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庾信《哀江南赋序》原文以及翻译
哀江南赋序
〔北朝·周〕庾信
【作者小传】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少聪敏好学,有才名。初仕梁,为昭明太子伴读,曾任尚书度支郎中、东宫领直等官。后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世又称庾开府。在梁时出入宫禁,为文绮艳,与徐陵并为宫廷文学代表,时称“徐庾体”。《北史》本传谓其“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留北后虽居高位,却常怀故国之思,作品风格亦由早期的轻靡华丽变为苍劲沉郁。他的《哀江南赋》和《拟咏怀》诗可为代表。虽有堆砌典故、用意曲深之弊,但总的成就集六朝诗、赋、文创作之大成,对唐代文学影响甚巨。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谓其“北迁以后,阅历既久,学问弥深。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有《庾子山集》。
【题解】据《北史》本传载,庾信留北,“虽位望显通,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哀江南”三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作品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在辞、赋和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又其叙家世,抒哀思,感情深挚动人,是研究庾信生平的极好资料。本文即《哀江南赋》的序文,概述了全赋的主题,并阐明了“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的创作动机。全篇以骈文写成,多用典故来暗喻时世和表达自己悲苦欲绝的隐衷,体现了庾信在辞赋和骈文创作中的特色。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日〔1〕,大盗移国,金陵瓦解〔2〕。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3〕。华阳奔命,有去无归〔4〕。中兴道销,穷于甲戌〔5〕。三日哭于都亭〔6〕,三年囚于别馆〔7〕。天道周星,物极不反〔8〕。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9〕;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10〕。昔桓君山之志事〔11〕,杜元凯之平生〔12〕,并有著书,咸能自序〔13〕。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14〕;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15〕。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16〕,藐是流离,至于暮齿〔17〕。《燕歌》远别,悲不自胜〔18〕;楚老相逢,泣将何及〔19〕!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20〕;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21〕。下亭漂泊,高桥羁旅〔22〕。楚歌非取乐之方〔23〕,鲁酒无忘忧之用〔24〕。追为此赋,聊以记言〔25〕,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26〕。
日幕途远,人间何世〔27〕!将军一去,大树飘零〔28〕。壮士不还,寒风萧瑟〔29〕。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30〕;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31〕。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32〕;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33〕。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34〕;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35〕。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36〕;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37〕!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38〕;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39〕。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40〕。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41〕?江淮无涯岸之阻〔42〕,亭壁无藩篱之固〔43〕。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44〕;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45〕。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46〕!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47〕;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48〕。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49〕;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50〕。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51〕!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52〕;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53〕。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54〕。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55〕;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56〕。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庾子山集注》
梁太清二年十月,大盗篡国,金陵沦陷。我于是逃入荒谷,这时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不想后来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却有去无归。可叹梁朝的中兴之道,竟消亡于承圣三年。我的心情遭遇,正如率部在都城亭内痛哭三日的罗宪,又如被囚于别馆三年的叔孙婼。按照天理,岁星循环事情当能好转,而梁的灭亡却物极不反了。傅燮临危只悲叹身世,无处求生;袁安居安常念及王室,自然落泪。以往桓君山的有志于事业,杜元凯的生平意趣,都有著作自叙流传至今。以潘岳的文彩而始述家风,陆机的辞赋而先陈世德。我庾信刚到头发斑白之岁,即遭遇国家丧乱,流亡远方异域,直到如今暮年。想起《燕歌》所咏的远别,悲伤难忍;与故国遗老相会,哭都嫌晚。想当初自己原想象南山玄豹畏雨那样藏而远害,却忽然被任命出使西魏,如同申包胥到了秦庭。以后又想象伯夷、叔齐那样逃至海滨躲避做官,结果却不得不失节仕周,终于食了周粟。如同孔嵩道宿下亭的旅途漂泊,梁鸿寄寓高桥的羁旅孤独。美妙的楚歌不是取乐的良方,清薄的鲁酒也失去了忘忧的作用。我只能追述往事,作成此赋,聊以记录肺腑之言。其中不乏有关自身的危苦之辞,但以悲哀国事为主。
转帖
【作者小传】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少聪敏好学,有才名。初仕梁,为昭明太子伴读,曾任尚书度支郎中、东宫领直等官。后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世又称庾开府。在梁时出入宫禁,为文绮艳,与徐陵并为宫廷文学代表,时称“徐庾体”。《北史》本传谓其“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留北后虽居高位,却常怀故国之思,作品风格亦由早期的轻靡华丽变为苍劲沉郁。他的《哀江南赋》和《拟咏怀》诗可为代表。虽有堆砌典故、用意曲深之弊,但总的成就集六朝诗、赋、文创作之大成,对唐代文学影响甚巨。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谓其“北迁以后,阅历既久,学问弥深。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有《庾子山集》。
【题解】据《北史》本传载,庾信留北,“虽位望显通,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哀江南”三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作品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在辞、赋和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又其叙家世,抒哀思,感情深挚动人,是研究庾信生平的极好资料。本文即《哀江南赋》的序文,概述了全赋的主题,并阐明了“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的创作动机。全篇以骈文写成,多用典故来暗喻时世和表达自己悲苦欲绝的隐衷,体现了庾信在辞赋和骈文创作中的特色。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日〔1〕,大盗移国,金陵瓦解〔2〕。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3〕。华阳奔命,有去无归〔4〕。中兴道销,穷于甲戌〔5〕。三日哭于都亭〔6〕,三年囚于别馆〔7〕。天道周星,物极不反〔8〕。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9〕;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10〕。昔桓君山之志事〔11〕,杜元凯之平生〔12〕,并有著书,咸能自序〔13〕。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14〕;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15〕。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16〕,藐是流离,至于暮齿〔17〕。《燕歌》远别,悲不自胜〔18〕;楚老相逢,泣将何及〔19〕!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20〕;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21〕。下亭漂泊,高桥羁旅〔22〕。楚歌非取乐之方〔23〕,鲁酒无忘忧之用〔24〕。追为此赋,聊以记言〔25〕,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26〕。
日幕途远,人间何世〔27〕!将军一去,大树飘零〔28〕。壮士不还,寒风萧瑟〔29〕。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30〕;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31〕。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32〕;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33〕。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34〕;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35〕。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36〕;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37〕!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38〕;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39〕。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40〕。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41〕?江淮无涯岸之阻〔42〕,亭壁无藩篱之固〔43〕。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44〕;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45〕。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46〕!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47〕;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48〕。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49〕;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50〕。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51〕!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52〕;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53〕。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54〕。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55〕;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56〕。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庾子山集注》
梁太清二年十月,大盗篡国,金陵沦陷。我于是逃入荒谷,这时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不想后来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却有去无归。可叹梁朝的中兴之道,竟消亡于承圣三年。我的心情遭遇,正如率部在都城亭内痛哭三日的罗宪,又如被囚于别馆三年的叔孙婼。按照天理,岁星循环事情当能好转,而梁的灭亡却物极不反了。傅燮临危只悲叹身世,无处求生;袁安居安常念及王室,自然落泪。以往桓君山的有志于事业,杜元凯的生平意趣,都有著作自叙流传至今。以潘岳的文彩而始述家风,陆机的辞赋而先陈世德。我庾信刚到头发斑白之岁,即遭遇国家丧乱,流亡远方异域,直到如今暮年。想起《燕歌》所咏的远别,悲伤难忍;与故国遗老相会,哭都嫌晚。想当初自己原想象南山玄豹畏雨那样藏而远害,却忽然被任命出使西魏,如同申包胥到了秦庭。以后又想象伯夷、叔齐那样逃至海滨躲避做官,结果却不得不失节仕周,终于食了周粟。如同孔嵩道宿下亭的旅途漂泊,梁鸿寄寓高桥的羁旅孤独。美妙的楚歌不是取乐的良方,清薄的鲁酒也失去了忘忧的作用。我只能追述往事,作成此赋,聊以记录肺腑之言。其中不乏有关自身的危苦之辞,但以悲哀国事为主。
我年已高而归途遥远,这是什么人间世道啊!冯异将军一去,大树即见飘零。荆轲壮士不回,寒风倍感萧瑟。我怀着蔺相如持璧睨柱之志,却不料为不守信义之徒所欺;又想象毛遂横阶逼迫楚国签约合纵那样,却手捧珠盘而未能促其定盟。我只能象君子钟仪那样,做一个戴着南冠的楚囚;象行人季孙那样,留住在西河的别馆了。其悲痛惨烈,不藏于申包胥求秦出兵时的叩头于地,头破脑碎;也不减于蔡威公国亡时的痛哭泪尽,继之以血。那故国钓台的移柳,自非困居玉门关的人可以望见;那华亭的鹤唳,难道是魂断河桥的人再能听到的吗!
孙策在天下分裂为三之时,军队不过五百人;项藉率领江东子弟起兵,人只有三千。于是就剖分山河,割据天下。哪里有号称百万的义师,竟一朝卷甲溃败,让作乱者肆意戮杀,如割草摧木一般?长江淮河失去了水岸的阻挡,军营壁垒缺少了藩篱的坚固,使得那些得逞一时的作乱者得以暗中勾结,那些持锄耰和棘矜的人得到乘虚而入的机会。莫不是江南一带的帝王之气,已经在三百年间终止了吗!于此可知并吞天下,最终不免于秦王子婴在轵道旁投降的灾难;统一车轨和文字,最终也救不了晋怀、愍二帝被害于平阳的祸患。呜呼!山岳崩塌,既已经历国家危亡的厄运;春秋更替,必然会有背井离乡的悲哀。天意人事,真可以令人凄怆伤心的啊!何况又舟船无路,银河不是乘筏驾船所能上达;风狂道阻,海中的蓬莱仙山也无可以到达的希望。因踬者欲表达自己的肺腑之言,操劳者须歌咏自己所经历的事。我写此赋,为陆机听了拍掌而矣,也心甘情愿;张衡见了将轻视它,本是理所当然的。(曹明纲)
【注释】
〔1〕粤:发语辞。戊辰: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岁在戊辰。建亥之月:阴历十月。〔2〕大盗:窃国篡位者,此指侯景。移国:篡国。《后汉书·光武帝纪》赞曰:“炎正中微,大盗移国。”金陵:即建邺,今南京市,梁国都。《南史·梁武帝纪》:“太清二年八月戊戌,侯景举兵反。十月,……至建邺。”〔3〕窜:逃匿。荒谷:《左传》杜预注:“荒谷,楚地。”此指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古楚地)。《北史·庾信传》:“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公私:公室和私家。涂炭:谓陷于泥涂炭火。《尚书》:“有夏昏德,民坠涂炭。”〔4〕华阳:华山之南。阳,山南。此指江陵。奔命:奉命奔走。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庾信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十一月,江陵被西魏攻陷,信遂留长安未归。〔5〕中兴:指梁元帝于承圣元年(552)平侯景之乱,即位江陵。道销:中兴之道销亡。甲戌:承圣三年岁在甲戌。《南史·元帝纪》:“承圣三年,魏使于谨来攻。……十一月,魏军至栅下,帝见执。魏人戕帝。”〔6〕“三日”句:《晋书·罗宪传》:“魏之伐蜀,宪守永安城。及成都败,知刘禅降,乃率所部临于都亭三日。”临,《左传》杜注:“哭也。”都亭,都城亭阁。〔7〕“三年”句:《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晋人来讨,叔孙婼如晋,晋人执之,……乃馆诸于箕。”按“三年”不知所指,或信为此赋时被羁已三年?俟考。〔8〕天道:天理。周星:即岁星,也称太岁,木星,因其一十二年绕天一周,故名。物极不反:指梁朝就此一蹶不振、再难恢复。〔9〕傅燮:字南容,东汉末年人。无处求生:据《后汉书·傅燮传》载,燮为汉阳太守,王国、韩遂等攻城,城中兵少粮乏,其子劝燮弃城归乡,燮慨叹:“汝知吾必死耶!……世乱不能养浩然之志,食禄又欲避其难乎?吾行何之,必死于此!”遂令左右进兵,临阵战死。〔10〕袁安:字邵公,后汉时人。自然流涕:《后汉书·袁安传》:“安为司徒,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11〕桓君山:即桓谭,字君山,后汉时人。著《新论》二十九篇。志事:一作“志士”。〔12〕杜元凯:即杜预,字元凯,晋代人,有《春秋经传集解》。其序云:“少而好学,在官则观于吏治,在家则滋味典籍。”〔13〕自序:古人著书往往有自序记述身世和写作旨意。桓谭《新论》自序今佚。〔14〕潘岳:字安仁,晋代诗人。始述家风:潘岳有《家风诗》,自述家族风尚。〔15〕陆机:字士衡,晋代诗人。先陈世德:陆机有《祖德赋》、《述先赋》,又《文赋》:“咏世德之骏烈。”〔16〕二毛:指头发有黑白二色。丧乱:指侯景之乱和江陵沦陷被留西魏。时信年四十左右。〔17〕藐:远。“藐是”一作“狼狈”。暮齿:暮年。〔18〕《燕歌》:指乐府《燕歌行》。《乐府诗集》引《广题》曰:“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北史·王褒传》:“褒作《燕歌》,妙尽塞北苦寒之言。元帝及诸文士和之,而竞为凄切。”今《庾子山集》中亦有此作。〔19〕楚老:代指故国父老。旧说引《汉书·龚舍传》,谓楚人龚胜于王莽时不愿“一身事二姓”,“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庾信世居楚地,故引此事深惭自己身事二姓。泣将何及:《后汉书·逸民传》:“桓帝世党锢事起,守外黄令陈留张升去官归乡里,道逢友人,共班草而言。……因相抱而泣。老父趋而过之,植其杖,太息言曰:‘吁!二大夫何泣之悲也,夫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网罗高悬,去将安所?虽泣何及乎!’”〔20〕南山之雨:《列女传·贤明传》:“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故藏而远害。”一说以山高在阳喻君主,谓迫于君命不敢不使魏。践秦庭:《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七日,……秦师乃出。”此喻己出使求和救急。〔21〕“让东海”二句:据《史记·伯夷列传》载,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因相互推让君位,先后逃至海滨。武王灭纣,二人以为不义,遂不食周栗,饿死于首阳山。二句言己本以谦让为怀,却不能如夷、齐那样殉义。一说让东海句用《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康公十九年“田常曾孙田和始为诸侯,迁康公海滨”事,指魏、周换代。〔22〕下亭:《后汉书·范式传》载孔嵩应召入京,道宿下亭,马匹被盗。高桥:一作“皋桥”。《后汉书·梁鸿传》:梁鸿“至吴,依大家臯伯通,居庑下。”臯家傍桥,在今江苏苏州阊门内。二句言其旅途劳顿。〔23〕楚歌:楚地民歌。《汉书·高帝纪》:“帝谓戚夫人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24〕鲁酒:鲁地之酒。许慎《淮南子注》:“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弗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也。”〔25〕记言:《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据此可知庾信为此赋,非惟慨叹身世,亦兼记史也。〔26〕“不无”二句:本嵇康《琴赋》序:“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27〕日暮途远:谓年岁已老而离乡路远。《吴越春秋》:“子胥谢申包胥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远一作“穷”。人间何世:《庄子》有《人间世》篇,王先谦《集解》:“人间世,谓当世也。”二句感慨年老世变。〔28〕“将军”二句:《后汉书·冯异传》:“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此以冯异自喻,言己去国,梁朝沦亡。〔29〕壮士:指荆轲。《战国策·燕策》记太子丹送荆轲易水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句言己出使西魏,一去不归。〔30〕荆璧:即和氏璧,因楚人和氏得之楚山而名。睨:斜视。连城:相连之城。二句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之遗赵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此指自己使魏被欺。〔31〕载书:盟书。珠盘:诸侯盟誓所用器皿。《周礼·天官·冢宰》“若合诸侯,则共珠盘玉敦”郑注:“合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珠盘以盛牛耳。”二句用毛遂事。《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与楚合纵,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进之,……于是定纵。”此言己出使西魏,未能缔约,梁朝反遭攻打。〔32〕“钟仪”二句:《左传·成公七年》:“楚子重伐郑。……囚郧公钟仪,献诸晋。……晋人以钟仪归,囚诸军府。”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与之琴,操南音,……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此以钟仪自比,谓己本楚人而羁留魏、周,有类南冠之囚。〔33〕季孙:春秋时鲁国大夫。行人:掌朝觐聘问之官。西河:今陕西省东部。《左传·昭公十三年》载诸侯盟于平丘,邾、莒告鲁朝夕伐之,因无力向晋进贡。晋遂执季孙。后欲释之,季孙不肯归。叔鱼遂威胁说:“……鲋也闻诸吏将为子除馆于西河,其若之何?“季孙惧,乃归鲁。二句自比季孙而稍变其意,言己被留难归。〔34〕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顿地:叩头至地。事见《左传·定公四年》:吴伐楚,申包胥至秦求兵,“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二句谓己曾为救梁竭尽心力。〔35〕“蔡威公”二句:刘向《说苑》:蔡威公闭门而泣,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曰:“吾国且亡。”此言己对梁亡深感悲痛。〔36〕钓台:在武昌。此代指南方故土。移柳:据《晋书·陶侃传》,陶侃镇武昌时,曾令诸营种植柳树。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此代指北地。二句谓滞留北地的人是再也见不到南方故土的柳树了。〔37〕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晋陆机兄弟曾共游于此十余年。河桥:在今河南孟县,陆机在此兵败被诛。《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二句谓故乡鸟鸣已非身处异地者所能闻。〔38〕孙策:字伯符,三国时吴郡富春(即今浙江富阳)人。先以数百人依袁术,后平定江东,建立吴国。三分:指魏、蜀、吴三分天下。一旅:五百人。《吴志·陆逊传》:“逊上疏曰,昔桓王(孙策谥号长沙桓王)创基,兵不一旅,而开大业。”〔39〕项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江东:长江南岸南京一带地区。《史记·项羽本纪》记项羽兵败乌江,笑谓亭长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40〕“遂乃”二句:本贾谊《过秦论》:“宰割天下,分裂山河。”〔41〕百万义师:指平定侯景之乱的梁朝大军。卷甲:卷敛衣甲而逃。芟夷:删削除灭。据《南史·侯景传》载,侯景反,梁将王质率兵三千无故自退,谢禧弃白下城走,援兵至北岸,号称百万,后皆败走。又景曾戒诸将曰:“破城邑净杀却,使天下知吾威名。”〔42〕江淮:指长江、淮河。涯岸:水边河岸。〔43〕亭壁:指军中壁垒。藩篱:竹木所编屏障。〔44〕头会箕敛:《汉书·陈余传》:“头会箕敛以供军费”服虔注:“吏到其家,以人头数出谷,以箕敛之。”合从缔交:贾谊《过秦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原为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的一种谋略,此指起事者们彼此串联,相互勾结。〔45〕锄耰(yōu优):简陋的农具。棘矜:低劣的兵器。贾谊《过秦论》:“锄耰棘矜,不敌于钩戟长铩也。”因利乘便:“贾谊《过秦论》:“因利乘便,以宰割天下。此指陈霸先乘梁朝衰乱,取而代之。〔46〕江表:江外,长江以南。王气:古以为天子所在地有祥云王气笼罩。三百年:指从孙权称帝江南,历东晋、宋、齐、梁四代,前后约三百年的时间。〔47〕六合:指天地四方。贾谊《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轵道之灾:《史记·高祖本纪》记高祖入关,“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降轵道旁。”轵道,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48〕混一车书:指统一天下。《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平阳之祸:据《晋书·孝怀帝本纪》,永嘉五年刘聪攻陷洛阳,迁怀帝于平阳。七年,怀帝被害。又《孝愍帝本纪》记建兴四年刘曜陷长安,迁愍帝于平阳。五年,愍帝遇害。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县。〔49〕“山岳”二句:《国语·周语》:“山崩川竭,亡之征也。”〔50〕春秋迭代:喻梁、陈更替。去故:离别故国。〔51〕凄怆伤心:阮籍《咏怀诗》其九:“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52〕楫:船桨。星汉:银河。槎:竹筏木排。张华《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53〕飙:暴风。蓬莱:传说中的三座神山之一。无可到之期:《汉书·郊祀志》:“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患且至,则风辄引船而去,终莫能至云。”〔54〕穷者:指仕途困踬的人。达:表达。《晋书·王隐传》:“隐曰:盖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何休《公羊传解诂》:“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二句说明自己作赋是有感而发。〔55〕陆士衡:陆机字士衡。抚掌:拍手。《晋书·左思传》:左思作《三都赋》,“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复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二句谓己作此赋即受人嘲笑,也心甘情愿。〔56〕张平子:张衡字平子。陋:轻视。《艺文类聚》:“昔班固观世祖迁都于洛邑,惧将必逾溢制度,不能遵先圣之正法也。故假西都宾,盛称长安旧制,有陋洛邑之议,而为东都主人折礼衷以答之。张平子薄而陋之,故更造焉。”二句谓己赋为人轻视,也是理所当然的。
百姓罢敝,头会箕敛 什么意思?
如获至宝:表面指好像得到极珍贵的宝物,其实形容对所得到的东西非常zhidao珍视喜爱。民不聊生:成语,指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形容人民版生活困难。如获至宝出处:宋·李光《与胡邦衡书》:“忽蜀僧行密至,袖出寂照庵三字,如获至宝。”民不聊生出权处:...163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按人头收税)耳!”安石曰:“不然,善理财
(1)不加赋而国用足。
(2)统治阶百级内部的司马光等人,对王安石改革思想缺乏理解;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利益集团的反对。
(3)缺乏社会机制(或独立的银行、法律机构)的有效保度障;地方官员在实施中片面化简单化;以及部分官吏借机勒索百姓。
(4)从根本上讲,北宋的社会、经济基础远还未发展到适应这种改革的地步。问
第(1)问从材料一中找到王安答石的话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要充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材料一中反映出司马光在理财方法上与王安石有分歧,说明统治阶级内部对王安石变法的思想不一致;材料二中苏辙认为王安石“设青苗法以夺富民内之利”,明显是反对变法。第(3)问据材料三要注意提取信息的全面性。第(4)问要在材料四中找到中心容语句,据中心语句回答。
头会箕赋是什么意思啊!求解
头会箕赋【拼音】tóukuàijīfù百
【解释】:按人数征税,用畚箕装取所征的度谷物。指赋税苛刻繁重。同“头会箕敛”。问
【出自】:《淮南子·氾答论训》:“头会箕赋,输于少府。”回高诱注:“头会,随民口数,人责其税;箕赋,似箕然敛答民财,多取意也。”
【解释】:按人数征税,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指赋税苛刻繁重。同“头会箕敛”。
【出自】:《淮南子·氾论训》:“头会箕赋,输于少府。”高诱注:“头会,随民口数,人责其税;箕赋,似箕然敛民财,多取意也。”
司马光 善理财者,不过头会萁敛尔 什么意思
头会箕敛成语解释百
读音:tóukuànjīliǎn
解释:头会:按人头征税;箕敛:用度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形容赋税繁重苛刻。知
出处:~者,合从缔交。(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
典故:道《淮南子·氾论训专》:“头会箕赋,输于少府。”《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头会箕敛,属以供军费。”
欧阳修的《本论》的翻译
本论
上
天下的事有本末,他是治者有先有后。尧、舜的书简单了,后世的治天下,没有不取法于三代的人,因为他推标本而知所先后啊。三王的治国呢,以理数均天下,以爵位土地等国家,以井田区域人民,以职务任职。天下有定数,国家有规定,民有定业,官有定职。使下的共同上勤勉而不困,上的治理下简单而不费。财富可以在使用后可以防备天灾啊,军队足以防止祸患而不至于造成的。所有这些都具备了,然后装饰礼、乐、兴仁义来指导的。这是因为他的政治改变行为,人们容易使,风俗淳厚,而王道成了。虽然有荒子屏孙继的,就像七八百年为止。
三王的治国,这不同于人呢?一定要向老百姓索取财物,官员必须养在禄,禁暴必派兵,防止人民一定要用刑罚,与后世的研究者大致相同的。然而后代经常乱失败,而三王却能安全的,为什么呢?三善推标本,知所先后,而为的有条理。后有天下的人,谁不想安定又好吗?用心中更加劳苦而政治更加不去,諰諰却常常担心祸乱及的,而总是能到这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推标本,不知道先后而已。
现在的事情太多了,当务之急是五点。这二者有司所知道的,第三人就没有想到呢。足天下之用,没有比财,把天下的安危,没有比战争,这是有关部门的所知道的。但是财富丰富了,取的无限而使用没有度,下面就越来越转向上更加劳苦。军队强大了,而不知道如何使用它,那士兵骄横而生灾祸。为了节约财物、用兵的人,没有比设立制度。制度已具备,军队已经可以使,财产已经够用,所用共守的人,没有比任人。因此平均财富而节战争,立法来控制的,任用贤人以守法,你的名字以激励贤能,这五个方面相互作用,有天下者的日常工作,当今的时代是先,而当权者所忽视的。现在四海的里面不是有混乱的,上的政令不是有残暴的,天时水旱不有大的缘故,君臣上下没有不和谐的。
以安然到广阔的天下,没有一个间隙的开端,而南夷敢杀天子的命令官吏,西夷敢有崛强的王,北方有敢分庭抗礼的皇帝的,为什么呢?活齿的数目日益增加,土地的产业越来越广,你家的用日益急,四方蛮夷不服从,中国不尊重,天下不真实的,为什么呢?以五的没有防备的缘故。
请说说你的一两个。现在农民的督促生产,可以说辛苦了;工商取利在山泽,可以说勤奋了;上的赋税征收交易商利的大臣,可以说是细致而无遗漏了。然而一遇到水旱灾害如明道、景佑之间,那天空下公私困乏。这是没有事情的时候,人民没有一年的准备,而国家没有几年的储备粮的。因此知道财富的不值得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可以让他们赴汤蹈火。现在厢军和禁军,官吏不敢使用,必不得已而暂时使用的,那么所谓的借贷。他们的军队互相说官请我,而官的公文也说请。赏赐是用来酬劳的,现在因为大礼的原因,不费力的奖赏三年而一遍,花费八九百万,有司不敢延迟一天的时间。兵士得到奖赏,不因为没有功劳而觉得羞愧,于是称为多少,比好与坏,稍有不如意,则群聚而欢呼,拿着棍棒想攻打天子的大官。没有事的时候他还如此,因此知道军队骄傲了。
那些财富都出来了,还是不够的,以无定数啊。兵士敢于骄傲的,使用的不正确的方法。因此了解控制的不确定的。财物匮乏军队骄傲,法制不统一,但有没有激动地忘了自己国家的同意,因此知道不在信任人了。不信任别人的人,不是没有人了。他们有挟材料裴蕴知道,只是因为当时恶人的好名声,各藏牲畜收敛,不敢奋起露,惟恐近于名以犯人们所厌恶的东西。这是因为人们改变视为愚蠢,愚蠢的人没有任何责任,贤能的人被指责疾病,便使天下之事将废弛,而不敢出力量来做的。这还不名字的弊端的人,天下的最大担忧的。所以说五的都废了。
前一天五代的混乱可以说达到了,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你,而亡国被杀的八,长的不过十几岁,严重的三四年就灭亡。在五代的君主哪里都是我的吗,他们的心难道喜欢祸乱而不想为长治久安的大计吗?但他们的力量有不会做的,当时的。在这个时候,东有汾晋,西边有条岔道蜀,北有强胡,南有长江、淮河,闽广、吴、越、楚潭,天下分为十三四岁,四面环绕的。以最狭窄的中国,又有叛将强我割而占据了,他的统治天下的人,一般都是国家的时间短,威德还不大,强君武主力而为之,仅以防守,不到屏你懦弱孙,不过是一个再传而再次溃败。因此养兵就像小孩子的吃虎狼,还恐怕不能用,还敢制?用这些弊端的人,丰富没有资助的赋税,头会箕敛,恐怕不脚,还有什么说节财以富民?当今天下形势如果我家,修补内室则墙角坏,整的椽子那栋倾斜,支撑扶持,如果存在而已,哪还有时间法象,规圆矩方成为制度吗?这是因为军队没有控制,用无节制,国家没有法度,一切得过且过而已。
现在宋朝存在,八十年了,外平错乱,没有对等的国家;内削方镇,没有强大叛逆之臣。
天下为一,海内安然。为国家不做不长久,天下没有做不广呢。俗话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说的是有条件的为容易的。现在继承了儒家思想的基础,拥有万乘之尊名,因为有中国一家的天下,全部大禹贡赋的地方无不内输,只有上面所取,不能说是缺乏财。六尺之死,持枪胜甲,力目的五石的弩、拉开两石的弓的几百万,只有上制而让他,不能说是缺乏战争。朝廷内外的官员任职的数千名,官三班吏部常积的又有数百,三年一个令平民,而应诏的一万多人,礼部考试的七八千,只有上的选择,不能说是缺乏人才。百姓看不到战争到现在将近四十年了,外振兵武,攘夷狄,对内修明法度,兴德化,只有上所做的,不能说没有时间。以天子的仁慈圣明仁厚节俭,得到一些明智的臣子互相而计划的,天下积聚,可以像汉文帝、景帝的财富;制礼作乐,可以像周成王的兴盛;奋发威武以炫耀名誉,不能如汉武帝、唐太宗的显赫;论道德,可以复兴尧舜之治。然而,财产不足以用在上而下已疲惫,兵不足以威慑在外而不敢骄傲在里面,制度不能成为万世的法则而日益丛生,一切得过且过,五代的时候没有差异,这很可惜啊。这是对处于能达到的位置,可以达到的位置,当可得到的时候,又有可能导致的资本,然而害怕什么而久久不为呢?
中
佛教是中国担心千余年,世上的卓越不迷惑而有能力的人,没有人不想离开的。自己曾经走了,而再大集:进攻的暂时击败而更加坚定,扑不灭的而更旺,最后在没有办法。这真的不可以走了吗?这也是不知道的办法。
那医生的在努力的,一定要把他的病的由来,而研究其受疾病的地方。生病的人中,乘于气虚而进入了,那么好的医生不攻他的病,而要培养他的气质。士气饱满就病了,这是很自然的效果。因此,救天下的病人,也一定要把祸患的由来,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佛为夷狄,离开中国最远,而有佛已经很久了。尧舜三代之际,王政修明,礼义的教化充盈于天下,在这个时候,虽然有佛没有听得进去。和三代衰亡,王政网,礼义废弃,后来二百多年,而佛教传到了中国。这样说的,佛正是我担心的,利用缺口废弃的时候而来。这是受灾难的根本原因。补缺,修复废弛,使王政修明,礼义充,即使有佛,在我们的人民没有什么用了。这是自然的趋势。
下
从前荀子的学说,认为人性本恶,写一篇以持其论。我开始喜欢他,当看到他人的归佛的,然后知道荀子的说法错了。太过分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那是佛的,放弃他们父子,断绝了他们夫妇,在人的本性很残忍,又有蚕食虫蠹的弊端,然而,百姓都相继而去了的人,以佛有行善的解释原因。
噢!如果我们的人民知道礼义的为好,那么怎么知道不相继而从呢?如何教他们告诉他们的不到的?佛教的说法,熟于人耳、深入他的心已经很久了,至于礼义的事,那他不曾见到听到。现在要当众说:禁止你的佛而为我礼仪!人民将吓跑了。最好是做的苗头,让他不知道而趣味也是可以的。这是鲧的治水的堡垒的,所以它的危害更加残暴,和禹治水的引导的,那么他患呼吸。大概是忧虑深势盛,则难以对付,没有比驯致而去的容易的。如今尧、舜、夏、商、周三代的政治,这种说法还传,他们全部都在,如果能讲而修建的,行之以勤劳而渐渐的苗头,使民都快乐而去了,就充行于天下,而佛教没有什么用了。《传》说“没有什么东西能两大”,自然的趋势,为什么会说“火的书”,“房屋的居住”呢?!从前的戎狄异族杂居九州之间,所谓徐戎、白狄、楚地、淮夷之类的。三代衰落,如果这类人又入侵在中国,所以秦国把西戎占据宗周,吴国、楚国的国都自称王。《春秋》记载用鄫子,《左传》记伊川披头散发,而孔子也不以外族为幸。在这个时候,佛教虽然不来,中国还有什么不夷狄呢!因此,说,王道不明而仁义废,是夷狄的祸患就要到了。到孔子作《春秋》,尊重中国而贱夷狄,然后王道又明。如今九州的百姓,没有不右衽,冠带,他为祸患的,特佛尔。他之所以成功的方法,不是有很高很难行的意思,在忽略不为你担心。
在郊天、祭地与在宗庙、社稷、朝廷的礼仪,都是天子的大礼呢,现在都举而做的。
至于所谓狩猎、婚姻、丧葬、祭祀、乡射之礼,这样的郡县有关部门的事情了,在于讲清楚而公布的你。但不是实行的以勤奋,渐渐的苗头,就不能入于人而成化。自古以来帝王的政治,一定要代而后仁。现在议论的人要说:“佛来一千多岁,有能力的人还没有办法,为什么要用这个迂腐的说法是?这就把一天的工作不会很快就,而放弃一定时代的功劳不做的,难道不可惜吗!从前孔子叹为始作俑者不仁,这是感叹于开启他们渐渐地到了用殉葬的。然而,作为佛的,不仍然比制作俑吗!当他开始来,未出现有害,带着内心的。现在的为害明显,不仅发现的明以后出现的,然而心安理得不以为怪是什么呢!所谓物极必反,几穷则变,这是必然的道理。现在佛教的兴盛很久了,凭借其极端的时候,可以反过来变化的,不难了。
从前三代的统治,这些都是圣人的事业;时间长了,一定会有弊端。所以三代的方法,都改变了质朴而相互救援。即使佛教为圣人,及其问题,还是要救他;何况他不是圣人的吗。那奸邪的人被别人相信的,他虽然小人,一定要有长以取信。所以古代的君主迷惑的,至于灭亡而不醒悟。
现在佛的法,可以说是邪恶而且邪了。大概是说,也有可以迷惑人的。使世上的君子,虽然出现的弊端而不想去,难道又善于迷惑的人和?但也不能他救的方法。救他,不如修复根本而胜之。
除了这个就要做,即使孟贲、夏育的勇气,孟轲的辩论,太公的阴谋,我看到他的力量还没有来得及施行,话还没出来,计划没有执行,而此前已经陷在祸患失败了。那是为什么?患深势盛难以对付,不是招致而造成的不能了。所以说修其本而胜之,作《本论》。
你好,本题已解答,如果满意
请点右下角“采纳答案”。
欧阳修
本论
上
天下的事有本末,他是治者有先有后。尧、舜的书简单了,后世的治天下,没有不取法于三代的人,因为他推标本而知所先后啊。三王的治国呢,以理数均天下,以爵位土地等国家,以井田区域人民,以职务任职。天下有定数,国家有规定,民有定业,官有定职。使下的共同上勤勉而不困,上的治理下简单而不费。财富可以在使用后可以防备天灾啊,军队足以防止祸患而不至于造成的。所有这些都具备了,然后装饰礼、乐、兴仁义来指导的。这是因为他的政治改变行为,人们容易使,风俗淳厚,而王道成了。虽然有荒子屏孙继的,就像七八百年为止。
三王的治国,这不同于人呢?一定要向老百姓索取财物,官员必须养在禄,禁暴必派兵,防止人民一定要用刑罚,与后世的研究者大致相同的。然而后代经常乱失败,而三王却能安全的,为什么呢?三善推标本,知所先后,而为的有条理。后有天下的人,谁不想安定又好吗?用心中更加劳苦而政治更加不去,諰諰却常常担心祸乱及的,而总是能到这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推标本,不知道先后而已。
现在的事情太多了,当务之急是五点。这二者有司所知道的,第三人就没有想到呢。足天下之用,没有比财,把天下的安危,没有比战争,这是有关部门的所知道的。但是财富丰富了,取的无限而使用没有度,下面就越来越转向上更加劳苦。军队强大了,而不知道如何使用它,那士兵骄横而生灾祸。为了节约财物、用兵的人,没有比设立制度。制度已具备,军队已经可以使,财产已经够用,所用共守的人,没有比任人。因此平均财富而节战争,立法来控制的,任用贤人以守法,你的名字以激励贤能,这五个方面相互作用,有天下者的日常工作,当今的时代是先,而当权者所忽视的。现在四海的里面不是有混乱的,上的政令不是有残暴的,天时水旱不有大的缘故,君臣上下没有不和谐的。
以安然到广阔的天下,没有一个间隙的开端,而南夷敢杀天子的命令官吏,西夷敢有崛强的王,北方有敢分庭抗礼的皇帝的,为什么呢?活齿的数目日益增加,土地的产业越来越广,你家的用日益急,四方蛮夷不服从,中国不尊重,天下不真实的,为什么呢?以五的没有防备的缘故。
请说说你的一两个。现在农民的督促生产,可以说辛苦了;工商取利在山泽,可以说勤奋了;上的赋税征收交易商利的大臣,可以说是细致而无遗漏了。然而一遇到水旱灾害如明道、景佑之间,那天空下公私困乏。这是没有事情的时候,人民没有一年的准备,而国家没有几年的储备粮的。因此知道财富的不值得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可以让他们赴汤蹈火。现在厢军和禁军,官吏不敢使用,必不得已而暂时使用的,那么所谓的借贷。他们的军队互相说官请我,而官的公文也说请。赏赐是用来酬劳的,现在因为大礼的原因,不费力的奖赏三年而一遍,花费八九百万,有司不敢延迟一天的时间。兵士得到奖赏,不因为没有功劳而觉得羞愧,于是称为多少,比好与坏,稍有不如意,则群聚而欢呼,拿着棍棒想攻打天子的大官。没有事的时候他还如此,因此知道军队骄傲了。
那些财富都出来了,还是不够的,以无定数啊。兵士敢于骄傲的,使用的不正确的方法。因此了解控制的不确定的。财物匮乏军队骄傲,法制不统一,但有没有激动地忘了自己国家的同意,因此知道不在信任人了。不信任别人的人,不是没有人了。他们有挟材料裴蕴知道,只是因为当时恶人的好名声,各藏牲畜收敛,不敢奋起露,惟恐近于名以犯人们所厌恶的东西。这是因为人们改变视为愚蠢,愚蠢的人没有任何责任,贤能的人被指责疾病,便使天下之事将废弛,而不敢出力量来做的。这还不名字的弊端的人,天下的最大担忧的。所以说五的都废了。
前一天五代的混乱可以说达到了,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你,而亡国被杀的八,长的不过十几岁,严重的三四年就灭亡。在五代的君主哪里都是我的吗,他们的心难道喜欢祸乱而不想为长治久安的大计吗?但他们的力量有不会做的,当时的。在这个时候,东有汾晋,西边有条岔道蜀,北有强胡,南有长江、淮河,闽广、吴、越、楚潭,天下分为十三四岁,四面环绕的。以最狭窄的中国,又有叛将强我割而占据了,他的统治天下的人,一般都是国家的时间短,威德还不大,强君武主力而为之,仅以防守,不到屏你懦弱孙,不过是一个再传而再次溃败。因此养兵就像小孩子的吃虎狼,还恐怕不能用,还敢制?用这些弊端的人,丰富没有资助的赋税,头会箕敛,恐怕不脚,还有什么说节财以富民?当今天下形势如果我家,修补内室则墙角坏,整的椽子那栋倾斜,支撑扶持,如果存在而已,哪还有时间法象,规圆矩方成为制度吗?这是因为军队没有控制,用无节制,国家没有法度,一切得过且过而已。
现在宋朝存在,八十年了,外平错乱,没有对等的国家;内削方镇,没有强大叛逆之臣。
天下为一,海内安然。为国家不做不长久,天下没有做不广呢。俗话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说的是有条件的为容易的。现在继承了儒家思想的基础,拥有万乘之尊名,因为有中国一家的天下,全部大禹贡赋的地方无不内输,只有上面所取,不能说是缺乏财。六尺之死,持枪胜甲,力目的五石的弩、拉开两石的弓的几百万,只有上制而让他,不能说是缺乏战争。朝廷内外的官员任职的数千名,官三班吏部常积的又有数百,三年一个令平民,而应诏的一万多人,礼部考试的七八千,只有上的选择,不能说是缺乏人才。百姓看不到战争到现在将近四十年了,外振兵武,攘夷狄,对内修明法度,兴德化,只有上所做的,不能说没有时间。以天子的仁慈圣明仁厚节俭,得到一些明智的臣子互相而计划的,天下积聚,可以像汉文帝、景帝的财富;制礼作乐,可以像周成王的兴盛;奋发威武以炫耀名誉,不能如汉武帝、唐太宗的显赫;论道德,可以复兴尧舜之治。然而,财产不足以用在上而下已疲惫,兵不足以威慑在外而不敢骄傲在里面,制度不能成为万世的法则而日益丛生,一切得过且过,五代的时候没有差异,这很可惜啊。这是对处于能达到的位置,可以达到的位置,当可得到的时候,又有可能导致的资本,然而害怕什么而久久不为呢?
中
佛教是中国担心千余年,世上的卓越不迷惑而有能力的人,没有人不想离开的。自己曾经走了,而再大集:进攻的暂时击败而更加坚定,扑不灭的而更旺,最后在没有办法。这真的不可以走了吗?这也是不知道的办法。
那医生的在努力的,一定要把他的病的由来,而研究其受疾病的地方。生病的人中,乘于气虚而进入了,那么好的医生不攻他的病,而要培养他的气质。士气饱满就病了,这是很自然的效果。因此,救天下的病人,也一定要把祸患的由来,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佛为夷狄,离开中国最远,而有佛已经很久了。尧舜三代之际,王政修明,礼义的教化充盈于天下,在这个时候,虽然有佛没有听得进去。和三代衰亡,王政网,礼义废弃,后来二百多年,而佛教传到了中国。这样说的,佛正是我担心的,利用缺口废弃的时候而来。这是受灾难的根本原因。补缺,修复废弛,使王政修明,礼义充,即使有佛,在我们的人民没有什么用了。这是自然的趋势。
下
从前荀子的学说,认为人性本恶,写一篇以持其论。我开始喜欢他,当看到他人的归佛的,然后知道荀子的说法错了。太过分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那是佛的,放弃他们父子,断绝了他们夫妇,在人的本性很残忍,又有蚕食虫蠹的弊端,然而,百姓都相继而去了的人,以佛有行善的解释原因。
噢!如果我们的人民知道礼义的为好,那么怎么知道不相继而从呢?如何教他们告诉他们的不到的?佛教的说法,熟于人耳、深入他的心已经很久了,至于礼义的事,那他不曾见到听到。现在要当众说:禁止你的佛而为我礼仪!人民将吓跑了。最好是做的苗头,让他不知道而趣味也是可以的。这是鲧的治水的堡垒的,所以它的危害更加残暴,和禹治水的引导的,那么他患呼吸。大概是忧虑深势盛,则难以对付,没有比驯致而去的容易的。如今尧、舜、夏、商、周三代的政治,这种说法还传,他们全部都在,如果能讲而修建的,行之以勤劳而渐渐的苗头,使民都快乐而去了,就充行于天下,而佛教没有什么用了。《传》说“没有什么东西能两大”,自然的趋势,为什么会说“火的书”,“房屋的居住”呢?!从前的戎狄异族杂居九州之间,所谓徐戎、白狄、楚地、淮夷之类的。三代衰落,如果这类人又入侵在中国,所以秦国把西戎占据宗周,吴国、楚国的国都自称王。《春秋》记载用鄫子,《左传》记伊川披头散发,而孔子也不以外族为幸。在这个时候,佛教虽然不来,中国还有什么不夷狄呢!因此,说,王道不明而仁义废,是夷狄的祸患就要到了。到孔子作《春秋》,尊重中国而贱夷狄,然后王道又明。如今九州的百姓,没有不右衽,冠带,他为祸患的,特佛尔。他之所以成功的方法,不是有很高很难行的意思,在忽略不为你担心。
在郊天、祭地与在宗庙、社稷、朝廷的礼仪,都是天子的大礼呢,现在都举而做的。
至于所谓狩猎、婚姻、丧葬、祭祀、乡射之礼,这样的郡县有关部门的事情了,在于讲清楚而公布的你。但不是实行的以勤奋,渐渐的苗头,就不能入于人而成化。自古以来帝王的政治,一定要代而后仁。现在议论的人要说:“佛来一千多岁,有能力的人还没有办法,为什么要用这个迂腐的说法是?这就把一天的工作不会很快就,而放弃一定时代的功劳不做的,难道不可惜吗!从前孔子叹为始作俑者不仁,这是感叹于开启他们渐渐地到了用殉葬的。然而,作为佛的,不仍然比制作俑吗!当他开始来,未出现有害,带着内心的。现在的为害明显,不仅发现的明以后出现的,然而心安理得不以为怪是什么呢!所谓物极必反,几穷则变,这是必然的道理。现在佛教的兴盛很久了,凭借其极端的时候,可以反过来变化的,不难了。
从前三代的统治,这些都是圣人的事业;时间长了,一定会有弊端。所以三代的方法,都改变了质朴而相互救援。即使佛教为圣人,及其问题,还是要救他;何况他不是圣人的吗。那奸邪的人被别人相信的,他虽然小人,一定要有长以取信。所以古代的君主迷惑的,至于灭亡而不醒悟。
现在佛的法,可以说是邪恶而且邪了。大概是说,也有可以迷惑人的。使世上的君子,虽然出现的弊端而不想去,难道又善于迷惑的人和?但也不能他救的方法。救他,不如修复根本而胜之。
除了这个就要做,即使孟贲、夏育的勇气,孟轲的辩论,太公的阴谋,我看到他的力量还没有来得及施行,话还没出来,计划没有执行,而此前已经陷在祸患失败了。那是为什么?患深势盛难以对付,不是招致而造成的不能了。所以说修其本而胜之,作《本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