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

导航菜单

形容成语孺子可教的意思及解释_0

形容成语孺子可教的意思及解释

孺子可教也什么意思啊

孺子可教也的意思是: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1、孺子可教(rúzǐkějiào),汉语成语。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2、《留侯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这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文中围绕张良一生的经历。

扩展资料:

1、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2、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

3、《留侯世家》描述了张良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生动地刻画了张良的为人及其性格特征,使这一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孺子可教百度百科_留侯世家百度百科_司马迁

孺子可教【读音】:rúzǐkějiào

【释义】: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小萝卜头的故事》:“罗伯伯非常满意,非常高兴,自言自语的说:“孺子可教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唐·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时予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

【近义词】:尊师重教、程门度雪。

【反义词】:朽木不雕、不堪造就

典故: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孺子可教rúzǐ-kějià百o

[theyoungmanisworthytobetaught]喻指年轻度人有培养前途

良殊大惊问,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答教矣!”专——《史记·留侯世家》属

祝你好运!

孺子可教是什么意思?

张良,字子房,本是战国末年韩国的一位公子.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张良曾经谋刺过他。秦始皇防范严密,行刺没有成功。为了躲避官府的查缉,张良就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隐居起来。

一天,他到沂水边去散步消闲,刚走上桥头,忽然有一位身穿粗布衣服的老人从他身旁经过,右脚一拐,就把鞋子掉到桥下去了。

老人没有自己去拾鞋,他蹲下身往桥上一坐,抬头冲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把鞋捡起来!”

张良听到这种命令似的口气,心里非常恼火,真想伸出手去给他一个巴掌。但是看到他那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就勉强忍住气,从桥边走下去,把鞋捡了起来。

老人见张良把鞋拿到面前,不但不伸手去接,反而跷起右脚来,说:“小伙子,再给我穿上它!”

这种得寸进尺的要求,如果换了别人,肯定会不予理睬的。可是张良一来看他年老,二来感到既然已经帮了忙,就不妨把好事做到底。于是他屈着一条腿跪在老人身边,把鞋给穿上了。

老人站起身整了整衣襟,没有说一句道谢的话,只是朝着张良微微地笑了一笑,就扬长而去。这种不近情理的态度,使张良感到十分惊异。

老人走了大约有一里路光景,忽然又折回到张良的身边,对他说:“小伙子,看来你是可以接受教育的了。五天以后的黎明时刻,请你再到这儿来和我见面。”张良这时才感觉到老人可能有些来历,马上答应道:“是!”

到了约定的那天,天刚蒙蒙亮,张良就匆匆忙忙地赶去赴约。但当他走到桥边时,老人却已经先在那里等候了,他生气地责备张良说:“年轻人和老人约会,为什么迟到?今天你回去吧,五天以后再来!”

五天以后的早晨,张良不敢怠慢,听见鸡一叫就起身赶到桥边。可是仍然发现老人已经站在那里等他了,他惭愧地低下头去。老人又把他责备了几句,说:“你去吧,五天以后再来,可千万不能迟到了!”

这一次,张良整个晚上都不敢合眼,没过夜半就赶到了桥边。不久,他看见老人远远地踏着月色走来了。

老人见了张良,高兴地说:“应当这样才对啊!”于是,他从怀里拿出一部书来郑重地交给张良,说:“我叫黄石公。你好好地攻读这部书,就可以辅佐未来的天子建功立业了!”

张良接过书,辞别了老人,回家以后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部《太公兵法》,里面写的都是当年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商时用兵的策略,不由喜出望外。从此,他就经常刻苦攻读,把其中所有的精辟见解都牢牢地记在心里。

后来,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进军关中,推翻了秦的统治;接着又一再出奇制胜,帮助刘邦消灭了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著名的开国功臣。《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了黄石公考验张良的故事,“孺子可教”这个成语便流传下来了。

孺子可教的意思是什么?

孺子可教的意思是:指年轻人可培养。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复孺子可教矣。’”

老人走了一里路左右,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

【例子】其实你要相信很多孩子都是孺子可教的人的,只要我们好好培养他们。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程门度雪、尊师重教

【反义词】朽木不雕、朽木难雕、不堪造就

扩展资料

1、孺子可教的近义词

尊师重教

【解释】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制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没有不尊重师道。

【例子】全社会都尊师重教,这是对教师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2、孺子可教的反义词

朽木不雕

【解释】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

【出自】战国·zhidao孔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例子】这人怎么这样,真是朽木不雕。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读音】:rúzǐkějiào【释义】:孺子是百小孩子;教是教诲。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度可以造就。【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知“孺子可教矣!道”【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唐·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版纪》:“时予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近权义词】:尊师重教、程门度雪。【反义词】:朽木不雕、不堪造就。

【释义】: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知息,可以造就。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小萝卜头的故事》:“罗伯伯道非常满意,非常高兴,自言自语的说:“孺子可教也兵书。《六韬》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作。《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内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示容例】:唐·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时予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

【近义词】:尊师重教、程门度雪。

【反义词】:朽木不雕、不堪造就。

孺子可教

大家要记住,精气神是为人之本啊。一个人要靠精,要靠气,要靠神。在过去,鬼神的情景是虚淡的,是虚无缥缈的。但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旦进入到实实在在的肉身之上,它也就是实实在在的了。就像很多人在鬼上身之后,这个人就是一个人间恶鬼了。一个人连自己的灵魂良心都没有了,自己的善心和本意都没有了,这个人就是人间最大的恶鬼。所以我们的精神好了,我们的神魂没有颠倒,我们在人间就是善良之人。当一个人神魂颠倒的时候,已经是孺子不可教也,他在人间已经是死归断灭了,他已经没有人的良心,他跟活死人差不多。

你们看看,那些杀人犯,哪里像个人啊,他们就是人间的恶魔。报纸上经常刊登杀人的魔王,没有人把他们称为杀人的人王吧。这些人实际上已经没有了人的心。这种人没有因果报应的概念,他在种因的时候,没有想到他总有一天会被砍头,总有一天会被枪毙,他所有的戾恶之行都会有报应的。他不会得到他想做的所有事情,而他所行的、所修的,都是自食其果。实际上,自食其果就是因果报应。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青年团的很多年轻人问过台长这个问题。大家想一想,就明白了,答案就在于你自己本身。你到这个世界上是来行善积德的,是来做好事为下辈子奠定基础的。人间就像一个中转站,是否能够为我们的下一步旅程奠定基础,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很多人把自己的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了,在无聊的事情中打发掉了,很可惜。比如,有的人喜欢打麻将,有的人喜欢去俱乐部喝酒,有的人喜欢旅游,有的人喜欢聊天、吃饭。这些事情有意义吗?这要用你本身的良心和境界来判断。因为人的境界不同,得到的回报也不同。比如说,小学生永远不知道大学生学的东西,大学生永远不知道研究生研究的东西。不管我们学什么,都要好好去学,都要用心去理解。

今天台长继续给大家说因果。我们说,有因就有果。反过来说,有果就有因。因果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因果业力所为,豆长得好坏和你种下去的种子有很大关系。很多人以为,我们种下的种子,不管好坏,都能够长出好的果实。种子的好坏实际上就是你心灵里种的田,佛法说,叫种福田。你今天把这个福字种在田地里,种在你的心里,它就能够在土壤里,在你心里长出福来。你今天把这个凶种在你的心田当中,那你心中长出来的一定是凶灾。你今天恨人家,一定会被人家恨,这也叫因果。你今天骂人家,你一定会被人家骂,这也是因果。你今天帮助人家,人家以后也会帮助你,这也叫因果。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逃避因果报应,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台长希望大家好好学因果。

古人说,君子有所为而为善。就是说,我们要做君子,做善良的人,所做出来的一切事情都是为善的,因为你是君子。就像我们现在学佛人一样,学佛人不能骂人,不能吵架,不能贪嗔痴。学佛的人也不能骄傲。因为骄傲会让你的境界往下走。既然把自己当作学佛人,你就要唯善必行,所有的行为都要是善良的举动。则其为善也必不真,何事谈及因果。如果一个君子人,行为表面上是为善,但是你的意念,你的出发点没有真心真意地去帮助人家,这样就谈不上真,也谈不上因果。就是说,你也是一个不懂因果的人,虽然自称是君子,其实还是不懂因果,因为你没有把真正的因果学到自己的心里。

所以我们要真正地懂因果,要懂得害怕,因为你所种的因,它一定会有果的。你今天不注意肠胃,有一天你的肠胃一定会不好。你天天做坏事,总有一天会被别人发现。这些因果道理,我们不仅要从表面上去学,更重要的是从实质上去学。当我们做善事的时候,要从心底里发心去做,这样才算得上是一个懂因果的人。

夫无所为而为善,只可以语上智之人。就是说大丈夫,哪怕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只要抓住一个善良就行了。这些话,只能对上智之人,也就是聪明有智慧的人讲。对于现在的人,就是说只能对那些学佛的人来讲。尽管我没有做什么大事情,但是不管我做什么事情都是以善待人,这就是有充分智慧的人。有的人觉悟不高,是中人以下,这类人是必资有所劝而后善。中人境界不高,他们要听人家劝导之后,才修行、修善。中人以下,也有善根,但是他们的善根没有得到发现和挖掘,必须有人帮助他们开悟,他们才会知道自己应该多行善。今日无所为而为,是阻人向善之路也。就是说,今天有很多人做的事情根本不好,还拼命去做,根本得不到的事情,还拼命去求,这是阻碍人向善的道路。明明不该做的事情,你去做;明明不该贪的事情,你去贪;明明得不到的事情,你去求;明明很愚痴的事情,你去为。这些都会阻碍人心向善的道路。

大家想想看,整天想中六和彩,整天想发财的人,会舍得布施吗?这是不是阻碍了他的向善之路啊?他为了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的,什么恶事都不管。圣人以佛道、佛菩萨来作为教育,所以聪明的人是以佛菩萨的境界来教育众生,来幽赞于神灵。就是说,我们称赞古时候的圣人,称赞佛菩萨的伟大。其实,学佛就是要学一种精神,这些教育到后来也是教你学到佛的精神。

我们学佛做人,要懂得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所以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一个人靠的是精气神。精气可以成为物质。神就是游魂。我们说一个人有精气神,就是说这个人很正常,精气就是说这个人有气场,这个人有气,才作为人。精说明他拥有人所特有的精神和气质,但是,如果仅仅有精气而没有神的话,就是一个废物,像动物一样。因为神就是你的灵魂,从阴界讲起来,神就是游魂未变,人的身体和肉体是永远不会变的,但是人的精神是会变的。你的两条腿还是两条腿,不会生出第三条腿,你的两只手还是两只手,不会生出第三只手。但是人的魂魄是会动的。

为什么很多人过去很好,后来越变越差呢?因为他的精神变化了,他的神变了。为什么很多人本来身体很好,后来觉得精力不够充沛,实际上是他的神远离他了。神魂颠倒讲的就是精神微变,当一个人的精神变了的时候,他的神魂就是在变了。当一个人想不通的时候,就是神魂颠倒。当一个人以不好的事情为善事,以好的事情为恶事,这个人实际上就是神魂颠倒之人。所以要管住自己的精神,要管住自己的神魂,要管住自己不要去做恶事。自古以来,很多做恶事的人,被抓进去,甚至被判决死刑,很多人就有一句话,“唉,这个人魂魄离身啊,这个人魂都没有了,所以他才作出这种事情。”

大家要记住,精气神是为人之本啊。一个人要靠精,要靠气,要靠神。在过去,鬼神的情景是虚淡的,是虚无缥缈的。但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旦进入到实实在在的肉身之上,它也就是实实在在的了。就像很多人在鬼上身之后,这个人就是一个人间恶鬼了。一个人连自己的灵魂良心都没有了,自己的善心和本意都没有了,这个人就是人间最大的恶鬼。所以我们的精神好了,我们的神魂没有颠倒,我们在人间就是善良之人。当一个人神魂颠倒的时候,已经是孺子不可教也,他在人间已经是死归断灭了,他已经没有人的良心,他跟活死人差不多。

看看,那些杀人犯,哪里像个人啊,他们就是人间的恶魔。报纸上经常刊登杀人的魔王,没有人把他们称为杀人的人王吧。这些人实际上已经没有了人的心。这种人没有因果报应的概念,他在种因的时候,没有想到他总有一天会被砍头,总有一天会被枪毙,他所有的戾恶之行都会有报应的。他不会得到他想做的所有事情,而他所行的、所修的,都是自食其果。实际上,自食其果就是因果报应。

听众朋友们,我们做人有何所残而不为乎。乱天下而祸人类者,必自此始矣。也就是说,你整天给人家造成灾祸,整天在天底下做坏事,最终的结果就是必有恶报,这个恶报在开始做坏事的时候就是定下了的。我们要劝人为善,勉君子无所为而为善,独不虑小人无所畏而为恶也。我们要帮助君子人多做善事,劝善良人做更多的善事。但是我们很多人没有顾及到小人为恶。我们更应该劝导那些不顾虑自己的小人。他们去作恶的时候,没有想到会有因果报应。台长希望大家不但要劝君子人,也要劝劝小人不要做恶。

因果如影随形,谁都逃不掉。它像你的影子一样,永远伴随着你。当你迎着太阳走的时候,这些阴影就没有了,当你朝着阴暗的角落走的时候,折射出来的就是阴影,台长希望大家迎着太阳走,希望大家心中充满着阳光,充满着喜悦,充满着佛光,让观世音菩萨的佛光普照大地,让观世音菩萨的佛光照亮大地的每一处、每一个角落。听众朋友们,学佛修心贵在坚持,大家一定要坚持好好地学佛学法,要懂得人生无常,要懂得珍惜人生。

孺子可教出自什么典故?

典故

秦朝末年,有个叫张良的年轻人。一天,他在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得破破烂烂的老人。老人看到张良,就把鞋扔到桥下,让张良去捡,还让张良给他穿鞋,张良都照做了。于是老人说:“你这个年轻人还是可以教育的嘛,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找我吧。”

五天后,张良一早来到桥上,可是老人早就到了,老人责备张良来晚了,让他五天后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再次来到桥上,又比老人晚到,老人十分生气。

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到了桥上,终于比老人早到了。这次老人很高兴,就送给他一本兵书。张良日夜攻读这本兵书,后来助刘邦统一了天下。

孺子可教

解释: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读音:rúzǐkějiào。

引证: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翻译:老人伸脚穿好鞋,然后笑着转身就走了。张良更吃惊了,盯着老人离开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我指教。”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程门立雪

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读音:chéngménlìxuě。

引证:元末丞相脱脱主修《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翻译:一天,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起去拜见程颐,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两人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等程颐醒来发觉两人还在面前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

例句:这位青年学者求学坚持不懈、程门立雪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尊师重道

解释: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读音:zūnshīzhòngdào。

引证:南朝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敬道。”

翻译:臣曾经听闻,贤圣的明主,没有不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例句:我们应继续发扬尊师重道的传统。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典故:

古时候有个人名叫张良,是汉朝的政治家。在年轻的时候,他的国家韩国被秦国灭掉,当时张良曾雇人刺杀秦始皇。但是刺杀失败了,秦始皇到处搜查他,张良就在下邳这个地方隐蔽了起来。有一天,张良出门散步,当他走到一座桥头时,见一位老人坐在那里。老人见张良走过来,把一只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年轻人,我的鞋子掉在桥下了,去把它给我拣上来。"张良先是一愣,他怎么用命令的口气呢?又一想,他这么大年龄了,就没有和他计较,马上到桥下,把鞋子给他拣了上来。老人把脚一伸,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想:这个老人真是得寸进尺啊。既然已经把鞋子拣上来了,就替他穿上吧,于是张良跪下来给他穿上鞋。老人穿上鞋子,站了起来,看了一眼张良就走了。张良看见老人的举动有一点奇怪,呆呆地看着他的背影。老人走了一段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还算懂事,是可以培养教育的,过五天后,你在天亮时,到这里来见我。"张良见老人是有些古怪,但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希望能从老人那里学到一些本领。到第五天张良一大早就来到桥头,只见老人已经先来了,正坐这等他呢。老人表现出生气的样子说:"你这个年轻人比我这个老头子来得还晚,过五天再来找我。"张良只好回来。过了五天,天还没有亮,张良就来到桥头,这次又老人先到了。老人再次责备他,又让张良五天后再来。又过五天,这一次张良没有到半夜就来到桥头。这次老人还没有来。张良等了一会,老人才提着灯笼来。老人见张良感到满意,说:"年轻人就应该是这样。"之后,将一本《太公兵法》送给了张良。此后,张良认真读它,反复读它,反复钻研。终于帮助刘邦打败秦王朝,建立了汉朝。张良成为开国功臣。

〔注〕: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孺子可教”这句成语,用于年长人称赞年轻人有培养成材的前途。

孺子:指小孩子,也可指年轻人。

古时候有个人名叫张良,是汉朝的政治家。在年轻的时候,他的国家韩国被秦国灭掉,当时张良曾雇人刺杀秦始皇。但是刺杀失败了,秦始皇到处搜查他,张良就在下邳这个地方隐蔽了起来。有一天,张良出门散步,当他走到一座桥头时,见一位老人坐在那里。老人见张良走过来,把一只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年轻人,我的鞋子掉在桥下了,去把它给我拣上来。"张良先是一愣,他怎么用命令的口气呢?又一想,他这么大年龄了,就没有和他计较,马上到桥下,把鞋子给他拣了上来。老人把脚一伸,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想:这个老人真是得寸进尺啊。既然已经把鞋子拣上来了,就替他穿上吧,于是张良跪下来给他穿上鞋。老人穿上鞋子,站了起来,看了一眼张良就走了。张良看见老人的举动有一点奇怪,呆呆地看着他的背影。老人走了一段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还算懂事,是可以培养教育的,过五天后,你在天亮时,到这里来见我。"张良见老人是有些古怪,但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希望能从老人那里学到一些本领。到第五天张良一大早就来到桥头,只见老人已经先来了,正坐这等他呢。老人表现出生气的样子说:"你这个年轻人比我这个老头子来得还晚,过五天再来找我。"张良只好回来。过了五天,天还没有亮,张良就来到桥头,这次又老人先到了。老人再次责备他,又让张良五天后再来。又过五天,这一次张良没有到半夜就来到桥头。这次老人还没有来。张良等了一会,老人才提着灯笼来。老人见张良感到满意,说:"年轻人就应该是这样。"之后,将一本《太公兵法》送给了张良。此后,张良认真读它,反复读它,反复钻研。终于帮助刘邦打败秦王朝,建立了汉朝。张良成为开国功臣。

〔注〕: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孺子可教”这句成语,用于年长人称赞年轻人有培养成材的前途。

孺子:指小孩子,也可指年轻人。

“孺子可教”是什么意思?

孺子可教【读音】:rúzǐkějiào

【释义】: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典故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名门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张良面前,直接把一只鞋子丢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捡起来!”

张良很惊讶,想打那老头。但看到老人年纪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桥把鞋捡了起来,然后又恭敬地跪着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脚穿好鞋,然后笑着转身就走了。

张良更吃惊了,盯着老人离开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好时间却迟到,怎么回事啊?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公鸡一打鸣,张良就出发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又迟到,怎么回事啊?五天后再早点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有大成就。十三年后,小子你将再见到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啦。”然后老人就离开不见了。第二天早晨,张良看那本书,乃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事很奇特,于是常常用功钻研此书。

孺子可教中的孺子是指谁啊

孺子可教:古时候有个人名叫张良,是汉朝的政治家。在年轻的时候,他的国家韩国被秦国灭掉,当时张良曾雇人刺杀秦始皇。但是刺杀失败了,秦始皇到处搜查他,张良就在下邳这个地方隐蔽了起来。

有一天,张良出门散步,当他走到一座桥头时,见一位老人坐在那里。老人见张良走过来,把一只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年轻人,我的鞋子掉在桥下了,去把它给我拣上来。"

张良先是一愣,他怎么用命令的口气呢?又一想,他这么大年龄了,就没有和他计较,马上到桥下,把鞋子给他拣了上来。

老人把脚一伸,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想:这个老人真是得寸进尺啊。既然已经把鞋子拣上来了,就替他穿上吧,于是张良跪下来给他穿上鞋。

老人穿上鞋子,站了起来,看了一眼张良就走了。张良看见老人的举动有一点奇怪,呆呆地看着他的背影。

老人走了一段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还算懂事,是可以培养教育的,过五天后,你在天亮时,到这里来见我。"

张良见老人是有些古怪,但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希望能从老人那里学到一些本领。

到第五天张良一大早就来到桥头,只见老人已经先来了,正坐这等他呢。老人表现出生气的样子说:"你这个年轻人比我这个老头子来得还晚,过五天再来找我。"

张良只好回来。过了五天,天还没有亮,张良就来到桥头,这次又老人先到了。老人再次责备他,又让张良五天后再来。

又过五天,这一次张良没有到半夜就来到桥头。这次老人还没有来。张良等了一会,老人才提着灯笼来。

老人见张良感到满意,说:"年轻人就应该是这样。"之后,将一本《太公兵法》送给了张良。

此后,张良认真读它,反复读它,反复钻研。终于帮助刘邦打败秦王朝,建立了汉朝。张良成为开国功臣。

“孺子可教”中的“孺子”是指:张良。

孺子可教拼音:[rúzǐkějiào]

基本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近义词:程门度雪,尊师重教。

反义词:朽木不雕,朽木难雕,不堪造就。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人。张良因暗杀秦始皇失败,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孺子可教

大家要记住,精气神是为人之本啊。一个人要靠精,要靠气,要靠神。在过去,鬼神的情景是虚淡的,是虚无缥缈的。但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旦进入到实实在在的肉身之上,它也就是实实在在的了。就像很多人在鬼上身之后,这个人就是一个人间恶鬼了。一个人连自己的灵魂良心都没有了,自己的善心和本意都没有了,这个人就是人间最大的恶鬼。所以我们的精神好了,我们的神魂没有颠倒,我们在人间就是善良之人。当一个人神魂颠倒的时候,已经是孺子不可教也,他在人间已经是死归断灭了,他已经没有人的良心,他跟活死人差不多。

你们看看,那些杀人犯,哪里像个人啊,他们就是人间的恶魔。报纸上经常刊登杀人的魔王,没有人把他们称为杀人的人王吧。这些人实际上已经没有了人的心。这种人没有因果报应的概念,他在种因的时候,没有想到他总有一天会被砍头,总有一天会被枪毙,他所有的戾恶之行都会有报应的。他不会得到他想做的所有事情,而他所行的、所修的,都是自食其果。实际上,自食其果就是因果报应。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青年团的很多年轻人问过台长这个问题。大家想一想,就明白了,答案就在于你自己本身。你到这个世界上是来行善积德的,是来做好事为下辈子奠定基础的。人间就像一个中转站,是否能够为我们的下一步旅程奠定基础,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很多人把自己的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了,在无聊的事情中打发掉了,很可惜。比如,有的人喜欢打麻将,有的人喜欢去俱乐部喝酒,有的人喜欢旅游,有的人喜欢聊天、吃饭。这些事情有意义吗?这要用你本身的良心和境界来判断。因为人的境界不同,得到的回报也不同。比如说,小学生永远不知道大学生学的东西,大学生永远不知道研究生研究的东西。不管我们学什么,都要好好去学,都要用心去理解。

今天台长继续给大家说因果。我们说,有因就有果。反过来说,有果就有因。因果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因果业力所为,豆长得好坏和你种下去的种子有很大关系。很多人以为,我们种下的种子,不管好坏,都能够长出好的果实。种子的好坏实际上就是你心灵里种的田,佛法说,叫种福田。你今天把这个福字种在田地里,种在你的心里,它就能够在土壤里,在你心里长出福来。你今天把这个凶种在你的心田当中,那你心中长出来的一定是凶灾。你今天恨人家,一定会被人家恨,这也叫因果。你今天骂人家,你一定会被人家骂,这也是因果。你今天帮助人家,人家以后也会帮助你,这也叫因果。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逃避因果报应,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台长希望大家好好学因果。

古人说,君子有所为而为善。就是说,我们要做君子,做善良的人,所做出来的一切事情都是为善的,因为你是君子。就像我们现在学佛人一样,学佛人不能骂人,不能吵架,不能贪嗔痴。学佛的人也不能骄傲。因为骄傲会让你的境界往下走。既然把自己当作学佛人,你就要唯善必行,所有的行为都要是善良的举动。则其为善也必不真,何事谈及因果。如果一个君子人,行为表面上是为善,但是你的意念,你的出发点没有真心真意地去帮助人家,这样就谈不上真,也谈不上因果。就是说,你也是一个不懂因果的人,虽然自称是君子,其实还是不懂因果,因为你没有把真正的因果学到自己的心里。

所以我们要真正地懂因果,要懂得害怕,因为你所种的因,它一定会有果的。你今天不注意肠胃,有一天你的肠胃一定会不好。你天天做坏事,总有一天会被别人发现。这些因果道理,我们不仅要从表面上去学,更重要的是从实质上去学。当我们做善事的时候,要从心底里发心去做,这样才算得上是一个懂因果的人。

夫无所为而为善,只可以语上智之人。就是说大丈夫,哪怕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只要抓住一个善良就行了。这些话,只能对上智之人,也就是聪明有智慧的人讲。对于现在的人,就是说只能对那些学佛的人来讲。尽管我没有做什么大事情,但是不管我做什么事情都是以善待人,这就是有充分智慧的人。有的人觉悟不高,是中人以下,这类人是必资有所劝而后善。中人境界不高,他们要听人家劝导之后,才修行、修善。中人以下,也有善根,但是他们的善根没有得到发现和挖掘,必须有人帮助他们开悟,他们才会知道自己应该多行善。今日无所为而为,是阻人向善之路也。就是说,今天有很多人做的事情根本不好,还拼命去做,根本得不到的事情,还拼命去求,这是阻碍人向善的道路。明明不该做的事情,你去做;明明不该贪的事情,你去贪;明明得不到的事情,你去求;明明很愚痴的事情,你去为。这些都会阻碍人心向善的道路。

大家想想看,整天想中六和彩,整天想发财的人,会舍得布施吗?这是不是阻碍了他的向善之路啊?他为了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的,什么恶事都不管。圣人以佛道、佛菩萨来作为教育,所以聪明的人是以佛菩萨的境界来教育众生,来幽赞于神灵。就是说,我们称赞古时候的圣人,称赞佛菩萨的伟大。其实,学佛就是要学一种精神,这些教育到后来也是教你学到佛的精神。

我们学佛做人,要懂得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所以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一个人靠的是精气神。精气可以成为物质。神就是游魂。我们说一个人有精气神,就是说这个人很正常,精气就是说这个人有气场,这个人有气,才作为人。精说明他拥有人所特有的精神和气质,但是,如果仅仅有精气而没有神的话,就是一个废物,像动物一样。因为神就是你的灵魂,从阴界讲起来,神就是游魂未变,人的身体和肉体是永远不会变的,但是人的精神是会变的。你的两条腿还是两条腿,不会生出第三条腿,你的两只手还是两只手,不会生出第三只手。但是人的魂魄是会动的。

为什么很多人过去很好,后来越变越差呢?因为他的精神变化了,他的神变了。为什么很多人本来身体很好,后来觉得精力不够充沛,实际上是他的神远离他了。神魂颠倒讲的就是精神微变,当一个人的精神变了的时候,他的神魂就是在变了。当一个人想不通的时候,就是神魂颠倒。当一个人以不好的事情为善事,以好的事情为恶事,这个人实际上就是神魂颠倒之人。所以要管住自己的精神,要管住自己的神魂,要管住自己不要去做恶事。自古以来,很多做恶事的人,被抓进去,甚至被判决死刑,很多人就有一句话,“唉,这个人魂魄离身啊,这个人魂都没有了,所以他才作出这种事情。”

大家要记住,精气神是为人之本啊。一个人要靠精,要靠气,要靠神。在过去,鬼神的情景是虚淡的,是虚无缥缈的。但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旦进入到实实在在的肉身之上,它也就是实实在在的了。就像很多人在鬼上身之后,这个人就是一个人间恶鬼了。一个人连自己的灵魂良心都没有了,自己的善心和本意都没有了,这个人就是人间最大的恶鬼。所以我们的精神好了,我们的神魂没有颠倒,我们在人间就是善良之人。当一个人神魂颠倒的时候,已经是孺子不可教也,他在人间已经是死归断灭了,他已经没有人的良心,他跟活死人差不多。

看看,那些杀人犯,哪里像个人啊,他们就是人间的恶魔。报纸上经常刊登杀人的魔王,没有人把他们称为杀人的人王吧。这些人实际上已经没有了人的心。这种人没有因果报应的概念,他在种因的时候,没有想到他总有一天会被砍头,总有一天会被枪毙,他所有的戾恶之行都会有报应的。他不会得到他想做的所有事情,而他所行的、所修的,都是自食其果。实际上,自食其果就是因果报应。

听众朋友们,我们做人有何所残而不为乎。乱天下而祸人类者,必自此始矣。也就是说,你整天给人家造成灾祸,整天在天底下做坏事,最终的结果就是必有恶报,这个恶报在开始做坏事的时候就是定下了的。我们要劝人为善,勉君子无所为而为善,独不虑小人无所畏而为恶也。我们要帮助君子人多做善事,劝善良人做更多的善事。但是我们很多人没有顾及到小人为恶。我们更应该劝导那些不顾虑自己的小人。他们去作恶的时候,没有想到会有因果报应。台长希望大家不但要劝君子人,也要劝劝小人不要做恶。

因果如影随形,谁都逃不掉。它像你的影子一样,永远伴随着你。当你迎着太阳走的时候,这些阴影就没有了,当你朝着阴暗的角落走的时候,折射出来的就是阴影,台长希望大家迎着太阳走,希望大家心中充满着阳光,充满着喜悦,充满着佛光,让观世音菩萨的佛光普照大地,让观世音菩萨的佛光照亮大地的每一处、每一个角落。听众朋友们,学佛修心贵在坚持,大家一定要坚持好好地学佛学法,要懂得人生无常,要懂得珍惜人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