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

导航菜单

形容成语陟罚臧否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陟罚臧否的意思及解释

陟罚臧否这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陟:提升,奖励。罚:惩罚。臧:好。否:坏。臧否,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

《出师表》为三国诸葛亮所作,原文选段: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译文: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主旨赏析: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文章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

陟罚臧否 针砭时弊

陟罚臧否

释义:陟(zhì):鼓励。罚:惩罚。臧否(pǐ):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臧,善;否,恶。

陟罚臧否,泛指对下级的奖罚或提拔zhidao,赏罚褒贬。

针砭时弊

解释:比喻指出错误,劝人改正。针者,以针刺也。砭者,以石刮也。运用针刺治病的医术称为针,运版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针、砭分别是中医的六大疗法权之一:针·砭·灸·药·按跷和导引。时弊指出现在社会中的不正之风、恶劣习气等。比喻指出一时的错误。

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怎么翻译?

陟罚臧否,不宜知异同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

原文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道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译文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回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答不同。

原文(节选)

宫中知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译文: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道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版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陟(zhì):提升,提拔。

罚:惩罚。

臧否(pǐ):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臧否:善恶。

异同权:这里偏重在异。

陟指对下级的提拔,罚不用翻译,臧否,指对下级的表扬和批评,这两句话是一句话的一半,“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讲的是宫廷和朝廷这两个体系,应该zd都是皇帝领导下的一体专,对它们的官员进行提拔惩罚,奖励批评,都应该遵循同一个标准。

隐含的意思就是规劝后主刘禅,不要因为宫廷官整天围着你皇帝转,你看人顺眼就随意提拔,奖励多惩罚少,朝廷里面那些给你干活的人也是你的好臣子,不要因为不熟就随意忽视,奖励少惩罚多,那样干是不行的。做臣子的应该用同一个属奖惩标准,要不然朝政就要乱套。

陟指对下级的抄提拔,罚是惩罚,臧否,指对下级的表扬和批评,这两句话是一句话的一半,“宫袭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翻译是:“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zhidao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