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齐州烟九点的意思
齐烟九复点
唐朝诗人李贺《梦天》诗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齐烟九点”即由此诗句演化而来。诗中“齐州”本指中国,清代人因济南古称齐州,便借用该诗句描绘济南的山景。“九点”所指,古今不同。清朝郝植恭在《游匡山记》中曰:“自鹊华而外制,如历山、鲍山、崛山、粟山、药百山、标山、匡山之属,蜿蜒起伏,如儿孙环列,所谓‘齐州九点烟’也”。“九”并非确数,泛指山多。今一般是指自千佛山“齐烟九点”坊处北望所见到度的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九座孤立的山头。
一、“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是元人张养浩《登泰山》的诗句。张养
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曾任元朝监察御史、礼部尚书
等职。即张养浩无昌谷之字、号,“昌谷用作梦天诗”之词可能是纪晓岚听而未考
的误笔。
旧时一夜分五更,一更长度约为一个时辰=两小时,五更更次应依次与戌时、亥
时、子时、丑时、寅时对应,五更应在凌晨三至五时左右。打五更梆、撞五更鼓应
在凌晨三时左右开始。五更时是否天亮,由季节和纬度决定,如在北半球的长日照
期间,纬度越高天亮越早,短日照期间的情况相反。泰山靠近北纬36度,属于“
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西游记》第一回)的中纬度地区,在中纬度地区的一
年四季中,五更应该都在天亮前的两小时。“五更摸黑”说明五更天未亮。故五更
是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睡觉时间:“五更谁独省?”(清·陈维嵋,见
《晚晴簃诗汇》)。五更又是睡眠效果最好的时间,因为睡好五更一天有精神,健
身谚也说:“吃人参不如睡五更”、“千金难买五更宿”。若依“三更:约在半夜
十二时左右”(《金山词霸》)为据,五更则在凌晨二点至四点之间,离天亮时间
更早。但三更不可能“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因为,十二点称半夜,上半夜不可
能占三更,十二点不应称半夜。好在有“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金山寺长老
和金圣叹)、“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明代大学
士杨廷和父子)的对句,为生活在无“更漏、更夫打更梆、撞更鼓报更鼓声”时代
的人民提供了更长、更次、三更半夜的历史字证。故自吹比其它词典更权威的《金
山词霸》对“三更”的解释错误,自称“金山词霸2003——更权威的有声双解
海量词典”并不完善,并非权威,并非更权威。
“万古齐州烟九点”指的是白天站在泰山日观处环视齐州境内诸山的茫茫日景,或
指历山、华不注山、鹊山、鲍山、卧牛山、粟山、药山、标山、玉函山的茫茫日
景,而不应是“济南千佛山北望,可看到九个山头,在苍茫的云烟中,遥望山头如
点”的视野;因为本诗题是《登泰山》,不是登千佛山观感。“五更沧海日三竿”
指的是五更时分站在泰山日观峰遥望东海可见日出沧海三竿高的奇怪夜景。
因此,“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不是梦天诗,而是泰山诗。道士随后
生动、形象、精辟、简明地解释“五更沧海日三竿”成因的事实,证明道士不可能
“忽哂曰:‘昌谷用作梦天诗,故为奇语。用之泰山,不太假借乎?’”。这段错
误的文字应出于故事传说者之口,但纪晓岚应负缺考照录的责任。
"齐烟九点"是什么意思?
唐朝诗人李贺《梦天》诗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齐烟九点”即由此诗句演化而来。诗中“齐州”本指中国,清代人因济南古称齐州,便借用该诗句描绘济南的山景。“九点”所指,古今不同。清朝郝植恭在《游匡山记》中曰:“自鹊华而外,如历山、鲍山、崛山、粟山、药山、标山、匡山之属,蜿蜒起伏,如儿孙环列,所谓‘齐州九点烟’也”。“九”并非确数,泛指山多。今一般是指自千佛山“齐烟九点”坊处北望所见到的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九座孤立的山头。
鲍山位于济南城东约15公里处,王舍人庄东南。相传,昔日附近有一座石城,名叫“鲍城”,是春秋时代齐国大夫鲍叔牙的食邑,山因城得名。鲍叔牙坟即在山的东北隅,距山约500米,为一土丘,丘上杂草丛生,1995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管仲与鲍叔牙分金处即在鲍城附近。
昔日,这里山清水秀,万木参天,浮岚滴翠,山花烂漫,果树满坡。山之南,为莲花峪,石岩苔碧,涧幽水清,日夜潺流。鲍山秀美,引得历代文人赞咏。清人李齑《鲍家山》诗云:“村舍落霞处,遥遥似倒悬。深林藏白日,群嶂缩青天。夺路泉争捷,行空鸟让先。忽惊彩岫里,出入尽云烟。”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辞官归里,在山前村中建“白雪楼”,取宋玉《对楚王问》中“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意,以寓自身清高,不同俗流。这楼隐于万木之中,其景幽深佳丽,时称“鲍山白雪”,为历下十六景之一。如今,楼宇早已荡然无存,但山景依然秀丽。
标山位于济南城区北部。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标山记》中曰:“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历代多有名人于此建别墅。张养浩的“云庄”,即在标山附近,内有遂闲堂、处士庵、绰然亭(翠阴亭)等建筑。山上之石,层叠如铺,路径平整易登。山巅平阔,明万历年间曾建关帝庙。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钟鼓二楼。楼为石质,四面单檐,柱刻楹联。如今,山下“云庄”早已湮没,山上关帝庙也已坍塌,仅存钟鼓二楼。
凤凰山与标山相临,东为“凤凰”,西为“标”。昔日,两山同称标山。张养浩在《标山记》中即有记载:“绰然亭西三里有双山,曰‘标’。”清乾隆年间,举人钟廷瑛咏标山诗中也称两山为标山。该山,昔日树少,山石叠矗,势虽陂陀,但易登攀。山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元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张养浩即偕同宾客,于洞中出觞更酌,咏古人闲适之诗。如今山上已经绿化,周围景色也佳。
马鞍山位于城区北部,在药山之南,形似马鞍,故名。因城南亦有马鞍山,故又名北马鞍山。因山巅两个山头呈圆形,连在一起,一大一小,又名“日月轮”山。这里亦曾为古战场。齐晋“鞍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左传·成公二年》载:“六月……师陈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清人任宏远《鞍山》诗曰:“齐晋相将战鼓惊,只疑一笑一倾城。不堪极望华不注,唯有回车涧草生。”如今,山上土层很厚,树木茂密,浓荫蔽日。
匡山在济南城区西北隅。因山形似筐,故名。后因“筐”字不雅,遂改为“匡”。昔日,满山皆松柏,于山下望去,蔚然深秀,苍翠可爱。山上有寺院,为佛道二教所居,沿盘山小径可入寺内。山门楼上,刻“匡山禅林”颜额。进门为前殿,名曰“三元阁”,祀道教三官之神。前殿后为正殿,内供“碧霞元君”。殿东闲堂三间。殿西院内有佛堂,祀释迦牟尼。再西又一院,院内有大石如蹲如伏,似扭颈回首,名为“白虎石”。寺院后面为“李白读书堂”,相传李白曾于此读书,内供李白牌位。山之东麓立有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石碑,上有“唐谪仙青莲先生越千里到兹肄业”之句。
如今,寺院已毁,仅存近人朱庆澜1924年题写的“李白读书处”大字石刻矗立于山之西麓。其山势平缓,顽石横卧,曲径蜿蜒。登山而眺,景色也佳。东南为千佛山诸峰,层峦叠嶂,缥缈如在云霄间;东、北方向,“齐烟九点”明灭可见;山下四周,杨柳青翠,田圃似绣;稍远,幢幢高楼,片片绿荫,远近伸展,气势恢宏。
粟山在城郊西北,较小,喻为“粟”。土层甚厚,花木丰茂,青青葱葱。上有真武庙,大殿坐北朝南,端庄古朴,并有偏殿相配。外围院墙,山门面南,内有松柏、石碣,古意甚浓。可由曲径登至山顶,远眺四周景色。
药山在城区北部,东南距动物园约2公里。又名卢山、齐山、云山、阳起山。昔日,山下洞中产“阳起石”,可入药,故名“药山”。此石矿脉甚微,开采困难,宋朝时列为贡品,明朝时,贵族官僚生活靡乱,上级官府大量索取,成为当地人民的苦役。山上又有莶草,如小竹,也可入药。
此山,山势险峻,怪石森耸,九峰并列,俗称“小九峰”。峰下有洞,上有蜘蛛石,下有蛤蟆石。昔日,山上处处松柏,苍翠欲滴,景色奇秀。山顶原有庙,名曰“万寿堂”,其右为“娘娘庙”,庙宇宏伟壮观,古朴典雅。万寿堂内,祀雷公、伊尹、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孙思邈等十大名医,塑像精致,栩栩如生。附近村民,每遇病灾,都来焚香祀拜,以求康复。
现在,庙堂已毁,然而四周景色依然美好,尤其山以西的洋涓湖,秀色更胜于当年。盛夏时节,湖水清清,芦苇丛丛,荷花吐艳,稻禾浪涌,如锦似绣。
鹊山在黄河北岸,与泺口码头斜相对。相传昔日每年七八月间,乌鹊飞翔,布满山巅;又相传先秦名医扁鹊曾在这里炼丹,死后葬此,故名“鹊山”。
此山无主峰,远望如翠屏。山上怪石嶙峋,有的突兀矗立,有的壁立千仞,有的悬空欲飞。山下原有“钟”、“鼓”二石,以石击之,如钟鼓之声远扬数里。过去,树木颇多,松柏苍翠,满山葱郁。山坡上,枣、杏、桃、李杂生,春日花开,漫山灿然。其中以桂树最佳,每至秋日,清香盈野。唐宋时,山下一片汪洋,称“鹊山湖”。山凹中,古有砖砌矮墙,墙上挂有蒿帘,内有炉灶,相传为卢医扁鹊炼丹药处,时有缕缕清烟,袅袅上升,隐现于绿荫之中,景色奇特,人称“翠屏丹灶”,被列为旧时历下十六景之一。明朝人刘敕咏《鹊山》诗赞曰:“西北开青嶂,无峰山自奇。丹炉还历历,明月故迟迟。桃李春开日,楼船水涨时。许多寻胜者,到此好衔卮。”明朝人王象春也有诗曰:“万岫千岩济水蟠,如屏孤逗出河干。秋高乌鹊翔何事,霄汉空疑斗女寒。”
鹊山古迹很多。山西旧有“鹊山寺”,为宋时创建,坐北朝南,分为南北两院,内有佛爷、菩萨、罗汉等神像。另外,还有“万善寺”、“扁鹊祠”、“鹊山亭”、“黄桑院”、“二郎炕”等。历经沧桑,现在寺院已毁,仅传说的扁鹊坟尚存于山的西侧。坟为一土丘,前立康熙三年(1664年)石碑,上刻“春秋卢医扁鹊之墓”八字。丘上植有芙蓉树,枝叶茂盛,繁花胭红,将坟遮盖,颇有气势。据当地人讲,丘下有穴,掘土听之,嗡嗡作响。
卧牛山又名九里山,在城郊东北部,形似卧牛。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夏,村民于卧牛山下发现一石,为唐代武后时期马举墓志,志文多为武后创造的文字,内有:“与其夫人合葬流山”之语。“牛”、“流”音近,据此,现之“牛”山可能是“流”山的讹传。其势虽不如鹊山、华山之雄伟,千佛山之高峻,却也回环有势,别有韵致。山之阳,小清河蜿蜒东去,平桥横架,杨柳垂青,红杏艳艳,麦田如茵。
相传卧牛山为明王敕读书处。王敕,字嘉谕,号云芝,历城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探花,赐进士及第。他自幼聪颖过人,敏学好道,因此传出一些神异故事。
卧牛山曾是古战场。道光《济南府志》云:“韩信破历下,尝驻于此”。济南古称历下邑,秦统一中国后,将历下邑改为历下县。秦亡后,楚汉相争,刘邦得胜,进一步统一中国。此时齐王田广割据一方,派重兵守历下,以御汉兵。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刘邦一面派郦食其赴齐劝诱,表示修好,一面派大将韩信从平原渡黄河屯据九里山(即卧牛山)。齐王田广受骗,撤去了防御历下的兵备,韩信乘虚而入,齐王大败,历下遂归于汉。
由于卧牛山自古有名,加之形势险要,景色秀丽,故道、佛二教先后来山上建寺观。道教首先在山上建玉皇庙、文昌阁、娘娘庙。唐代,佛教于山南麓建永平寺,并有明成化、嘉靖和清道光重修碑数幢。昔日,山上有庙会,庙会期间,附近村民前来进行土特产交易,扎戏台唱戏,热闹非常。此庙会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文化大革命”中,庙宇遭劫。山下金代大定十三年(1173年)祖师墓塔也由文物部门移至柳埠神通寺遗址。现卧牛山村东西街中段,尚存古槐一株,为寺中遗物。树干半枯而歪斜,由石柱支撑,其形奇古,老态龙钟,却仍冠盖茂盛。
华山在济南市郊东北部,位于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古时称“华不(fū夫)注”,为历史名山。盖其名取自于《诗经·小雅·常棣》,其诗曰:“常(棠)棣之华,鄂不
万古齐州烟九点的意思
齐烟九点
唐朝诗人李贺《梦天》诗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齐烟九点”即由此诗句演化抄而来。诗中“齐州”本指中国,清代人因济南古称齐州,便借用该诗句描绘济南的袭山景。“九点”所指,古今不同。清朝郝植恭在《游匡山记》中曰:“自鹊华而外,如历山、鲍山、崛山、粟山、药山、标山、匡山之属,蜿蜒起伏百,如儿孙环列,所谓‘齐州九点烟’也”。“九”并非确数,泛指山多。今一般是指自千佛山“齐烟九点”坊处北望所见到的卧牛山、度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九座孤立的山头。
一、“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是元人张养浩《登泰山》的诗句。张养
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曾任元朝监察御史、礼部尚书
等职。即张养浩无昌谷之字、号,“昌谷用作梦天诗”之词可能是纪晓岚听而未考
的误笔。
旧时一夜分五更,一更长度约为一个时辰=两小时,五更更次应依次与戌时、亥
时、子时、丑时、寅时对应,五更应在凌晨三至五时左右。打五更梆、撞五更鼓应
在凌晨三时左右开始。五更时是否天亮,由季节和纬度决定,如在北半球的长日照
期间,纬度越高天亮越早,短日照期间的情况相反。泰山靠近北纬36度,属于“
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西游记》第一回)的中纬度地区,在中纬度地区的一
年四季中,五更应该都在天亮前的两小时。“五更摸黑”说明五更天未亮。故五更
是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睡觉时间:“五更谁独省?”(清·陈维嵋,见
《晚晴簃诗汇》)。五更又是睡眠效果最好的时间,因为睡好五更一天有精神,健
身谚也说:“吃人参不如睡五更”、“千金难买五更宿”。若依“三更:约在半夜
十二时左右”(《金山词霸》)为据,五更则在凌晨二点至四点之间,离天亮时间
更早。但三更不可能“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因为,十二点称半夜,上半夜不可
能占三更,十二点不应称半夜。好在有“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金山寺长老
和金圣叹)、“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明代大学
士杨廷和父子)的对句,为生活在无“更漏、更夫打更梆、撞更鼓报更鼓声”时代
的人民提供了更长、更次、三更半夜的历史字证。故自吹比其它词典更权威的《金
山词霸》对“三更”的解释错误,自称“金山词霸2003——更权威的有声双解
海量词典”并不完善,并非权威,并非更权威。
“万古齐州烟九点”指的是白天站在泰山日观处环视齐州境内诸山的茫茫日景,或
指历山、华不注山、鹊山、鲍山、卧牛山、粟山、药山、标山、玉函山的茫茫日
景,而不应是“济南千佛山北望,可看到九个山头,在苍茫的云烟中,遥望山头如
点”的视野;因为本诗题是《登泰山》,不是登千佛山观感。“五更沧海日三竿”
指的是五更时分站在泰山日观峰遥望东海可见日出沧海三竿高的奇怪夜景。
因此,“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不是梦天诗,而是泰山诗。道士随后
生动、形象、精辟、简明地解释“五更沧海日三竿”成因的事实,证明道士不可能
“忽哂曰:‘昌谷用作梦天诗,故为奇语。用之泰山,不太假借乎?’”。这段错
误的文字应出于故事传说者之口,但纪晓岚应负缺考照录的责任。
晨钟暮鼓惊醒时间名利客 下联是什么 谁写的???
晨钟暮鼓惊醒世抄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起苦海迷路人,为济南兴国禅寺门两侧石刻对联。
扩展资料
兴国寺,也叫兴国禅寺,位于济南市区的千佛山上。千佛山位于山东济南市历下区。兴国寺坐落在千佛山阴山半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体建筑。创袭建于隋开皇年间,时称“千佛寺”。唐贞观年间,经扩建,改称为“兴国禅寺”。
自元代始,“三月三”,“九九百”重阳节均举办庙会。明代寺院扩建,遂成香火胜地。整个寺院殿宇亭廊错落有致,度苍松翠柏储绿泄润,钟声盈耳,香烟缭绕,大有深山古刹之妙趣。198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143家重点寺院之一。
每逢九月九重阳节,济南人民都来千佛山登高赏秋,自然要进庙拜佛、参观游览。另外有一处“齐烟九点问”也是人们必游之地。在“齐烟九点”牌坊处眺望四方,视野开阔,北郊平原的卧牛山、华山、鹊山、凤凰山、标山、药山、北马鞍山、粟山、筐山等群山拱卫,尽收眼底。
参考资答料:百度百科兴国禅寺词条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梦人这是一句劝世谏言。佛zd家讲究超脱世俗。其实很有道理,滚滚红尘,多少专人追名逐利、醉生梦死。到头来韶华白首,又得到了什么?在早上听见钟声。贴近自然。就会有种释然的感觉。佛家是在提醒人们。有些东西只不过是虚无的。不要为了那些东西迷失了自己属。可惜具体作者是谁很难深究
李贺《梦天》诗云: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这里齐州是指哪里?
您好,
在济南千佛山西盘山路唐槐亭之上的转折处,有一座飞檐丹柱的百牌坊,正面匾额上是“齐烟九点”四个大字。这“齐烟九点”语出唐朝诗人李贺的《梦天》一诗,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度杯中泻。”诗中“齐州”本指中国,清代人因济南古称齐州,便借用该诗句描绘济南的山景。“九点”所指,古今问不同。清朝郝植恭在《游匡山记》中曰:“自鹊华而外,答如历山、鲍山、崛山、粟山、药山、标山、匡山之属,蜿蜒起伏,如儿孙内环列,所谓‘齐州九点烟’也。”“九”并非确数,泛指山多。今一般是指自千佛山“齐烟九点”坊处北望所见到容的匡山、粟山、北马鞍山、药山、标山、凤凰山、鹊山、华山、卧牛山。
"齐烟九点"是什么意思?
唐朝诗人李贺《梦天》诗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齐烟九点”即由此诗句演化而来。诗中“齐州”本指中国,清代人因济南古称齐州,便借用该诗句描绘济南的山景。“九点”所指,古今不同。清朝郝植恭在《游匡山记》中曰:“自鹊华而外,如历山、鲍山、崛山、粟山、药山、标山、匡山之属,蜿蜒起伏,如儿孙环列,所谓‘齐州九点烟’也”。“九”并非确数,泛指山多。今一般是指自千佛山“齐烟九点”坊处北望所见到的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九座孤立的山头。
鲍山位于济南城东约15公里处,王舍人庄东南。相传,昔日附近有一座石城,名叫“鲍城”,是春秋时代齐国大夫鲍叔牙的食邑,山因城得名。鲍叔牙坟即在山的东北隅,距山约500米,为一土丘,丘上杂草丛生,1995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管仲与鲍叔牙分金处即在鲍城附近。
昔日,这里山清水秀,万木参天,浮岚滴翠,山花烂漫,果树满坡。山之南,为莲花峪,石岩苔碧,涧幽水清,日夜潺流。鲍山秀美,引得历代文人赞咏。清人李齑《鲍家山》诗云:“村舍落霞处,遥遥似倒悬。深林藏白日,群嶂缩青天。夺路泉争捷,行空鸟让先。忽惊彩岫里,出入尽云烟。”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辞官归里,在山前村中建“白雪楼”,取宋玉《对楚王问》中“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意,以寓自身清高,不同俗流。这楼隐于万木之中,其景幽深佳丽,时称“鲍山白雪”,为历下十六景之一。如今,楼宇早已荡然无存,但山景依然秀丽。
标山位于济南城区北部。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标山记》中曰:“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历代多有名人于此建别墅。张养浩的“云庄”,即在标山附近,内有遂闲堂、处士庵、绰然亭(翠阴亭)等建筑。山上之石,层叠如铺,路径平整易登。山巅平阔,明万历年间曾建关帝庙。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钟鼓二楼。楼为石质,四面单檐,柱刻楹联。如今,山下“云庄”早已湮没,山上关帝庙也已坍塌,仅存钟鼓二楼。
凤凰山与标山相临,东为“凤凰”,西为“标”。昔日,两山同称标山。张养浩在《标山记》中即有记载:“绰然亭西三里有双山,曰‘标’。”清乾隆年间,举人钟廷瑛咏标山诗中也称两山为标山。该山,昔日树少,山石叠矗,势虽陂陀,但易登攀。山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元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张养浩即偕同宾客,于洞中出觞更酌,咏古人闲适之诗。如今山上已经绿化,周围景色也佳。
马鞍山位于城区北部,在药山之南,形似马鞍,故名。因城南亦有马鞍山,故又名北马鞍山。因山巅两个山头呈圆形,连在一起,一大一小,又名“日月轮”山。这里亦曾为古战场。齐晋“鞍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左传·成公二年》载:“六月……师陈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清人任宏远《鞍山》诗曰:“齐晋相将战鼓惊,只疑一笑一倾城。不堪极望华不注,唯有回车涧草生。”如今,山上土层很厚,树木茂密,浓荫蔽日。
匡山在济南城区西北隅。因山形似筐,故名。后因“筐”字不雅,遂改为“匡”。昔日,满山皆松柏,于山下望去,蔚然深秀,苍翠可爱。山上有寺院,为佛道二教所居,沿盘山小径可入寺内。山门楼上,刻“匡山禅林”颜额。进门为前殿,名曰“三元阁”,祀道教三官之神。前殿后为正殿,内供“碧霞元君”。殿东闲堂三间。殿西院内有佛堂,祀释迦牟尼。再西又一院,院内有大石如蹲如伏,似扭颈回首,名为“白虎石”。寺院后面为“李白读书堂”,相传李白曾于此读书,内供李白牌位。山之东麓立有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石碑,上有“唐谪仙青莲先生越千里到兹肄业”之句。
如今,寺院已毁,仅存近人朱庆澜1924年题写的“李白读书处”大字石刻矗立于山之西麓。其山势平缓,顽石横卧,曲径蜿蜒。登山而眺,景色也佳。东南为千佛山诸峰,层峦叠嶂,缥缈如在云霄间;东、北方向,“齐烟九点”明灭可见;山下四周,杨柳青翠,田圃似绣;稍远,幢幢高楼,片片绿荫,远近伸展,气势恢宏。
粟山在城郊西北,较小,喻为“粟”。土层甚厚,花木丰茂,青青葱葱。上有真武庙,大殿坐北朝南,端庄古朴,并有偏殿相配。外围院墙,山门面南,内有松柏、石碣,古意甚浓。可由曲径登至山顶,远眺四周景色。
药山在城区北部,东南距动物园约2公里。又名卢山、齐山、云山、阳起山。昔日,山下洞中产“阳起石”,可入药,故名“药山”。此石矿脉甚微,开采困难,宋朝时列为贡品,明朝时,贵族官僚生活靡乱,上级官府大量索取,成为当地人民的苦役。山上又有莶草,如小竹,也可入药。
此山,山势险峻,怪石森耸,九峰并列,俗称“小九峰”。峰下有洞,上有蜘蛛石,下有蛤蟆石。昔日,山上处处松柏,苍翠欲滴,景色奇秀。山顶原有庙,名曰“万寿堂”,其右为“娘娘庙”,庙宇宏伟壮观,古朴典雅。万寿堂内,祀雷公、伊尹、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孙思邈等十大名医,塑像精致,栩栩如生。附近村民,每遇病灾,都来焚香祀拜,以求康复。
现在,庙堂已毁,然而四周景色依然美好,尤其山以西的洋涓湖,秀色更胜于当年。盛夏时节,湖水清清,芦苇丛丛,荷花吐艳,稻禾浪涌,如锦似绣。
鹊山在黄河北岸,与泺口码头斜相对。相传昔日每年七八月间,乌鹊飞翔,布满山巅;又相传先秦名医扁鹊曾在这里炼丹,死后葬此,故名“鹊山”。
此山无主峰,远望如翠屏。山上怪石嶙峋,有的突兀矗立,有的壁立千仞,有的悬空欲飞。山下原有“钟”、“鼓”二石,以石击之,如钟鼓之声远扬数里。过去,树木颇多,松柏苍翠,满山葱郁。山坡上,枣、杏、桃、李杂生,春日花开,漫山灿然。其中以桂树最佳,每至秋日,清香盈野。唐宋时,山下一片汪洋,称“鹊山湖”。山凹中,古有砖砌矮墙,墙上挂有蒿帘,内有炉灶,相传为卢医扁鹊炼丹药处,时有缕缕清烟,袅袅上升,隐现于绿荫之中,景色奇特,人称“翠屏丹灶”,被列为旧时历下十六景之一。明朝人刘敕咏《鹊山》诗赞曰:“西北开青嶂,无峰山自奇。丹炉还历历,明月故迟迟。桃李春开日,楼船水涨时。许多寻胜者,到此好衔卮。”明朝人王象春也有诗曰:“万岫千岩济水蟠,如屏孤逗出河干。秋高乌鹊翔何事,霄汉空疑斗女寒。”
鹊山古迹很多。山西旧有“鹊山寺”,为宋时创建,坐北朝南,分为南北两院,内有佛爷、菩萨、罗汉等神像。另外,还有“万善寺”、“扁鹊祠”、“鹊山亭”、“黄桑院”、“二郎炕”等。历经沧桑,现在寺院已毁,仅传说的扁鹊坟尚存于山的西侧。坟为一土丘,前立康熙三年(1664年)石碑,上刻“春秋卢医扁鹊之墓”八字。丘上植有芙蓉树,枝叶茂盛,繁花胭红,将坟遮盖,颇有气势。据当地人讲,丘下有穴,掘土听之,嗡嗡作响。
卧牛山又名九里山,在城郊东北部,形似卧牛。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夏,村民于卧牛山下发现一石,为唐代武后时期马举墓志,志文多为武后创造的文字,内有:“与其夫人合葬流山”之语。“牛”、“流”音近,据此,现之“牛”山可能是“流”山的讹传。其势虽不如鹊山、华山之雄伟,千佛山之高峻,却也回环有势,别有韵致。山之阳,小清河蜿蜒东去,平桥横架,杨柳垂青,红杏艳艳,麦田如茵。
相传卧牛山为明王敕读书处。王敕,字嘉谕,号云芝,历城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探花,赐进士及第。他自幼聪颖过人,敏学好道,因此传出一些神异故事。
卧牛山曾是古战场。道光《济南府志》云:“韩信破历下,尝驻于此”。济南古称历下邑,秦统一中国后,将历下邑改为历下县。秦亡后,楚汉相争,刘邦得胜,进一步统一中国。此时齐王田广割据一方,派重兵守历下,以御汉兵。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刘邦一面派郦食其赴齐劝诱,表示修好,一面派大将韩信从平原渡黄河屯据九里山(即卧牛山)。齐王田广受骗,撤去了防御历下的兵备,韩信乘虚而入,齐王大败,历下遂归于汉。
由于卧牛山自古有名,加之形势险要,景色秀丽,故道、佛二教先后来山上建寺观。道教首先在山上建玉皇庙、文昌阁、娘娘庙。唐代,佛教于山南麓建永平寺,并有明成化、嘉靖和清道光重修碑数幢。昔日,山上有庙会,庙会期间,附近村民前来进行土特产交易,扎戏台唱戏,热闹非常。此庙会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文化大革命”中,庙宇遭劫。山下金代大定十三年(1173年)祖师墓塔也由文物部门移至柳埠神通寺遗址。现卧牛山村东西街中段,尚存古槐一株,为寺中遗物。树干半枯而歪斜,由石柱支撑,其形奇古,老态龙钟,却仍冠盖茂盛。
华山在济南市郊东北部,位于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古时称“华不(fū夫)注”,为历史名山。盖其名取自于《诗经·小雅·常棣》,其诗曰:“常(棠)棣之华,鄂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