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成语,是“盖棺论定”,还是“盖棺定论”
盖棺论定,又叫“盖棺事定百”。发明这句成语的“专利”,大概得属于一千几度百年前一个叫刘毅的人。他说问啦,大丈夫的踪迹,可不敢随随便便混在小人们中间,“盖棺事方定矣”!这以后,唐答、宋、元、明、清,文人墨客,专征引不绝。“盖棺论定”这句话也就传播开去,一直流传到今属天了
据辞书,两种用法皆可。但是以“盖棺论定”较为常见,且较雅驯(典雅纯正)。
1、【词语】:盖棺论定
【注音】:gài?guān?lùn?dìng
【释义】:论定:下结论。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
2、【词语】:盖棺定论
【注音】:gài?guān?dìng?lùn
【释义】: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指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
出处都是:唐·韩愈《同冠峡》诗:“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
另有:盖棺事定(犹盖棺论定。指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出处:明·冯惟敏《耍孩儿·骷髅诉冤》曲:“自古道盖棺事定,入土为安。”)
盖棺事已(盖:遮盖;已:停止。人死了,事情才算完结。泛指终身坚持或追求某种事业。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按:旧版《辞海》释"盖棺事定"曰:"谓人死而事业定也。《晋书·刘毅传》:‘大丈夫盖棺事方定。’后言人死后而贤否定曰盖棺论定。"
《晋书》多家,惜已残佚,无可一一检证,今通行唐官修本《晋书》两刘毅传均无此文,新版《辞海》改释为:"韩愈《同冠峡》诗:‘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后谓人死以后是非功过才能断定为‘盖棺事定’。亦作‘盖棺论定’。"
有人提出异议:仅取语词之近似以为出处,则在先已有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更先则见《韩诗外传》卷八:"孔子曰:学而不已,阖棺乃止。"何必独取韩愈此诗?(夏闳《"盖棺事定"质疑》,《文献》?1983年03期)
盖棺论定 是什么意思?
“盖棺论定”是一句成语,是指人死后装殓入棺,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这是因为活着的人会有很多变数,随时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只能人死后对其一生是非功过作出评价,韩愈遭贬时有一首《同冠峡》诗:“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盖棺论定”有它的道理,人没死之前,确实不能轻易下结论。
看《资治通鉴》里有两个人物,一个是西汉末年的王莽,一个是隋朝第二个皇帝隋炀帝杨广。这两个人物在没登上最高权力顶峰时,都克尽职守、兢兢业业,得到了士大夫各级官员、甚至老百姓一致好评和拥戴。
王莽的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因这种外戚关系,他的叔叔大爷都是王侯将相,而王莽的堂兄弟们顺理成章的成为一色纨绔子弟,声色狗马、骄奢淫逸。而王莽因为父亲死得早,也可能是没有荒淫的资本,反而成全了王莽,也可能王莽压根就是有志向的青年,他刻苦自励、博闻强记,穿戴也像穷书生,在家侍奉寡母、寡嫂,抚养哥哥死后留下的孩子。王莽的美名不胫而走,仕途也一路做到“大司马”的位置,汉朝“大司马”是掌握军队的最高行政长官,那一年,王莽才三十八岁。此时的王莽仍然能礼贤下士,对家属和子女要求很严,二儿子杀了一了一个奴婢,王莽痛责一顿,并迫令他自杀抵命。王莽的母亲病了,公卿列侯打发夫人来问候,王莽的妻子出面迎接,衣不拖地,布仅蔽膝。这些夫人们还以为是王莽的下人丫环,后知是王莽的夫人,都大吃一惊。王莽这些做法得到上下一致好评,羽翼渐丰后,施用铁的手腕,扶植亲信,排除异己,换上自己的四梁八柱,毒死平帝,最终篡夺汉朝天下,建立“新朝”,在位十五年,公元23年被起义军攻入长安被杀。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放言》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诗,《三国演义》五十六回也引用这首诗说曹操,王莽是西汉末年,曹操是东汉末年,他们都篡夺了汉朝的天下,手法和过程也都类似。
白居易唐朝距隋朝年代近,非常清楚隋炀帝种种劣性,诗中可惜没提及隋炀帝杨广。杨广最初并不是太子,只是被封为晋王,也就是说他没资格接班当皇帝,当时的太子杨勇因骄奢淫逸,失宠于隋文帝和皇后独孤氏,史书记载:“晋王知之,弥自矫饰,唯与萧妃居处”;“大臣用事者广皆倾心与交”。有一次,隋文帝与皇后到杨广的住处,杨广把他的一些美姬全都藏到别的屋子,只留下老的、丑的在听候应酬,把穿的、用的也换上朴素淡雅的,并把乐器的弦弄断,落在乐器上的灰尘也不准拂去,表面看去,杨广不好声色,生活俭朴。看到这些,隋文帝“意甚喜”,这样彻底蒙蔽了隋文帝和皇后,为取代太子地位作了充分铺垫。
杨广是一位美男子,文章写得好。《资治通鉴》记载:“晋王广美姿仪,性敏慧,沉深严重;好学,善属文;敬接朝士,礼极卑屈;由此声名籍甚,冠于诸王。”隋文帝最终废掉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杨广逐渐掌握大权,在隋文帝因年老病中时就调戏隋文帝的爱妃,切断宫中与外界联系,并害死了隋文帝。当天晚上就把隋文帝的
释 义人死后,在盖棺材盖的同时下结论。对知其人生前一生的"是""非"作出正确的评价。否则盖道不上棺材盖出 处唐·韩愈《同冠峡》诗:“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示 例在过去说来,她这个小命运已是被回~了,然而在今天,这一切都要重新估计。(茹志娟《答在果树园里》)
盖棺定论是什么意思
盖棺定论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
1、拼音:gàiguāndìnglùn
2、用法: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3、近义词:尘埃落定、盖棺论定、盖棺事定
4、出处:北齐·魏收《魏书.郑羲传》:盖棺定谥,先典成式,激扬清浊。(白话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上古的典籍编辑成册,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5、引证解释:明·吕坤《大明嘉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吕君墓志铭》: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棺定论,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白话文:为善还是作恶由我决定,毁损与赞誉由他人评判,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不借助于子孙的请求。)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词:盖棺论定
1、拼音:gàiguānlùndìng
2、释义: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
3、出处:清·作者《明史·刘大夏传》:人生盖棺论定,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白话文:人的一生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只要还没死,担负的责任就还没结束。)
二、反义词:尘埃落定
1、拼音:chénāiluòdìng
2、释义:事情经过了曲折变化终于有了结果。
3、用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4、出处:现代·阿来《尘埃落定》:我看到土司官寨倾倒腾起了大片尘埃,尘埃落定后,什么都没有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盖棺定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盖棺论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尘埃落定
“盖棺定论copy”,从字面的意思就很明显了,棺是棺材的棺,指人死后盖上棺材,这个人的一生就到此为止了,在人世间所有的故事都停止了,就可以概括、总结他的一生,下一个结论。现在的意思大概是种zhidao贬义,不要对某个人盖棺定论,意思是不要片面的总结一个人,定论一个人。
综合上面几位"知友"的回答我再介绍篇文章给你。
盖棺定论
作者:随海冲浪
我带儿子到乡下给老祖宗扫墓,看到那个老奶奶的新的坟墓——不知为什么奶奶去世的情形总在眼前浮现。
那是一年多以前的事情。听说奶奶病重了,已有好几天没有进食,恐怕将不久于人世,我倍感不安。她老人家一辈子的生活历程完全是一部史书,比如她三十多岁守寡到现在已五十多年。比如从防止阶级敌人破坏社会主义到阶级斗争天天讲的动荡岁月她都坚定不移地走了过来。比如她解放初因男人是国民党军官受牵连成了反革命分子家属,五十年后的今天老人养育的儿孙中有的竟然是共产党员。我曾想把相关的事儿写下来,但还没有来得及问关于爷爷的事情她就要走了。
阳春三月的一天黄昏,奶奶躺在病床上拉着孙女英儿的手说“你们不要离开,在这里看着我走……”声音由大到小终于听不见了——她真的升天了。
按照乡下的风俗习惯,出槟之前把棺材打开让孝子们排队绕棺材一周看亲人最后一眼。我没有见过死人躺在棺材的样子就挤到前面。我看见老人很安详的躺在里面,完全是熟睡的样子,若不是人多挡着,我真想用手试一下她是不是真的没了气息。她脖子以下用许多火纸盖着,嘴吧半张开露出了依稀可见的两棵牙齿,额头上裹着一根黑色的围巾象清朝政府官员的帽沿一样十分整齐。由于是最后一面有人往棺材丢了一张人民币,可能是希望她给阴间领导送点礼保佑她的后代们发达的意思。
接下来应该是盖棺材了。所谓的盖棺定论是不是在这个时候才能对人的一生作个结论呢?可惜今天的葬礼由一个不识字的姓马的人主持,他好象没有准备安排致掉词的节目。
“这里躺着的是个八十八岁的地主老太,是一位乐于助人、不畏困难的坚强女性。她33岁失去了担任国民党副营长的丈夫,从此度过了55年的艰苦岁月,其中被贫下中农作为地主和反革命分子家属批斗了26年,至邓小平时代给她摘帽后到今天,她只过上了二十多年正常人的生活。她一生帮助了许多人,今天参加葬礼的共163人中有在十堰公安部门任职的宋先生等政府要员;也有她亲手养育的20个子孙,他们中有的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干部、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这说明老人家是拥护社会主义的,也证明共产党给她平反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老人家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正视现实热爱生活的勇气、不畏艰辛战胜困惑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想她的致掉词应该这样写。
爷爷是在奶奶十六岁那年结婚的,他是相当于现在乡长职务的保长。后来加入国民党当了官在四川巫山县投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五零年他三十六岁生日的时候得知部队要开赴朝鲜战场,就千方百计地回老家看奶奶。不料在蒋介石叫喊要反攻大陆的形势下,爷爷一回家就被一个姓肖的贫协组长带来的一群人“逮捕”了,尽管爷爷反复让人们给部队联系一下证明自已的身份,但一涌而上的人们不由分说的认定他是国民党特务。他被吊起来拷问了三天后,在贫下中农忆苦思甜会上宣布他是骑在人民的头上拉屎拉尿作威作福的大地主、是国民党潜伏下来的反革命分子所以定为死罪。据说他的死刑是为了节约人民的子弹没有用枪而是用石头给他执行的。从此33岁的奶奶就和两个还未成人的儿子相依为命,过着牛马不如度日如年如履簿冰的生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沧海变桑田,唯有奶奶对子孙们的爱没有改变。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奶奶就把一张晾席捕在地上,自己扒着跪在席子上露出她那双旧社会女人从小就裹着的尖尖脚制作孙子们过冬的棉衣。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贫困的农村只有家中来客时才能“吃好的”就是一顿面条或者米饭,至于吃馒头就更为稀奇了。有一次奶奶把我拉到漆黑的房屋里递给我一块热呼呼的油馍,让我吃完后再出去别让大哥哥们看到了。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叔父们起早贪黑的上山干活,奶奶一个人到水井担水,她一拐一拐的走在狭窄的田埂上,一手拎着一只木桶,一手在空中使劲地划动——她要让大家吃现成的钣……
葬礼那天人数、花圈、鞭炮很多,连香烟也是乡亲们认为的高档次。大家都认为很飘亮,在当地好久没见过这样的场面,甚至有人说希望自己将来入土的那一天也能达到这个样子。
我把奶奶的故事讲给儿子听他不相信,因为他生活在新时代没有体验也无法想像他老太生活的历史。但愿奶奶家族及下一代的人们在开创未来的征程上能从中感悟点什么。
盖棺定论 什么意思来着?
盖棺定论,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同“盖棺论定”,不同“盖棺事已”。
【拼音】gàiguāndìnglù来n
【出处】明·吕坤《大明嘉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吕君墓志铭》:“善恶在我自,毁誉由人,盖棺定论,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
白话释义:善与恶在我,毁人声誉在旁人,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不借助于子孙的请求说辞啊。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扩展资料
盖棺定论没有反义词,近义词只百有一个度,是盖棺论定。
盖棺论定
拼音:gàiguānlùndìng
释义:意思是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人死后对其一生是非功过作出评价。
出处:宋·李曾伯《挽史鲁公》诗:“盖棺公论定,不泯是人心。”
白话释义:一个人的功过好坏,在他死后才能作出结论,不泯灭的是人心。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指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盖棺定论
盖棺定论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
【出处】明·吕坤《大明嘉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吕君墓志铭》:“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百棺定论,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
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棺定论,不要给子孙留下要向别人说饶恕自己祖先曾经犯下的错误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地借口。
【例子】从迄今获得的证据来看,是否存在欺诈行为,尚无法盖棺定论。
【语法】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近义词】尘埃落定、盖棺论定
【反义词】悬而未决
扩展资料
1、盖棺定论的近义词
盖棺论定
【解释】论定:下结论。盖上棺材盖,才能度下结论。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
【出自】唐·韩愈《同冠峡》诗:“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
行事是否正确还不知道,盖棺论定才算是有结果。
【示例专】在过去说来,她这个小命运已是被盖棺论定了,然而在今天,这一切都要重新估计。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
2、盖棺定论的反义词
悬而未决
【解释】一直拖在那里,没有得到解决。
【出自】孙中山《救国之急务》:属“已将一切问题决定,惟有如何处置国会一层,悬而未决。”
【示例】为了避免引起纷争,应暂且避开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搁置。
盖棺定论就是对于一个人的评价,要等他去世之后才能最复终确定。“盖棺”,人死后盖上棺材盖。表示人在活着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不能制过早给人下结论,只有当他死了(盖棺了),不再会有什么变化了,才能下定论。
盖棺定论的做法比较死板教条,不利于对人作出客zhidao观评价。
盖棺定论
读音:gàiguāndìnglù来n
释义: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就会出现客观的定论。同“盖棺论自定”。
出处:唐·韩愈《同冠峡》诗:“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
语法:作谓知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例句道:盖棺定论时,你希望得到何种评价?
盖棺定论什么意思
盖棺定论,汉语词语之一,意思是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就会出现客观的定论。同“盖棺论定”。出自唐·韩愈的诗《同冠峡》和明·吕坤《大明嘉议抄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吕君墓志铭》。百
盖棺定论,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同"盖棺论定"。不可与*盖棺事已"等同度!
基本解释
〖拼音〗gàiguāndìnglùn
〖解释〗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就会出现客观的定论。同"盖棺论定"。不同'盖棺事已"
〖出处〗应为《魏书.郑羲传》"盖棺定谥,先典成式,激扬清浊,治道明范。"应为"盖棺定谥"引申。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示例〗莫道古人多玉碎,~未嫌迟。★明·张煌言《甲辰九月狱中感怀三首问》其二
"又道:'盖棺论答始定。'不可以一时之誉(称颂),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诽谤),断其为小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近义词〗盖棺论定文章盖棺定论
折叠
“盖棺定论”,从字面的意思就很明显了,棺是棺材的来棺,指人死后盖上棺材源,这个人的一生就到此为止了,在人世间所有的故事都停止了,就可以概括、总结他的一生,百下一个结论。现在的意思大概是种贬义,不要对某个人盖棺定度论,意思是不要片面的总结一个人,定论一个人。
有一成语,是“盖棺论定”,还是“盖棺定论”
盖棺论定,又叫“盖棺事定”。发明这句成语的“专利”,大概得属于来一千几百年前一个叫刘毅的人。他说啦,大丈夫的踪迹,可不敢随随便源便混在小人们中间,“盖棺事方定矣”!这以后,唐、宋、元、明、清,文人墨客,征引不绝。“盖棺论定”这句话也就传zd播开去,一直流传到今天了
据辞书,两种用法皆可。但是以“盖棺论定”较为常见,且较雅驯(典雅纯正)。
1、【词语】:盖棺论定
【注音】:gài?guān?lùn?dìng
【释义】:论定:下结论。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
2、【词语】:盖棺定论
【注音】:gài?guān?dìng?lùn
【释义】: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指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
出处都是:唐·韩愈《同冠峡》诗:“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
另有:盖棺事定(犹盖棺论定。指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出处:明·冯惟敏《耍孩儿·骷髅诉冤》曲:“自古道盖棺事定,入土为安。”)
盖棺事已(盖:遮盖;已:停止。人死了,事情才算完结。泛指终身坚持或追求某种事业。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按:旧版《辞海》释"盖棺事定"曰:"谓人死而事业定也。《晋书·刘毅传》:‘大丈夫盖棺事方定。’后言人死后而贤否定曰盖棺论定。"
《晋书》多家,惜已残佚,无可一一检证,今通行唐官修本《晋书》两刘毅传均无此文,新版《辞海》改释为:"韩愈《同冠峡》诗:‘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后谓人死以后是非功过才能断定为‘盖棺事定’。亦作‘盖棺论定’。"
有人提出异议:仅取语词之近似以为出处,则在先已有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更先则见《韩诗外传》卷八:"孔子曰:学而不已,阖棺乃止。"何必独取韩愈此诗?(夏闳《"盖棺事定"质疑》,《文献》?1983年03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