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
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知,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
成语:
朝三暮四?[zhāosānmùsì]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出处:先秦·庄子《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
翻译:喜欢养猴子的人说:早上给三个道,晚上给四个。猴子们听了很生气。
例句:你一会儿要学画画,一会儿又要学摄影,不正是朝三暮四的态度吗?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出内尔反尔?[chūěrfǎněr]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今指说了又翻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翻译: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
2、反复无常?[fǎnfùwúcháng]变动不定,忽而这样容,忽而那样。
出处:南北朝·费昶《行路难》:“当年翻覆无常定。”
翻译:当年变动不定,忽而这样,忽而那样。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来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自,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翻译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百欢猴子,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度,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们:“我给你们知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道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服服帖帖的了。
朝三暮四的故事:《齐物论》中有个寓言,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
他对猴子说:“生意越来越差了,为了不让你们挨饿,从今天开始,一律按照朝三暮四的标准供应栗子:早上给三颗,晚上给四颗。”猴子听了都生气了。猴子们乱成一团,强烈反对主人的做法。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猴子们非常高兴的接受了耍猴人朝四暮三的供应方案。
其实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每天结果都一样,猴子的态度却迥异,这群猴子真是一群傻蛋!
也许,我们都会嘲笑猴子当初为了“朝三暮四”而激愤,后来却又为了“朝四暮三”而高兴,我们会笑它们分不清3+4和4+3都是一样的结果。
如果——如果您真的觉得猴子是傻蛋的话,那么,我不得不非常认真的告诉您:您可能真是傻蛋一个。
耍猴人给猴子安排食物,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如何科学、合理的对资源进行分配的问题。总量恒定不变,分配方式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
在判定谁是傻蛋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猴子们为什么反对“朝三暮四”而同意“朝四暮三”?
对于猴子而言,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为了保证一天的活动有足够的能量,进食的多与寡是有明显区别的。在猴子的世界里,只有“朝四”才能保证一天的需求。而到了晚上,是以休息为主,有“暮三”就够了。如果硬要让它们在晚上接受“四”,它们就会觉得是浪费。从这个角度说,猴子们坚持了实事求是、按需分配的原则。而这两个原则正是我们需要倡导和学习的。
“朝四暮三”优于“朝三暮四”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早上得到的是在眼前的,而晚上是十二个小时之后的事。尽管总数都是七个,但是先得到四个,就是先得到了“大头”。“大头”在手与“大头”在外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猴子们任由耍猴人“朝三暮四”,就等于是把潜在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的“大头”扛到了自己的肩上,可能要付出更多才能获得本已属于自己的栗子。聪明的猴子当然不会同意。所以它们要通过抗争获得耍猴人的让步。
3+4和4+3结果都是一样,但如果环境和背景发生了变化,其效果就会决然不同。很多时候,过程和方法决定了成败。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朝三暮四[zhāosānmùsì]
释义: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见于《庄子·齐物论》)。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
例句:他总是朝三暮四,没主心骨。
扩展资料
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权宜缓兵之下策’也自然终因非长久之计而实则遭怨。现在,被引申为目标不坚定或者感情上不专一。
典故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这里的“狙”指的是猴子,“狙公”为耍猴的人。
《列御寇·黄帝篇》也对这则故事进行了详细地扩写,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才欢喜。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不过现在我们多比喻变卦,反复无常。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竭尽心力去求“一”,却不知道其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在总数上、本质上没有变,都是七个,但顺序不同,对猴子的影响也不一样。
参考资料:朝三暮四-百度百科
1、释义: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知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2、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扩展道资料
朝三暮四典故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专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这里的“狙”指的是猴子,“狙公”为耍猴的人。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竭尽心力去求“一”,却不知道其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与朝属四暮三在总数上、本质上没有变,都是七个,但顺序不同,对猴子的影响也不一样。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猴子,能理解它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了解他的心思。养猴老人减少了他全家的粮食,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粮食匮乏,他将要限制猴子们吃橡实的数量,担心猴子们对自己不驯顺,就先骗猴子们:“我给你们的橡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高兴地趴在了地上。
成语启示分析评论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寓言讲的道理确实适用于当时的情况,但是用我们已经发展了千年的眼光再来看问题,可能得出的结论会大不一样,古人们没有时间成本的概念,因此觉得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和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是完全一样的。其实不然,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还是有些区别的,任何一家企业在收预付款和定金的时候都希望自己多收一些,未来要收的余款越少越好,为什么呢?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
他跟猴子说,早上给zd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
成语:
朝三暮四?[zhāosānmùsì]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出处:先秦·庄子《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
翻译:喜欢养猴子的人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们听了很生气。
例句:你一会儿回要学画画,一会儿又要学摄影,不正是朝三暮四的态度吗?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出尔反尔?[chūěrfǎněr]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答样的后果。今指说了又翻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翻译: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
2、反复无常?[fǎnfùwúcháng]变动不定,忽而这样,忽而那样。
出处:南北朝·费昶《行路难》:“当年翻覆无常定。”
翻译:当年变动不定,忽而这样,忽而那样。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zd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翻译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懂得猴内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欺骗容猴子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服服帖帖的了。
朝三暮四的故事:《齐物论》中有个寓言,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
他对猴子说:“生意越来越差了,为了不让你们挨饿,从今天开始,一律按照朝三暮四的标准供应栗子:早上给三颗,晚上给四颗。”猴子听了都生气了。猴子们乱成一团,强烈反对主人的做法。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猴子们非常高兴的接受了耍猴人朝四暮三的供应方案。
其实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每天结果都一样,猴子的态度却迥异,这群猴子真是一群傻蛋!
也许,我们都会嘲笑猴子当初为了“朝三暮四”而激愤,后来却又为了“朝四暮三”而高兴,我们会笑它们分不清3+4和4+3都是一样的结果。
如果——如果您真的觉得猴子是傻蛋的话,那么,我不得不非常认真的告诉您:您可能真是傻蛋一个。
耍猴人给猴子安排食物,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如何科学、合理的对资源进行分配的问题。总量恒定不变,分配方式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
在判定谁是傻蛋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猴子们为什么反对“朝三暮四”而同意“朝四暮三”?
对于猴子而言,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为了保证一天的活动有足够的能量,进食的多与寡是有明显区别的。在猴子的世界里,只有“朝四”才能保证一天的需求。而到了晚上,是以休息为主,有“暮三”就够了。如果硬要让它们在晚上接受“四”,它们就会觉得是浪费。从这个角度说,猴子们坚持了实事求是、按需分配的原则。而这两个原则正是我们需要倡导和学习的。
“朝四暮三”优于“朝三暮四”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早上得到的是在眼前的,而晚上是十二个小时之后的事。尽管总数都是七个,但是先得到四个,就是先得到了“大头”。“大头”在手与“大头”在外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猴子们任由耍猴人“朝三暮四”,就等于是把潜在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的“大头”扛到了自己的肩上,可能要付出更多才能获得本已属于自己的栗子。聪明的猴子当然不会同意。所以它们要通过抗争获得耍猴人的让步。
3+4和4+3结果都是一样,但如果环境和背景发生了变化,其效果就会决然不同。很多时候,过程和方法决定了成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