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以意逆志”出自春秋孟子的《孟子·万章上》。
原文:故说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信斯也,是周无遗民也。
译文: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如果拘于词句,那《云汉》这首诗说:“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相信这句话,那就会认为周朝真是一个人也没有了。
“知人论世”出自春秋孟子的《孟子·万章下》。
原文: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译文: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扩展资料
“知人论世”的主张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直到今天,无论现代主义以来的新兴文学批评方式方法已走得有多远,多新奇,但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大学讲台上,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依然在主要使用着的,还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
所谓“时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绍”、“中心思想”、“主题”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无一不是“知人论世”或“以意逆志”的产物。由此足以见出孟子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之一,正是由本章的文字所发生的。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意逆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抄。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近义词】:以己度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袭
【近义词】:以己度人
【语zd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知人论世,
【出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示例】: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指鉴别人物的好坏
知人论世的解释
知人论世知
词目知人论世发音zhīrénlùnshì释义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道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出处《孟子·万章下版》:“颂其权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知人论世不仅是成语,更重要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
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
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
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
时需要借鉴古人。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
要了解古人。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
了解他的时代。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
品。例如北宋梅尧臣在《和淮阳燕秀才》中说:“惭予
廷荫人,安得结子□,心虽羡名场,才命甘汨没。”他
认为自己由恩荫出身,和燕秀才由进士出身不一样,因
而感到很惭愧。可是杜甫却完全不同,他在《壮游》中
说:“气磨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
堂。”杜甫考不上进士,便浩然归去;梅尧臣考不上,却
半辈子感到委屈。这是因为唐代读书人的进身之阶,可
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宋代主要的就是这一条路,即
使由他途出身,头衔上总得加一个“右”字,例如“右
迪功郎”之类,成为终身的耻辱。因此,不知道唐宋两
代的风气,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对于进士的得失杜甫全不
关心,梅尧臣却痛心疾首。只有了解他们的时代,才可以
更好地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所以“知人论世”,应
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
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朱东润)
知人论世解释
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判断一个人的历史功过,主要看他在社会所处的地位和他所发挥的作用。
每一个社会成员,根据他所处的社会地位来尽他的职责(或称义务),传统谓之尽伦尽职。伦是秩序、次序。人在社会中生存,必须站在一定的社会位置上。有时同一件事(一种行为),由于行为者的社会位置不同,人们对他的行为可以做不同的评价。
梁武帝信佛教,有极深厚的宗教修养,写过不少佛教经典注释流传。由于坚持素食,营养不良,操劳过度,使他面黄肌瘦。有人奉劝他,作为一个皇帝,职责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得富足,不在于“辍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梁武帝如果不在皇帝的位置上,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的行为值得称赞;作为一个皇帝,他是个亡国之君,不及格。与梁武帝情况类似的还有宋徽宗赵佶,他绘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可以传世,踢球的技术也不错;就是把国家弄得一团糟,成了亡国之君,是个不及格的皇帝。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两军对阵,项羽用刘邦的父亲为人质,胁迫刘邦屈服;如不屈服,就油锅烹死刘邦的父亲。刘邦说,我们曾经结为兄弟,“我父即尔父,若烹太公,幸分我一杯羹。”刘邦为了争天下,可以不管父亲的死活。刘邦成了汉朝开国之君,他的政绩比秦朝好。后人没有深责刘邦的不孝。俄国的彼得大帝是个有为之君,对俄国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他也喜欢乱搞男女关系。但历史学家对他这点采取宽容的态度,未加苛求。
人们对已经过去的历史人物,可以看主流,对古人的主要贡献、历史作用给以通盘考虑是通常采用的方法。因为时隔多年,古人的小失误已不再发生影响,留存下来的是他们发生社会影响的那一部分。如董其昌为人很不好,横行乡里,民愤极大。几百年后,人们还是承认他的书画的成就。我们评论当前的人物和言行,都不可以硬套评论历史人物功过的粗略方法。因为目前的小事,关系到社会风气的良窳,特别是负有领导责任的各级官员,更应起着榜样的作用。如果追求享受,脱离群众的监督,胡作妄为,也许自己以为是小节无碍,实际上亏了大节。不必等到百年之后,当前就难逃公论的指责。小节失误,也是失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如果对当前社会不负责任,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当时不及格,妄图从后来的评论家笔下得到宽恕,这是不现实的,对社会、对自己有害无益。
词目知人论世
发音zhīré来nlùnshì
释义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源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出处《孟子百·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度是以论其世也。”
示例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问“~”,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答(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作品的创作是文学抄活动的起点,“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所以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现实和生活经历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作品反映的生活,一般百都是作家感受、体验、理解、认识了的社会生活,有些内容甚至是作家的亲身经历。作品写什么,怎样写,表现什么主题,怎样表现,都是由作家的思想、感情、世界观决定的。度在鉴赏文学作品主题的时候,了解作家的经历、思想、创作意图,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问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答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这也就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
请问"知人论世"是什么意思
知人论世
中国古百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度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知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道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成语知人论世
发音zhīrénlùnshì
解释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内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出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示例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鲁迅《容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解释】: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百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出自度】:《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问乎?是以论其世也。”
【示例】:答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内很难得。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语法】:联合式;作容谓语;指鉴别人物的好坏
什么叫知人论世
【词知目】
知人论世
【拼音】
zhīrénlùnshì
【解释】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道事的得失。
知人:1.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2.谓懂人事。3.谓懂得人事变化之
论世:1.《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后以"论世"指研究时世。
【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鉴别人物的好回坏。
【简介】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章句下》。孟子的本意是论述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者本人思想、经历等的把握问题。孟子这段话对后世真正发答生影响的,正是“知人论世”的主张。它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什么叫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对作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知人论世与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有共通之处。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
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认为“种族、环境、时代”是影响文学的三要素。
可见“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方法能够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联系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根源,结合诗人生平,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以“知人论世”原则鉴赏诗歌,可以有效地对表面文字相近诗歌的不同含意加以仔细区分。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就是“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用自己的心灵去追寻诗人的心灵的踪迹,明了诗人之用心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拘泥于字面之意义。
“以意逆志”法要求于读者,是以追求诗人之志为旨归,因此,读者应平心静气,对作品反复涵咏,仔细体味,用真挚的情感来读诗,以求得诗人之用心所在。
扩展资料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所代表的文学接受理论从表面上看是相冲突的,“以意逆志”注重文本对意义的生成作用,“知人论世”注重的是作者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作用。
但是在孟子这里,有着一个中心的指向,即作者和文本只有相结合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以意逆志”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知人论世”是为了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作品,可以更好的获得对作品的理解。
这就和西方现代的文本批评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现代的文本批评注重的是文本自身,当他们接触到文本的时候,作者已经处于“缺席”状态,不需要通过了解作者来解读作品,只需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即可,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
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知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道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版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即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权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对作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知人论世与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有共通之处。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
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认为“种族、环境、时代”是影响文学的三要素。
可见“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方法能够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联系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根源,结合诗人生平,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以“知人论世”原则鉴赏诗歌,可以有效地对表面文字相近诗歌的不同含意加以仔细区分。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就是“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用自己的心灵去追寻诗人的心灵的踪迹,明了诗人之用心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拘泥于字面之意义。
“以意逆志”法要求于读者,是以追求诗人之志为旨归,因此,读者应平心静气,对作品反复涵咏,仔细体味,用真挚的情感来读诗,以求得诗人之用心所在。
扩展资料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所代表的文学接受理论从表面上看是相冲突的,“以意逆志”注重文本对意义的生成作用,“知人论世”注重的是作者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作用。
但是在孟子这里,有着一个中心的指向,即作者和文本只有相结合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以意逆志”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知人论世”是为了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作品,可以更好的获得对作品的理解。
这就和西方现代的文本批评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现代的文本批评注重的是文本自身,当他们接触到文本的时候,作者已经处于“缺席”状态,不需要通过了解作者来解读作品,只需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即可,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