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为:不要不自我警惕约束,态度要端庄像有所思考的样子,讲话要安详明确。
出处:春秋·戴圣《礼记》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争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白话释义:
《曲礼》说:不要不自我警惕约束,态度要端庄像有所思考的样子,讲话要安详明确。这样才能使人信服啊!傲慢的心思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心志不可以自满,享乐不可以至极。
有德行的人亲近并敬重他,畏服并爱慕他。爱他人,但能知道他的短处;恨他人,但能知道他的长处。既能积聚财富,又能散发财富,救济他人。
既能安适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也能适应其他变迁的境况。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遇到危难,不要随便逃脱。遇有争讼,不求胜过他人;分派东西,不求多得。疑惑未知的事,不要乱作证明;已经了解的事,不要据此强辩。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
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文章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意思是:一个有地位的人,心中时刻都要有个“敬”字,外表要端庄,像是俨然若有所思样子,说话要态度安祥,句句在理。做到这三点,才会使人们安宁啊!
词句出自《礼记·曲礼》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扩展资料: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出自《礼记》。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的成书过程: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
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曲礼
意思是:一个有地位的人,心中时刻都要有个“敬”字,外表要端庄,像是俨然若有所思样子,说话要态度安祥,句句在理。做到这三点,才会使人们安宁啊!
词句出自《礼记·曲礼》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扩展资料:
《曲礼》上说:一个有地位的人,心中时刻都要有个“敬”字,外表要端庄,像是俨然若有所思样子,说话要态度安祥,句句在理。做到这三点,才会使人们安宁啊!
傲慢之心不可产生,欲望不可放纵无拘,志气不可自满,享乐不可无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曲礼
【释义】:一个有地位的人,心中时刻都要有个“敬”字,外表要端庄,像是俨然若有所思样子,说话要态度安祥,句句在理。做到这三百点,才会使人们安宁啊!
词句出自《曲礼度上》,【朝代】:两汉?【作者】:佚名
原文如下:《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释义】:《曲礼》上说:一个有地位的人,心中时刻都要有个“敬”字,外表要端庄,像是俨然若有所思样子,说话要态度安祥,句句在理。做到这三点,才会使人们安宁啊! 傲慢之心不可产生,欲望不可放纵无拘,志气不可自满,享乐不可无度内。
佚名:亦称无名氏,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往往指诗歌、文章、歌赋、工艺品等等的原创作者因种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已经无从考证。容但是其作品却脍炙人口或流传不息,广为人知。就以“佚名”代替作者名字。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意思是:不能不百敬,庄重地思考,安详地谈论,这样度民众就和平了。
进一步理解是问:君子没有不恭敬、不严肃的形象,这种形象就像在严肃地思考答一样。说话有条理,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心定则其言安稳而舒畅,容内态恭严而语辞安定,则君子之形象容已俱,民众佩服。
敖不可长拼音
成语名称敖不可百长
汉语拼音àobùkězhǎng
成语释义敖:通“傲”,傲慢。傲慢之度心不可问以滋长。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答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版可极。”
使用例句权我们要教育他敖不可长的道理。
“敖”字的两种读音分别是什么?
一、敖字仅有一种读音:百[áo]
二、释义:度出游,闲游,以敖以游知。
古同“熬”道,煎熬。
姓,敖包相会。
粮仓,敖仓。
出处
敖,出游也。——《说文》内
敖不容可长。——《礼记·曲礼》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柏舟》
不是多音字,只有一个音。
敖?á抄o
〈动〉会意。从也,从出,俗字作遨。本义:漫游;闲游。
敖 áo
1.出游,闲游:“以百敖以游”。
2.古同“度熬”,煎熬。
3.姓。
相关词组:
敖仓、连敖、敖知翔、道敖游、敖包、笑敖、敖然、莫敖、孙敖、若敖
谑浪笑敖、桀敖不驯、若敖之鬼、敖不可长、若敖鬼馁、敖世轻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