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

导航菜单

形容成语未达一间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未达一间的意思及解释

公司以没达到一个月8个准客户的理由,连600元底薪都不给.请问这样做合法吗?我该怎样进行维权?

绝对不合法,全国各地政府都有最低百的工资标准,一般比600高,只要你按时上下班度,即使没有完成工作任务,他也必须得给知你底薪!

坚决支持投诉!!!

不然那道些公司会一直欺骗我们打工者!

树活一张皮,人争一版口气!

用法律权的武器来维权吧!!!

法律是保护对的一方,干吗不用呢??

专荐未达,解已进者过。 什么意思?

王充的论衡思想之探讨

壹,前言王充为我国中古时代最具震撼力之伟大思想家,成就辉煌,影响深远.是一个满怀雄心和热忱的读书人,他一无依傍,刻苦自学,凭著过人的才气和见解,曾经为自己扎出一点小名气.不过,他头脑聪明,个性激烈,对於周遭的事理,多难而少安,因此,造成他在现实环境中的种种不如意.另一方面,聪明的头脑和特出的见识也多少造成他内心的孤寂,他把自己这种种的雄心,热忱,不如意和孤寂,统统表现在他的著作中了.他的著述,计有:1.《讥俗节义》十二篇--这是对世俗及社会的批评.2.《政务》--这是对人君政治的批评.3.《养性》十六篇--这是晚年对一生生活的自我检讨.4.《备乏》,《禁酒》--(据禁书自称有此作).5.《论衡》--这是他一生全部思想的汇集,原在百篇以上,今存八十五篇,内中(招致)一篇有目无文,实存八十四篇.其中,除《论衡》外,前四种均已亡佚,今天,我们对王充思想的一切了解,当然全是根据《论衡》而来的.贰,生平事迹及历史背景王充,字仲任,会稽郡上虞县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县迁徙到造里.王充从小孤单,没有兄弟,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到京城沼畅,进太学读书,师事扶风班彪.他爱好博览群者,而又不遵守章句.家中贫困没有钱买书,他常到洛阳市面上的书店去玩,阅读所费的书籍,一见就能记忆背诵,於是博通众多流派和百家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隐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郡中做官为功曹,因多攻进谦,与上司意见不合,离职而去.王充喜欢发表议论,一开始好悔有点怪异,但读下去最终使人感到有道理,竹合实际情况.他认为一般儒生遵守伪书俗文,大多不符合它的真实情况,於是闭门深思,断绝喜庆吊丧之类的应酬往来,在房内四处放置书写工具,著作《论衡》八十五篇,共二十余万字,解释物类的同异,订正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疑难问题.刺史董勤徵召他为从事,又转升为治中.不久王充自动辞官回家.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皇帝,极力推荐王充的才华和学问,肃宗特地下诏书要公车徵召,但王充因病没有动身.王充年渐七十,精力衰耗,於是写作《养性书》十六篇,严格控制和调节食欲和嗜好,养神自守.永元年间,在家中病死.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今浙江省上虞县),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二七年)生,有关他的生平事迹,《后汉书》本传上的记载疏略而不实,我们应该从《论衡,自纪篇》他自己的叙述,及近代学者对他的研究资料中去了解.王充出身卑微.他曾自称祖上无【淑懿之德】,先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和王莽相同),几世祖先都尚勇逞气.先世曾因军功,被封会稽阳亭,只一年就罢官家居,从业农桑了.世租王贲曾和人相杀而结怨,逼得祖父王泛只好迁徙钱塘,改营贩业.到了伯父王蒙,父亲王诵的时候,祖先遗留下的那种好勇使气的血统,表现得更变本加厉,仗恃著勇气,斗狠结怨,弄得钱塘待不下去,只好再徙上虞,王充就是在上虞出生的.比起祖先来,王充内向多了,从小,他就不好动,赌博,爬树,捉雀,捕蝉的孩童游戏,他一概没兴趣,只喜欢读书,又有才气.六岁学书,八岁出馆,就比群僮出色,这一点倒打破了王家的传统.也正因他好学敏读,家传好勇斗狠的血统,到了他,经由礼教文教的薰陶,竟有了良性的转变--不再是任气斗殴,而是显现在思想,见解,立论上的那种激烈倔强,不平则鸣的个性.王充的个性,从《自纪篇》的自剖裏,我们可以大略地看出:他是一个外表冷默矜重,不太爱和人打交道的人,平时落落寡合,在广大的群众裏,不是个很受欢迎的角色,因为他才气大,见解高,个性又激烈,俗言俗论根本听不进去,更不要说接受了.对於不满意的理论,他尤其喜欢加以批评和纠正.再加上生性内向,因此,在交游方面,他只结交离俗特出的人物,而不泛结友党;在大庭广众间,也表现得不随和;没人启问,绝不开口,一开口,往往就是抨击别人,总之,他不满意世俗,世俗也不满意他,他抨击群众,群众也讥刺他,在现实的环境裏,他当然得不到别人的谅解和欢心了.他这种不安於不平的爽直个性,其至表现在叙述先世上,祖先那些任气逞勇的记录,若非他自己在《自纪篇》裏的直言无讳,后人从何得知然而,尽管王充有特出的才华,这一生,他显然过得并不如意.因为以他的个性和才华,他自己也确信是有一番大作为的,而事实上,由少至老,他末尝真正扬眉吐气过.少年时代,流落京师,家贫,没钱买书,只好跑到洛阳书店裏,为人卖书,藉以自修,他的学问,最初大概就是这样苦学得来的.这在汉代家学,师学盛行的时代,实在是一个很稀罕的例子.(汉代大学问家大多家学渊源,如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刘向,刘歆父子,班彪,班固父子,买徽,贾逵父子.或名师传承,如马融,郑玄师生).壮年以后,在仕途上渐有进展,而事实上也『进』得极有限.他一生所作过的官,最早是县原掾功曹,后擢升至都尉府掾功曹,太守列掾五官功曹,大抵都是衙门裏主持选署功劳的小吏,代代笔,捉捉刀,为人作嫁,并无丝毫实权可以伸展自己的抱负.为此,他常常自我牢骚一阵,又自我宽解一阵.发牢骚的时候,他感慨命运的不可变,哀叹际遇的无可为:宽解的时候,又会拿孔子和虞舜的遭遇来安慰自已.而最主要的,不管在什麼情况下,世俗所愚暗不知的道理是誓必要揭明的.可惜,他毕竟不是一个老练圆达的人,官场上,终究没办法久待,虽然是小小的功曹,也因谏静不合,遭人诽议而离职了,那时是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西元四八年),他正当二十二岁的英年.这一罢免去职,他立刻尝到现实环境的冷酷滋味--乡亲奚落,旧故远去,为此,他感慨地作了《讥俗节义》十二篇.想想自己的遭遇,他的心中著实充满了不平,也深深体会出命运的无奈,因而固执地发表了他的命定论.岁月一天天的过去,机会却始终渺茫,他的心慢慢地凉了.乾脆断绝一切人际关系,闭门幽居起来.而事实上,以他那不随和的个性,旧故早已远去,幽居不幽居,其实差不了多少.於是,他开始了《论衡》的撰作.这时是明帝永平二年(西元五九年)他三十三岁.章帝元和三年(西元八六年),他再徙扬州郡,这是王家第三度的迁居,扬州刺史董勤提拔他为从事,从转任治中,仍然不离文书笔札的工作,这是他这一生第二度,也是最后一度的出仕.以六十岁高龄做这等困精劳神,乏味无望的工作,他仅有的雄心和气焰,可以说被磨得差不多了.做了两三年,还是失望地结束了他的幕僚生涯.这一年是章帝章和二年(西元八八年),他六十二岁.这一次,他是真的想开了,年近七十,发白齿落,身衰力微,一切的机会都没有了,他的个性,到这时有了明显的转化,不再发论不平,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养气益精,延年保身上去,作了(养性书)十六篇,算是对自己一生际遇的最后哀叹,他的思想他渐有流人道家的趋势.和帝永元八年(西元九六年)病卒於家,享年七十.参,理论要点第一章宇宙论第一节天禀元气尽管以近代哲学观点而言,王充对於宇宙的本体,缺乏条理的论述;但综合论衡有关各篇所述,仍可看出他明确又完整的宇宙观.王充以为『天禀元气』,这一元之气,就是宇宙的本体,亦是万物之所由生,他说: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气之薄渥,万世若一.因气而生,象类相产.万物生天地间,皆一实也.这种以『气』为本体的宇宙观,原是汉儒一般的说法;不过汉儒承英阴阳家的观点,往往运用阴阳五行的系统,组成宇宙间架;并且运用这种阴阳之气,来贯通天人,作为一切灾祥感应的论据.王充虽然偶而谈到阴阳之气,亦只不过是行文的方便,并非视为元气之外的另一种气,他说:阴阳之气,天地之气也.遭善而为和,通恶而为忧,岂天地为善恶之政,更生和理之气乎阴阳的理化,原是自然的现象,既非人力所能左右,亦就与施政的得失无关.同时,更排除五行的作用,隔绝天人的关系,反对灾祥感应的说法,他说:若夫事物相遭,吉凶同时,偶适相遇,非气感也.原来,在先秦诸子中,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都是『道』的自然作用,天是没有意志,没有目的的;儒家虽然偏重人事,但孔子的天道观,亦见偏於自然,无为,只是少加阐述,故子贡有不得而闻之叹.王充虽不否定灾异妖祥种种现象的真实性,但佃认为那是偶然适然的遭遇,绝不是由於气类的感应.天之运气,时当自然,万物的生,成,长,藏,以至天地间种种变化,只是出於自然的偶合,绝非冥冥之中,别有一个具意志的天在谋为,他说:夫天覆於上,地堰於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矣.当其生也,天不须复与也;犹子在母怀中,父不能知也.物自生,子自成.天地犹人身,气变犹蜚色;人不能为蜚色,天地安能为气变,然则气变之见,殆自然也.元气变化,纯出自然.王充这种自然的宇宙观,可以说纯粹出自道家的观点,只不过他不言『道』而强调一个气字吧了.甚至说是出自先秦的儒家,亦无不可.第二节物偶自生『天禀元气』,这一元之气的上下,分合,种种变化,完全出於自然;因而万物之生,亦都是由於偶合.庄子说: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所谓『和』,指阴阳之气的偶然和合,而万物则各自顺随这一偶然和合之气而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气聚而生,气散而死,都是偶然的现象,绝不是有意的作为.天道无为,故春不为生,夏不为长,秋不为成,冬不为藏.阳气自出,物自生长,阴气自出,物自成藏.万物的生长,都是出於自然与偶合.『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虽为道学者所不忍言;然含血之伦,无不如是---事实上亦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举世滔滔,又何必隐讳然则,天地既未故意生人;自然更不会故生万物以供人之食用了.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万物之生,含血之类,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取而食之;见丝麻可衣,取而衣之.或说以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此谓天为人作农夫桑女之徒也,不合自然,故其义未可从也.知饥知寒之人,见五谷可以充饥,故取而食之;见丝麻可以保暖,故取而衣之;绝非天地为人作农夫桑女也.正如蚊呐吸食人血,非天地故生人以为其血库也.天不故生五谷以养人,亦就不曾故作灾变谴告人了.王充以为『气自变』,『物自生』,完全出之於自然,绝非有一意心之天,使之如此的.第三节自然无为『天禀元气』,『物偶自生』,那麼,顺著这一路线发展,亦就达到天道自然而无为的结论:自然篇说:天之动行也,施气也;体动气乃出,物乃生矣.犹人动气也,体动气乃出,子亦生也.夫人之施气也,非欲以生子,气施而子自生矣.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谓天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澹无欲,无为无事者也.施气纯出自然,所谓『无心於物而物自化,无意於生而物自成』.王充进一步以具体的比喻,说明天道自然而无为的道理.他说:子在母腹,自然成形;犹万物在天地间,自然成长;偶人虽有耳目口鼻,实得力於工技之巧,不是自然之性,故不得名之为人.凡有意志作为的,都是由於耳目口鼻等感官的嗜欲,所以人及其他动物,都有嗜欲,作为.反之,植物,矿物,既无感官,亦就无所欲求了.天地既无感官.又如何能有嗜欲与作为呢退一步说,即使天有感官,欲有作为;然而天人大小悬殊,相去遥远,又怎能互相了解,感应呢人不晓天所为,天安能知人所行使天,体乎耳高,不能闻人言;使天,气乎气若云烟,安能听人辞王充就物理的观点,说明『人不晓天』,『天无意志』.认为『变复之家』『损皇天之德,使自然无为转为人事,故难听也』.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黄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矣.而王充却强调气的偶合,他所说的自然无为,只有无可如何的消极意义;他认为宇宙的一切现象与变化,都是由於无意识的偶合.长竹互木,都是有用之材;然而有的见用而成器,有的却遭毁弃而废置!而其所以如此者,并非工技之人有所受憎,却只是挥刀运斧之时的偶然结果!由此而论:宇宙间的千变万化,无一不是出自偶合.於是,人生的际遇荣辱,寿夭贵贱,冥冥之中,亦自有非人力所能决定者,这就是王充命定论的根据.第四节胜服之道不过,在偶合,命定诸种意念中,王充却有他思想上的歧出处,他反对汉儒五行相胜的说法,因为那是完全不能符合自然界之现象的.以五行与十二生肖相印证,足见五行相胜的说法,毫无事实的根据.王充又说:孔子畏阳虎,却行流汗,阳虎未必色白,孔子未必面青也.鹰之击鸠雀,鸦之啄鹄雁,未必鹰鴞生於南方,鸠雀鹄雁产於西方也.自是筋力勇怯相胜服也.他认为天地间万物之所以相胜服,事实上决定於筋力勇怯---亦即各自的力量之优劣钝利,胜负无关五行生克,纯然决定於势力之强弱,舆胆气之勇怯;立论与达尔文优胜劣败之说,极相近似.但却绝不是唯物论者所可攀附!因为王充在爪牙钝利的实质力量之外,尤重视气势与巧便,认为是『小制大,弱服强』的不二法门.孔子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所谓『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都是坚强而又充沛的意志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磅磁气势!至於巧便,则有待於『学而时习』,『人一己百』的辛勤锻鍊;『无怠无荒』,『日新又新』的力争上游.这些都是属於无形的精神力量,亦是儒家积极底人生的起点,而为王充所采之作为其宇宙论的一环.这种理论,与最近克莱恩博士『无形国力』之说,尤相吻合,后先辉映.王充这一思想上的歧出,使他在消极的命定底意念申,仍有他积极的人生观这亦是王充思想之可贵处.第二章生死观第一节生与死一本自然的天道观,王充对於生兴死的认识,亦深受道家所影响.庄子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天地间万物的诞生,都是由於阴阳之气交通成和的自然结果,所以王充亦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而人既为万物的一种,那末,就大体说:『其受命於天,禀气於元』,自然『与物无异』都是阴阳之气凝聚的结晶.不过,『天地之性,人最为贵』,虽然与万物同受阴阳之气,却有精粗和戾的分别,他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天地气和,即生圣人』大凡人所禀受的,都是元气中的精华,故为万物之长,具有他物所无的智慧,如果依照进化的观点,亦可以说,整体的人类,是由万物辗转进化而来的.天地,夫妇也.天施气於地以生物,人转相生.精微为圣,皆因父气,不更禀取.所以就整体言:『天地合气,人偶自生』;就个体言:『夫妇合气,子则自生』,凡人『皆因父气』,出自母乳,而得天地的精微,他说:夫妇人之乳子也,子含元气而出;元气,天地之精微也.『性命在本』,人之生,直接受之於『父母施气之时』;简接则『禀元气於天』.王充每就大处论命定,故云:人禀气於天,气成而形立:形命相须,以至终死.『人之生也,精气育也;人之死也,命穷绝也』.既然有生,就不能无死:『人有死生』,正如『物亦有终始』,所谓『寿极则死矣』是绝对不能避免的.『终始生死』,都是自然而必然的现象.亦就没有悲喜祸福之可言了.天养物,能使物畅至秋,不能延之至春,吞药养性,能令人无病,不能寿之为仙.药物可以疗疾,所以能够轻身益气;至於延年益寿,则属无稽之谈.百药愈病.病愈而气复,气复而身轻矣.凡人禀性,身本自轻,气本自长;中於风湿,百病伤之,故身重气劣也.服食良药,身气复故;非本气少身重,得药而乃气长身轻也.禀受之时,本自有之矣.放大服食药物除百病,令身轻气长*复其本性,安能延年气积为人,冰消如死;人的生死,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道家认为死是返本归真,『已化而生,又化而死』,复散而归於元气之中.死则复归元气,元气无所知,故王充昌言无鬼论.第二节人生观尽管就理论上说.循顺自然无为的天道观一路发展,则『人禀天性者,亦当无为』;尤其像王充这样的彻底命定论者,认定『人之生死,在於命之寿夭,不在行之善恶;国之存亡,在(於)期之长短,不在政之得失』.而『且命在初生,骨表著见』,『人体已定,不可减增』.一己可以把握的行为,既然不能改变骨相,左右吉凶,那麼人生亦就只有委之於命,过著乐天无为的生活了.而王充的人生观,实与儒者无二致:他『志在修德,务在立化』所以主张为人必须博学,以『简练其性,雕琢其材』,才能『尽材成德』任重致远.『学』是力的泉源;壮士以举重为力,而儒者则以学问为力,故须博达疏通,才能以礼义化万民.王充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文吏以理事为力,而儒生以学问为力.夫壮士力多者,扛鼎揭旗;儒生力多者,博达疏通.故博达疏通,儒生之力也.举重拔坚,壮士之力也.『强人有王开贤,厥率化民.』此言贤人亦壮强於礼义,故能开贤,其率化民.化民须礼义,礼义须文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能学文,有力之验也.所以王充特别重视学问的获取.至於人我之际,立身处事方面,更处处显示他的慎交,克己,从容中道,粹然儒者的风范.他曾自加描述云: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卑微,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氾结俗材.不好徼名於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专荐未达,解已进者过;及所不善,亦不誉;有过不解,亦弗复陷;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锐意於道,遂无贪进之心』,就人生的积极意义言,王充可以算是『被服圣教』,『得圣人之操矣.』第三节无鬼论『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重生不论死;讲求为人之道,不言事鬼之法.王充别有灵悟,以为圣人并非不明生死的实情,只因恐怕引起人子不孝之心,所以不肯明言人死无知之实.世谓死人为鬼,有知,能害人.试以物类验之,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何以验之验之以物: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为鬼精气凝聚而生人;人死血脉枯竭而精气散失,形体腐朽,成为灰土,又怎能成鬼呢而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能)为鬼天地之性,能更生火,不能使火复燃;能更生人,不能令死人复见.不能使灭灰更为燃火,吾乃颇疑死人能复为形.案火灭不能复燃以况之,死人不能复为鬼明矣.……夫死人不能复为鬼,则亦无所知矣.人之所以聪明智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藏在形中也.五藏不伤,则人智慧;五藏有病,则人荒忽,竟忽则愚痴矣.人死则五藏腐朽,腐朽则五常无所托矣.所用藏智者己败矣,所用为智者已去矣.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王充力辟人死有知,为鬼的说法,认为天地间之所以有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人之见鬼』,都是由於气倦精衰的缘故.人之见鬼,目光卧乱也.人之昼也,气倦精尽,被则欲卧;卧而目光反,反而精神见人物之象矣.人病亦气倦精尽,目虽不卧,光已乱於卧也,故亦见人物象.病者之见也,若卧若否,与梦相似;当其见也,其人不自知觉与梦,故其见物不能知其鬼与人;精气倦尽之效也.何以验之以狂者见鬼也.狂痴独语*不与善人相得者,病困精乱也.夫病且死之时,亦兴狂等.卧,病及狂三者,皆精衰倦,目光反照,故皆独见人物之象焉.无鬼之说,虽有破除迷信之功,劫不是他主旨所在.他主要的目的,是在根绝厚葬的奢礼,以救『危亡之道』.实现他『称论贬说,以觉失俗』的抱负,而与他积极的人生观相为表裏.第三章人性论第一节以气论性王充不但以气论的观念解释大地万物的生成,也以此解释性.所谓:『用气为性,性成命定.』人性都是禀受同一元气,性命之气的厚薄.於父母合气之时即已决定.『禀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也.……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少多,故性有贤愚.』第二节性三品说王充说:『余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杨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王充总结前人人性论的说法,指出性善,性恶或性善恶混诸说,都只观察到部分的人性表现,却不能涵盖全部的事实.王充也接受西汉将人性分为三等的看法,谓性善者是中人以上,性恶者是中人以下,而中人是善恶混的.王充将人性分三等的意见,与董仲舒大同小异.论性的根源,王充从元气论人性,董仲舒则从阴阳论人性.另外,两人对於教化所施的对象,董仲舒认为教化只能在中人身上见效,王充则主张所有人都有因教化而改变的可能,以上两点是两人论性的不同处.第三节重视教化王充主张人性分等的说法,目的并不在於将人性分优劣高下,而是在於强调教化的重要.他认为:『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固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於此,王充仍肯定性恶若经过努力的教化,仍能渐近於善,而非固定不变:『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王充一方面承认教化可以改变恶性,但在另一方面却又说性对善恶的决定是确定的.『夫物不求而自生,则人亦有不求贵而贵者矣.人情有不教而自善者,有教而终不善矣.夫性犹命也.』性的善恶如果走出生时,早已被元气的厚薄所决定;后天的努力教化,究竟能不能改变恶性教化不一定能使所有的恶人都为善,这是事实.但是依王充的说法,性的善恶如果是父母合气时即已确定,那麼教化的力量和宿命的力量,谁才是最后决定善恶的力量王充对这两者的关系,未做明确的说明.第四章政治观第一节王不受命深受儒家思想所影响,而又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王充正如一般读书人,怀著一股强烈底『泽加於民』的治平愿望;他之关心政治,有所规画,原是极为自然的.但是,由於宦途并不得意,於是只得退而著书立说,把一腔心血,付诸笔墨之中.充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苦思,不睹所趋,故作政务之书.大概王充对政治的见解和主张,都集中在这本政务书之中,作系统性的论述.可惜此书早经亡佚,如今只能就论衡有关论说中,撮叙一二,再也无法探究他的全貌了.一本自然的天道观,王充以为『含生之伦』,都是由於自然之气的鼓动;天既没有化生万物的机心,当然更无主宰万物的意志.因此,王充反对先儒『圣王受命於天』的说法.性命定於父母施气之时,王者受命,是人事而非天志.既然不是天的意志,那麼人君的优劣,施政的得失,与自然的灾祥变异,根本无关.所以王充进一步反对天人感应之说.以为寒温,谴告,变动,招致,皆迂儒之说,违黄老之旨,失天道自然之义.贤君之立,偶在当治之世,德自明於上,民自善於下,世平民安,瑞应并至,世则谓之贤君所致.无道之君,偶生於当乱之时,世扰俗乱,灾害不绝,遂以破国亡身灭嗣,世皆谓之为恶所致.若此,明於善恶之外形,不见祸福之内实也.第二节为政之本治乱,灾祥,都与施政之得失无关,而皆出之於幸偶---换句话说:都是由於时,命与历数;三者都是天道的自然,不是人力所可左右的.这是王充命定论的伸延,亦是他政治哲学中最独特的见解.『命期自然,非德化也.』治国一如治家,兴衰循环往复,都是由於时命,无关德教.贤君之治国也,犹慈父之治家.慈父耐平教明令,不耐使子孙皆为孝善.子孙孝善,是家兴也;百姓平安,是国昌也.昌必右衰,兴必有废.兴昌非德所能成,然则废衰非德所能败也.昌兴废衰,皆天时也.一个人的贫富苦乐,皆由命禄的厚薄所决定;同理,国家的治乱兴衰,亦决定於历数凶吉,与政教无涉,更非国君的贤不宜所能左右.王充以为天道循环,无往不复;有兴必有衰,有治必有乱,治乱兴衰,都是决定於时,命,历数.虽有圣贤,亦不能改变这种自然的法则.因此,王者虽然不是承受天命而兴,仍须『则天不违,奉天之义也;推自然之性,与天合同.』『本不求功,故其功立』,即老子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都是无为之效.故『天道无为,听恣其性』老子说:『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欲有为则反不足以有所为,所以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王充之举商君为例,亦犹老子『以智治国国之贼』之意,所以反证为政之本,在於无为,实不容有所忽略也.第三节致治之道不过,无为并非自生自灭,不卯理会的意思,有十分明确的认识,他以播种与堰苗为喻云:耕耘播种,是辅助自然,不失自然之义;揠苗助长,是『欲为』自然,有违无为之旨.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因为准此而观,孔孟虽未曰昌言自然与无为,但法家之深文周内,伤恩薄厚,原为儒者所非议.孔子所谓『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省刑罚,薄税饮.』,『不违农时』都是深得为政之本,不失自然之义.王充虽标揭无为,表面上似乎一本黄老,实际上依然归宗孔孟,还是儒家的底子.此点於论及致治之力,就更加显明了.『民为邦本』,孟子论政,每引泰誓:『天听自民,天视自民』之语;王充亦以『治人以人为主』,是故『王良驯马之心,尧舜顺民之意』.政治的目的,在使人民安乐,『安则平矣,瑞虽未具,无害於平』,治绩的优劣,全看人民安乐的程度如何以为断,只要人民安乐,国家社会就会太平,而政治的目标,亦就达到;自然可以不必管什麼符瑞不符瑞的了.目标既定,就有了努力的正确方向,王充提纲挈领,以为致治之要,在於文治与武功并重,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俱足者也.因为天下事物,有的可以用恩德怀柔,使人不战而服;但有的却须威之以武,才能达到『以战止战』的目的.夹谷之会,不正是孔子重文德,不废武备的明效吗王充的政治观,大体而论,可说十分正确.在积极的设施方面,其说大多来自儒家.不过当世泄儒既迷於天人感应之说,又泥於耀德不观兵之言,立论不免迂阔;而法家独任刑罚以伤恩厚,实亦过於苛薄.所以王充主张以德为本,用礼义以教化人民;以刑为末,任法术以防禁不义.用兵之道,虽亦出於不得已,然不可不为之备.足食足兵,都是百世不易之理.至於选贤举能,无为而治,更能融合儒道之长,无惭於杂家之名.不过,委治乱於时,命,历数,将令奸恶枭雄之辈,有所藉口,可算是白璧微疵了.第五章效验的知识论有人说王充是个『实证思想家』,又有人说他『富科学精神』,因为他有一套讲效验,求实证的健全知识论,这一套健全的知识论,犀利了他的批判理论,也强壮了他『疾虚妄』说的脉息.王充是一个博览好学,敏锐深思的思想家,他的学问完全来自用心地观察,深沉地思考和体验,在长期地观察,思考,和体验下,慢慢地组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论,王充就用看这一套知识论去订正一切荒谬的传闻和学说.一切知识的获得,王充认为最少应该包括三个步骤:学习,思考和效验.1学习:任何人要了解事理,首先就要学习,不经由

4字成语大全头一字带未的成语?

未雨绸缪?[wèiyǔchóumóu]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wèiyǔchóumóu]

《诗经百·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绸缪牖户。”度意思是说,在天还没下雨的时候,就修补好房屋的门窗。后用以比版喻事先做好准备。绸缪(chóumóu):修补。

出处

明·朱柏庐《治家格言》:“宜未权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未雨绸缪、百

未老先衰、

未卜先知、

未可厚非、

未定之天、

未能免俗、

未风先雨、

未达一间、

未焚徙薪、

未艾方兴、

未成一篑、

未为不可、

未竟之志、

未窥度全豹、

未卜生死、

未亡之人、

未易之才、

未必尽然、

未尝有也、内

未明求衣、

未识一丁、

未知万一、

未敢苟同、

未形之患、

未足轻重、

未与人接、

未辨菽麦、

未了公案、

未可同日容而语

搜《未开头的成语》找到的——

未雨复绸缪、未老先衰、未卜先知、未可厚非、未定之天、未能免俗、

未风先雨、未达一间、未焚徙薪、未艾方兴、未成一篑、未为不可、

未竟之志、制未zd窥全豹、未卜生死、未亡之人、未易之才、未必尽然、

未尝有也、未明求衣、未识一丁、未知万一、未敢苟同、未形之患、

未足轻重、未与人接、未辨菽麦、未了公案

什么是未达账项?未达账项4种情况?

未达账项是指企业单位与银行之间,对同一项经济业务由于凭证传递上的时间差所形成的一方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因未收到相关凭证,尚未登记入帐的事项.

企业和银行之间可能会发生以下四个方面的未达账项:

一是银行已经收款入帐,而企业尚未收到银行的收款通知因而未收款入帐的款项,如,委托银行收款等.

二是银行已经付款入帐,而企业尚未收到银行的付款通知因而末付款入帐的款项,如,借款利息的扣付、托收无承付等.

三是企业已经收款入帐,而银行尚未办理完转帐手续因而未收款入帐的款项,如,收到外单位的转帐支票等.

四是企业已经付款入帐,而银行尚未办理完转帐手续因而未付款入帐的款项,如,企业已开出支票而持票人尚未向银行提现或转帐等.

出现第一和第四种情况时,会使开户单位银行存款帐面余额小于银行对帐单的存款余额;出现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时,会使开户单位银行存款帐面余额大于银行对帐单的存款余额.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使开户单位存款余额与银行对帐单存款余额不一致,很容易开出空头支票,对此,必须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调节.

未达账项产生原因:未达账项主要是因为企业和银行收到结算凭证的时间不一致所产生的.比如,企业委托银行向外地某单位收款,银行收到对方支付款项的结算凭证后,就记账增加企业的银行存款,再将结算凭证传递给企业,企业在收到结算凭证后再记录增加自己账上的银行存款.在银行收到结算凭证至企业收到结算凭证期间,就形成了未达账项.

未达账项是指企业单位与银行之间,对同一项经济业务由于凭证传递上的时间差所形成的一方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因未收到相关凭证,尚未登记入帐的事项。

企业和银行之间可能会发生以下四个方面的未达账项:

一是银行已经收款入帐,而企业尚未收到银行的来收款通知因而未收款入帐的自款项,如,委托银行收款等。

二是银行已经付款入帐,而企业尚未收到银行的付款通知因而末付款入帐的款项,如,借款利息的扣付、托收无承付等。

三是企业已经收款入帐,而银行知尚未办理完转帐手续因而未收款入帐的款项,如,收到外单位的转帐支票等。

四是企业已经付款入帐,而银行尚未办理完转帐手续因而未付款入帐的款项,如,企业已开出支票而持票人尚未向银行提现或转帐等。

出现第一和第四种情况时,会使开户单位银行存款帐面余额小于银行对帐道单的存款余额;出现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时,会使开户单位银行存款帐面余额大于银行对帐单的存款余额。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使开户单位存款余额与银行对帐单存款余额不一致,很容易开出空头支票,对此,必须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调节。

楼主,支持下吧!谢了

未达账项是由于企业和银行双方在记账时间上的不一致而引起的^方已经人账而另一方尚未人账的事项。企业和银行之间有四种情况可能会发生未达账项:

1.企业已记存款增加,而银行尚未记账,如企业凭银行受理凭百证回单记存款增加,但银行是跨行结算实际未收款入账;

2.企业已记存款减少,而银行尚未记账,如企业开出支票给收款人,企业凭支票存根记度存款减少,因为支票有效期限10天,收款人未送银行,银行未付款记账;

3.银行已记存款增加,而企业尚未记账,如委托银行收款结算,银行收款后人账了,企业未拿到人账通知单而未版人账;

4.银行已记存款减少,而企业尚未记账,如银行贷款利息是银行从企业账户直接扣款的,银行已记存款减少,企业未拿到利息支付单据未记账。

对于未达账项,要采用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方法进行调整,即以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余额为基础,加上对方已记増加而本单位尚未记账的事项|减去对方已记减少而本单位尚未记账的事项,调整后双方的余额是相等的权

什么是未达账项,包括哪几种情况?

未达账项是指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于记账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账面余额不一致的情况。zhidao

一般有下列4种情况版:

1、银行已经收款入账,企业未收款入账;

2、企业已经收款入账,银行未收款入账;

3、企业已经付款入账,银行未付款入帐;

4、银行已经付款入账,企权业未付款入帐。

未达账项是指由于企业与银行取得凭证的实际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取得结算凭证且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未取得结算凭证尚未入账的款项。

未达账项主要是因为企业和银行收到结算凭证的时间不一致所产生的。比如,企业委托银行向百外地某单位收款,银行收到对方支付款项的度结算凭证后,就记账增加企业的银行存款,再将结算凭证传递给企业,企业在收到结算凭证后再记录增加自己账上的银行存款。在银行收到结算凭证至企业收到结算凭证期间,就形成了未达账项。

企业和银行之间可能会发生以下四个方面的未达账项:

一是银行已经收款入账,而企业尚内未收到银行的收款通知因而未收款入账的款项,(银行已收而企业未收)如,委托银行收款等。

二是银行已经付款入账,而企业尚未收到银行的付款通知因而未付款入账的款项,(银行已付而企业未付)如,借款利息的扣付、托收无承付等。

三是企业已经收款入账,而银行尚未办理完转账手续因而未收款入账的款项,(企业已收而银行未收)如,收到外单容位的转帐支票等。

四是企业已经付款入账,而银行尚未办理完转账手续因而未付款入账的款项,(企业已付而银行未付)如,企业已开出支票而持票人尚未向银行提现或转账等。

未达账项,是指由于企业与银行取得凭证的实际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取得结算凭证且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未取得结算凭证尚未入账的款项;不包括遗失结算凭证、发现的待补结算凭证。企业银行存款帐余额应以银行对帐单上的余额为准。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未达账项:

一、银行已经收款入账,而企业尚未收到银行的收款通知因而未收款入账的款项,(银行已收而企业未收)如,委托银行收款等。

二、银行已经付款入账,而企业尚未收到银行的付款通知因而未付款入账的款项,(银行已付而企业未付)如,借款利息的扣付、托收无承付等。

三、企业已经收款入账,而银行尚未办理完转账手续因而未收款入账的款项,(企业已收而银行未收)如,收到外单位的转帐支票等。

四、企业已经付款入账,而银行尚未办理完转账手续因而未付款入账的款项,(企业已付而银行未付)如,企业已开出支票而持票人尚未向银行提现或转账等。

出现第一和第四种情况时,会使开户单位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小于银行对账单的存款余额;出现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时,会使开户单位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大于银行对账单的存款余额。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使开户单位存款余额与银行对账单存款余额不一致,很容易开出空头支票,对此,必须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调节。

出现第一和第二种情况时,开户单位应到银行取得相关结算凭证回来入账。

未达账项是指银行与企业之百间由于记账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账面余额不同的情况。主要有:度1、银行已经收款入账,企业未收款入账;2、企业已经收款入账,知银行未收款入账;3、企业已经付款入账,银行未付道款入帐;4、银行已经付款入账,企业未付款入帐。可以通过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来内使双方余额一致,但此“调节表”不是做帐的容依据,要做帐还要用实际的单据。希望能采纳。

未达账项是指企业与银行之间同由于记账的时间不同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登记入账,另一方漏记的工项目?

企业单位与银行之间,对同一项经济业务由于凭证传递上的时间差所形成的一方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因未收到相关凭证,尚未登记入帐的事项。

编辑本段未达账项的产生原因

未达账项主要是因为企业和银行收到结算凭证的时间不一致所产生的。比如,企业委托银行向外地某单位收款,银行收到对方支付款项的结算凭证后,就记账增加企业的银行存款,再将结算凭证传递给企业,企业在收到结算凭证后再记录增加自己账上的银行存款。在银行收到结算凭证至企业收到结算凭证期间,就形成了未达账项。

编辑本段未达账项的四种情况

企业和银行之间可能会发生以下四个方面的未达账项:

一是银行已经收款入帐,而企业尚未收到银行的收款通知因而未收款入帐的款项,如,委托银行收款等。

二是银行已经付款入帐,而企业尚未收到银行的付款通知因而末付款入帐的款项,如,借款利息的扣付、托收无承付等。

三是企业已经收款入帐,而银行尚未办理完转帐手续因而未收款入帐的款项,如,收到外单位的转帐支票等。

四是企业已经付款入帐,而银行尚未办理完转帐手续因而未付款入帐的款项,如,企业已开出支票而持票人尚未向银行提现或转帐等。

出现第一和第四种情况时,会使开户单位银行存款帐面余额小于银行对帐单的存款余额;出现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时,会使开户单位银行存款帐面余额大于银行对帐单的存款余额。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使开户单位存款余额与银行对帐单存款余额不一致,很容易开出空头支票,对此,必须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调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