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为: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白话释义: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此文出自战国刘向所著的《战国策》。
扩展资料
文章赏析: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
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写作背景:
刘向初以父荫任辇郎,后擢任谏大夫。宣帝时选为儒俊材,曾应诏献赋颂数十篇,官至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擢任散骑宗正给事中,因屡次上书言事,弹劾宦官弘恭、石显及外戚许、史,曾两度下狱,被免为庶人,闲居十余年。
成帝即位后被启用,拜中郎,使领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刘向多次上书,建议削弱外戚权力,甚为成帝嘉许,但终不能用。其为人平易朴实,不重威仪,廉洁乐道,潜心学术,昼诵《书》《传》,夜观星象,常常通宵达旦。
刘向喜言五行灾异之说,并据以论证现实政治。其学问渊博,曾奉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近20年,对古籍的整理保存作出了巨大贡献。撰成《别录》,为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又集合上古以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衍行事,以类相从,撰成《洪范五行传》11篇,文学上以辞赋和散文见长,《汉书·艺文志》载有其赋33篇,今多散佚,唯存《九叹》系拟屈原《九章》之作,在追念屈原之辞中寄托身世之感。
其散文今存部分奏疏和点校古籍的叙录,著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其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从容不迫,对唐宋古文家有一定影响。又采集前代史料轶事,撰成《战国策》。
取材于传统寓言故事:鹬鸟和翠鸟在河边争百夺一条大鱼。渔翁发现后,用鱼叉刺去,没有击中。鹬鸟趁机抢走大鱼,逃之夭夭。一只河蚌敞开胸怀在沙滩上晒太阳。翠鸟又啄到一条度泥鳅,泥鳅挣扎滑落,正好掉在河蚌身上被夹住了,翠鸟想从河蚌壳里夺回泥鳅,鹬问鸟又飞来赶走翠鸟,欲与河蚌争夺泥鳅。于是,鹬鸟与河蚌在沙滩上进行了一场智慧与心理的争斗。虽然泥鳅被鹬鸟吞下肚子,但答是它的一条腿被河蚌夹伤了。双方内都不肯善罢甘休,斗争又继续下去。鹬鸟佯装打盹,河蚌慢慢张开两壳,伺机进攻。容鹬鸟出其不意猛然回头啄去,早有准备的河蚌立刻合拢,把鹬鸟的长喙死死夹住。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zhidao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王想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王跟赵王说回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答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是?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自:《战国策·燕策二》
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百,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扩展资料:
揭示的道理: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鹬和蚌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度,大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回。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参考资答料来源:百度百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成语〗:鹬蚌相百争
〖拼音〗:yùbàngxiāngzhēng
〖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清度·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示例〗肃清日答寇吾侪事,~笑列侯。★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之三
〖成语〗:渔翁得内利
〖拼音〗:yúwēngdélì
〖解释〗趁着双方争执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同“渔人得利”。容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来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自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基本信息
【汉字书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汉语注音】yùbàngxiāngzhēng,yúwēngdél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漫画
【感情色彩】贬义词 【用法】作知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结构】主谓式组合的复句式 【近义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塞翁失马,焉知(安知)非福 【反义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押韵词】弊帷不弃、称心快意、薰莸异器、触禁犯忌、同心共道济、街谭巷议、无立锥地、三征七辟、梭天摸地、时谈物议......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
〖成语〗:鹬蚌相争
〖拼音〗:yùbàngxiāngzhēng
〖解释〗“鹬蚌相争,渔来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清·湘源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示例〗肃清日寇吾侪事,~笑列侯。★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之三
〖成语〗zd:渔翁得利
〖拼音〗:yúwēngdélì
〖解释〗趁着双方争执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同“渔人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什么意思?
“鹬百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
【近义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螳螂扑蝉、从中渔利
【反义词】:相辅相成、相度得益彰
扩展资料:
【例句】:
1、你们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我们内部你争我夺,煮豆燃萁,结果让别版人得了好处,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3、斗吧,斗吧,斗的越狠我越开心,鹬蚌相争,只能让我这渔翁得利。
参考资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百度百科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类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典故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抄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这篇袭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近义词
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反义词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辨析渔:不能写作“鱼”。
“”和“”都有“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好处”的意思;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偏重在客观地形容双方相斗让第三者获利;“坐zd山观虎斗”偏重在形容人的意愿和行动。揭示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鹬和蚌都想致对方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大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