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侠帮忙解释这两首诗。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这是唐朝名相李泌七岁时对对联的故事。李泌幼时就有神童之称,7岁那年,唐玄宗召其进宫。当李泌入宫晋见时,唐玄宗正兴致勃勃地与燕国公张说下棋。唐玄宗想试试他的才能,便示意张说考考他。张说以棋为题道:“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你能用方、圆、动、静四字来比喻弈棋的道理吗?”年幼的李泌立即脱口吟道:“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明显比宰相的高。
方如行义,就是你在仗义直行时应该堂堂正正;圆如用智,人的智慧要很周全要进退舒缓,不能是直来直去;动如逞才,动的时候就像你的才华横溢,才华横溢时你要动、飞扬;静如遂意,当你一旦领悟到意思的时候,一旦真的看透了真正的含义时,你要很静,因为你到了另外一种境界。
所以“智圆行方”被古人当作境界极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许多人以此为治家之道。
中国近代的教育家黄炎培也曾给儿子写道“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他以古铜钱为喻,要求子女外表随和,内里严正,谦虚谨慎,不要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这可谓是经验之谈,方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人格与灵魂正直刚健凌然不可犯;圆的是处世为人,张弛有度。所以外圆内方,不是虚伪圆滑,是中国几千年优良传统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粹,是中国具有社会良知的人格体现。
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
人生在世,要懂得方圆之道,即要遵守做人的“方”,也要学会处事的“圆”,一个人如果过于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会碰的头破血流。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正义凛然,坚持真理,宁折不弯,“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还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功绩卓著,却刚正不阿,不能揣摩圣心,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惨死在风波亭。人们敬仰尊崇他们的高洁品质,却更痛惜他们的悲惨结局,难免为之扼腕叹息。
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外方内方的鲠直之士,在君主开明的盛世尚可以全身,尚可以报国,如汉武帝时的汲黯,唐太宗时的魏征等;在君昏臣佞的末代衰世,则既难全身,更难报国。
一枚铜钱,外圆内方,朴实无华,但先贤却在这小小钱币中悟出许多的道理。
方是立世之本,圆是处世之技。也有许多人学会了技艺却丢失了根本,内圆外圆的佞幸小人,也不绝于史。唐代的陈希烈唯“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的马首是瞻,被人讥为“伴食宰相”。宋朝的“三旨相公”更厉害,要言不烦,除了“领旨”,“宣旨”,“交旨”外几乎别无一言。虽然他们跟残民害国的巨奸大憝还有所不同,但尸位素餐,误国误民。
哲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何做人,则是终生的考题,它需要智慧的人生指导。也可以说大智若愚,也可说成是“装糊涂”。王允之佯醉避杀身之祸;阮籍装喝高了却与皇孙女之婚;郑板桥以“难得糊涂”为立身之本,这均为“人情练达”中的极品。
李泌七岁就能做此赋棋诗,堪称奇才。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帝,其间四落四起,位至宰相,封邺县侯。连为四帝宠幸,史所罕见,其一因李泌忠心可鉴,所言所行无不为皇帝江山;二则李泌智比张良,洞彻人性,宠辱不惊,功高不傲,功成即去。三则李泌进谏建言极具策略,总是设身处地,循熏善诱,感悟帝心。由此,他为朝廷选荐、保全了一批中唐名将,在处理外交事务上,多谋善断,屡见奇效。在中唐内忧外患之际,朝廷能维持政局的基本稳定,李泌功莫大焉。
人生如歌,喜好不同,观点自然也不相同。用一个大写的“人”字行走于这个曲曲弯弯的世间,不管是方也好,还是圆也好,没有固定的限制,一切全凭自己的智慧主宰。记得有这样一句古语:“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大概是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就“内方外圆”了,就可以非常圆融地与世间和谐相处了。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行义时方正,用智时圆通,在宁静中适抄意,但却在必要时机如龙飞九天,逞才报国,扬名天下。这正是袭深得道家真义后才能悟出来的至理。
长歌行(唐百)李泌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平生志气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度业就扁舟泛五湖。
以上为唐肃宗宰相李泌的《长歌行》问诗。抒发了他的生平大志是效法范蠡,指点江山社稷,大展鸿图,成就一番人间伟业答,然后“弃天下如敝履,薄帝王将相而不为”,归隐山林,澄怀昧道。
1。古时候古人天圆地方的,天状如人,暗示着百天人合一的境界。做人的道理也在于此:外圆内方。动静结合。方的是独立之精神,度自由之思想,人格与灵魂正直刚健凌然不可犯。圆的是处世为人,张弛有度,随波逐流的顶峰境界啊。方是立世之本知,圆是处世之道技。静是心事淡泊,动是处世之本。
2。以上为唐肃宗宰相李泌的《长歌行回》诗。抒发了他的生平大志是效法范蠡,指点江山社稷,大展鸿图,成就一番人间伟业,然后“弃天下答如敝履,薄帝王将相而不为”,归隐山林,澄怀昧道。
具有讽刺意味的成语三个
【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拜赐之师】: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伴食宰相】:伴食:陪着人家一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补阙灯檠】: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不倒翁】:形似老人的玩具,上轻下重,扳倒后自己能竖立起来。现多用于讽刺巧于保持自己地位的人。【吹大法螺】: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大人先生】: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对牛鼓簧】: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同“对牛弹琴”。【伏猎侍郎】:侍郎:古代官名。后用其讽刺读别字的官员。【贵人多忘事】:高贵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刺人健忘。【何见之晚】:为什么到现在才见到它?讽刺人孤陋寡闻。【滑天下之大稽】: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话里带刺】: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话里有刺】: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话中带刺】: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夹枪带棒】:指言语中暗藏讽刺。【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金口玉言】: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荆人涉澭】: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口谈道德,志在穿窬】:穿窬:指偷摸盗窃的行为。嘴上在讲仁义道德,心里却在想着翻墙越壁偷东西。常用以讽刺伪君子。【冷嘲热讽】:冷:不热情,引伸为严峻;热:温度高,引伸为辛辣。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溜之乎也】: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木猴而冠】:猴子穿衣戴帽装扮成人样。比喻虚有其表而无真本领。用来讽刺投靠权势窃据权位的人。【沐猴而冠】: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沐猴冠冕】: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沐猴衣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同“沐猴而冠”。【难弟难兄】:形容两兄弟都好,难分上下。现也反用,讽刺两兄弟都坏。同“难兄难弟”。【旁敲侧击】:侧:旁边;击:敲打。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加以讽刺或抨击。【袍笏登场】: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中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做。原指官员打扮,上场演戏。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乞儿乘车】:讽刺官职提升得快的话。【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窃钩盗国】: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成为诸侯。讽刺小盗被杀、大盗窃国的反常现象。【窃钩窃国】: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钦差大臣】: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仁人君子】: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三不开】:旧时讽刺那些懦弱糊涂,不敢有所作为的官僚。【三寸鸟,七寸嘴】: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三旨相公】: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伤言扎语】:方言。指说讽刺话。【身在江海,心驰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身在江湖,心存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身在江湖,心悬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身在林泉,心怀魏阙】: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诗礼发冢】:一边念着《诗经》、《周礼》,一边去挖坟盗墓。原是讽刺儒家倡导仁义的虚伪性。后用以讽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说风凉话】:站在事件之外说讽刺性的话。【太平无象】:指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后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踢断门槛】:由于跑得太勤、太快,把人家的门槛都踢断。讽刺那些溜须拍马的走狗们。【文选烂,秀才半】:文选:指《昭明文选》。意思是熟读了《文选》,就可以成为半个秀才。讽刺科举取士的话。现也含有熟读诗文对写作有益之意。【五丈灌韮】:用来讽刺那些思想保守,守着老一套,拒绝接受先进经验的人。【俨乎其然】: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一板正经】:正经:端庄正派。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衣冠沐猴】:冠:戴帽子;沐猴:猕猴。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猗欤休哉】:猗欤:叹词,表示赞美;休:美好。多么美好呀!原为古代赞颂的套话,现多含讽刺意味。【以刺世事】:以:表示目的的连词。来讽刺当世之事。【以宫笑角】:宫、角,均为古代五音之一。拿宫调讥笑角调。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讽刺、否定别人。【援古刺今】: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者也之乎】: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正人君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郑人实履】:郑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履:鞋。郑国人买鞋。比喻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客观实际。多用以讽刺教条主义者。【之乎也者】: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之乎者也】: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主文谲谏】: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钻研故纸】:故纸:指文籍,古书。讽刺脱离实际,一味读古书的人。
【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拜赐之师】: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伴食宰相】:伴食:陪着人家百一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
【补阙灯檠】:度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不倒翁】:形似老人的玩具,上轻下重,扳倒后自己能竖立起来。现多用于讽刺巧于保持自己地位的人。
【吹大法螺】:法螺:做佛问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大人先生】答: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对牛鼓簧】: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同“对牛弹琴”。
【伏猎侍郎】:侍郎:古代官名。后用其讽刺读别字的官员。
【贵人多内忘事】:高贵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容刺人健忘。
【何见之晚】:为什么到现在才见到它?讽刺人孤陋寡闻。
【滑天下之大稽】: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文言文 三觉侍郎,三照相公 的解释
赵叔问为天官侍郎,肥而喜睡,copy又厌宾朋。在省,常挂歇息牌于门百首。呼为“三觉侍郎”,谓朝回、饭后、归度第故也。
范觉民为相,年方三十二,肥白如冠玉。旦起与裹知头、戴巾,必皆揽镜,时谓“三照相公道”。
爱睡觉、爱打扮,不爱做实事的侍郎与相公。
王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人。吴越纳士这篇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宋史卷三百十二列传第七十一》“王珪”
文字太长了,无暇翻译,只提供原文:
王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人,后徙舒。曾祖永,事太宗为右补阙。吴越纳土,受命往均赋,至则悉除无名之算,民皆感泣。使还,或言其多弛赋租。帝诘之,对曰:“使新附之邦,蒙天子仁恩,臣虽得罪,死不恨。”帝大悦。
珪弱岁奇警,出语惊人。从兄琪读其所赋,唶曰:“骐骥方生,已有千里之志,但兰筋未就耳。”举进士甲科,通判扬州。吏民皆少珪,有大校嫚不谨,捽置之法。王伦犯淮南,珪议出郊掩击之,贼遁去。召直集贤院,为盐铁判官、修起居注。接伴契丹使,北使过魏,旧皆盛服入。至是,欲便服,妄云衣冠在后乘。珪命取授之,使者愧谢。遂为贺正旦使。进知制诰、知审官院,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遭母忧,除丧,复为学士,兼侍读学士。
先是,三圣并侑南郊,而温成庙享献同太室。珪言:“三后并配,所以致孝也,而渎乎飨帝。后宫有庙,所以广恩也,而僭乎飨亲。”于是专以太祖侑于郊,而改温成庙为祠殿。嘉祐立皇子,中书召珪作诏,珪曰:“此大事也,非面受旨不可。”明日请对,曰:“海内望此举久矣,果出自圣意乎?”仁宗曰:“朕意决矣。”珪再拜贺,始退而草诏。欧阳修闻而叹曰:“真学士也。”帝宴宝文阁,作飞白书分侍臣,命珪识岁月姓名。再宴群王,又使为序,以所御笔、墨、笺、砚赐之。
英宗立,当撰先帝谥,珪言:“古者贱不诔贵,幼不诔长,故天子称天以诔之,制谥于郊,若云受之于天者。近制,唯词臣撰议,庶僚不得参闻,颇违称天之义。请令两制共议。”从之。濮王追崇典礼,珪与侍从、礼官合议宜称皇伯,三夫人改封大国,执政不以为然。其后三夫人之称,卒如初议。始,珪之请对而作诏也,有密谮之者。英宗在位之四年,忽召至蕊珠殿,传诏令兼端明殿学士,锡之盘龙金盆,谕之曰:“秘殿之职,非直器卿于翰墨间,二府员缺,即出命矣。曩有谗口,朕今释然无疑。”珪谢曰:“非陛下至明,臣死无日矣。”神宗即位,迁学士承旨。珪典内外制十八年,最为久次,尝因展事斋宫,赋诗有所感,帝见而怜之。熙宁三年,拜参知政事。九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元丰官制行,由礼部侍郎超授银青光禄大夫。五年,正三省官名,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蔡确为右仆射。先是,神宗谓执政曰:“官制将行,欲新旧人两用之。”又曰:“御史大夫,非司马光不可。”珪、确相顾失色。珪忧甚,不知所出。确曰:“陛下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珪喜,谢确。帝尝欲召司马光,珪荐俞充帅庆,使上平西夏策。珪意以为既用兵深入,必不召光,虽召,将不至。已而光果不召。永乐之败,死者十余万人,实珪启之。
八年,帝有疾,珪白皇太后,请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立,是为哲宗。进珪金紫光禄大夫,封岐国公。五月,卒于位,年六十七。特辍朝五日,赙金帛五千,赠太师,谥曰文恭。赐寿昌甲第。
珪以文学进,流辈咸共推许。其文闳侈瑰丽,自成一家,朝廷大典策,多出其手,词林称之。然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无所建明,率道谀将顺。当时目为“三旨相公”,以其上殿进呈,云“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云“已得圣旨”也。绍圣中,邢恕谤起,黄履、叶祖洽、刘拯交论珪元丰末命事,以为当时两府大臣,尝议奏请建储,珪辄语李清臣云:“他自家事,外庭不当管。”恕又诱教高遵裕子士京上奏,言珪欲立雍王,遣士京故兄士充,传道言语于禁中。珪由是得罪,追贬万安军司户参军,削诸子籍。徽宗即位,还其官封。蔡京秉政,复夺赠谥。政和中,又复之。珪季父罕,从兄琪。
秦桧的老婆王氏究竟干了什么,令千年之后的人还在羞辱她
她和秦桧合谋害岳飞。
历史简介:
关于王氏,正史记载颇为有限。王家原籍四川,但久居开封府,祖父王珪是熙宁宰相。因为为相时,少有建树,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就是说他上殿进呈时,“取圣旨”,神宗决定后,“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秉事的人,称“已得圣旨”。其实王珪能在王安石、司马光等新旧两党中左右斡旋,是很有政治能力的,只不过缺少了些担当而已。
这种行事风格可能影响了他的两个儿子王仲嶷和王仲山,以至于在金人灭北宋、渡江追击康王(即宋高宗)和太后的过程中,先后率城以降。当时金兵兵分两路,一路把康王赶到海山,一路追赶逃往江西的太后。金兵打进江西时,王仲山知抚州,金兵还没到城下,就“以城降拜”。降就算了,还要拜,也真是够了。他的弟弟王仲嶷当时袁州(今宜春),看哥哥降得痛快,也不纠结,没等金兵去打,也赶紧投降了。
王仲山就是王氏的父亲。有这样的父辈,后来她又嫁给了秦桧,王氏的名声无论如何不会太好。
秦桧的家世并不显著,但王家到王仲山时候也不算太好。宋代重视科举,盛行榜下招婿,取潜力股之意。王家当时就看中了秦桧这支潜力股,将王氏嫁给了他。从短时间来看,这桩婚姻为王家带来了丰厚的政治回报,但是没想到却要担负近千年的骂名。
当时江西或降或逃的知州,有十四人之多。但王家兄弟分属名门,竟也联袂投降,让整个南宋为之震惊。躲在浙东的朝廷,也顾不上什么体面,直接破口大骂,痛斥他们不要脸。
但等秦桧夫妇联同仆人一起返回南宋,并受到热烈欢迎后,这对兄弟竟也“归正”(去暗投明)。在秦桧的不断帮助下,并没有受到什么严厉的惩罚,甚至分别获得带薪退休的恩典。
种种迹象表明,王氏在秦、王两家似乎有着不低的话语权。秦桧死时,高宗曾在临祭奠之日召见王氏,当面对她保证会保全其家。这是极为罕见的,要知道当时秦桧的儿子秦熺当时立朝颇久,高宗没有召见他,反而特别要面谕其母。原因可能就在于整个宋代,大臣的妻子向来不准干预政事,而秦妻王氏是特例。
南宋佚名的《朝野遗记》中记载,王氏的阴险,在秦桧之上。当时岳飞一案审议完毕,证据伪造好了。一天秦桧独自在书房发呆,王氏看到了就笑说:“老汉何一无决耶?捉虎易,放虎难也。”就是说老头子这有什么难以决断的,要知道捉虎容易纵虎难。秦桧听了就下了决心。
这成为王氏同谋加害岳飞的罪证,所以后来在塑跪像时,她也跑不了。
关于王氏,正史记载颇为有限。王家原籍四川,但久居开封府,祖父王珪是熙宁宰相。因为为相时,少有建树,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就是说他上殿进呈时,“取圣旨”,神宗决定后,“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秉事的人,称“已得圣旨”。其实王珪能在王安石、司马光等新旧两党中左右斡旋,是很有政治能力的,只不过缺少了些担当而已。
这种行事风格可能影响了他的两个儿子王仲嶷和王仲山,以至于在金人灭北宋、渡江追击康王(即宋高宗)和太后的过程中,先后率城以降。当时金兵兵分两路,一路把康王赶到海山,一路追赶逃往江西的太后。金兵打进江西时,王仲山知抚州,金兵还没到城下,就“以城降拜”。降就算了,还要拜,也真是够了。他的弟弟王仲嶷当时袁州(今宜春),看哥哥降得痛快,也不纠结,没等金兵去打,也赶紧投降了。
王仲山就是王氏的父亲。有这样的父辈,后来她又嫁给了秦桧,王氏的名声无论如何不会太好。
秦桧的家世并不显著,但王家到王仲山时候也不算太好。宋代重视科举,盛行榜下招婿,取潜力股之意。王家当时就看中了秦桧这支潜力股,将王氏嫁给了他。从短时间来看,这桩婚姻为王家带来了丰厚的政治回报,但是没想到却要担负近千年的骂名。
当时江西或降或逃的知州,有十四人之多。但王家兄弟分属名门,竟也联袂投降,让整个南宋为之震惊。躲在浙东的朝廷,也顾不上什么体面,直接破口大骂,痛斥他们不要脸。
但等秦桧夫妇联同仆人一起返回南宋,并受到热烈欢迎后,这对兄弟竟也“归正”(去暗投明)。在秦桧的不断帮助下,并没有受到什么严厉的惩罚,甚至分别获得带薪退休的恩典。
种种迹象表明,王氏在秦、王两家似乎有着不低的话语权。秦桧死时,高宗曾在临祭奠之日召见王氏,当面对她保证会保全其家。这是极为罕见的,要知道当时秦桧的儿子秦熺当时立朝颇久,高宗没有召见他,反而特别要面谕其母。原因可能就在于整个宋代,大臣的妻子向来不准干预政事,而秦妻王氏是特例。
南宋佚名的《朝野遗记》中记载,王氏的阴险,在秦桧之上。当时岳飞一案审议完毕,证据伪造好了。一天秦桧独自在书房发呆,王氏看到了就笑说:“老汉何一无决耶?捉虎易,放虎难也。”就是说老头子这有什么难以决断的,要知道捉虎容易纵虎难。秦桧听了就下了决心。
这成为王氏同谋加害岳飞的罪证,所以后来在塑跪像时,她也跑不了。
三旨相公的意思,三旨相公什么意思,出处
三旨相公
sānzhǐxiànggōng[释义]??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语出]??《宋史·王圭传》:“以其上殿进呈,曰zhidao取圣版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权者,曰已得圣旨也。”
王珪为相时,少有建明,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他上殿进呈时,称为“取圣旨”;神宗决定后,称为“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的人,称为“已得圣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