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折覆餗
啥
你要意百思?
还是。你乱打的,
意思:
鼎折覆餗度
dǐngshéfùsù
成语:鼎折覆餗
【解释】: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出处】:《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问餗,其形渥,凶。”孔颖达疏:“施之于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答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
【示例】:或纯任权术,或曲内谨小廉,依恃宽大,自命贤相,恐~之讥,不待容终日矣,可不危与!◎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
鼎的总含义
鼎,是我国夏朝禹之子启时铸造的。它分别以九只刻楼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的青铜大鼎,体现了王权的集中和至高无上,反映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昌盛。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中华民族传世之国宝。在工艺美学上,它是一套稀世之作,从文化考古角度分析,它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集中代表,从铸造工艺技术上看,它标志着中国的历史已结束了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的时代。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关九鼎的资料,不绝于历代史册,但在二千多年前,它就早已不知隐身何处了。夏代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熔点低,便于铸造冶炼。夏代的炼铜业。古文献中亦有记载。《越绝书》卷十一日:“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关于铸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夏、商、周。《左伟》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即言此事。据考古材料证明,当时的奴隶在铸造象九鼎这样的大型器件时,一般是首先用质细的泥土制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铜制的坩锅冶炼铜,锡矿块,最后将铜锡溶液注入范中,就成为青铜器。
《春秋左传》中,谈到九鼎铸造的情况:夏朝初年,朝廷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夏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上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从此,九鼎就代表了至高权力的象征。
鼎
拼音:dǐng,笔划:12
部首:鼎五笔输入法:hndn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带“鼎”的成语:
拔山扛鼎拔山举鼎尝鼎一脔春秋鼎盛重裀列鼎
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鼎铛有耳鼎铛玉石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鼎分三足鼎镬刀锯鼎湖龙去鼎镬如饴
刀锯鼎镬大名鼎鼎鼎鼐调和鼎折覆餗鼎食鸣钟
鼎食鸣锺鼎折餗覆鼎食钟鸣鼎新革故鼎玉龟符
鼎鱼幕燕鼎足而居鼎足而立鼎足而三鼎足三分
鼎足之势负衡据鼎扛鼎拔山瓜分鼎峙革故鼎新
革旧鼎新海内鼎沸举鼎拔山九鼎不足为重九鼎大吕
举鼎绝膑禁鼎一脔九鼎一丝击钟陈鼎击钟鼎食
扛鼎抃牛匡鼎解颐列鼎而食力能扛鼎龙去鼎湖
幕燕鼎鱼鸣钟列鼎鸣钟食鼎牛鼎烹鸡群情鼎沸
人声鼎沸染指于鼎三分鼎立三分鼎足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三牲五鼎商彝夏鼎商彝周鼎三足鼎立
调和鼎鼐问鼎轻重五鼎万钟问鼎中原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鱼游沸鼎一言九鼎一代鼎臣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钟鼎人家钟鼎山林钟鼎之家钟鸣鼎列
钟鸣鼎食钟鸣鼎重
发展历程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易经中一卦:
鼎:元吉,亨。
【白话】《鼎卦》象征革故鼎新:十分吉祥,亨通。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白话】《象辞》说:《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离(火)上,为木上燃着火之表象,是烹饪的象征,称为鼎;君子应当像鼎那样端正而稳重,以此完成使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白话】初六,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样,不会发生灾祸。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白话】《象辞》说:“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看似反常,实则不然;“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便于除旧布新,反常的现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转化。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白话】九二,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一个人有才干;我的对立面嫉妒我,却不能把我怎么样,是吉祥的。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白话】《象辞》说:“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干”,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走错方向;“我的对立面嫉妒我”,但因无隙可乘,故终将无所怨尤。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白话】九三,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无法将插杠插入鼎耳移鼎,精美的野鸡肉不能得到无法食用;待到阴阳调和,润雨出现才能消释悔恨,最终还可以获得吉祥。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白话】《象辞》说:“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鼎无法移动,也就失去了它虚中纳物的意义。
九四,鼎折足,覆公诉,其形渥,凶。
【白话】九四,鼎的足折断了,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鼎身被玷污,凶险。
《象》曰:“覆公诉”,信如何也!
【白话】《象辞》说:“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哪里还有什么信誉可言呢!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白话】六五,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插上坚固的扛鼎之器,利于坚守正道。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白话】《象辞》说:“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是由于六五爻居中,自然可获得实惠。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白话】上九,鼎配上玉制的鼎杠,十分吉祥,不会有什么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白话】《象辞》说:“玉制的鼎杠高处上方,表明刚柔相济,互相调节。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鼎
拼音:dǐng,笔划:12
部首:鼎五笔输入法:hndn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发展历程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易经中一卦:
鼎:元吉,亨。
【白话】《鼎卦》象征革故鼎新:十分吉祥,亨通。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白话】《象辞》说:《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离(火)上,为木上燃着火之表象,是烹饪的象征,称为鼎;君子应当像鼎那样端正而稳重,以此完成使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白话】初六,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样,不会发生灾祸。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白话】《象辞》说:“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看似反常,实则不然;“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便于除旧布新,反常的现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转化。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白话】九二,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一个人有才干;我的对立面嫉妒我,却不能把我怎么样,是吉祥的。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白话】《象辞》说:“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干”,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走错方向;“我的对立面嫉妒我”,但因无隙可乘,故终将无所怨尤。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白话】九三,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无法将插杠插入鼎耳移鼎,精美的野鸡肉不能得到无法食用;待到阴阳调和,润雨出现才能消释悔恨,最终还可以获得吉祥。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白话】《象辞》说:“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鼎无法移动,也就失去了它虚中纳物的意义。
九四,鼎折足,覆公诉,其形渥,凶。
【白话】九四,鼎的足折断了,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鼎身被玷污,凶险。
《象》曰:“覆公诉”,信如何也!
【白话】《象辞》说:“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哪里还有什么信誉可言呢!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白话】六五,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插上坚固的扛鼎之器,利于坚守正道。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白话】《象辞》说:“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是由于六五爻居中,自然可获得实惠。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白话】上九,鼎配上玉制的鼎杠,十分吉祥,不会有什么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白话】《象辞》说:“玉制的鼎杠高处上方,表明刚柔相济,互相调节。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鼎,是我国夏朝禹之子启时铸造的。它分别以九只刻楼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的青铜大鼎,体现了王权的集中和至高无上,反映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昌盛。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中华民族传世之国宝。在工艺美学上,它是一套稀世之作,从文化考古角度分析,它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集中代表,从铸造工艺技术上看,它标志着中国的历史已结束了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的时代。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关九鼎的资料,不绝于历代史册,但在二千多年前,它就早已不知隐身何处了。夏代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熔点低,便于铸造冶炼。夏代的炼铜业。古文献中亦有记载。《越绝书》卷十一日:“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关于铸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夏、商、周。《左伟》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即言此事。据考古材料证明,当时的奴隶在铸造象九鼎这样的大型器件时,一般是首先用质细的泥土制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铜制的坩锅冶炼铜,锡矿块,最后将铜锡溶液注入范中,就成为青铜器。
《春秋左传》中,谈到九鼎铸造的情况:夏朝初年,朝廷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夏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上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从此,九鼎就代表了至高权力的象征。
回答者:alsirn-举人五级6-914:19
鼎
拼音:dǐng,笔划:12
部首:鼎五笔输入法:hndn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带“鼎”的成语:
拔山扛鼎拔山举鼎尝鼎一脔春秋鼎盛重裀列鼎
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鼎铛有耳鼎铛玉石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鼎分三足鼎镬刀锯鼎湖龙去鼎镬如饴
刀锯鼎镬大名鼎鼎鼎鼐调和鼎折覆餗鼎食鸣钟
鼎食鸣锺鼎折餗覆鼎食钟鸣鼎新革故鼎玉龟符
鼎鱼幕燕鼎足而居鼎足而立鼎足而三鼎足三分
鼎足之势负衡据鼎扛鼎拔山瓜分鼎峙革故鼎新
革旧鼎新海内鼎沸举鼎拔山九鼎不足为重九鼎大吕
举鼎绝膑禁鼎一脔九鼎一丝击钟陈鼎击钟鼎食
扛鼎抃牛匡鼎解颐列鼎而食力能扛鼎龙去鼎湖
幕燕鼎鱼鸣钟列鼎鸣钟食鼎牛鼎烹鸡群情鼎沸
人声鼎沸染指于鼎三分鼎立三分鼎足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三牲五鼎商彝夏鼎商彝周鼎三足鼎立
调和鼎鼐问鼎轻重五鼎万钟问鼎中原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鱼游沸鼎一言九鼎一代鼎臣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钟鼎人家钟鼎山林钟鼎之家钟鸣鼎列
钟鸣鼎食钟鸣鼎重
发展历程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易经中一卦:
鼎:元吉,亨。
【白话】《鼎卦》象征革故鼎新:十分吉祥,亨通。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白话】《象辞》说:《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离(火)上,为木上燃着火之表象,是烹饪的象征,称为鼎;君子应当像鼎那样端正而稳重,以此完成使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白话】初六,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样,不会发生灾祸。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白话】《象辞》说:“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看似反常,实则不然;“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便于除旧布新,反常的现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转化。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白话】九二,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一个人有才干;我的对立面嫉妒我,却不能把我怎么样,是吉祥的。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白话】《象辞》说:“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干”,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走错方向;“我的对立面嫉妒我”,但因无隙可乘,故终将无所怨尤。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白话】九三,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无法将插杠插入鼎耳移鼎,精美的野鸡肉不能得到无法食用;待到阴阳调和,润雨出现才能消释悔恨,最终还可以获得吉祥。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白话】《象辞》说:“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鼎无法移动,也就失去了它虚中纳物的意义。
九四,鼎折足,覆公诉,其形渥,凶。
【白话】九四,鼎的足折断了,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鼎身被玷污,凶险。
《象》曰:“覆公诉”,信如何也!
【白话】《象辞》说:“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哪里还有什么信誉可言呢!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白话】六五,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插上坚固的扛鼎之器,利于坚守正道。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白话】《象辞》说:“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是由于六五爻居中,自然可获得实惠。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白话】上九,鼎配上玉制的鼎杠,十分吉祥,不会有什么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白话】《象辞》说:“玉制的鼎杠高处上方,表明刚柔相济,互相调节。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4015.htm
回答者:梦回橄榄绿-江湖豪侠十级6-914:20
祭祀用,煮肉的大锅。
回答者:西贝萌-魔法师五级6-914:20
鼎
拼音:dǐng,笔划:12
部首:鼎五笔输入法:hndn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发展历程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易经中一卦:
鼎:元吉,亨。
【白话】《鼎卦》象征革故鼎新:十分吉祥,亨通。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白话】《象辞》说:《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离(火)上,为木上燃着火之表象,是烹饪的象征,称为鼎;君子应当像鼎那样端正而稳重,以此完成使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白话】初六,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样,不会发生灾祸。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白话】《象辞》说:“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看似反常,实则不然;“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便于除旧布新,反常的现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转化。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白话】九二,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一个人有才干;我的对立面嫉妒我,却不能把我怎么样,是吉祥的。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白话】《象辞》说:“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干”,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走错方向;“我的对立面嫉妒我”,但因无隙可乘,故终将无所怨尤。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白话】九三,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无法将插杠插入鼎耳移鼎,精美的野鸡肉不能得到无法食用;待到阴阳调和,润雨出现才能消释悔恨,最终还可以获得吉祥。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白话】《象辞》说:“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鼎无法移动,也就失去了它虚中纳物的意义。
九四,鼎折足,覆公诉,其形渥,凶。
【白话】九四,鼎的足折断了,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鼎身被玷污,凶险。
《象》曰:“覆公诉”,信如何也!
【白话】《象辞》说:“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哪里还有什么信誉可言呢!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白话】六五,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插上坚固的扛鼎之器,利于坚守正道。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白话】《象辞》说:“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是由于六五爻居中,自然可获得实惠。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白话】上九,鼎配上玉制的鼎杠,十分吉祥,不会有什么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白话】《象辞》说:“玉制的鼎杠高处上方,表明刚柔相济,互相调节。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鼎折餗覆
亦作“鼎折覆餗”
【解释】:比copy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出处】:《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颖达疏:“施之于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知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
【示例】:或纯任权术,或曲谨小廉,依恃宽大,自命贤相,恐~之讥,不待终日矣,可不危与!◎清·陈康祺《郎潜道纪闻》卷九
写出三个带鼎的成语快急用
拔山扛鼎拔山举鼎尝鼎一脔春秋鼎盛重裀列鼎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鼎铛有耳鼎铛玉石鼎鼎大名鼎鼎有名鼎分三足鼎镬刀锯鼎湖龙去鼎镬如饴刀锯鼎镬大名鼎鼎鼎鼐调和鼎折覆餗鼎食鸣钟鼎食鸣锺鼎折餗覆鼎食钟鸣鼎新革故鼎玉龟符鼎鱼幕燕鼎足而居鼎足而立鼎足而三鼎足三分鼎足之势负衡据鼎扛鼎拔山瓜分鼎峙革故鼎新革旧鼎新海内鼎沸举鼎拔山九鼎不足为重九鼎大吕举鼎绝膑禁鼎一脔九鼎一丝击钟陈鼎击钟鼎食扛鼎抃牛匡鼎解颐列鼎而食力能扛鼎龙去鼎湖幕燕鼎鱼鸣钟列鼎鸣钟食鼎牛鼎烹鸡群情鼎沸人声鼎沸染指于鼎三分鼎立三分鼎足笙歌鼎沸四海鼎沸三牲五鼎商彝夏鼎商彝周鼎三足鼎立调和鼎鼐问鼎轻重五鼎万钟问鼎中原夏鼎商彝彝鼎圭璋鱼游沸鼎一言九鼎一代鼎臣言重九鼎折鼎覆餗钟鼎人家钟鼎山林钟鼎之家钟鸣鼎列钟鸣鼎食钟鸣鼎重拔山扛鼎拔山举鼎尝鼎一脔春秋鼎盛重裀列鼎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鼎铛有耳鼎铛玉石鼎鼎大名鼎鼎有名鼎分三足鼎镬刀锯鼎湖龙去鼎镬如饴刀锯鼎镬大名鼎鼎鼎鼐调和鼎折覆餗鼎食鸣钟鼎食鸣锺鼎折餗覆鼎食钟鸣鼎新革故鼎玉龟符鼎鱼幕燕鼎足而居鼎足而立鼎足而三鼎足三分鼎足之势负衡据鼎扛鼎拔山瓜分鼎峙革故鼎新鼎志昌盛鼎力相助大名鼎鼎三国鼎立钟鸣鼎食拔山扛鼎拔山举鼎尝鼎一脔春秋鼎盛重裀列鼎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鼎铛有耳鼎铛玉石鼎鼎大名鼎鼎有名鼎分三足鼎镬刀锯鼎湖龙去鼎镬如饴刀锯鼎镬大名鼎鼎鼎鼐调和鼎折覆餗鼎食鸣钟鼎折餗覆鼎食钟鸣鼎新革故鼎玉龟符九鼎大吕鼎鱼幕燕鼎足而居鼎足而立鼎足而三鼎足三分鼎足之势负衡据鼎扛鼎拔山瓜分鼎峙革故鼎新革旧鼎新海内鼎沸举鼎拔山九鼎不足为重举鼎绝膑禁鼎一脔九鼎一丝击钟陈鼎击钟鼎食扛鼎抃牛匡鼎解颐列鼎而食力能扛鼎龙去鼎湖幕燕鼎鱼鸣钟列鼎鸣钟食鼎牛鼎烹鸡群情鼎沸人声鼎沸染指于鼎三分鼎立三分鼎足笙歌鼎沸四海鼎沸三牲五鼎商彝夏鼎商彝周鼎三足鼎立调和鼎鼐问鼎轻重五鼎万钟问鼎中原夏鼎商彝彝鼎圭璋鱼游沸鼎一言九鼎一代鼎臣言重九鼎折鼎覆餗钟鼎人家钟鼎山林钟鼎之家钟鸣鼎列钟鸣鼎重
鼎字开头的成语
鼎足之势鼎铛有耳鼎铛玉石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鼎鼎大名鼎鼎有名鼎分三足鼎湖龙去
鼎镬刀锯鼎镬如饴鼎鼐调和鼎食鸣钟鼎食鸣锺
鼎食钟鸣鼎新革故鼎鱼幕燕鼎玉龟符鼎折覆餗
鼎折餗覆鼎足而居鼎足而立鼎足而三鼎足三分
鼎铛玉石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鼎鼎大名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鼎湖龙去鼎镬刀锯鼎镬如饴鼎鼐调和
鼎食鸣钟鼎食鸣锺鼎食钟鸣鼎新革故鼎鱼幕燕
鼎玉龟符鼎折覆餗鼎折餗覆鼎足而居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鼎足三分鼎足之势鼎铛玉石鼎成龙去
鼎成龙升鼎鼎大名鼎鼎有名鼎分三足鼎湖龙去
鼎镬刀锯鼎镬如饴鼎鼐调和鼎食鸣钟鼎食鸣锺
鼎食钟鸣鼎新革故鼎鱼幕燕
鼎玉龟符鼎折覆餗鼎折餗覆鼎足而居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鼎足三分鼎足之势鼎足之势、鼎足三分、鼎折覆餗、鼎足而三、鼎湖龙去、鼎新革故、鼎鱼幕燕、鼎玉龟符、鼎鼎有名、鼎铛玉石、鼎成龙升、鼎镬刀锯、鼎鼐调和、鼎食鸣钟、鼎食鸣锺、鼎足三分、鼎足而三、鼎湖龙去、鼎新革故、鼎鱼幕燕、鼎鼎有名、鼎铛玉石、鼎成龙升、鼎镬刀锯、鼎鼐调和、鼎食鸣钟、鼎食鸣锺、人声鼎沸鼎足之势、鼎玉龟符、鼎折餗覆、
鼎足三分、鼎足而三、鼎湖龙去、鼎新革故、鼎鱼幕燕、鼎鼎有名、鼎铛玉石、鼎成龙升、鼎镬刀锯、鼎鼐调和、鼎食鸣钟、鼎食鸣锺、鼎鼎大名、鼎足之势、鼎玉龟符、鼎足三分、鼎足而三、鼎湖龙去、鼎新革故、鼎鱼幕燕、鼎鼎有名、鼎铛玉石、鼎成龙升、鼎镬刀锯、鼎鼐调和、鼎食鸣钟、鼎食鸣锺、人声鼎沸、鼎鼎大名、鼎足之势、鼎玉龟符、三足鼎立、三足鼎立、击钟鼎食、鼎足之势、鼎足三分、鼎折覆餗、鼎足而三、鼎湖龙去、鼎新革故、鼎鱼幕燕、鼎玉龟符、鼎鼎有名、鼎铛玉石、鼎成龙升、鼎镬刀锯、鼎鼐调和、鼎食鸣钟、鼎食鸣锺、鼎足三分、鼎足而三、鼎湖龙去、鼎新革故、鼎鱼幕燕、鼎鼎有名、鼎铛玉石、鼎成龙升、鼎镬刀锯、鼎鼐调和、鼎食鸣钟、鼎食鸣锺、人声鼎沸、鼎鼎大名、鼎足之势、鼎玉龟符、鼎折餗覆、
1,鼎铛玉石
谓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奢侈
2,鼎成龙去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3,鼎鼎大名
形容名声极大
鼎鼎有名
见“鼎鼎大名”
鼎分三足
见“鼎足三分”
鼎湖龙去
同“鼎成龙去”
鼎镬刀锯
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泛指最残酷的刑罚
鼎鼐调和
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
鼎食鸣钟
亦作“鼎食鸣锺”。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人家生活豪侈
鼎食鸣锺
见“鼎食鸣钟”
鼎新革故
《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旧时多以“鼎新革故”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后泛指事物的破旧立新
鼎鱼幕燕
《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李善注:“袁崧《后汉书》:‘朱穆上疏曰: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用之不时,必也燋烂。’《左氏传》曰:‘吴季札曰:夫子之在此也,犹燕巢于幕之上。’”后以“鼎鱼幕燕”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鼎玉龟符
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
鼎折覆餗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颖达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鼎折餗覆
见“鼎折覆餗”
鼎足而立
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常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鼎足而三
谓像鼎足一样,三方面并立
鼎足三分
如鼎之三足,各据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
鼎足之势
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
拔山举鼎(báshānjǔdǐng)
解释: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出处:《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示例:一个人被鸦片束缚住了,任你是~的英雄,铜浇铁铸的罗汉,只要烟瘾一发,顿时骨软精酥,连一些气力都没有。★《黑籍冤魂》第一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拔山扛鼎(báshāngāngdǐng)
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示例:汉祖入关破秦而楚后之~,力大过人。★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二卷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尝鼎一脔(chángdǐngyīluán)
解释: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示例:那上等的,自有一班王孙公子去问津,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着~。★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春秋鼎盛(chūnqiūdǐngshèng)
解释: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
出处:汉·贾谊《新书·宗首》:“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
示例:及入宫庭,见王~,妾非敢怨王,但自叹生不及时耳!★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大名鼎鼎(dàmíngdǐngdǐng)
解释: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四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示例:当时有华灵毡士者,~之学者。★清·梁启超《格致学沿革考略》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大烹五鼎(dàpēngwǔdǐng)
解释:烹:烧煮。古代祭礼,后用以指吃特别美味的饭食。形容生活奢华。
出处: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一回:“若是心里有了一点对那道理不住的地方,就使住的是深居九重,吃的是大烹五鼎,看来似是快乐无比的,却是心窝儿里头常做个天人的战场。”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刀锯鼎镬(dāojùdǐnghuò)
解释:刀、锯:古刑具,也指割刑和刖刑;鼎镬:古炊具,也指烹刑。指古代刑具。也泛指各种酷刑。
出处:《汉书·刑法志》:“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又,《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赞》:“丽生自匿监门,待主然后出,犹不免鼎镬。”
示例:如果臣言虚谬,~,即加臣身。★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梁》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调和鼎鼐(tiáohédǐngnài)
解释: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
出处:《旧唐书·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喜调鼎之功。”
示例:司徒,你怎生立一人之下,坐万人之上,~,燮理阴阳。★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铛有耳(dǐngchēngyǒuěr)
解释: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
出处: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铛玉石(dǐngchēngyùshí)
解释: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生活极端奢侈。
出处:唐·杜牧《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成龙去(dǐngchénglóngqù)
解释:指帝王去世。
出处:《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示例:已被昭阳人妒,更那堪、~。★宋·刘克庄《水龙吟》词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成龙升(dǐngchénglóngshēng)
解释: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一·象简龙衣联》:“高庙鼎成龙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来,奔而不朝,盖以叔不拜侄也。”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鼎大名(dǐngdǐngdàmíng)
解释:形容名气很大。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四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示例:为我们讲经学的一位~的成都名士只拿着一本《左传事纬》照本宣科。★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鼎有名(dǐngdǐngyǒumíng)
解释: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
出处:宋·陆游《岁晚书怀》:“残岁堂堂去,新春鼎鼎来。”
示例:走在最后的两个穿布长衫的老头子,是~的委员呢。★叶圣陶《某镇纪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分三足(dǐngfēnsānzú)
解释: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鼎足三分”。
出处:《水浒传》第二十回:“今番克敌制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湖龙去(dǐnghúlóngqù)
解释: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出处:唐·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示例:~不复返,只有雁鹜飞茫茫。★明·秦夔《同金广信宗器游番湖》诗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镬刀锯(dǐnghuòdāojù)
解释:鼎:古代烹用的青铜器物。镬:大锅。鼎镬: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引用指称最残酷的刑罚。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四卷:“真知夫进退得丧死生祸福之不足以累吾心,则虽鼎镬刀锯,视之如寝饭之安矣。”
示例:恬然坐受其~,不以为怪,固已大可怪矣。★清·谭嗣同《仁学》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镬如饴(dǐnghuòrúyí)
解释:饴:麦芽糖,糖浆。受酷刑像吃糖一样。形容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出处:宋·文天祥《正气歌》:“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力扶持(dǐnglìfúchí)
解释:鼎力:大力;扶持:帮助,支持。大力支持帮助。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
出处: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力相助(dǐnglìxiāngzhù)
解释:鼎力:大力;助:帮助,支持。大力支持帮助。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
出处: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鼐调和(dǐngnaitiáohé)
解释:比喻处理国政。
出处: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
示例:~理庶民,安邦定国立功勋。★元·郑光祖《老君堂》第二折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食鸣钟(dǐngshímíngzhōng)
解释:鼎:古代炊器;钟:古代乐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生活排场。
出处:宋·王禹偁《贤人不家食赋》:“将期乎鼎食鸣钟,宁虞往吝。”
示例:拥侯封~,赖朝廷破格推崇。★明·张景《飞丸记·埋轮没产》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食鸣锺(dǐngshímíngzhōng)
解释: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生活排场。同“鼎食鸣钟”。
出处: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食钟鸣(dǐngshízhōngmíng)
解释: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张里击钟。”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水之沸(dǐngshuǐzhīfèi)
解释:像鼎中的水沸腾一样。形容局势不安定。有时也用以形容人声嘈杂。
出处:《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新革故(dǐngxīngégù)
解释: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掉旧的,建立拳的。
出处:《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示例:速沾雨露,以就去邪归正之心;毋犯雷霆,当效~之意。★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鱼幕燕(dǐngyúmùyàn)
解释:宛如鼎中游动的鱼,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出处: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示例:~,亡在旦夕。★《元史·外夷传》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玉龟符(dǐngyùguīfú)
解释: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
出处:清·叶廷琯《海录碎事·帝王上》:“干戈揖让取之也殊途,鼎玉龟符成之也一致。”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折覆餗(dǐngshéfùsù)
解释: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出处:《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颖达疏:“施之于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
示例:或纯任权术,或曲谨小廉,依恃宽大,自命贤相,恐~之讥,不待终日矣,可不危与!★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折餗覆(dǐngshésùfù)
解释: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出处:参见“鼎折覆餗”。
示例:如吾子言,几欲举全国命脉托诸此辈,一旦~,后事云胡可问。★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足而居(dǐngzúérjū)
解释: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足而立(dǐngzúérlì)
解释: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
示例:三个主峰,高风峻骨,~,撑起青天。★徐迟《黄山记》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足而三(dǐngzúérsān)
解释: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示例:老头儿在席上,看着安老夫妻的这个佳儿,这双佳妇,~,未免因羡生感,因感生叹。★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足三分(dǐngzúsānfēn)
解释: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示例:汉家王气已将尽,~各自雄。★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鼎足之势(dǐngzúzhīshì)
解释: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示例: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四川建基业,以成~,然后可图中原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焚香列鼎(fénxiānglièdǐng)
解释:焚:燃烧,点燃;列:排列。点起名贵的香,摆满很多的美味佳肴。形容生活阔气和讲究排场。
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劝农》:“焚香列鼎奉君王,馔玉炊金饱即妨。”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负鼎之愿(fùdǐzhīyuàn)
解释:希图担负辅佐君王大任的愿望。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汤也。”
示例:及定节立谋,以干时主,将怀~,盖为千载之遇焉。★《后汉书·马援传》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负衡据鼎(fùhéngjùdǐng)
解释:指身居高位,肩负重任。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潘岳之下位哉!”周振甫注:“负衡据鼎,指处丞相位。衡,秤,表持平;鼎,三足,喻三公。”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革故鼎新(gégùdǐngxīn)
解释: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出处:《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示例:北京地方,受历代君主的压力,害得毫无生气,此后~,当有一番佳境。★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革旧鼎新(géjiùdǐngxīn)
解释: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同“革故鼎新”。
出处:明·李贽《代深有告文》之二:“切以诵经者,所以明心见性,礼忏者,所以革旧鼎新。”
示例:是故社会上种种之积弊,使女子而有~之志焉。★柳隅《〈留日女学会杂志〉题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瓜分鼎峙(guāfēndǐngzhì)
解释:比喻国土分裂,群雄对立。
出处:《新唐书·李轨传》:“隋亡,英雄焱起,号帝王者瓜分鼎峙。”
示例:自有唐失御,天步方艰,六纪于兹。~,自为声教,各擅蒸黎,交结四夷,凭陵上国。★《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海内鼎沸(hǎinèidǐngfèi)
解释: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出处:《后汉书·袁术传》:“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何如?”
示例:黄巾起来二十余年,~。★《三国志·魏志·邢颙传》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函牛之鼎(hánniúzhīdǐng)
解释:函:包含,包容。能容纳一头牛的大鼎。形容气势宏大。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不敢入。”
示例:其危犹举~,絓纤枯之末。★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击钟陈鼎(jīzhōngchéndǐng)
解释: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张里击钟。”
示例:~者,喷水爽人口也。★唐·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之颂序》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击钟鼎食(jīzhōngdǐngshí)
解释:打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或富人生活奢华。
出处: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三国·魏·嵇康《卜疑》:“宁聚货千亿,击钟鼎食;枕藉芬芳,婉脔美色乎?”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禁鼎一脔(jìndǐngyīluán)
解释:御用鼎器中的一块肉。比喻珍美之物。
出处:明沈鲤《序》:“嗟乎,斯亦禁鼎一脔,尝者可以知其味已。”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九鼎不足为重(jiǔdǐngbùzúwéizhòng)
解释: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起来九鼎也不算重。
出处:宋·傅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九鼎大吕(jiǔdǐngdàlǚ)
解释:九鼎:古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大吕:周庙大钟。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九鼎一丝(jiǔdǐngyīsī)
解释: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
出处:明·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九鼎一言(jiǔdǐngyīyán)
解释:《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出处:老师~,即纳吉问名,不逾于此,门生传示司马,使他静守甥舍,以待乘龙可也。★清·无名氏《人中画·风流配》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举鼎拔山(jǔdǐngbáshān)
解释: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出处:明·张四维《双烈记·虏骄》:“王基霸业今朝定,举鼎拔山盖世强。”
示例:执锐披坚领大兵,排兵布阵任非轻,身怀~力,独占东吴数百城。★明·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举鼎绝膑(jǔdǐngjuébìn)
解释:绝:折断;膑:胫骨。双手举鼎,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出处:《史记·秦本纪》:“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示例:~,亦不敢以怨他人。★章炳麟《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举鼎绝脰(jǔdǐngjuédòu)
解释:举:抬起;绝:折断;脰:颈项。双手举起鼎而折断颈项。比喻力小不能胜任。
出处:梁启超《中国国债史》:“今日我辈对于此国债问题当何如?将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负担,莫敢辞乎?举鼎绝脰之患,恐遂不免也。”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扛鼎拔山(gāngdǐngbáshān)
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示例:有~之勇,经文纬武之才。★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扛鼎抃牛(kángdǐngbiànniú)
解释:扛鼎:把鼎举起来。抃牛:把两头相斗的牛位开。能把鼎举起来,能把相斗的两头牛拉开。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汉·杨雄《法言·渊骞》:“秦悼武、乌获、任鄙,扛鼎抃牛,非绝力也?”
示例:汉·扬雄《法言·渊骞》:“秦悼武、乌获、任鄙,~,非绝力也?”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匡鼎解颐(kuāngdǐngjiěyí)
解释:指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出处:《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
示例:故诗至人妙,有言下未尝毕露,其情则已跃然者。使善说者代为指点,无不亹亹动人,即~是已。★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诗谈杂录》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力能扛鼎(lìnénggāngdǐng)
解释: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示例:昔人评米元晖画云:虎儿笔~,五百年来无此君。★清·顾复《平生壮观·米芾》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列鼎而食(lièdǐngérshí)
解释:列:陈列;食:吃。形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出处:汉·刘向《说苑·建本》:“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示例:今日个~,煞强如淡饭黄齑。★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列鼎重裀(lièdǐngchóngyīn)
解释:鼎裀:垫子,褥子。指吃得很好,睡得十分舒适。形容高官贵族的豪华生活。。也泛指达官显宦。
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他他他只将那会谄谀的着列鼎重裀,害忠良的便加官请俸。”
示例:官居极品姓名高,~满腹学,为臣正直安天下,保祚吾皇立国朝。★明·无名氏《单刀劈四寇》第一折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龙去鼎湖(lóngqùdǐnghú)
解释:指帝王去世。
出处: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鸣钟列鼎(míngzhōnglièdǐng)
解释: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出处: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示例:丰屋华榱,顾蓬蒿而徙眷;~,想藜藿而移交。★唐·王绩《与陈叔达重借〈隋纪〉书》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鸣
拔山扛鼎拔山举鼎尝鼎一脔春秋鼎盛重裀列鼎
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鼎铛有zd耳鼎铛玉石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鼎分三足鼎镬刀锯鼎湖龙去鼎镬如饴回
刀锯鼎镬大名鼎鼎鼎鼐调和鼎折覆餗鼎食鸣钟
鼎食鸣锺鼎折餗覆鼎食钟鸣鼎新革故鼎玉龟符
鼎鱼幕燕鼎足而居鼎足而立鼎足而三鼎足三答分
鼎足之势负衡据鼎扛鼎拔山瓜分鼎峙革故鼎新
鼎足之势、鼎足三分、鼎折覆餗、鼎足而三、鼎湖龙去、鼎新革故、鼎鱼幕燕、鼎玉龟符、鼎鼎有名、鼎铛玉石、鼎成龙升、鼎镬刀百锯、鼎鼐调和、鼎食鸣钟、鼎食鸣度锺、鼎足三分、鼎足而三、鼎湖龙去、鼎新革故、鼎鱼幕燕、鼎鼎有名、鼎铛玉石、鼎成龙升、鼎镬刀锯、鼎鼐调和、鼎食鸣钟、鼎食鸣锺、人声鼎沸、鼎鼎大名、鼎足之势、鼎玉龟符、三足鼎立、三足鼎立、击钟鼎食、
鼎折餗覆、
鼎足三分、鼎足而三、鼎湖龙去、鼎新革版故、鼎鱼幕燕、鼎鼎有名、鼎铛玉石、鼎成龙升、鼎镬刀锯、鼎鼐调和、鼎食鸣钟、鼎食鸣锺、人声鼎沸、鼎鼎大名、鼎足之势权、鼎玉龟符、三足鼎立、击钟鼎食、一言九鼎
鼎的形状以及在古代的作用
作用:
1、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copy和盛放鱼肉。
2、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百,以象征九州,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形状: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度。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带“鼎”的成语:
拔山扛鼎拔山举鼎尝鼎一脔春秋鼎盛重裀列鼎
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鼎铛有耳鼎铛玉石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鼎分三足鼎镬刀锯鼎湖龙去鼎镬如饴
刀锯鼎镬大名鼎鼎鼎鼐调和鼎折覆餗钟鸣鼎食
鼎折餗覆鼎食钟鸣鼎新革故鼎玉龟符
鼎鱼幕燕鼎足而居鼎足而立鼎足而三鼎足三分
鼎足之势负衡据鼎扛鼎拔山瓜分鼎峙革故鼎新
革旧鼎新海内鼎沸举鼎拔山九鼎不足为重九鼎大吕
举鼎绝膑禁鼎一脔九鼎一丝击钟陈鼎击钟鼎食
扛鼎抃牛匡鼎解颐列鼎而食力能扛鼎龙去鼎湖
幕燕鼎鱼鸣钟列鼎鸣钟食鼎牛鼎烹鸡群情鼎沸
人声鼎沸染指于鼎三分鼎立三分鼎足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三牲五鼎商彝夏鼎商彝周鼎三足鼎立
调和鼎鼐问鼎轻重五鼎万钟问鼎中原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鱼游沸鼎一言九鼎一代鼎臣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钟鼎人家钟鼎山林钟鼎之家钟鸣鼎列
钟鸣鼎食钟鸣鼎重一言九鼎三足鼎立九鼎大吕鼎鼎大名大名鼎鼎钟鸣鼎食
问鼎中原春秋鼎盛鼎镬如饴鼎玉龟符调和鼎鼐钟鼎山林
拔山扛鼎力能扛鼎鼎成龙升五鼎万钟人声鼎沸一代鼎臣
刀锯鼎镬鱼游沸鼎三牲五鼎鼎新革故革故鼎新九鼎一丝
染指于鼎鼎鱼幕燕鼎湖龙去龙去鼎湖鼎铛玉石九鼎不足为重
举鼎绝膑列鼎而食幕燕鼎鱼三分鼎足鼎食鸣锺击钟鼎食
鼎足而居钟鼎人家尝鼎一脔鼎分三足鼎足而立钟鼎之家
鼎铛有耳举鼎拔山负衡据鼎三分鼎立商彝周鼎
四海鼎沸鼎折餗覆击钟陈鼎匡鼎解颐商彝夏鼎钟鸣鼎重
鼎足而三言重九鼎鼎成龙去鼎鼎有名鼎食钟鸣笙歌鼎沸
钟鸣鼎列牛鼎烹鸡鼎折覆餗瓜分鼎峙鼎镬刀锯鼎足三分
拔山举鼎重裀列鼎扛鼎拔山海内鼎沸鸣钟食鼎禁鼎一脔
彝鼎圭璋鼎鼐调和鼎食鸣钟鼎足之势革旧鼎新群情鼎沸
鸣钟列鼎夏鼎商彝折鼎覆餗
发展历程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鼎与古代青铜器】
自从发现了青铜材质,人类文化从原始社会跃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青铜遂成为一个时代鲜明的标志。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半是由羽羽生辉的青铜器铸造出来的。从公元前二千年之前,由黄河流域中原二里头文化(即十三朝古都洛阳东郊)和其上游齐家文化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铜器来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成为延续二千多年的青铜器时代,在中华文明史册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青铜器早期为新石器时代,散见的只有陶器制品,而青铜器时代后期,则被瓷器和铁器制品所代替。所以在二千多年的青铜器历史长河中,其制品五光十色,其工艺流光异彩。既有权力象征的各种铜鼎重器,也有尊、壶、鬲、觥、觚、钟、灯、炉等各种宫廷礼器、祭器、酒器、盛器和生活用品、陈设品、工艺品,其造型也遍及龙、虎、牛、马、羊、鹿、象、人、鸟等各种形态和饰物,仅纹饰就有兽面纹、乳行纹、蚊纹、风纹雷纹、龙形纹、龟鱼纹、曲折纹、云雷纹、蟠螭纹、几何纹、竹节纹、菱形纹、直纹、斜纹、六山纹、叶纹等几十种。从生活用品到乐器,从饰品到战争武器。可以说如繁星满天,品种之多,不胜枚举,充分记录了中华文明史的辉煌时代,也是历代王室、宫廷、候门、伯爵们生前陈设豪华璀璨耀目,死后追求不朽,陪葬昂贵富丽和考究的佐证。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经历过青铜时代,唯有古代中国赋予青铜器以重要的社会意义、深厚的精神内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近代以来,青铜器大量出土,使长久处于朦胧的中国古代史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中国从夏代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而象征国家政治权势和军权、神权的青铜制造业,完全为贵族所垄断,这些青铜器的制造均是以贵族的意志、需要和审美意愿为依归。中国青铜器历经20多个世纪的发展衍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发展时期
时间分野
初期
夏代
商代风格盛行期
商代迁都殷(今河南安阳)以后至西周前期,约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时期。
西周风格成熟期
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
东周风格盛行期
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
青铜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时候极为普遍的烹饪器,其后实用意义逐渐减弱,成为权势的象征物。夏铸九鼎的传说,表明了青铜器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发生于春秋时代的“问鼎中原”事件,是这种观念的延续。而现今已发现的中国古代体量最大的青铜器——商代司母戊鼎,则可让我们感受到鼎予人的精神震撼。
【鼎文化介绍】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周代的鼎分为三大类:
镬鼎、升鼎、羞鼎。
镬鼎形体巨大,多无盖,用来煮白牲肉。
升鼎也称正鼎,是盛放从镬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则是盛放佐料的肉羹,与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