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五这个字的成语,最好是第二个字是五!
九五之尊九五:指帝位。旧指帝王的尊位。
三五成群几个人百、几个人在一起。
夏五郭公《春秋》一书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
一五一十五、十:计数单位。五个回十个地将数目答点清。比喻叙述从头到尾,源源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
挨三百顶五
拔十得五
不为五斗米折腰
攒三聚五
二一添作五
腹载五车
过五关,斩六将
九五之尊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铭感五内
目迷五色
如堕五里雾中
三番五次
三坟五典
三纲五常
三皇五帝
三老五更
三令五申
三三五五
三牲五鼎
三五成群
三下五除二
三智五度猜
伸手不见五指
识二五而不知十
十风五雨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十围五攻
四分五裂
四书五经
四体问不勤,五谷不分
梧鼠五技
五彩缤纷
五大三粗
五斗折腰
五毒俱全
五短身材
五方杂处
五风十雨
五谷不分
五谷不升
五谷丰登
五羖答大夫
五光十色
五鬼闹判
五行八作
五行并下
五合六聚
五湖四海
五花八门
五黄六月
五脊六兽
五角六张
五经扫地
五劳七伤
五里雾
五陵年少
五零四散
五马分尸
五内如焚
五内俱崩
五雀六燕
五日京兆
五色缤回纷
五色无主
五十步笑百步
五世其昌
五体投地
五心六意
五行并下
五虚六耗答
五言长城
五颜六色
五音六律
五月披裘
五月粜新谷
五脏六腑
五子登科
夏五郭公
学富五车
一身五心
一退六二五
一五一十
夏字开头的成语
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夏五郭公】《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
夏虫不可以语冰】不能抄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袭的见识短浅。
夏炉冬扇】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夏雨雨人】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夏虫疑冰】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夏虫语冰】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夏虫朝菌】意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zd短的生命。
夏鼎商彝】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夏虫不可copy言冰】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夏虫不可语冰】语:谈论。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夏虫不可语寒】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百的虫谈论寒冷。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夏虫不可以语冰】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夏虫疑冰】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夏虫语冰】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夏虫朝菌】意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短的度生命。
【夏鼎商彝】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夏炉冬扇】夏天问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夏五郭公】《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答
【夏屋渠渠】夏:通“厦”;渠渠:高大的样子。形容房屋高大而深广。
【夏雨雨人】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夏虫不可言冰】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百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夏虫不可语冰】语:谈论。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度。
【夏虫不可语寒】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寒冷。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夏虫不可以语冰】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夏虫疑知冰】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夏虫语冰】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夏虫朝菌】意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短的生命。
【夏鼎商彝】夏道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夏炉冬扇】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夏日可畏】象夏内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夏五郭公】《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
【夏屋渠渠】夏:通“厦”;渠渠:高大的样子。形容房屋高大而深容广。
【夏雨雨人】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大家来讨论一下“夏”的由来和意义?
夏1〔xiàㄒㄧㄚˋ〕
〔《广韵》胡雅切,上马,匣。〕
“夓1”的今字。“昰2”的今字。
1.大。《方言》第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槐榆》:“人谓夏者大也,非时之所谓夏也。予曰:古人以厦为大者,非无取义。夏日之屋,非大不凉,与三时有别,故名厦为屋。训夏以大,予特未之详耳。”参见“夏屋”。2.大屋;大殿。《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王逸注:“夏,大殿也。”《文选·〈楚辞·招魂〉》:“冬有穾夏,夏室寒些。”李善注:“夏,大屋也。”3.五色。《周礼·天官·染人》:“染人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郑玄注:“染夏者,染五色。”宋叶适《送周明叔王成叟并上昌甫仲止二兄》诗:“琢琱而佩环,染夏为裳衣。”4.古代汉民族自称,也称华夏、诸夏。《书·舜典》:“蛮夷猾夏,寇贼奸宄。”孔传:“夏,华夏。”《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文选·班固〈幽通赋〉》:“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於上京,巨滔天而泯夏兮,考遘愍以行谣。”李善注:“夏,诸夏也。”5.指中夏,中原地区。唐韩愈《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铭》:“其先姓乌石兰,九代祖猛,始从拓跋氏入夏,居河南。”马通伯校注:“夏,谓中夏也。”6.禹乐名。《礼记·乐记》:“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郑玄注:“《夏》,禹乐名也。言禹能大尧舜之德。”7.泛指大乐歌。《诗·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诗·周颂·时迈》:“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郑玄笺:“夏,大也……乐歌大者称夏。”8.舞名。文舞。《谷梁传·隐公五年》:“始初也,谷梁子曰:‘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范宁注:“夏,大也;大谓大雉;大雉,翟雉。佾之言列,八人为列,又有八列,八八六十四并执翟雉之羽而舞也。”杨士勋疏:“注:独奏文舞。释曰:‘礼有文舞,有武舞。文舞者,羽龠是也。’”《孔子家语·论礼》:“两军相见……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舞》,《夏龠》序兴。”王肃注:“夏,文舞也。”9.水名。夏水。传说此水冬竭夏流,故名。故道从湖北省沙市东南分长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入汉水。《楚辞·九章·哀郢》:“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楚辞·九章·哀郢》:“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10.水名。汉水的别称。《左传·昭公十三年》:“王沿夏,将欲入鄢。”杜预注:“夏,汉别名。顺流为沿,顺汉水南至鄢。”11.佛教语。僧徒称年为夏。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九:“《尔雅》注云:‘一终名岁。’又‘取岁星行一次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皆据一终为名,今比丘或言腊,或云夏,言两同其事也。一终之义。”12.朝代名,即夏后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禹子启所创立的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13.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夏。也称大夏。建都统万城(今陕西省横山西北)。14.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于公元618年自立为王,国号夏。初建都乐寿(今河北省献县),次年迁洛州(今河北省永年东南)。15.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北宋仁宗时,党项羌贵族赵元昊所建。史称西夏,亦简称夏。建都兴庆(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南)。16.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元末明玉珍所建。都重庆。17.姓。
夏2〔xiàㄒㄧㄚˋ〕
〔《广韵》胡驾切,去禡,匣。〕
“夓2”的今字。
夏季。四季的第二季。阴历四月至六月。《书·洪范》:“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唐韩愈《送孟东野序》:“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红楼梦》第七十回:“展眼已是夏末秋初。”
夏3〔jiǎㄐㄧㄚˇ〕
〔《集韵》举下切,上马,见。〕
“夓3”的今字。
木名。亦作“檟”、“榎”。参见“夏3楚”。
【夏二子】指蚊与蝇。明黄瑜《双槐岁钞·夏二子》:“宋宣和中进士永福吴元美,作《夏二子传》,略云……夏告终於鸣条,二子之族,无大小长少,皆望风殒灭,殆无遗类。天下之民,始得安食酣饮,而鼓舞于清世矣。夏二子,谓蚊、蝇也。”
【夏子】指禹和汤。《汉书·徐乐传》:“名何必夏子,俗何必成康。”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夏,禹也;子,汤也。汤,子姓。”
【夏2天】夏季。唐王建《昭应官舍书事》诗:“腊月近汤泉不冻,夏天临渭屋多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因为近来笔底下甚忙,加之夏天的扇子又多,夜以继日的都应酬不下,实在腾不出工夫来。”贾祖璋《萤火虫》:“[萤火虫]蛹淡黄色,夜间也能发光。到夏天就化作能飞行的成虫。”
【夏2五】喻文字有残缺。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公文介论乐府》:“中间岂无陶阴之误,夏五之脱。”参见“夏2五郭公”。
【夏2五郭公】“夏五”及“郭公”均为《春秋》经文脱漏之处。《春秋·桓公十四年》:“夏五。”杜预注:“不书月,阙文。”又《庄公二十四年》:“郭公。”杜预注:“无传,盖经阙误也。”后因以“夏五郭公”比喻文字有残缺。
【夏2日】1.夏天。《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史记·李斯列传》:“冬日鹿裘,夏日葛衣。”《晋书·吴猛传》:“[猛]少有孝行,夏日常手不驱蚊,惧其去己而噬亲也。”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小猎犬》:“八座某公,未第时,夏日常昼卧。”2.夏昼。南朝宋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不怨秋夕长,常苦夏日短。”唐元稹《遣兴诗》之二:“莫厌夏日长,莫愁冬日短。”3.夏天的太阳。北周庾信《小园赋》:“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可悲。”唐王贞白《雨后从陶郎中登庾楼》诗:“庾楼逢霁色,夏日欲西曛。”4.比喻态度严厉。语本《左传·文公七年》:“赵盾,夏日之日也。”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同州刺史尔绵永神道碑》:“公繁不秋荼,严无夏日;民知约法,未肯以狱。”
【夏2日可畏】《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晋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后常以比喻人的作风严厉,难以亲近。
【夏2中】1.犹夏季。晋王羲之《谢仁祖帖》:“忽然夏中感怀,冷冷不适。足下复何似,耿耿。”唐戴叔伦《送裴判官回湖南》诗:“莫怕南风且尽欢,湘山多雨夏中寒。”《宋书·庾炳之传》:“刘雍自谓得其力助,事之如父,夏中进甘蔗,若新发於州。”2.佛教语。谓夏安居间之九十日,即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夏2月】夏天。《书·君牙》“夏暑雨”孔传:“夏月暑雨,天之常道。”《汉书·严助传》:“夏月暑时,欧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曾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必众矣。”《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朱雀门外街巷》:“又西曰清风楼酒店,都人夏月多乘凉於此。”
【夏氏】见“夏后氏”。
【夏正】夏历正月的省称。代指夏历。夏以正月为岁首,商以夏历十二月、周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见《史记·历书》。秦及汉初曾一度以夏历十月为正月。自汉武帝改用夏正后,历代沿用。《书·咸有一德》:“爰革夏正。”蔡沈集传:“改夏建寅之正而为建丑正也。”《汉书·谷永传》:“汉家行夏正。”颜师古注引张宴曰:“夏以建寅为正。”唐刘知几《史通·模拟》:“春秋诸国,皆用夏正。”清顾炎武《日知录·正月之吉》:“[《诗·豳风·七月》]一篇之中,凡言月者皆夏正,凡言日者皆周正。”
【夏2布】用苎麻纤维织成的布,宜于制夏装,故名。为我国特产,多产于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等地。《元史·英宗纪一》:“给通漷二州蒙古户夏布。”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床上挂着一个夏布小帐子。”
【夏甲】夏朝君主孔甲。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夏甲叹於东阳,东音以发。”范文澜注引《吕氏春秋·音初》:“夏后氏孔甲田於东阳萯山……乃作为《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
【夏令】相传为夏代的月令之书。《国语·周语中》:“故《夏令》曰:‘九月除道。’”韦昭注:“《夏令》,夏后氏之令,周所因也。”《孟子·离娄下》“十二月舆梁成”宋朱熹集注:“《夏令》曰:‘十月成梁’,盖农功已毕,可用民力。”
【夏2令】1.夏天的节令、气候。《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宋梅尧臣《问牛喘赋》:“若乃当春而燠,是为行夏令。”宋陆游《初夏》诗:“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2.泛指夏季。明张居正《贺灵雨应祈表一》:“兹者,我皇上以夏令既深,雨泽未足,乃躬叩于雷坛,为民虔祷。”如:夏令营、夏令时。
【夏2令营】夏季开设的供青少年或集体的成员短期休息、娱乐等的营地,多设在林中或海边。
【夏2半】夏季过半,指夏历五月半后。唐韩愈《送刘师服》诗:“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2成】犹夏熟。晋左思《蜀都赋》:“百果甲宅,异色同荣,朱樱春熟,素柰夏成。”南朝梁何逊《七召》:“河柳垂叶,山稻发英,翫奇花之春满,摘甘实於夏成。”
【夏2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这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则相反。至,指阳气至极,阴气始至和日行北至。《周礼·春官·冯相氏》“冬夏致日”汉郑玄注:“夏至,日在东井,景尺五寸。”《逸周书·时训》:“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夏至节日食糉。”参阅黄奭辑南朝梁崔灵恩《三礼义宗》(见《汉学堂经解》)。
【夏后】见“夏后氏”。
【夏后氏】指禹受舜禅而建立的夏王朝。称夏后氏。亦称“夏氏”、“夏后”。《论语·八佾》:“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左传·定公四年》:“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书·汤誓》:“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史记·夏本纪》:“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夏后启】见“夏启”。
【夏后开】见“夏启”。
【夏羊】黑色羊。因夏后氏尚黑,故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羊》:“生江南者为吴羊,头身相等而毛短。生秦晋者为夏羊,头小身大而毛长;土人二岁而翦其毛,以为毡物,谓之緜羊。”
【夏江城】南唐夏宝松之别号。夏曾隐居庐山,作有《宿江城》诗,因号夏江城。宋陆游《南唐书·刘洞传》:“与洞同时,有夏宝松者,亦隐庐山,相与为诗友。洞有《夜坐》诗,宝松有《宿江城》诗,皆见称一时,号刘夜坐、夏江城云。”
【夏2汛】夏季汛期。清魏源《秦淮镫船引》:“廿载以来江涨高,年年夏汛水平桥。”峻青《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这时候,夏汛虽已过去了,潍河里仍然泛滥着汹涌的秋天的洪水。”
【夏2安居】佛教语。谓僧徒在夏天,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而专心坐禅修学。又称坐夏。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九:“土火罗诸国,以十二月安桎北方,言夏安居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各就其事制名也。”
【夏收】夏代祭祀时戴的一种帽子。《仪礼·士冠礼》:“周弁、殷冔、夏收。”郑玄注:“收,言所以敛发也。”《孔子家语·冠颂》:“孔子曰:‘周弁、殷冔、夏收,一也。’”王肃注:“皆祭服也。”
【夏2收】1.夏季收割农作物。如:夏收大忙季节。2.夏季的收成。如:今年夏收,增产一成。
【夏李】大李。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杜陵有金李,李大者谓之夏李,尤小者呼为鼠李。”
【夏狄】见“夏翟”。
【夏社】夏后氏的社宫。《史记·封禅书》:“其后三世,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竹书纪年》卷上:“[殷商、成汤]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始屋夏社。”
【夏2礿】亦作“夏禴”。
谓天子诸侯夏祭。《周礼·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裸用鸡彝鸟彝。”《礼记·明堂位》:“夏礿、秋尝、冬烝、春社。”清袁枚《随园随笔·摘注<论语>》:“马融以为鲁在东,春当朝,故祭礼但有夏礿、秋尝、冬烝,而无春祠。”
【夏2苗】1.谓夏季田猎。《左传·隐公五年》:“故春搜、夏苗、秋獮、冬狩,皆於农隙以讲事也。”杜预注:“苗,为苗除害也。”南朝梁沈约《均圣论》:“春搜免其怀孕,夏苗取其害谷,秋獮冬狩,所害诚多。”2.夏季的禾苗。唐包何《送韦侍御奉使江岭诸道催青苗钱》诗:“近远从王事,南行处处经。手持霜简白,心在夏苗青。”
【夏2雨雨人】喻及时给人以教益或帮助。汉刘向《说苑·贵德》:“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参见“春风风人”。
【夏典】夏代典籍。《魏书·张彝传》:“窃惟皇王统天,必以穷幽为美;尽理作圣,亦假广采成明。故询於刍荛,著之周什,舆人献箴,流於夏典。”《宋书·律历志下》:“唐篇夏典,莫不揆量,周正汉朔,咸加该验。”
【夏2典】即夏官。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以之礼而国定,司空之官以成礼;以之义而国平,司寇之官以成义。掌山林於夏典,物得其生;听狱讼於秋官,人忘其死。”详“夏2官”。
【夏采】《周礼》官名。主管大丧事务。《周礼·天官·序官》:“夏采下士四人。”郑玄注:“夏采,夏翟羽色。《禹贡》徐州贡夏翟之羽,有虞氏以为緌。后世或无,故染鸟羽,象而用之,谓之夏采。”孙诒让正义:“夏,即谓染五色,象夏翟之羽采,即画缋所谓五采备也。”《周礼·天官·夏采》:“夏采掌大丧,以冕服复于大祖,以乘车建绥复于四郊。”郑玄注:“郑司农云:‘复,谓始死招魂复魄。’……夏采,天子之官。故以冕服复于大祖,以乘车建绥复于四郊,天子之礼也。”
【夏服】良箭名。《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郭璞注引服虔曰:“服,盛箭器也。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一说指古之善射者夏羿的箭囊。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亦泛指箭或箭囊。唐许敬宗《奉和九月九日应制》诗:“鹫岭飞夏服,娥魄乱雕弓。”唐李益《从军有苦乐行》:“一矢弢夏服,我弓不再张。”
【夏2服】夏天的服装。《韩非子·显学》:“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世以为俭。”唐白居易《秋霁》诗:“冬衣殊未制,夏服行将绽。”
【夏育】周时著名勇士,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乌获、任鄙之力焉而死,成荆、孟贲、王庆忌、夏育之勇焉而死。”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或云夏育,卫人,力举千钧。”晋葛洪《抱朴子·辨问》:“夏育、杜囬,筋力之圣也。”后作为勇士的代称。
【夏2宗】诸侯夏天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周礼·秋官·大行人》:“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夏宗以陈天下之谟。”郑玄注:“夏见诸侯则陈其谋之是非。”贾公彦疏:“夏见诸侯陈其谋之是非者,夏物盛大,形体皆异,可分别,故陈天下诸侯谋之是非。”
【夏2官】官名。《周礼》载周时设置六官,以司马为夏官,掌军政和军赋。唐武则天时,曾改兵部尚书为夏官,不久仍复旧名。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六》。后用为兵部的别称。《歧路灯》第一○五回:“[嘉靖皇帝]定目细看,并非武将,却是文臣……引见虽是夏官,旨意应下吏部。”
【夏2官正】官名。唐宋以来均为司天官属中管四时的官。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五》。
【夏政】夏朝的政治、政事。《左传·定公四年》:“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杜预注:“亦因夏风俗,开用其政。”南朝梁陆倕《石阙铭》:“昔在舜格文祖,禹至神宗,周变商俗,汤黜夏政。”
【夏2政】夏季的时令、气候。《管子·幼官》:“春行冬政,肃;行秋政,雷;行夏政,阉……秋行夏政,叶;行春政,华;行冬政,秏。”《文子·精诚》:“春政不失,禾黍滋;夏政不失,雨降时;秋政不失,民殷昌;冬政不失,国家甯康。”
【夏南】春秋时陈大夫夏徵舒的别名。《诗·陈风·株林》:“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孔颖达疏:“徵舒祖字子夏,故为夏氏;徵舒字子南,以氏配字,谓之夏南。”《左传·成公二年》:“巫臣曰:‘是不祥人也,是夭子蛮,杀御叔,杀灵侯,戮夏南,出孔仪,丧陈国,何不祥如是!’”杜预注:“[夏南]夏姬子徵舒。”
【夏侯】复姓。《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夏侯婴。
【夏侯妓衣】帘的异称。《南史·夏侯亶传》:“[亶]晚年颇好音乐,有妓妾十数人,并无被服姿容。每有客,常隔帘奏之,时谓帘为夏侯妓衣。”
【夏庭】1.夏之王庭。汉班固《幽通赋》:“震鳞漦于夏庭,匝三正而灭姬。”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幽王之惑褒女也,妖始于夏庭。”2.引申指夏王朝。唐骆宾王《代李敬业檄》:“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夏2首】夏初。南朝梁王僧孺《侍宴》诗:“丽景属春余,清阴澄夏首。”唐王维《资圣寺送甘二》诗:“柳色蔼春余,槐阴清夏首。不觉御沟上,衔悲执杯酒。”唐韦应物《始夏南园思旧里》诗:“夏首云物变,雨阴草木繁。”
【夏室】夏朝世室之省称。夏称宗庙为世室。《北史·宇文恺传》:“三王之世,夏最为古,从质尚文,理应渐就宽大,何因夏室乃大殷堂?相形为论,理恐不尔。”
【夏2室】夏天的居室。《楚辞·招魂》:“冬有穾夏,夏室寒些。”南朝齐谢朓《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珍簟清夏室,轻扇动凉颸。”南朝梁简文帝《七励》:“冬闺温煦,夏室含霜。”
【夏宫】即夏台。《尸子》卷下:“桀为璇室、瑶台、象廊、玉牀、权天下,虐百姓。於是汤以革车三百乘伐於南巢,收之夏宫。天下宁定,百姓和辑。”参见“夏台”。
【夏屋】1.大俎,大的食器。《诗·秦风·权舆》:“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毛传:“夏,大也。”郑玄笺:“屋,具也。”一说指大屋。参阅孔颖达疏。2.大屋。《楚辞·大招》:“夏屋广大,沙堂秀只。”王逸注:“言乃为魂造作高殿峻屋,其中广大。”《礼记·檀弓上》:“见若覆夏屋者矣。”郑玄注:“夏屋,今之门庑也,其形旁广而卑。”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瑶台夏屋,不能悦其神。”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锦瑟》:“行次,遥见夏屋中有灯火,趋之。”
【夏娃】希伯来文的音译,一译厄娃。《圣经》故事中人类始祖亚当之妻。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旧约》记神既以七日造天地,终乃抟埴为男子,名曰亚当,已而病其寂也,复抽其肋为女子,是名夏娃,皆居伊甸。”
【夏癸】即夏桀。汉张衡《东京赋》:“则是黄帝合宫,有虞总期,固不如夏癸之瑶台,殷辛之琼室也。”宋王禹偁《仲尼为素王赋》:“悲夫,商辛、夏癸兮号独夫,又安得比于儒者。”参见“夏桀”。
【夏耕】传说中之人名。
【夏2耕】夏季的耕作。如:夏耕时节。
【夏2耘】夏天锄田除草。《墨子·三辩》:“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聆缶之乐。”汉晁错《论贵粟疏》:“农夫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夏时】夏代的历法。《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郑玄注:“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论语·卫灵公》“行夏之时”宋朱熹集注:“夏时,谓以斗柄初昏建寅之月为岁首也。”
【夏2时】指夏天。《周礼·天官·食医》:“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夏时自然思量父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
【夏2气】夏令的节气,夏天的气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调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五行之随,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音徵”汉郑玄注:“夏气和,则徵声调。”南朝宋范晔《乐游应诏诗》:“兰池清夏气,修帐含秋阴。”
【夏2条】夏天树木茂盛的枝条。晋陆机《从军行》:“夏条集鲜藻,寒冰结冲波。”南朝梁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诗苑书》:“夏条可结,睠於邑而属词;冬雪千里,覩纷霏而兴咏。”唐沈佺期《夏日梁王席送张岐州》诗:“芃芃秋麦盛,苒苒夏条垂。”唐韦应物《夏花明》诗:“夏条绿已密,朱蕚缀月鲜。”
【夏2候鸟】指夏季在某地区繁殖,秋季到较暖的地区去过冬,第二年春天再飞回原地区的鸟。如家燕、杜鹃等。
【夏卿】1.官名。周以夏官掌管军事,为六卿之一。后遂以夏卿为兵部尚书之别称。唐张说《奉和饯王晙巡边应制》诗:“六月歌《周雅》,三边念夏卿。欲施攻战法,先作简稽行。”《旧唐书·来瑱传》:“超登宰辅,光拜夏卿,列在三台,掩其一眚。”2.官名。南朝梁武帝时,以太府、少府、太仆三卿为夏卿。《隋书·百官志上》:“梁初犹依宋齐,皆无卿名。天监七年……加置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仆卿,三卿是为夏卿。”参见“十二卿”。
【夏桀】夏朝末代君王。名履癸。暴虐荒淫。汤起兵伐桀,败之于鸣条,流死于南巢。参阅《史记·夏本纪》。
【夏2凊】谓侍奉父母,夏天使之凉爽。《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孙希旦集解引方悫《礼解》:“冬则温之,以御其寒;夏则凊之,以辟其暑。”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
【夏2浦】夏天的水滨。唐陈子昂《春晦饯陶七于江南》诗:“芙蓉生夏浦,杨柳送春风。”
【夏海】大海。《吕氏春秋·求人》:“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衡山之上。”高诱注:“夏海,大冥也。”《晋书·石勒载记上》:“今山川夷静,星晨不孛,夏海重译,天人系仰。”
【夏家】指夏朝。《左传·襄公四年》:“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杜预注:“羿以好武,虽有夏家而不能恢大之。”唐韩愈《奉和杜相公太清宫纪事陈诚上李相公十六韵》:“耒耜兴姬国,輴欙建夏家。”
【夏书】指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尚书》中《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共四篇,旧亦称《夏书》。近人多以《禹贡》为后人所作,《五子之歌》和《胤征》为伪《古文尚书》,《甘誓》可能本是《商书》的一部分。《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杨伯峻注:“三句在今《尚书·益稷》。”《国语·周语上》:“《夏书》有之曰:‘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韦昭注:“《夏书》,逸《书》也。”
【夏黄公】商山四皓之一。汉初隐士。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因隐居夏里修道,故号夏黄公。见《史记·留侯世家》司马贞索隐。宋司马光《陪致政太师内翰燕集为三公寿》诗:“忠纯汲长孺,高洁夏黄公。”
【夏2雩】古代夏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诗·周颂·噫嘻序》“春夏祈谷于上帝也”唐孔颖达疏:“谓周公成王之时,春郊夏雩以祷求膏雨而成其谷实,为此祭於上帝。”
【夏2雪】1.夏季降雪。汉荀悦《<汉纪>序》:“凡灾异大者,日蚀五十六,地震十六……冬雷五,夏雪三。”《晋书·五行志下》:“京房《易传》曰:‘夏雪,戒臣为乱。’此其乱之应也。”2.夏季未消的雪。南朝齐孔稚珪《游太平山》诗:“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阴涧落春荣,寒岩留夏雪。”唐元稹《表夏》诗之九:“西山夏雪消,江势东南泻。风波高若天,滟澦低於马。”
【夏2畦】1.指夏天在田地里劳动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