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既说“弃恶从善”又说“无善无恶”
无善无恶是最终目标,是终极目标,而copy离无善无恶比较近的,是善。
因此,弃恶从善是走往无善无恶的道路。而恶,与两者背道而驰。
那么,有个问题:为什么要行善,为什么要达到百无善无恶呢?
行善有两个好处:一是得善报。我们生活中所有让我们感到美好的东西,都是来自于我们给予别的生命的美好的东西。这就是行善得善报。二是助人为乐,这个乐,是真正的快乐度。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体会,当我们真正帮助了别人,那真是非常快乐的事。因此,要常行善事而不疲。
比善更好的终极的好,就是寂静涅槃,这就是无善问无恶。或者用比较易理解的话,随心所欲都是善,不需思想考虑做什么了,心里并无善的观念,而所做之事皆善。是这样的。行善之人的最高境界。而恶就不行,如果心不想都是恶事,那么,他的心绝对不答会平静的,也就无法达到寂静涅槃的境界了。只有弃恶从善一条路可走。
你说的是王守仁《传习录》中的百这四句吧“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其实他说度的是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良心出发,做任何事情都不掺杂自己的私心,知那么这样是不可以分善恶的;但是一旦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道人们学习、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回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使心中的理即为世间万物的理。
所以学习提高的过程就是弃恶从善的过程,而最答终的目的就是达到无善无恶的境界。
人为什么要弃恶从善?
因为都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看看以下这篇文章就可知晓。
因果循环一切必然
雪峰
你这一辈子活得如何?是好,还是不好?如意,还是不如意?
我说,不管如意不如意,这都是命啊!
这一世我们如何,已经被前世所作所为定了,已经难以改变,已经写进剧本了,不管我们怎么折腾,只能按照剧情演绎,身不由己,也改变不了多少。
如此说有什么证据吗?
有!
凡达摩祖师所言,皆不虚。达摩祖师说:“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的是。”
受,就是领受、接受、承受,是不得不,是迫不得已,这一“受”字就说明了今生的一切都是身不由己的不得不吃的“果”。所以,今生没钱不要怨,今生遇上不讲理的人,就坦然面对不要恨,今生倒霉事发生在身上就泰然处之,福来了,享;罪来了,受。该来的,一定会来;该去的,一定会去,急不得。
我们的未来如何?我们的下一世如何?
要知道此答案,就看我们今生在做什么。“欲知来世果,今生做的是。”
今生的一切已经命中注定,我们现在所做,只是为未来修行,今生若依然忌妒、埋怨、比较、生气、愤恨、傲慢、自私、占有、霸道,那就别想下世去天堂。
我早已说过,生命禅院的禅院草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天定的,所以,我是寻找禅院草,而不是培养禅院草,因为一个人是不是禅院草,前世的缘早已确定了。
因果循环,一切必然,沿着上帝的道走,到达千年界、万年界、极乐界仙岛群岛洲是必然。
2011/3/5
关于弃恶从善的名言
浪子回头金不换。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苦海无涯,回头是百岸。
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就能赢得多少人。
能宽度恕别人是一件好事,但如回果能将别人的错误忘得一千二净那就更好。
只有原谅自己的过失,才能治愈过失带来的伤痕。
初次的冒犯,不应该答就引为仇恨。
弃恶从善的另一种说法
中华在线知词典:
改恶行善
gǎièxíngshàn
〖解释〗不再做恶,转做好事。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九十一卷:“夫欲修学,熟寻此文,改恶行善,速登神仙。”
〖示例〗
洗心革面
xǐxīngémiàn
〖解释〗清除旧思想,改变道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
〖出处〗《周易·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周易·革》:“君子豹变,小人革面。”《抱朴子·用刑》:“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
〖示例〗除非它真能放弃传统意识,完全~,重新做起。★闻一多《神话与诗·文学的历史动向》
改邪归正
gǎ版ixiéguīzhèng
〖解释〗邪:不正当、不正派;归:回到。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权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一回:“将军弃邪归正,与宋某等同替国家出力,朝廷自当重用。”
〖示例〗这才叫~,惩创善心。★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四回
历史中弃恶从善的人物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译文]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周处(236年—297年),知字子隐。东吴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为了改过自新去找名人陆机陆云,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吴亡后周处仕西晋,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变,遇害于沙场。
原文;周处年少时,道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回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答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弃恶从善取得成功的小故事
周处斩虎:周处原是东吴义兴(今江苏宜兴县)人。年青的时候,长得个子高,力气大,自小没人管束,成天在外面游荡,不肯读书;而且脾气强悍,动不动就拔拳打人,甚至动刀使枪义兴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
义兴邻近的南山有一只白额猛虎,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和家畜,当地的猎户也制服不了它。当地的长桥下,有一条大蛟,出没无常。义兴人把周处和南山白额虎、长桥大蛟联系起来,称为义兴“三害”。而最使百姓感到头痛的还是周处。
有一次,周处在外面走,看见人们都闷闷不乐。他找了一个老年人问,老人没好气地回答:“三害还没有除掉,怎样高兴得起来!”
周处问:“你指的是什么三害?”
老人说:“南山的白额虎,长桥的蛟,加上你,不就是三害吗?”
周处吃了一惊,原来乡间百姓都把他当作虎、蛟一般的大害了。他沉吟道:“既然大家都为‘三害’苦恼,我把它们除掉。”
过了一天,周处果然带着弓箭,背着利剑,进山找虎去了。到了密林深处,只听见一阵虎啸,从远处窜出了一只白额猛虎。周处闪在一边,躲在大树背面,拈弓搭箭,“嗖”的一下,射中猛虎前额,结果了它的性命。
周处又去和蛟激战,打到几十里以外。三天三夜过去了,周处还没有回来。大家认为这回“三害”都死,大家喜出望外,互相庆贺。
到第四天周处竟杀死蛟回来了,知道人们以为他死去都挺高兴。认识到自己平时的行为被人们痛恨到什么程度了。
他痛下决心,刻苦读书,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到晋朝,他就成为晋朝的大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