“大块文章”。
把篇幅冗长的文章称为“大块文章”,据我所知,大概是从本世纪30年代中开始。当时有一些提倡幽默的作家以戏谑的口吻把冗长的文章称为“大块文章”,后来便被众多人沿袭照用,最后“数典忘祖”,失去戏谚的成分,成为一个通用的词汇。这样,到如今,不但有“大块文章”,并进而出现“小块文章”和“豆腐块文章”,也就不为奇了。但这与李白文内的“大块假我以文章”中的“大块”,在意义上相去已不知几个十万八千里了。
在《新华成语词典》中“大块文章”如何解释?帮帮忙,急用哦!
大块文章
【今义】
原指大地景物提供给人作文章的素材。后多指长篇大论内容丰富的文章
【出处】
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解释】
大块:指天地、大自然。假:借。
文章:原指错杂的色彩、花纹。此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指出,天上日月,地上山川,以及动物、植物等,均有文采,“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原文】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原文翻译】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漂浮无常,如梦一般,能有几多欢乐?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原因的!何况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展现锦绣风光。现在聚会在桃花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间的乐事。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大家咏诗歌唱,唯独我自愧比不上谢灵运的诗才。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没有完,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摆出荣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作诗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事例】
眉山苍苍,~,兽纽头,篆鸟迹,中空无物,何止容卿辈数十。★清·黄景仁《砚铭》
大块文章dàkuàiwénzhāng
【解释】:大块:大地。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百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
【出自】:唐·李白《度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示例】:专眉山苍苍,~,兽纽头,篆鸟迹,中空无物,何止容卿辈数十。◎清·黄景仁《砚铭》
【近义词】:长篇大论、鸿篇巨制、洋洋万言
【反义词】:言简意属赅、要言不繁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什么文章?
表面文章[biǎomiànwénzhāng]?比喻形式好看但没有实质内容、不求实效的事物:坚持实事求是,不做~。
大做文章[dàzuòwénzhāng]?比喻为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些问题上横生枝节,或借题发挥,扩大事态。
反跌文章[fǎndiēwénzhāng]?反着说正面话或欲扬故抑的文章。
道德文章[dàodéwénzhāng]?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官样文章[guānyàngwénzhāng]?旧时官场例行的公文,有固定的格式和套语。比喻装模作样,内容空虚,敷衍了事的言论或措施。
爱情文章[àiqíngwénzhāng]?男女之间相爱的情谊。
班马文章[bānmǎwénzhāng]?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反面文章[fǎnmiànwénzhāng]?从事情的反面做的文章。多指反语。
官祥文章[guānxiángwénzhāng]?徒具形式,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
满腹文章[mǎnfùwénzhāng]?比喻文章极好,很有才华。
黼黻文章[fǔfúwénzhāng]?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色彩绚丽的花纹。泛指华美鲜艳的色彩。
品德文章[pǐndéwénzhāng]?品德和学问。
八股文章[bāgǔwénzhāng]
1,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时规定的应考文体。
2,对刻板、僵化文章的讽称。如:“批阅学生作文习作,有时象在强迫自己去读一堆僵化的八股文章。”
大有文章[dàyǒuwénzhāng]?指话语、文章、或已表露的现象之中,很有令人难以捉摸的意思或别的情况。
大块文章[dàkuàiwénzhāng]?大块:大地。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
换字文章[huànzìwénzhāng]?南宋咸淳末年出现的一种文章变体。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太学文变》:“咸淳之末,江东李谨思、熊瑞诸人,倡为变体,奇诡浮艳,精神焕发,多用庄列之语,时人谓之换字文章。”
(百度汉语)
大块文章这个成语的意思?
【解释】抄:大块:大地。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百章。
【出自】: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示例】:眉度山苍苍,~,问兽纽头,篆鸟迹,中空无物,何止容卿辈数十。
◎清·答黄景仁《砚铭》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
大块文章[dà知kuàiwénzhāng]
【解释】:大块:大地。原指大自然锦绣般道美好的景色。后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专
【出自】: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属
王蒙自传——大块文章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王蒙自传——大块文章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都说一九七八年把四个人抓起来是第二次解放,对于我来说,其兴奋,其感触,其命运攸关,生死所系,甚至超过了第一次解放:指的是一九四九年解放军席卷了全国。那一次体会的是革命的胜利,是战胜者的骄傲和欢欣zhidao。这一次体会到的却是终于绝处逢生,黑暗的地窨子里照进阳光,绝望变成了希望,困惑变成了清明,惶惶不可终日变成了每天都有盼头更有意料得到的与意料之外的喜讯。
《人民日报》立即重发*的《论十内大关系》,这在毛著中是最最务实求真、通情达理、灵活机变,不搞教条主义、不搞绝对化、不照抄苏联模式的一篇典范之作。紧接着《人民日报》上竟然发表了反驳所谓批判“唯生产力论”的文字,大意说是经济都搞成了这个样子,还在那里批判“唯生产力论”,是不是要让我们喝西北风呢?其实这样的话,这样的说法,早已经容在我的头脑里夹杂着叹息、怨忿说了不知多少遍了。绝对用不着什么水平什么理论的老百姓的常识,早就弄清了的道理,却由于政治的特殊情况变成了……
卢杲何许人也?
叛逆的独立思考者----爱因斯坦
卢杲发表于2005-8-1117:03:00
美国,两位科学家完成了光的实验,结果与物理学理论相悖。在巴黎,似乎有无尽能量的矿物令科学家们困惑不已。与此同时,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因为太阳能不能永远发光而争论不休。这些正是100年前困扰科学家们的问题。也正是在100年前,这些问题的答案以一系列论文的形式出现在德国学术刊物《物理学年报》上。这些论文以不到70页的篇幅解答了这些谜题,也因此颠覆了人类几个世纪以来关于自然的公认理论。而它们的作者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
1879年,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小时候就表现出了与17世纪的天才牛顿相同的一些特点:他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脾气坏得吓人。但5岁时,爱因斯坦就对自然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兴趣。父亲给了他一个指南针,指针在磁力的无形作用下转动的情景让他惊讶。像牛顿看到掉落的苹果一样,爱因斯坦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认为自己看到的现象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渐渐长大的爱因斯坦也像牛顿一样开始怀疑权威。因为对学校生活感到厌倦,加上不尊重老师,他在16岁时退了学,老师给爱因斯坦下的结论是他将一事无成。他们不知道,当时他已经完成了第一篇科学论文(内容是建议用实验来研究电磁现象)。
然而在外人看来,爱因斯坦注定一事无成。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学院学习时,老师们认为他懒散而傲慢,最后以全班倒数第二名的成绩毕业。由于无法进学术机构,爱因斯坦以当私人教员为生,两年后才在伯尔尼专利局找到一份临时工作。
在那里,爱因斯坦被正规教育扼杀的科学激情终于重新迸发出来。他与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开始思考科学家们面临的科学难题和谜题。
当时,最令人困惑的是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的假设:光和热的能量来自于“量子”。普朗克本人也不喜欢这种假说,但它似乎是解释物体在受热时辐射能量的唯一办法。爱因斯坦决定探究其中的联系,这成了他1905年第一篇重要论文的基础。爱因斯坦证明,量子理论同样适用于其他现象。他更利用该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即某些金属在适当频率的光作用下会释放电子。
爱因斯坦的论文给了量子理论很大的支持———普朗克也开始注意这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几周后,爱因斯坦在物质的布朗运动方面取得了另一个重大突破。爱因斯坦证明,布朗运动表明了原子的存在。当时,许多著名的科学家认为原子是想象出来的,目的只是使计算更加简便。爱因斯坦认为,布朗运动是原本肉眼看不见的大量原子碰撞的结果,通过测量能得知其大小。
实验很快证明了爱因斯坦的观点,这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另一个支柱:物质的原子特性。然而与爱因斯坦1905年6月和9月发表的两篇论文相比,就连这一突破也显得黯然失色了。后两篇论文提出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全新概念,具有改变历史进程的深远意义。
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但已有的一些证据对此提出质疑。理论物理学家们注意到,在磁体相对于电导体运动或电导体相对于磁体运动时,电磁定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按常识来说结果应该是一样的。1887年,美国物理学家艾伯特·米切尔森和爱德华·莫利发现了更异常的现象:不管试图测量光速的人的速度如何,测量到的光速是恒定的。这显然与当时盛行的观点相悖。
爱因斯坦在论文中以引人注目的自信指出了这些异常现象,并提出两个基本观点:一是物理学原理适用于任何物体,不管其如何运动;二是在真空中光速不受观察者速度的影响。接着,他利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证明,在这两个原则下,光速是极限速度,接近光速的物体会变小变平。爱因斯坦认为,甚至时间也会受影响,移动的钟走得比静止的钟慢。
对于“相对论”的一个结果,就连爱因斯坦也觉得令人费解,这个结果是在他把相对论与能量守恒定律结合起来时出现的。其结果意味着任何物质(M)都是不可思议的能量(E)来源,他后来总结的等式是E=Mc2,其中c代表光速。
面对学术界以外一个无名小卒的这么多惊人的论断,科学界在一段时间以后才作出回应。先是普朗克等理论家、后是从事科学实验的人都开始认真对待他的预测,当预测一个个得到证实以后,爱因斯坦声名鹊起。到1909年,他终于辞去专利局的工作,成为苏黎世大学的副教授。第二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提名————但直到1922年,也就是获得10次提名以后,这顶桂冠才戴在他头上。
这次获奖名义上是奖励爱因斯坦在光电定律方面的贡献,但他的其他创造性理论同样堪当此誉。E=Mc2解释了“神奇”矿物的神秘能量来源:它们的原子经过放射性衰变,一小部分物质转化成大量能量。这个等式还解释了为什么恒星可以通过把很少的氢燃料团转化成巨大的光和热,从而永恒地发光。
E=Mc2等式在核电站中得到应用,为全世界提供了16?电力,而核武器迄今仍对国际形势具有重大影响。从GPS导航系统到防盗报警器,从医用扫描器到太阳能计算器,爱因斯坦的理论同样是当今许多技术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爱因斯坦
--------------------------------------
周光召:爱因斯坦的成才道路可资借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15日在北京说,科技界应当通过爱因斯坦成才的道路,分析产生这样杰出人物的条件,努力为中国青年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使中国科学能够早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周光召在“世界物理年”纪念大会上说,在20世纪初古典物理学出现危机的关键时刻,爱因斯坦是推动物理学革命思想的一面旗帜。他独自发现了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念,将时空、物质和作用力通过对称性统一起来。
他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从微观夸克到宏观宇宙物质和运动的图像和规律,丰富了人类的物质观和宇宙观,也为20世纪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在微电子、激光、原子能、全球定位系统、传感器、加速器、信息保密等广泛应用的技术中都可以看到爱因斯坦研究成果的影响。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5篇重要的物理学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光量子学说、质量-能量关系和布朗运动的理论等重要物理学概念和理论,对20世纪物理学革命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05年被誉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为了纪念“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周年和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国际物理学界从2000年开始,一致倡议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在2004年6月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这个倡议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各国的支持。
中国科协、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今年将以“世界物理年在中国”为主题联合组织系列纪念活动,“世界物理年”纪念大会是系列活动之一。
----------------------------------------
爱因斯坦,“小职员”改变大世界
李斌
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5篇重要的物理学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光量子学说等重要物理学概念和理论,对20世纪物理学革命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爱因斯坦独自发现的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念,将时空、物质和作用力通过对称性统一起来。从特殊相对论出发,他提出了质量和能量等价的公式,开辟了原子能的时代。爱因斯坦和普兰克和玻尔一起是量子论的主要奠基人。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的改变21世纪物理学面貌的5篇论文是他业余时间的创作。1902年,在友人的帮助下,爱因斯坦获得了瑞士专利局职员的工作,以微薄的收入维持一家的生活。他在专利局一直工作到1909年,才有大学聘请他为副教授。爱因斯坦在回忆中说:“在我最富于创造性活动的这几年中,我就不用为生活而操心了。作为一个平民,他的日常生活并不靠特殊的智慧。如果他对科学深感兴趣,他就可以在他的本职工作之外埋头研究他所爱好的问题。不必担心他的努力会毫无成果。”
求学期间,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下循规蹈矩的好学生,他厌恶那些不尊重学生主动性和独立人格的灌输式教育,他在中学和大学都不为老师所看重。“事实上,现代的教学方法还没有把神圣的求知欲完全扼杀掉,这差不多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之外,首先需要自由——没有自由它将不可避免地会夭折。”
在介绍了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后,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评论说,我们就是要通过爱因斯坦成长的道路,分析产生这样杰出人物的条件,努力为中国青年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使中国科学能够早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中国要成为科学强国,必须学习爱因斯坦的精神,改革我们的教育方法,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充满社会责任感,掌握、创造和应用最新科技成就,敢想敢干,敢于超越,全身心献身振兴中华的青年英才。”
--------------------------------------------
中国将有爱因斯坦吗?
木子
1905年是个“奇迹年”。在这一年,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表了5篇论文,这些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就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最终版本的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水星近日点的进动问题,预言了光线的弯曲,为伽莫夫等人提出的标准大爆炸宇宙模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是绝对正确的真理吗?标准大爆炸宇宙模型的奇点问题说明广义相对论还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寻找中国的爱因斯坦》一书指出,“广义相对论虽然将引力当做几何效应,但有个众所周知的现象却不会改变:引力将我们吸往地面,而非推向外太空。在纯粹吸引作用下的物质分布不可能达到静态平衡。爱因斯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预感到他的理论将给出一个变动的宇宙模型。但是,宇宙永恒的西方哲学思想对爱因斯坦的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至于理论与信仰发生矛盾时,他竟忍痛修改了自己的理论。爱因斯坦在场方程中加入了一个‘宇宙学项’来平衡宇宙间所有物质的相互吸引”。事实证明,爱因斯坦最终错了。
书中继续指出,“在哈勃尚未进行那个著名的观测之前,俄国人弗里德曼在两个非常简单的假设下,直接求出了场方程式的数学解答。这个解答说明在广义相对论下宇宙必须膨胀。可是,爱因斯坦指出,弗里德曼的计算是错误的。在明白是自己算错之后,爱因斯坦又说,这样一个动态解在物理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这个例子再次说明,即使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其“法力”也是有限的。
百年已过,爱因斯坦并未被超越。但爱因斯坦真的无法超越吗?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莱德曼坚信,在全世界60亿人口中,一定有一颗年轻的、与爱因斯坦同样智慧的心等待着被发掘。
那么,中国有或将有爱因斯坦吗?
首先让我们看看在哪些领域可能存在特别重大的问题和突破的可能性。书中提到的标准大爆炸理论存在这奇点问题、磁单极子问题、平直性问题,它们用广义相对论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促使人们尽力去想办法,去进一步完善大爆炸理论,另一方面也给极力维护广义相对论、标准大爆炸理论的所谓正统的科学家们敲响了警钟。至少在目前来说,我们还不能确定标准大爆炸理论就是绝对正确的,不能认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就是对它补充一些细节而已,不能认为研究宇宙学的其他非标准途径就一定是异端邪说。
事实上,近年来,理论物理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是显而易见的。本书提出“寻找中国的爱因斯坦”的噱头,其实旨在重新唤醒人们对物理学的热情,期望最优秀的人才投入到理论物理学的研究中来。我期待着本书能够带给青年学子以新知,更带给他们探索未知的激情!
-------------------------------------------
中国的爱因斯坦出现之前
今年是科学界的“爱因斯坦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天才的科学家。在中国的纪念活动中,我们也听到有人充满期待的追问: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中国的爱因斯坦呢?
人们对中国爱因斯坦的呼唤,说明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爱因斯坦式的天才,更说明大家对我们这样一个伟大民族不能为世界贡献天才科学家感到不满。但是,单单呼唤和不满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怎样造就、培养中国的爱因斯坦?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鲁迅先生的意思是说,未有天才之前,先要培养生长天才之树的社会土壤。环顾现实,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我们社会恰恰缺少产生中国的爱因斯坦的土壤。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那5篇著名论文的时候,正式的身份也只是一个专利局的三级职员,显然应该被看作是一个业余科学家。在中国对像他这样的人有一个已经略有贬义的称谓:民间科学爱好者。一位科技界人士指出,在当今中国存在这样一种倾向,从事科学研究好像是所谓“科学家”的专利,科研院的“正规军”看不起业余时间搞科研的“土八路”,而声名显赫的“老资格”又总是压着刚出校门的“愣头青”一头,在这种氛围里,要想再创造一个像爱因斯坦这样从26岁的专利局普通职员一举成为空前绝后的物理学天才的神话,远非可能。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陈景润在歌德巴赫猜想中取得突破时,人们虽然不理解他的研究课题,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成为公众心目中的科技巨星公众热爱他、崇拜他,他就是公众心目中的偶像。而在21世纪的今天,公众人们似乎只想寻求轻松和猎奇。人们追逐的是演艺界明星,记得在上海就发生过诺贝尔奖科学家与某歌星同机抵达,追星族们涌向歌星,而诺贝尔奖科学家面前却“门廷冷落”的事。当好奇心这种人类最可贵、最纯真的天性转向了快餐文化和演技界明星绯闻,我们还能奢望的明天将会出现中国的爱因斯坦吗?
过去中国有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年轻人则是学好经济、管理、法律不怕。而且现在的人才交流招聘采用“一对一”的专业对口模式,这对人才的长期培养并没有益处,而不大顾及人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我们的教育体制扭曲,往往不是培养发展而是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曾经批评国内的奥数赛热,说“大家是带着目的去学数学、拿奖牌。没有几个人是真正欣赏数学,是为了数学而去做数学。”同样,在各种形式的物理竞赛中,有几个人是真正欣赏物理,是为了物理而去学习物理的呢?即使有兴趣,恐怕也没有时间。在日前举办的“物理照亮世界———光传递活动”中,中国参加活动的学生都是非常热爱物理的学生。但即使是这样的学生,也在纪念爱因斯坦这一神圣庄严的时刻,仍念念不忘手中的英语试卷。学生们表示:“虽然非常喜欢科学,但课业太重,我们很无奈。”
鲁迅先生把普通民众比喻为泥土,他说:“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艰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同样,中国要想培养爱因斯坦式的天才,我们就应该应不拘一格,为青年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是关键。一旦拥有了天才成长的肥沃土壤,那么,中国的爱因斯坦的出现就不会再是一种奢望。
--------------------------------------------
如果爱因斯坦的论文被扔进废纸篓
许多科学家认为,下一个爱因斯坦肯定会出现,不过,我们要等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毕竟,从物理学的关键人物牛顿到另一位关键人物爱因斯坦,中间相隔了200多年。所以,下一个爱因斯坦也许还没有诞生,也许如今还只是个婴儿。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后的32年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度过的。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的爱德华·威顿说:“爱因斯坦解决的许多问题,都是人们不会问也不想问的问题。地球上可能存在比这些问题还要重要的问题,可是无人问津。从事物理研究的大有人在,可是有谁愿意探讨这些问题?”
爱因斯坦还是一位音乐家,而音乐与数学间的相互影响是广为人知的。每当爱因斯坦冥思苦想某个物理问题却不得其解时,他就会狂奏小提琴来激发灵感。正如一些科学家所说,爱因斯坦对音乐的热爱展现了他的直觉思维,这也为他日后创立一般人无法想像的相对论建立了空间。
今天,大学里培养出了数百万个物理学家,却没有太多的科学工作提供给他们,所以,他们就到了华尔街和硅谷,用自己的分析技术赚钱。即使留下来做研究的也不是单打独斗,比如,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位于瑞士的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中心)的实验室里,进行单个原子粉碎实验时会有100名研究人员合作,要发表研究成果需要好几年。很难想像,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叛逆者”能忍受这种情况。
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家布赖恩·格林说:“也许今天有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但他要想真正成为爱因斯坦比较困难。空间和时间的实际构造弯曲了吗?我的天,多么古怪的想法!如果你认为你能找到答案,肯定有人会用头去撞墙。”
也许最有服说力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写的5篇论文。当时默默无闻的他将“思想实验”的结果写成论文,投给了一本声望很高的杂志。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论文里并没有批注和引用。如果今天你也如法炮制,结果会如何?格林说:“我们经常收到这样的邮件,随手就把它们扔进废纸篓。”
-----------------------------------------------
下一个爱因斯坦要等多久?
爱因斯坦风骚百年,至今无望其项背者。但科学不会止于爱因斯坦。“会不会再有一位爱因斯坦?”正是今年“世界物理年”的最大悬念。
科学家认为,新的爱因斯坦终将诞生,但可能要等很久。毕竟,在牛顿之后,过了两百多年才出现爱因斯坦。物理学家表示,下一个爱因斯坦要不就尚未出生,或者现在还是个婴儿。原因是为了追寻可以解释支配自然界现象各种作用力的大统一理论,已经将现代数学推展到极限。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发展出新的数学。
新世纪出现爱因斯坦式的英雄概率下降。21世纪的大学制造出数百万名物理系毕业生,但研究职位有限,大多数人将分析能力贡献给华尔街或硅谷,这更为实用,实质报酬也更高。即便是留下来作研究的也不是单打独斗。以位于瑞士、全球最大的高能物理实验室“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为例,一个原子撞击实验就有上百位科学家参与,发表结果往往需要好几年时间。很难想象爱因斯坦能够容忍这种情况。
现代的学界缺少发现爱因斯坦的“伯乐”。也许最佳的例子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所提出的5篇论文。名为“论文”,实际上是成篇累页的计算公式与过程,基本上应归类为“思想实验”。当时默默无名的爱因斯坦将作品寄给学术地位崇高的德国《物理学期刊》,没有附上批注或引述出处。试问:换成今天,这种格式的论文会有什么下场?—多半会当作垃圾处理。
功利主义和“狭义”的教育成为新爱因斯坦出现的阻碍。爱因斯坦在青少年时期就研读康德、叔本华、史宾诺莎等哲学巨匠的作品。圣母大学科学史教授霍华认为,哲学训练让爱因斯坦具备独立抽象思索时空关联的能力。
爱因斯坦的小提琴造诣也有口碑,学界都知道数学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每当爱因斯坦冥思苦想某个物理问题却不得其解时,他常会借由狂奏小提琴来激发灵感。正如有科学家说道,爱因斯坦对音乐的热爱展现了他的直觉思维?熏这也为他日后创立一般人没法想象的相对论建立了形象直觉的空间。
---------------------------------------------
物理学正呼唤下一个爱因斯坦
100年来,物理学飞速发展,并从中分化出了大量的学科———力学、热学、光学、声学、无线电、微电子,像激光、原子能现在都已经形成了独立学科。这些学科支持了机械、冶金、建筑、电力、原子能、航空航天、计算机、通讯等工程科学的发展。物理学进入化学、生物、天文、地学、数学、技术科学,就出现了所谓的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天体物理、地球物理、计算物理、技术物理等新兴的交叉学科。
物理学在20世纪的广泛应用可以证明,物理学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它不断增强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开辟出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反过来市场和国家的需求又推动物理学迅猛快速地发展。
2000年美国工程院选出了20项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分别是电气化、汽车、飞机、自来水系统、微电子、无线电广播、电视、农业机械化、计算机、电话、空调和冰箱、高速公路、卫星、因特网、摄影,还有家用电器、医疗技术、石油和石油化工、激光和光纤、核技术、高性能材料。其中采用的技术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跟物理学的发现有关系。
物理学引导了以微电子、光电子、网络和微光机电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信息社会的到来奠定了技术基础。由物理学研究带来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中国科协主席、著名物理学家周光召在对物理学进行百年回顾与展望时说道:“即使作为一个终身研究物理的人,我想也很难能够对它全面地了解。”
我们面前还有很多不解之谜,譬如:质量是怎么产生的?最基本的物质形态到底是什么?暗物质又是什么?四种相互作用力能不能够统一,怎么样统一。真空的结构和对称性怎么样?相变和对称性的破缺是怎么发生的?量子力学的去相干过程又是怎么发生的?量子力学是不是最终的理论?宇宙的能量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强烈的伽马线爆发是怎么产生的?黑洞的命运和结构又是怎么样?宇宙和时空是怎么起源的?是不是存在多个宇宙?
学者们认为,今天的物理学与爱因斯坦当年创造奇迹时的情况类似,正处在革命的前夜。研究的素材已经具备,时代在呼唤下一个爱因斯坦式的伟人,并将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
---------------------------------------------
颠覆世人时空观念的爱因斯坦
学生时代只在数学上显出天分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3岁多还不会说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到医院进行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9岁时说话还不很流利,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爱因斯坦不喜欢学校的教育,当时的德国教育体制,军国主义色彩很浓。爱因斯坦的班主任是德国军队的一位预备役上尉,学校的教学活动毫无生气,如同军事化的训练,课堂上没有一丝活力。
爱因斯坦觉得自己性格无法适应学校的一切,他不习惯刻板的教学活动,更不愿死读书,他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在他的记分册上,除数学外,其他分数都不高。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生性孤僻、智力迟钝”,“不守纪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同学们也不愿意和他来往。
有一次,爱因斯坦的父亲想问一问学校的训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适合做什么,这位主任毫不客气地回答:
“做什么都没关系。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的。”
爱因斯坦还逃过学。
他们不需科科全优偏才反离成功更近发现孩子最佳才能区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上在中学的生活让他无法忍受,爱因斯坦16岁那年,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圆。
但是,半途辍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老实、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临阵脱逃的主意。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可恶的学校。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中学的6年生活,给他一生留下了最痛苦的回忆。
不过,爱因斯坦很早就显示出了他的数学天分。
在学校爱因斯坦的数学成绩总是第一。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是小爱因斯坦入学前的数学启蒙者,也正是他将打开自然科学殿堂大门的第一把钥匙递给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曾问他叔叔雅各布:“叔叔,代数是什么?”
叔叔微笑着答道:“代数这个东西,可以说是懒鬼的算术了。凡是不知道的东西,都叫做x,然后来找这个x。”叔叔独特的教育方式激发了爱因斯坦对代数的兴趣,这和学校的死板的教学完全不一样,在叔叔的引领下,爱因斯坦对数学的兴趣超过了一切。
来自俄国的大学生塔尔梅对爱因斯坦的数学的影响也很大。
爱因斯坦在上中学时,塔尔梅每星期四到爱因斯坦家来吃晚饭,这是慕尼黑犹太人帮助外国来的穷苦犹太学生的慈善行动。塔尔梅是学医的,但对各种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哲学均抱有兴趣。他对小爱因斯坦的超常求知欲及能力很吃惊。那本让爱因斯坦终身难忘的《神圣的几何小书》便是塔尔梅送给爱因斯坦的。
一开始,塔尔梅总喜欢和爱因斯坦谈论数学问题,越谈就越引起爱因斯坦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学校枯燥教学方式厌倦的爱因斯坦干脆自学起微积分,他提出的数学问题常弄得中学数学老师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因此尽管爱因斯坦的数学成绩永远第一,但老师并不喜欢他。
一次,一位老师公开对他说:“如果你不在我的班上,我会愉快得多。”爱因斯坦不解地回答:“我并没有做什么错事呀!”老师回答说:“对,确是这样。可你老在后排笑着,这就亵渎了教师需要在班级中得到的尊敬感。”
爱因斯坦当然没有任何过错,他的老师的抱怨也可理解。爱因斯坦超常的数学能力确实让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感到难堪和无法言说的心理压力。
和这位教师不太大度的心理相反,塔尔梅虽不久后也不是爱因斯坦数学上的对手了,但他依然热情地为爱因斯坦介绍当时流行的种种自然科学书籍和康德的哲学著作,特别是布赫纳的《力和物质》、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给爱因斯坦留下极深的印象。
爱因斯坦的学生生涯并不值得夸耀,他是个典型的偏科生,只在数学上显示出了天分。爱因斯坦在老师眼里也不是好学生,老师和家长都不看好他。
但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却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他的伟大是可以同牛顿相比拟的。他多方面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影响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物理学者。特别是他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从而埋葬了传统的经典物理学,开创了现代物理学的新局面。
-------------------------------------------
爱因斯坦需要纪念更要超越
北京时间4月19日19时40分,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启程的一束特殊的周游世界的光信号途经上海抵达北京,这是全球各地都在“点灯”以纪念科学大师爱因斯坦的行动的一部分。全世界都在纪念爱因斯坦,理由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他的光芒仍然照耀着人类社会。
在牛顿这位公认的科学巨匠去世后200多年,世界出现了另一位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此情此景倒真吻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人才观和社会发展观。但是,如果以今天IT行业的摩尔定律来看待,几百年的时间显然太久。科学大师的出现是需要条件的,至少需要许多客观条件。从这两点上看,今天和未来出现爱因斯坦的条件似乎还不太成熟,也因此,时代期盼像爱因斯坦一样的大师的出现,尚需不短的时日。
谁都知道,爱因斯坦从事的是基础研究,而在许多人眼里,基础研究在至少可见的将来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但是,越是基本的科学规律,在未来的覆盖面越广,就越有深远而广阔的价值。
比如,在今天,原子能、激光、微电子、传感器、加速器等广泛应用的技术方方面面都渗透着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或以他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但是,从客观上看,由于今日IT、互联网和生物技术等实用而快捷的技术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选择它们作为专业,学习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学生数量和素质均有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正如有媒体所说:“主宰上世纪发展的科学界,正在缓慢而又令人痛苦地衰落,有青黄不接的危机。”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现行的社会评价制度、科研成果的考核体系都表现为或多或少的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科研资金和利益分配都倾向于实用性的项目,基础学科很难分得一杯羹,就更难吸引到人才,更谈不上培养人才和出现科学巨匠。尤其是在中国,以表格、数字和时间(三五年)考核科研人员的成果,并由此决定他们的生存和饭碗,也就不再可能吸引青年学子和研究人员潜心于那些在短期内并不能“出成果”的研究。
而急功近利的社会评价在事实上可能是本末倒置,因为任何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以至推广到市场,如果没有理论的突破和指导,实在是难有后劲和长足发展。
正如今天的各种实用技术都离不开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因此,由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导致了理论基础研究陷入低谷,也就失去了产生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大师的环境。
另一方面,今天的教育制度虽然与爱因斯坦时代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它也并没有为科学大师的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对于爱因斯坦这样特立独行的学生,不仅当时的教育制度,就是今天的教育制度也不可能见容。今天,我们的教育模式比爱因斯坦时代好不了多少,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模式充满了灌输式教育、不尊重学生人格、不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不尊重个人的独创性和个人意愿等等,这些都是在扼杀科学大师而非培养科学巨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现代的教学方法还没有把神圣的求知欲完全扼杀掉,这差不多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之外,首先需要自由———没有自由它将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来是多么地优越呵!
因此,即使现在和未来,有人拥有了爱因斯坦那样的超凡素质,那也不意味着,肯定能再次诞生一个爱因斯坦式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