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分别是什么意思?
大直若屈: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大巧若拙: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大辩若讷: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名称:大直若屈
拼音:dàzhíruòqū
出处:《后汉书荀淑传论》
释义: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近义词:大巧若拙
用法:褒义,谓语
结构:联合式
例句:“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名称:大巧若拙
拼音:dàqiǎoruòzhuō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释义: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用法:褒义,谓语
结构:联合式
名称:大辩若讷
拼音:dàbiànruònè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释义: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用法:褒义,谓语
结构:联合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什么意思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百,拼音dàqiǎoruòzhuōdàbiànruònè,若:似。拙:笨拙。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度。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内耀。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容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大直若屈: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大巧若拙: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大辩若讷: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名称:大直若屈
拼音:dàzhíruòqū
出处:《后汉书荀淑传论》
释义: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近义词:大巧若拙
用法:褒义,谓语
结构:联合式
例句:“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名称:大巧若拙
拼音:dàqiǎoruòzhuō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释义: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用法:褒义,谓语
结构:联合式
名称:大辩若讷
拼音:dàbiànruònè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释义: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用法:褒义,谓语
结构:联合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是什么意思?
大智若愚,也说大智如愚,指真正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大智若愚”出自先秦周驯《周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赛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此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智若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智若愚
(dàzhìruòyú)
解释:若:好像。才智出众的人表面看来好像愚笨,不炫耀自己。
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老子》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有智能的人不露锋芒
示例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二·骆文忠公遗爱》:“自有诸贤拥护而效其长,岂其~耶?
近义词大巧若拙、虚怀若谷、不露锋芒
反义词深藏若谷锋芒毕露、不可一世、愚不可及
大巧若拙
(dàqiǎoruòzhuō)
解释拙:笨拙。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出处先秦·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用法主谓式;作定语、分句;指不暴露自己
示例马南邨《燕山夜话·艺术的魅力》:“真正的大画家,却是~,独创新面貌。
近义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呐
反义词不可一世、愚不可及
词目大辩若讷
发音dàbiànruònè
释义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
大巧若拙解释若:似。拙:笨拙copy。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大辩若讷释义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知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大智若愚若:好像。才智出众的人在处理很多日常事情上显得很傻,很吃亏,但是在事关他的根本大事上却做的很道出色,很成功。
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 什么意思
意思是:完满的东西好像也有残缺,最充实的好像也很空虚,最笔直的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最有智慧的好像是愚笨的。
源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可以克服扰动,寒冷可以克服炎热。做到清静无为才可以统率天下。
扩展资料
本章论述万事万物相反而相成之理,重述“反者道之动”之大义:“缺”者所以为“大成”,“冲”者所以为“大盈”,“屈”者所以为“大直”,“拙”者所以为“大巧”,“讷”者所以为“大辩”。这些都是“反者道之动”,相反而相成,以反而为用,因而才能大得大成的自然法则。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他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这是道德德第四十五章!
全文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静胜躁,寒胜热。清zd静,为天下正。
最美好的东西好象残专缺了什么,但是它的作用不会停止。最充盈的东西好象空虚,但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的东西好象弯曲,属最灵巧的东西好像笨拙,最雄辩的人才好象口吃,最大的赢利好象亏本。
沉静战胜浮躁,寒冷战胜炎热。清静无为可以成为天下的君长。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翻译
出处:
《老zhidao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解释:
最正直的版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
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权锋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