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抖擞,耀武扬威,舍己从人,鞍辔,一无所畏,团结御侮,坦率分别是什么意思?着急,快!
精神抖擞:拼音:jīngshéndǒusǒu
典故:抖擞:振动,引伸为振作。形容精神振奋。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杭州光庆寺遇安禅师》:“(僧)问:‘光吞万象从师道,心月孤圆意若何?’师曰:‘抖擞精神着。’”
例子:我则见玳筵前摆列着英雄辈,一个个~。(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
近义词:容光焕发、生龙活虎
反义词:委靡不振、意志消沉
歇后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精神
英文:braveone'sheart/energies
日文:元気を奋い起こします
法文:pleindevie,devitalité
德文:vollerEnergie
耀武扬威makeashowofone'sstrength;swaggeraround;flauntone'sstrength(yàowǔyángwēi)
解释耀:炫耀;武:武力;扬威:显示威风。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出处元·郑光祖《老君堂》第二折:“俺这唐兵人强马壮,耀武扬威,真个是将勇兵骁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例郭沫若《一只手》:“现在是该他们~的时候了。”
近义词张牙舞爪、飞扬跋扈、作威作福
反义词弃甲曳兵、丢盔弃甲、平易近人
舍己从人
发音shějǐcóngrén
释义舍:弃;从: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
出处《书·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示例贤契不替令郎纳采,今反~,教老夫心中如何能安。(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五回)
成语填空:舍己()人有几个可填
舍己为人,百舍己救人,舍己从人
舍己从人
发音shějǐcóngrén
释义舍:弃;从: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
出处《书·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度人。”回《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示例贤契不替令郎纳采,今反舍己从人,教老夫心中答如何能安。(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五回)
如何理解太极拳中的舍己从人
引中有化,化中有引或引化同用,知目的在于“诱敌深入”使之“落空”;“借力发人道”可借力、可不借力,可借力不发人或借力发人同时并举,一切视情况变化而变化,视情况变化而运用。懂劲高手的内“引进落空,借力发人”形式变化万千,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三种情况:曰打来劲,容曰打去(回)劲,曰打闷劲。
舍己从人才能我顺人背 求解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所有东西走极端都变成坏事。这句话的意思来是说,太极(拳、剑)的原理就是“后发制人”,简自单理解为,敌方先出手是优势,但同时也暴露了他的底细,所以百,你必须顺着他的攻势避让,才能趁着他来不及变化的时候,攻击他薄度弱的敌方。
PS:
舍己从人在拳法中,直译是:“舍弃自己知的先手,随着对方的道变化而变化”。其实就四个字【随机应变】。
舍己从人的意思
舍己为人
一种高尚的思想品质。体现为为了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甘愿牺牲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的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都有这种精神,也表现出一些可歌可泣的壮举,但有其阶级的各历史的局限性。无产阶级的舍已精神表现为:当革命利益、人民利益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能自觉自愿地服从革命的和人民的利益,宁肯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在共产主义世界观指导下做出的的选择,是为实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其自觉性是其他任何阶级所不能达到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光辉篇章。在社会建设时期,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在工作岗位上呕心沥血,为了保卫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各种破坏分子和腐朽力量的阻挠、破坏进行斗争等等,这些都是舍已屡人的楷模,都是社会的真正精英。舍已为人还表现在日常平凡的工作、生活中,把方便、甘甜留给别人,把苦、困难留给自己,见利益让,见困难上。舍已为人是共产主义事业对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要求,也是我们当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一种崇高的价值取向。
舍己为人
山东空水
我相信世上有舍己为人的人。我相信世上有道德高尚的人。舍己
为人的人不求人家的报答,但是我愿意舍己为人的人终有善报。道德
高尚的人不求人家的尊敬,但是我愿意道德高尚的人受到尊敬。如果
有人舍己而帮助了我,我一定感恩而图报。如果有人舍己为人而不幸
牺牲了生命,而我在那里当官,那么我一定依法授予他英雄称号,并
且好好安置他的家属。
但是,我无权号召大家都要舍己为人,也没资格提倡大家都要道
德高尚。如果有人不幸因舍己救人而死,我是记者的话我不会为又有
的写了而高兴,我是领导的话我不会为又有的说了而自豪,我是死者
家属的话我不会为亲人的高尚之死而荣光。
谁有权力号召大家都要舍己为人?我不知道。我想对我的孩子说:
世界上时刻都有危难之人,如果你没碰上,也不要主动去找。如果你
碰上了,一定要尽力而为——并且一定要量力而行。多少牺牲一点自
己的利益而能救人于危难,做这样的好事那是多多益善。但是,我坚
决反对你为人家去把命搭上!所以我无权号召大家都要舍己为人。
谁有资格提倡大家都要道德高尚?我也不知道。我想对我的孩子
说:希望你尽可能地争取比较高尚一些。如果你有一天高尚得很累,
就不妨降低一下对自己的要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放松放松,灵活
灵活,千万不要去争那块道德冠军的金牌。所以我没资格提倡大家都
要道德高尚。
如果我的孩子和人家的孩子同时遇险——就比如是掉到水里吧,
我怎么办?如果我有把握救起两个,我发誓(“誓”多少钱一斤?)
我决不只救一个。但是,我也得先救自己的,后救人家的。如果我知
道我能用我的死换回一个,我会很不情愿地去换回自己的孩子,临死
还要安慰自己说:“反正也有接班人了。”要是我明明知道我下去死
了也是白死(也许换个英雄称号就算不白死?),我就喊人,报警。
如果路人不管,警察不来,眼睁睁看着孩子死了(主要还是心疼自己
的孩子),我怎么办?或者昏过去,或者失去了活的勇气就跟着跳下
去(说不定别人还会把俺的绝望自杀当成舍己救人呢!)。
您要是嫌我觉悟太底,我就说:我的言行完全合法。我和我的孩
子,都有依法生存的权利;我对我的孩子(而不是对别人的孩子),
也有依法监护的义务。我没本事救人家的孩子,您尽管说我无能(您
没理由说我缺德);我如果不先救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其他亲人就可
以起诉我不履行监护义务。
您要是说我败坏舍己救人的道德,您就亲自做个样儿我看。您少
给我背诵什么大人物的语录,您也少讲古今圣贤的事迹,您就给我来
个事实胜于雄辩就行——言传总不如身教嘛。您要是做得到,就默默
地去做——舍己为人不需要先对大家宣讲——越是不讲,越是高尚。
我们等着看,您把票子舍出来!您把房子舍出来!您那“称子”(职
称是也!)舍出来!您把位子舍出来!您都舍出来了,我们就可以跟
着您学——但也不是必须跟着您学呀(是不是我们无产阶级无产可舍
不得舍命?)!您要是自己也做不到,舍不得,您就别在那里人模狗
样儿地装蒜了行吗?
有的人,自己的配偶生病了他偏不管——他一心扑在工作上。配
偶病死之日,便是他成名加官之时。有的人,自己的孩子急需培养他
偏要胳膊肘儿往外拐——他逮住人家的孩子诲人不倦。孩子留级之日,
便是他评上先进之时。您说了,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他们这就是舍
己为人,大公无私呀!
好吧,我倒要问问您:这配偶是“己”还是“人”?这孩子是
“己”还是“人”?在关键时刻杀妻灭子以示其忠诚或者革命,那是
在万恶的旧社会吧?把妻子儿女当成私有财产全权处理,那是吃人的
封建观念吧?如果依照现在的法律,你有照顾配偶的义务,你请了假
来照顾你的配偶,你单位的工作包管还有人干。你有教育你孩子的义
务,你抽出点空儿来教你的孩子,人家的孩子包管还有人“诲”.你
觉得你很高尚是吗?我却看见你在违法!您可以替他辩护几句——我
也可以替他辩护几句:“这可是高尚的违法呀!……”咱就别逗了吧!
法律无情,违法就是违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所以我说,号召大家都要舍己为人,提倡大家都要道德高尚,那
是在诱导(约等于迷糊)大家放弃在法律允许的广阔的范围之内自由
选择的权利,那叫缺德。把自己都做不到的教条拿来向大家灌输,那
叫奸诈。
吃人的道德依然吃人,皇帝的新装依然流行。俺道德败坏,俺败
坏道德,俺不忠实,俺是傻瓜,俺不懂事,不知趣,俺又说多了!反
正都到世纪末了,不说白不说。
什么是“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过”章解析
在《孟子·公孙丑上》篇,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子路闻过则喜,“喜其得闻而改之,其勇于自修如此”;禹“闻善则拜”,“盖不待有过,而能屈己以受天下之善也”。“闻善则拜”比“闻过则喜”的境界高,就像“贫而乐,富而好礼”优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一样。“大舜有大焉”,大舜的德行比大禹更高,不待别人进善言而主动“取诸人以为善”。《中庸》云:“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大舜“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一直都是“取诸人以为善”。正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朱子对于“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的解释是:“言舜之所为,又有大于禹与子路者。善与人同,公天下之善而不为私也。己未善,则无所系吝而舍以从人;人有善,则不待勉强而取之于己,此善与人同之目也。”“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很容易被曲解。“舍己从人”不是通常所说的“舍己为人”,舍己为人是墨子所谓“摩顶放踵利天下”,这是以郑声(兼爱)乱雅乐(仁爱)的贼道。儒家的仁爱是“修己以安百姓”,“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说“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修己”“修其身”是“守约”;“安百姓”“平天下”是“施博”。“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孟子说的“守身”即是《中庸》所谓“明善、诚身”,惟有“明善、诚身”才能“事亲”、“顺乎亲”。儒家待人接物乃至修齐治平都是有“本”的,“修己”即是大本。所以“舍己从人”决不是把自己舍掉,所谓“舍己”的涵义是“毋必、毋固、毋我”,让自己保持内在的虚灵状态,这是“空空如也”的“中”的状态,“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阳明子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舍己”是“心无体”,所谓“从人”是感而遂通的“和”。对舜来说,这样的“感而遂通”是格“物”穷理尽性,是“取诸人以为善”。但“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舜能尽其性必然也在尽人之性,对方也在同时被感化,所以,“取诸人以为善”其实是“合外内之道也”的“与人为善”[1]。“与人为善”是“诚者自成也”,“与”不是介词,也不是“给与”的意思,而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与”,是“民胞物与”的“与”。“与”表示内外一如、人我无别,“善”则相当于“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的“物”。同样,“善与人同”也不是屈己以从人的随声附和(须注意这个“善”不是“善于”或“擅长”的意思),因为后者是“德之贼也”的乡愿,是不辨是非曲直的“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同”不是一种外在的“同”,而是内在的“发而皆中节”的“和”。“善与人同”是“修己以安人”,以“至诚”尽己之性以及尽人之性,“修己”是实现自身的“善”,“修己以安人”是与人同“善”。程子说:“圣人之言,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但圣人“降而自卑”与“舍己从人”一样只是一个方便的说法,例如阳明子说:“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三光之上,天也;九地之下,亦天也。天何尝有降而自卑?此所谓大而化之也。”既然“善与人同”是尽人之性的“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保持“至诚”或“中”的状态,唯如此才能做到感而遂通的“和”。钱德洪等在会试归途为人讲学,有人信有人不信。阳明子说:“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须做得个愚夫、愚妇”,即是孟子说的“善与人同”。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空空如也”的“无知”和“叩其两端而竭焉”也是“善与人同”。“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圣人之道“峻极于天”是“极高明”,圣人之道“发育万物”是“道中庸”。“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所以圣人既不会高高在上,也不会降而自卑,圣人的“善与人同”是“大而化之”(大而化之之谓圣),这才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孔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也是“善与人同,舍己从人”的“与人为善”。孟子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以善养人”是“善与人同,舍己从人”,而“以善服人”,则有“意、必、固、我”,有人相,有我相,人、我是相对立的,这就不是“善与人同”了。此外,“养人”是“舍己从人”,而“服人”显然不是“舍己从人”了。[1]正如阳明子说:“必须身习其事,节制渐明,智慧渐周,方可信行。盖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格物”是穷理尽性,是成己;然而阳明子又说“格物”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既然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所以“格物”也同时是“成物”。同样,舜取诸人以为善,即是成己成人的“与人为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