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是怎么回事?
现代数论的创始人、法国大数学家费尔马(1601—1665),对不定方程极感兴趣,他在丢番图的《算术》这本书上写了不少注记。在第二卷问题8“给出一个平方数,把它表示为两个平方数的和”的那一页的空白处,他写道:“另一方面,一个立方不可能写成两个立方的和,一个四方不可能写成两个四方的和。一般地,每个大于2的幂不可能写成两个同次幂的和。”
换句话说,在n>2时,
xn+yn=zn(1)
没有正整数。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费尔马大定理。
“关于这个命题”,费尔马说:“我有一个奇妙的证明,但这里的空白太小了,写不下。”
人们始终未能找到弗尔马的“证明”。很多数学家攻克这座城堡,至今未能攻克。所以,费尔马大定理实际上是费尔马大猜测。人们在费尔马的书信与手稿中,只找到了关于方程
x4+y4=z4(2)
无正整数解的证明,恐怕他真正证明的“大定理”也就是这n=4的特殊情况。
既然(2)无正整数解,那么方程
x4k+y4k=z4k(3)
无解(如果(3)有解,即有正整数x0,y0,z0使
x04k+y04k=z04k(3)
那么(x0k)4+(y0k)4=(z0k)4
这与(2)无解矛盾!
同理,我们只要证明对于奇素数p,不定方程
xp+yp=zp(4)
无正整数解,那么费尔马大定理成立(因为每个整数n>2,或者被4整除,或者有一个奇素数p是它的因数)。
(4)的证明十分困难。在费尔马逝世以后90多年,欧拉迈出了第一步。他在1753年8月4日给哥德巴赫的信中宣称他证明了在p=3时,(4)无解。但他发现对p=3的证明与对n=4的证时截然不同。他认为一般的证明(即证明(4)对所有的素数p无正整数解)是十分遥远的。
一位化名勒布朗的女数学家索菲·吉尔曼(1776—1831)为解费尔马大定理迈出了第二步。她的定理是:
“如果不定方程
x5+y5=z5
有解,那么5|xyz。”
人们习惯把方程(4)的讨论分成两种情况。即:如果方程
xp+yp=zp
无满足p|xyz的解,就说对于p,第一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成立。
如果方程
xp+yp=zp
无满足p|xyz的解,就说对于p,第二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成立。
因此,吉尔曼证明了p=5,第一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成立。她还证明了:如果p与2p+1都是奇素数,那么第一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成立。她还进一步证明了对于≤100的奇素数p,第一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成立。
在欧拉解决p=3以后的90余年里,尽管许多数学家企图证明费尔马大定理,但成绩甚微。除吉尔曼的结果外,只解决了p=5与p=7的情况。
攻克p=5的荣誉由两位数学家分享,一位是刚满20岁、初出茅庐的狄利克雷,另一位是年逾70已享盛名的勒仕德。他们分别在1825年9月和11月完成了这个证明。
p=7是法国数学家拉梅在1839年证明的。
这样对每个奇素数p逐一进行处理,难度越来越大,而且不能对所有的p解决费尔马大定理。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对所有的p或者至少对一批p,证明费尔马大定理成立呢?德国数学家库麦尔创立了一种新方法,用新的深刻的观点来看费尔马大定理,给一般情况的解决带来了希望。
库麦尔利用理想理论,证明了对于p<100费尔马大定理成立。巴黎科学院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在1857年给他奖金3000法郎。
库麦尔发现伯努列数与费尔马大定理有重要联系,他引进了正规素数的概念:如果素数p不整除b2,b4……,bp-3的分母,p就称为正规素数,如果p整除b2,b4……,bp-3中某一个的分母就称为非正规素数。例如5是正规数,因为b2的分母是6而5×6。7也是正规素数,因为b2的分母是6,b4的分母是30,而7×6,7×30。
1850年,库麦尔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对正规素数成立,这一下子证明了对一大批素数p,费尔马大定理成立。他发现在100以内只有37、59、67是非正规素数,在对这三个数进行特别处理后,他证明了对于p<100,费尔马大定理成立。
正规素数到底有多少?库麦尔猜测有无限个,但这一猜测一直未能证明。有趣的是,1953年,卡利茨证明了非正规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近年来,对费尔马大定理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1983年,西德的伐尔廷斯证明了“代数数域k上的(非退化的)曲线f(x,y)=0,在出格g>1时,至多有有限多个k点。”
作为它的特殊情况,有理数域q上的曲线
xn+yn-1=0(5)
在亏格g>1时,至多有有限多个有理点。
这里亏格g是一个几何量,对于曲线(5),g可用
g=(n-1)(n-2)2
来计算,由(6)可知在n>3时,(5)的亏格大于1,因而至多有有限多个有理点(x,y)满足(5)。
方程
xn+yn=2n
可以化成
x2n+y4n-1=0
改记x2,y2为(x,y),则(7)就变成(5)。因此由(5)只有有限多个有理数解x、y,立即得出(1)只有有限多个正整数解x、y、z,但这里把x、y、z与kx、ky、kz(k为正整数)算作同一组解。
因此,即使费尔马大定理对某个n不成立,方程(7)有正整数解,但解也至多有有限组。
1984年,艾德勒曼与希思布朗证明了第一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对无限多个p成立。他们的工作利用了福夫雷的一个重要结果:有无穷多个对素数p与q,满足q|p-1及q>p2/3个。而福夫雷的结果又建立在对克路斯特曼的一个新的估计上,后者引起了不少数论问题的突破。
现在还不能肯定费尔马大定理一定正确,尽管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瓦格斯塔夫在1977年证明了对于p<125000,大定理成立。最近,罗寒进一步证明了对于p<4100万,大定理成立。但是,费尔马大定理仍然是个猜测。如果谁能举出一个反例,大定理就被推翻了。不过反例是很难举的。
千古之谜是什么?
现代数论的创始人、法国大数学家费尔马(1601—1665),对不定方程极感兴趣,他在丢番图的《算术》这本书上写了不少注记。在第二卷问题8“给出一个平方数,把它表示为两个平方数的和”的那一页的空白处,他写道:“另一方面,一个立方不可能写成两个立方的和,一个四方不可能写成两个四方的和。一般地,每个大于2的幂不可能写成两个同次幂的和。”
换句话说,在n>2时,
xn+yn=zn(1)
没有正整数。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费尔马大定理。
“关于这个命题”,费尔马说:“我有一个奇妙的证明,但这里的空白太小了,写不下。”
人们始终未能找到弗尔马的“证明”。很多数学家攻克这座城堡,至今未能攻克。所以,费尔马大定理实际上是费尔马大猜测。人们在费尔马的书信与手稿中,只找到了关于方程
x4+y4=z4(2)
无正整数解的证明,恐怕他真正证明的“大定理”也就是这n=4的特殊情况。
既然(2)无正整数解,那么方程
x4k+y4k=z4k(3)
无解(如果(3)有解,即有正整数x0,y0,z0使
x04k+y04k=z04k(3)
那么(x0k)4+(y0k)4=(z0k)4
这与(2)无解矛盾!
同理,我们只要证明对于奇素数P,不定方程
xp+yp=zp(4)
无正整数解,那么费尔马大定理成立(因为每个整数n>2,或者被4整除,或者有一个奇素数p是它的因数)。
(4)的证明十分困难。在费尔马逝世以后90多年,欧拉迈出了第一步。他在1753年8月4日给哥德巴赫的信中宣称他证明了在p=3时,(4)无解。但他发现对p=3的证明与对n=4的证时截然不同。他认为一般的证明(即证明(4)对所有的素数p无正整数解)是十分遥远的。
一位化名勒布朗的女数学家索菲·吉尔曼(1776—1831)为解费尔马大定理迈出了第二步。她的定理是:
“如果不定方程
x5+y5=z5
有解,那么5|xyz。”
人们习惯把方程(4)的讨论分成两种情况。即:如果方程
xp+yp=zp
无满足p|xyz的解,就说对于p,第一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成立。
如果方程
xp+yp=zp
无满足p|xyz的解,就说对于p,第二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成立。
因此,吉尔曼证明了p=5,第一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成立。她还证明了:如果p与2p+1都是奇素数,那么第一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成立。她还进一步证明了对于≤100的奇素数p,第一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成立。
在欧拉解决p=3以后的90余年里,尽管许多数学家企图证明费尔马大定理,但成绩甚微。除吉尔曼的结果外,只解决了p=5与p=7的情况。
攻克p=5的荣誉由两位数学家分享,一位是刚满20岁、初出茅庐的狄利克雷,另一位是年逾70已享盛名的勒仕德。他们分别在1825年9月和11月完成了这个证明。
p=7是法国数学家拉梅在1839年证明的。
这样对每个奇素数p逐一进行处理,难度越来越大,而且不能对所有的p解决费尔马大定理。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对所有的p或者至少对一批p,证明费尔马大定理成立呢?德国数学家库麦尔创立了一种新方法,用新的深刻的观点来看费尔马大定理,给一般情况的解决带来了希望。
库麦尔利用理想理论,证明了对于p<100费尔马大定理成立。巴黎科学院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在1857年给他奖金3000法郎。
库麦尔发现伯努列数与费尔马大定理有重要联系,他引进了正规素数的概念:如果素数p不整除B2,B4……Bp-3的分母,p就称为正规素数,如果p整除B2,B4……Bp-3中某一个的分母就称为非正规素数。例如5是正规数,因为B2的分母是6而5×6。7也是正规素数,因为B2的分母是6,B4的分母是30,而7×6,7×30。
1850年,库麦尔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对正规素数成立,这一下子证明了对一大批素数p,费尔马大定理成立。他发现在100以内只有37、59、67是非正规素数,在对这三个数进行特别处理后,他证明了对于p<100,费尔马大定理成立。
正规素数到底有多少?库麦尔猜测有无限个,但这一猜测一直未能证明。有趣的是,1953年,卡利茨证明了非正规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近年来,对费尔马大定理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1983年,西德的伐尔廷斯证明了“代数数域K上的(非退化的)曲线F(x,y)=0,在出格g>1时,至多有有限多个K点。”
作为它的特殊情况,有理数域Q上的曲线
xn+yn-1=0(5)
在亏格g>1时,至多有有限多个有理点。
这里亏格g是一个几何量,对于曲线(5),g可用
g=(n-1)(n-2)2
来计算,由(6)可知在n>3时,(5)的亏格大于1,因而至多有有限多个有理点(x,y)满足(5)。
方程
xn+yn=2n
可以化成
x2n+y4n-1=0
改记x2,y2为(x,y),则(7)就变成(5)。因此由(5)只有有限多个有理数解x、y,立即得出(1)只有有限多个正整数解x、y、z,但这里把x、y、z与kx、ky、kz(k为正整数)算作同一组解。
因此,即使费尔马大定理对某个n不成立,方程(7)有正整数解,但解也至多有有限组。
1984年,艾德勒曼与希思布朗证明了第一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对无限多个p成立。他们的工作利用了福夫雷的一个重要结果:有无穷多个对素数p与q,满足q|p-1及q>p2/3个。而福夫雷的结果又建立在对克路斯特曼的一个新的估计上,后者引起了不少数论问题的突破。
现在还不能肯定费尔马大定理一定正确,尽管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瓦格斯塔夫在1977年证明了对于p<125000,大定理成立。最近,罗寒进一步证明了对于p<4100万,大定理成立。但是,费尔马大定理仍然是个猜测。如果谁能举出一个反例,大定理就被推翻了。不过反例是很难举的。
何为千古之谜?
现代数论的创始人、法国大数学家费尔马(1601—1665),对不定方程极感兴趣,他在丢番图的《算术》这本书上写了不少注记。在第二卷问题8“给出一个平方数,把它表示为两个平方数的和”的那一页的空白处,他写道:“另一方面,一个立方不可能写成两个立方的和,一个四方不可能写成两个四方的和。一般地,每个大于2的幂不可能写成两个同次幂的和。”
换句话说,在n>2时,xn+yn=zn(1)没有正整数。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费尔马大定理。
“关于这个命题”,费尔马说:“我有一个奇妙的证明,但这里的空白太小了,写不下。”
人们始终未能找到弗尔马的“证明”。很多数学家攻克这座城堡,至今未能攻克。所以,费尔马大定理实际上是费尔马大猜测。人们在费尔马的书信与手稿中,只找到了关于方程x4+y4=z4(2)
无正整数解的证明,恐怕他真正证明的“大定理”也就是这n=4的特殊情况。
既然(2)无正整数解,那么方程x4k+y4k=z4k(3)
无解(如果(3)有解,即有正整数x0,y0,z0使x04k+y04k=z04k(3)那么(x0k)4+(y0k)4=(z0k)4这与(2)无解矛盾!
同理,我们只要证明对于奇素数P,不定方程xp+yp=zp(4)
无正整数解,那么费尔马大定理成立(因为每个整数n>2,或者被4整除,或者有一个奇素数p是它的因数)。
(4)的证明十分困难。在费尔马逝世以后90多年,欧拉迈出了第一步。他在1753年8月4日给哥德巴赫的信中宣称他证明了在p=3时,(4)无解。但他发现对p=3的证明与对n=4的证时截然不同。他认为一般的证明(即证明(4)对所有的素数p无正整数解)是十分遥远的。
一位化名勒布朗的女数学家索菲·吉尔曼(1776—1831)为解费尔马大定理迈出了第二步。她的定理是:
“如果不定方程x5+y5=z5有解,那么5|xyz。”
人们习惯把方程(4)的讨论分成两种情况。即:如果方程xp+yp=zp无满足p|xyz的解,就说对于p,第一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成立。
如果方程xp+yp=zp无满足p|xyz的解,就说对于p,第二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成立。
因此,吉尔曼证明了p=5,第一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成立。她还证明了:如果p与2p+1都是奇素数,那么第一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成立。她还进一步证明了对于≤100的奇素数p,第一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成立。
在欧拉解决p=3以后的90余年里,尽管许多数学家企图证明费尔马大定理,但成绩甚微。除吉尔曼的结果外,只解决了p=5与p=7的情况。
攻克p=5的荣誉由两位数学家分享,一位是刚满20岁、初出茅庐的狄利克雷,另一位是年逾70已享盛名的勒仕德。他们分别在1825年9月和11月完成了这个证明。
p=7是法国数学家拉梅在1839年证明的。
这样对每个奇素数p逐一进行处理,难度越来越大,而且不能对所有的p解决费尔马大定理。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对所有的p或者至少对一批p,证明费尔马大定理成立呢?德国数学家库麦尔创立了一种新方法,用新的深刻的观点来看费尔马大定理,给一般情况的解决带来了希望。
库麦尔利用理想理论,证明了对于p<100费尔马大定理成立。巴黎科学院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在1857年给他奖金3000法郎。
库麦尔发现伯努列数与费尔马大定理有重要联系,他引进了正规素数的概念:如果素数p不整除B2,B4……,Bp-3的分母,p就称为正规素数,如果p整除B2,B4……,Bp-3中某一个的分母就称为非正规素数。例如5是正规数,因为B2的分母是6而5×6。7也是正规素数,因为B2的分母是6,B4的分母是30,而7×6,7×30。
1850年,库麦尔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对正规素数成立,这一下子证明了对一大批素数p,费尔马大定理成立。他发现在100以内只有37、59、67是非正规素数,在对这三个数进行特别处理后,他证明了对于p<100,费尔马大定理成立。
正规素数到底有多少?库麦尔猜测有无限个,但这一猜测一直未能证明。有趣的是,1953年,卡利茨证明了非正规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近年来,对费尔马大定理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1983年,西德的伐尔廷斯证明了“代数数域K上的(非退化的)曲线F(x,y)=0,在出格g>1时,至多有有限多个K点。”
作为它的特殊情况,有理数域Q上的曲线xn+yn-1=0(5)
在亏格g>1时,至多有有限多个有理点。
这里亏格g是一个几何量,对于曲线(5),g可用g=(n-1)(n-2)2来计算,由(6)可知在n>3时,(5)的亏格大于1,因而至多有有限多个有理点(x,y)满足(5)。
方程xn+yn=2n可以化成x2n+y4n-1=0改记x2,y2为(x,y),则(7)就变成(5)。因此由(5)只有有限多个有理数解x、y,立即得出(1)只有有限多个正整数解x、y、z,但这里把x、y、z与kx、ky、kz(k为正整数)算作同一组解。
因此,即使费尔马大定理对某个n不成立,方程(7)有正整数解,但解也至多有有限组。
1984年,艾德勒曼与希思布朗证明了第一种情况的费尔马大定理对无限多个p成立。他们的工作利用了福夫雷的一个重要结果:有无穷多个对素数p与q,满足q|p-1及q>p2/3个。而福夫雷的结果又建立在对克路斯特曼的一个新的估计上,后者引起了不少数论问题的突破。
现在还不能肯定费尔马大定理一定正确,尽管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瓦格斯塔夫在1977年证明了对于p<125000,大定理成立。最近,罗寒进一步证明了对于p<4100万,大定理成立。但是,费尔马大定理仍然是个猜测。如果谁能举出一个反例,大定理就被推翻了。不过反例是很难举的。
宋太祖之死千古之谜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葬于永昌陵(今河南郑州巩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扩展资料:
赵匡胤为涿郡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他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县令;曾祖赵珽,于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赵匡胤为赵弘殷(宋宣祖)次子,长兄赵匡济早夭,母亲为杜氏(昭宪太后)。
后汉初年,赵匡胤到处游历而没有遇到住的地方,便在襄阳一座寺庙里住下。有一个老和尚善于看相,看到他之后说:“我把我所有的全部资助给你,你往北去会有奇遇。”赵匡胤往北去以后,于乾祐元年(948年)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参与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屡立战功。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广顺三年(953年),郭威养子柴荣(后周世宗)为开封府尹,赵匡胤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显德元年(954年),柴荣即位,擢升赵匡胤执掌禁军。此年,北汉、契丹联军入侵,柴荣御驾亲征,双方在泽州高平(今山西高平)摆开战场。战斗将要展开的时候,宁江军节度使樊爱能等人首先逃跑,后周军十分危急。
在此死生存亡关头,赵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又让禁军大将张永德率弓箭手抢占左边高地。赵、张二人各率精兵两千,左右夹击,以死拼杀,顿挫敌锋,加上柴荣亲临督战,士气大振。最终,北汉军队大败溃逃。
赵匡胤乘胜进攻河东城,焚烧城门,左臂被流箭射中,柴荣制止他再攻城。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显德三年(956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淮南,首战便在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北)打败南唐军万余人,斩杀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等人。
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领号称十五万的军队,驻扎在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郊关山中段),赵匡胤率军将其击败。赵匡胤追到城下,皇甫晖请布阵决胜,赵匡胤笑着同意。
皇甫晖摆好阵式出战,赵匡胤抱着马脖子直冲南唐阵内,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将其与姚凤一同擒获。其父赵弘殷时任马军副都指挥使,率军半夜时来到城下,传呼开门。
赵匡胤说:“父子诚然是至亲,但是城门开关,却是国家的事情。”等到天亮,赵弘殷才得以进城。定武军节度使韩令坤攻下扬州,南唐军又来争夺,韩令坤主张退兵,柴荣命令赵匡胤率兵二千赶往六合。
赵匡胤下令说:“扬州兵敢有过六合的,砍断他们的脚。”韩令坤才固守扬州。赵匡胤不久在六合东面打败南唐齐王李景达,斩杀一万多人。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被加授为定国军节度使。
显德四年(957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出征寿春,攻克连珠寨,乘势攻下寿州。回师后,柴荣又拜他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挥使。此年冬,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濠州、泗州,充当前锋。
此时,南唐在十八里滩扎寨,柴荣刚刚商议用骆驼摆渡军队时,而赵匡胤已率先单骑横渡而过,他的部下骑兵也紧随他渡过了河,因而攻破南唐军寨。又用缴获的南唐战舰乘胜攻克泗州。南唐在清口驻屯军队,赵匡胤跟柴荣两翼分兵沿淮河东下,连夜追到山阳,俘获南唐保义军节度使陈承昭,因而攻下楚州。
赵匡胤乘胜进军,在迎銮江口打败南唐军,直抵南岸,烧毁其营寨。又在瓜步攻破南唐军,淮南最终平定。南唐中主李璟畏惧赵匡胤的威名,派遣使臣送给赵匡胤一封信,馈赠三千两白金,企图使用离间计。赵匡胤收到后,把白金全部送到内府,南唐的离间计失败。
显德五年(958年),赵匡胤改任忠武军节度使。[8]?次年,柴荣北伐,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到达莫州,先到瓦桥关,守将姚内斌投降;又打退几千名契丹骑兵,关南平定。柴荣在行军路上,审阅各地所上文书,得到一只皮口袋,袋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
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柴荣感到这件事十分奇怪。当时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柴荣卧病回京,命赵匡胤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接替张永德。同年,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后周恭帝)继位,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匡胤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王立群揭秘宋太宗死因:赵光义杀兄篡位嫌疑大
可能性有多百种。真相只有一个。就是有家族遗传病,酒喝多了,脑溢血死亡。“烛光斧影”是文学创作度,类似秦桧夫妇的“东窗事发”。影响力大的还有“三国演义”。“三国志”才是史书。例如,“借东风”的专是周瑜;近似“草船借箭”的是孙权;“空城计”属纯属虚构。例子太多,杨家将故事纯属虚构;杨家里面没有穆桂英这么一个人物。
公元976年(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
公元977年(太平兴国二年)四月二十五,葬于永昌陵(位于郑州巩义)。公元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加上尊谥曰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
后周显德六年(959),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赵匡胤受命往御。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复灭亡吴越、漳泉及北汉后,方才完成统一全国大业。赵匡胤于961年及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期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其部下将领的拥立下,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开创了北宋王朝,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作为一代开国君主的宋太祖,在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中,表现出了一个有作为的封建政治家顺应时代潮流的胆识,也显示了他实现统一,力扫五代弊政中所施展的正确策略的极大成功。公元976年,是赵匡胤建宋的第十七个年头,他年满五十岁,正当他施展才能,大有作为的时候,却突然溘然长逝,死因不明,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桩疑案。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及其之后与之密切相关的赵光义继位,宋人修史讳莫如深。野史笔记偶有记载,也是众说纷纭歧异,不是深饰很厚,就是蒙上天命论的神秘色彩。但人们大都认为这与其胞弟赵光义抢位夺权有关。
976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大雪纷飞。赵匡胤召晋王赵光义入寝宫,商议军国大事。兄弟屏退寝宫侍女,俩人斟酒对欢,边喝边谈论,内侍们退出寝宫门,立在外面。从殿外有人看见屋内烛影下,赵光义不时离席,好象是在躲避什么,继而又听到似有斧头戳地之声,接着太祖大声对赵光义说:“干得好!干得好!”声音激动而凄惨。稍后,赵匡胤突然死去。
这时候,赵光义走出屋外,传呼宦官与侍女们:“你们快去请皇后皇子来!”不大工夫,皇后皇子陆续赶到,这时,宋太祖已经死了,大家放声恸哭。此时,宋太祖赵匡胤年仅五十岁。
宋太祖到底是怎样死的?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桩疑案。有的说法,说赵光义谋害太祖,这是通过文莹《湘山野录》散布开来。据说,太祖曾经问卜于一个“忽隐忽现”的混沌道士说:“还有几多寿?”道士算了算命后说:“只要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长寿命十二年,如果不是,应赶快措办后事”。宋太祖心中记着的这个日子到来了,晚上,宋太祖来到太清阁观看天象,起初,星光灿烂,天空晴朗,太祖心中很高兴,可是没过多久,又见阴云四起,雪雹骤降。太祖见势不妙,赶忙退回寝宫,召晋王赵光义入寝殿。光义入殿后,太祖屏退宦官、侍女,兄弟两人斟酒对饮。从殿外远远望去,只见烛影摇红,灯影下光义不时离席,似有不可受的情状。饮毕,三更鼓敲过,地上积雪已数寸厚。太祖步出寝阁,用柱斧戳入雪地之中,“嚓嚓”声清晰可闻,并听得凄厉的喊叫:“好做!好做!”说罢,太祖解衣带就寝,鼾声如雷。当晚,光义没有出宫,夜宿禁中。至五更鼓过,太祖猝死。赵光义受禅继位,史称宋太宗。
显然,所谓“混沌道士”的预言,纯属掩人耳目的胡说八道。按着这种说法,宋太祖之死,归于“天命”。文莹,是一个草野僧人,他敢于把宋国史末敢写入的“烛影斧声”一事载入笔记,已具有正直史家的胆量。但是在当时情况下,也无法毫无顾忌地抖底直书,否则,连这则笔记也许看不到了。不过,就这条真真假假的传闻本身来看,还露出一件不祥之物—斧头,兄弟对饮中出现斧头这样的凶器,难道是宋太祖用父头胁逼赵光义继位不成?如果不是,反过来会不会是赵光义为了篡夺皇位,经历过一场搏斗??
还有的说,太祖背上生疽,痛苦得不得了,光义进屋探视,突见一女鬼用手为他捶背,他便拿着柱斧,向鬼砍去,女鬼闪避,那斧反落在太祖上,疽破肉裂,太祖痛死过去。? 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则干脆讳言太祖死因。而关于皇位继承问题,却又自持一见。他说,太祖驾崩的那天夜里,皇后守在身边。太祖一死,皇后宋氏急忙派太祖生前得宠宦官王继恩传呼太祖四子德芳。王继恩阳奉阴违,径自驰入开封府传召晋王光义。赵光义随王继恩步入宫内,宋皇后听到脚步声,忙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答到:“晋王到了”。皇后一见晋王,先是一愣,接着惊呼:“我们母子之命,全托官家保护了!”晋王哭泣着说:“共保富贵,不要担忧。”按着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记载,宋太祖临死并没有所谓传位光义的遗诏。光义继位,纯粹出于皇室内部争夺皇位的阴谋和斗争。
此外还有“金匮之盟”的说法,说是宋太祖即位后的第二年,皇太后杜氏鉴于后周亡于幼儿的教训,遣嘱太祖:“汝(你)百岁后,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赵匡胤长子早死,此为次子)。夫四海之广,能立长君(年纪达到成人以上的皇帝)社会稷之福也。”太祖哭着答应:“敢不如教!”赵普在场记下太后遗嘱,藏于金匮。
以上传闻种种,都道出宋太祖之死,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但都不过是“烛影斧声千古之谜”。王禹偁《建隆遗事》写道:“太祖将晏崩,方召赵普于寝阁,及赵普欲立太祖之子……其后太宗闻之,故与普有隙。”这就是说赵光义与赵普之所以结怨,是因为当初赵匡胤临死时,召见赵普,赵普主张立赵匡胤之子为皇帝。由此可见,赵光义早就有篡夺皇位之意。
以上种种说明,赵光义为了取得皇位而谋杀了自己的兄长。之后三天,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成为占有九鼎之尊的人物。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之谜
1.千古遗恨《兰亭序》
《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失传千年,让人怀念!史书记载,在唐太宗遗诏中,明确要求《兰亭序》陪葬。换句话说,这件宝贝应在昭陵。五代温韬灭绝人性,已将昭陵挖掘一空,发现钟繇和王羲之书法真迹,让其流传于世,并未提到《兰亭序》,致使成为无头公案。有人说,《兰亭序》还在昭陵,可能藏在更为隐秘之处,温韬形迹匆匆,并未发现真迹;有人说,《兰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酷爱字画,更何况,民间早有《兰亭序》陪葬乾陵一说。乾陵尚未被盗,一切只能成为雾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开启,必将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2.战国和氏璧流向何方?
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更传为千古佳话!和氏璧流向何方?众说纷纭,唯一肯定的是,这块宝玉尚在人间,因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一般火无法焚化。秦灭六国,嬴政终获至宝。有人说,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传世玉玺,历经刘邦、王莽、司马炎之手,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从此下落不明。按理说,真金不怕火炼,石敬瑭应是得到宝物,极有可能与石敬瑭陪葬;有人说,和氏璧被作为陪葬品埋在秦陵,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于世。如果真是这样,将来发觉秦陵地宫,和氏璧必将重见天日,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宝物风采。
3.明朝《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
《永乐大典》,算得上千古奇书!据说有三千人参与编纂,历时三年,全书两万两千卷,明成祖甚是满意,亲自作序赐名。令人遗憾的是,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为公案。一种说法认为,明英宗将此书殉葬于永陵,明朝有殉葬书籍传统,从明英宗酷爱大典来看,极有可能“生死相连”;另一种说法认为,正本毁于明亡之际,文渊阁失火,正本可能毁于一旦。由于史籍没有记载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来只能借助考古发现。
4.西周“九鼎”遗失古今憾
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相传夏启收集珍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5.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么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有人说,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并未销毁,十二铜人是秦始皇最爱之物,在陵墓营造好后,随同其它珠宝一起陪葬。由于一些技术因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铜人下落,至今无人能说清楚。
6.青铜剑千年不锈之谜
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同兵马俑一道,同时出土一批青铜剑,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地下沉睡两千多年,光亮如新,锋利无比。无独有偶,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一把越王勾践剑,做工精细,削铁如泥,两大考古发现立即传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迹还在后面,经过科研人员检测,宝剑锋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此为千年不锈之故。这一发现轰动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众所周知,铬是一种稀有金属,熔点高达4000摄氏度,提取甚为不易。现代科学发明,竟然出现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前?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手中之剑,竟然是现代科学结晶?层层谜团,孰是孰非,只能成为千古之谜。
7.古墓“长明灯”不熄之谜
古墓“长明灯”,最早见于神话传说,据说不熄之火是天宫之火,是普罗木修斯把它偷偷带回人间。在世界各地,盗墓者费尽心机,到古墓窃取珠宝,古墓往往与世隔绝,宝物历经千年,依然完好如初。按照常理,古墓终年不见天日,本应伸手不见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顶挂着“长明灯”,阴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神奇之灯,为何长明千年不灭?为何无氧依然燃烧?能量从何而来?若是油灯,千年不灭,燃料如何供给?显然不是人力所为;若是电灯,灯碗液体可能是用来导电之汞,问题是电能如何产生?难道某个角落有发电装置?要做到如此一劳永逸发电,必须太阳能发电方可。凡此种种,只是凭空臆测,真相到底如何?还需科学验证。
8.《洛神赋》到底为谁而作?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采见长,除七步诗之外,首推《洛神赋》有名。在《洛神赋》中,曹植所写洛水女神到底是谁?成为历史难以破解之谜!一种推测是甄后,曹丕之妃。作为小叔子,竟然爱上亲嫂,就兄弟而言,为其不义;就君臣而言,为其不忠,成何体统?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公然就指甄后,李商隐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诗句,乱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来,招来文人骂声一片;另一种推测是,曹植塑造一个洛神形象,美丽痴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无力回天之境。如果不是感甄所作,那么曹植为何要写《洛神赋》?如果说是寄托君臣之道,作为政治上屡次受兄迫害,怎么会产生洛神女子那般真情?似乎亦不可能,所有一切,只能成为历史悬疑。
9.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
树碑立传,自古就是惯例,但武则天是一例外!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为了夸耀自己,显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达;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有自知之明,是聪明举动,“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左右为难,想到死后与高宗合葬,不论自称皇帝还是皇后,都是很难落笔,所以干脆“一字不名”,让后人盖棺定论。武则天立“无字碑”为后世出了难解之谜,有碑无文,不如说无文胜有文,成为趣谈。
10.太平天国宝藏在哪里?
太平天国失败令人叹息,太平天国巨额珠宝失踪同样令人遗憾。天京失陷,全军覆没,大批珠宝从人间蒸发。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更多财物被藏地下。李秀成被擒后,曾国藩威逼利诱,多次追问金银所在,这也是忠王被处死较晚之故。威武不能屈,忠王倒也忠诚,始终未曾吐露珠宝下落。有人甚至将天王府后花园湖水放干,掘地三尺,结果一无所获。如此窖藏珠宝,甚吊世人胃口,对于宝藏追踪,始终没个消停!下落如何?各种版本,各执一词,依然一团迷雾。
1.千古遗恨《兰亭序》
《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失传千年,让人怀念!史书记载,在唐太宗遗诏中,明确要求《兰亭序》陪葬。换句话说,这件宝贝应在昭陵。五代温韬灭绝人性,已将昭陵挖掘一空,发现钟繇和王羲之书法真迹,让其流传于世,并未提到《兰亭序》,致使成为无头公案。有人说,《兰亭序》还在昭陵,可能藏在更为隐秘之处,温韬形迹匆匆,并未发现真迹;有人说,《兰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酷爱字画,更何况,民间早有《兰亭序》陪葬乾陵一说。乾陵尚未被盗,一切只能成为雾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开启,必将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2.战国和氏璧流向何方?
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更传为千古佳话!和氏璧流向何方?众说纷纭,唯一肯定的是,这块宝玉尚在人间,因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一般火无法焚化。秦灭六国,嬴政终获至宝。有人说,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传世玉玺,历经刘邦、王莽、司马炎之手,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从此下落不明。按理说,真金不怕火炼,石敬瑭应是得到宝物,极有可能与石敬瑭陪葬;有人说,和氏璧被作为陪葬品埋在秦陵,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于世。如果真是这样,将来发觉秦陵地宫,和氏璧必将重见天日,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宝物风采。
3.明朝《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
《永乐大典》,算得上千古奇书!据说有三千人参与编纂,历时三年,全书两万两千卷,明成祖甚是满意,亲自作序赐名。令人遗憾的是,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为公案。一种说法认为,明英宗将此书殉葬于永陵,明朝有殉葬书籍传统,从明英宗酷爱大典来看,极有可能“生死相连”;另一种说法认为,正本毁于明亡之际,文渊阁失火,正本可能毁于一旦。由于史籍没有记载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来只能借助考古发现。
4.西周“九鼎”遗失古今憾
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相传夏启收集珍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5.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么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有人说,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并未销毁,十二铜人是秦始皇最爱之物,在陵墓营造好后,随同其它珠宝一起陪葬。由于一些技术因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铜人下落,至今无人能说清楚。
6.青铜剑千年不锈之谜
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同兵马俑一道,同时出土一批青铜剑,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地下沉睡两千多年,光亮如新,锋利无比。无独有偶,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一把越王勾践剑,做工精细,削铁如泥,两大考古发现立即传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迹还在后面,经过科研人员检测,宝剑锋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此为千年不锈之故。这一发现轰动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众所周知,铬是一种稀有金属,熔点高达4000摄氏度,提取甚为不易。现代科学发明,竟然出现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前?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手中之剑,竟然是现代科学结晶?层层谜团,孰是孰非,只能成为千古之谜。
7.古墓“长明灯”不熄之谜
古墓“长明灯”,最早见于神话传说,据说不熄之火是天宫之火,是普罗木修斯把它偷偷带回人间。在世界各地,盗墓者费尽心机,到古墓窃取珠宝,古墓往往与世隔绝,宝物历经千年,依然完好如初。按照常理,古墓终年不见天日,本应伸手不见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顶挂着“长明灯”,阴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神奇之灯,为何长明千年不灭?为何无氧依然燃烧?能量从何而来?若是油灯,千年不灭,燃料如何供给?显然不是人力所为;若是电灯,灯碗液体可能是用来导电之汞,问题是电能如何产生?难道某个角落有发电装置?要做到如此一劳永逸发电,必须太阳能发电方可。凡此种种,只是凭空臆测,真相到底如何?还需科学验证。
8.《洛神赋》到底为谁而作?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采见长,除七步诗之外,首推《洛神赋》有名。在《洛神赋》中,曹植所写洛水女神到底是谁?成为历史难以破解之谜!一种推测是甄后,曹丕之妃。作为小叔子,竟然爱上亲嫂,就兄弟而言,为其不义;就君臣而言,为其不忠,成何体统?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公然就指甄后,李商隐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诗句,乱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来,招来文人骂声一片;另一种推测是,曹植塑造一个洛神形象,美丽痴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无力回天之境。如果不是感甄所作,那么曹植为何要写《洛神赋》?如果说是寄托君臣之道,作为政治上屡次受兄迫害,怎么会产生洛神女子那般真情?似乎亦不可能,所有一切,只能成为历史悬疑。
9.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
树碑立传,自古就是惯例,但武则天是一例外!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为了夸耀自己,显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达;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有自知之明,是聪明举动,“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左右为难,想到死后与高宗合葬,不论自称皇帝还是皇后,都是很难落笔,所以干脆“一字不名”,让后人盖棺定论。武则天立“无字碑”为后世出了难解之谜,有碑无文,不如说无文胜有文,成为趣谈。
10.太平天国宝藏在哪里?
太平天国失败令人叹息,太平天国巨额珠宝失踪同样令人遗憾。天京失陷,全军覆没,大批珠宝从人间蒸发。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更多财物被藏地下。李秀成被擒后,曾国藩威逼利诱,多次追问金银所在,这也是忠王被处死较晚之故。威武不能屈,忠王倒也忠诚,始终未曾吐露珠宝下落。有人甚至将天王府后花园湖水放干,掘地三尺,结果一无所获。如此窖藏珠宝,甚吊世人胃口,对于宝藏追踪,始终没个消停!下落如何?各种版本,各执一词,依然一团迷雾。
1.千古遗恨《兰亭序》
《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失传千年,让人怀念!史书记载,在唐太宗遗诏中,明确要求《兰亭序》陪葬。换句话说,这件宝贝应在昭陵。五代温韬灭绝人性,已将昭陵挖掘一空,发现钟繇和王羲之书法真迹,让其流传于世,并未提到《兰亭序》,致使成为无头公案。有人说,《兰亭序》还在昭陵,可能藏在更为隐秘之处,温韬形迹匆匆,并未发现真迹;有人说,《兰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酷爱字画,更何况,民间早有《兰亭序》陪葬乾陵一说。乾陵尚未被盗,一切只能成为雾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开启,必将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2.战国和氏璧流向何方?
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更传为千古佳话!和氏璧流向何方?众说纷纭,唯一肯定的是,这块宝玉尚在人间,因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一般火无法焚化。秦灭六国,嬴政终获至宝。有人说,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传世玉玺,历经刘邦、王莽、司马炎之手,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从此下落不明。按理说,真金不怕火炼,石敬瑭应是得到宝物,极有可能与石敬瑭陪葬;有人说,和氏璧被作为陪葬品埋在秦陵,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于世。如果真是这样,将来发觉秦陵地宫,和氏璧必将重见天日,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宝物风采。
3.明朝《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
《永乐大典》,算得上千古奇书!据说有三千人参与编纂,历时三年,全书两万两千卷,明成祖甚是满意,亲自作序赐名。令人遗憾的是,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为公案。一种说法认为,明英宗将此书殉葬于永陵,明朝有殉葬书籍传统,从明英宗酷爱大典来看,极有可能“生死相连”;另一种说法认为,正本毁于明亡之际,文渊阁失火,正本可能毁于一旦。由于史籍没有记载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来只能借助考古发现。
4.西周“九鼎”遗失古今憾
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相传夏启收集珍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5.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么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有人说,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并未销毁,十二铜人是秦始皇最爱之物,在陵墓营造好后,随同其它珠宝一起陪葬。由于一些技术因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铜人下落,至今无人能说清楚。
6.青铜剑千年不锈之谜
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同兵马俑一道,同时出土一批青铜剑,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地下沉睡两千多年,光亮如新,锋利无比。无独有偶,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一把越王勾践剑,做工精细,削铁如泥,两大考古发现立即传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迹还在后面,经过科研人员检测,宝剑锋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此为千年不锈之故。这一发现轰动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众所周知,铬是一种稀有金属,熔点高达4000摄氏度,提取甚为不易。现代科学发明,竟然出现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前?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手中之剑,竟然是现代科学结晶?层层谜团,孰是孰非,只能成为千古之谜。
7.古墓“长明灯”不熄之谜
古墓“长明灯”,最早见于神话传说,据说不熄之火是天宫之火,是普罗木修斯把它偷偷带回人间。在世界各地,盗墓者费尽心机,到古墓窃取珠宝,古墓往往与世隔绝,宝物历经千年,依然完好如初。按照常理,古墓终年不见天日,本应伸手不见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顶挂着“长明灯”,阴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神奇之灯,为何长明千年不灭?为何无氧依然燃烧?能量从何而来?若是油灯,千年不灭,燃料如何供给?显然不是人力所为;若是电灯,灯碗液体可能是用来导电之汞,问题是电能如何产生?难道某个角落有发电装置?要做到如此一劳永逸发电,必须太阳能发电方可。凡此种种,只是凭空臆测,真相到底如何?还需科学验证。
8.《洛神赋》到底为谁而作?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采见长,除七步诗之外,首推《洛神赋》有名。在《洛神赋》中,曹植所写洛水女神到底是谁?成为历史难以破解之谜!一种推测是甄后,曹丕之妃。作为小叔子,竟然爱上亲嫂,就兄弟而言,为其不义;就君臣而言,为其不忠,成何体统?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公然就指甄后,李商隐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诗句,乱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来,招来文人骂声一片;另一种推测是,曹植塑造一个洛神形象,美丽痴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无力回天之境。如果不是感甄所作,那么曹植为何要写《洛神赋》?如果说是寄托君臣之道,作为政治上屡次受兄迫害,怎么会产生洛神女子那般真情?似乎亦不可能,所有一切,只能成为历史悬疑。
9.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
树碑立传,自古就是惯例,但武则天是一例外!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为了夸耀自己,显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达;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有自知之明,是聪明举动,“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左右为难,想到死后与高宗合葬,不论自称皇帝还是皇后,都是很难落笔,所以干脆“一字不名”,让后人盖棺定论。武则天立“无字碑”为后世出了难解之谜,有碑无文,不如说无文胜有文,成为趣谈。
10.太平天国宝藏在哪里?
太平天国失败令人叹息,太平天国巨额珠宝失踪同样令人遗憾。天京失陷,全军覆没,大批珠宝从人间蒸发。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更多财物被藏地下。李秀成被擒后,曾国藩威逼利诱,多次追问金银所在,这也是忠王被处死较晚之故。威武不能屈,忠王倒也忠诚,始终未曾吐露珠宝下落。有人甚至将天王府后花园湖水放干,掘地三尺,结果一无所获。如此窖藏珠宝,甚吊世人胃口,对于宝藏追踪,始终没个消停!下落如何?各种版本,各执一词,依然一团迷雾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未解之谜。
《千古之谜》txt全集下载
千古之谜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抄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第一卷现代城市
第一章山村奇遇
7月正是中原大地最为酷热的季节,湖南某市今年尤为炎热,连续二十多天的高温,直折腾得大人小孩个个苦不堪言,天还没有黑,沅江江边便泡满了黑压压的人头,也只有在清凉的水中一天的燥热心情才能得到片刻的释放。肖夜寒从中午吃过饭后就在水中惬意的玩耍,黑色的高考终于结束了,绷紧的弦彻底的放松,在记忆中似乎只有孩提时这般的幸福。这几日同学间四处聚会,有的同学凑到一块就是堆长城,要不就是吃吃喝喝。肖夜寒不由有点厌倦,恰好昨天大伯肖千光给家里来电话邀自己去乡下玩,他想了一天终于决定索性过去多住几天,顺其自然等高考结果了。
大伯家在湘北的山里,离湖北只有百余里。下了长途车后,还需要徒步走二十多里地,好在一下车,小表弟带着一只大黄狗就迎了上来。小表弟名叫肖夜天,今年14岁了,长的虎头虎脑,同样有一个肖家特有的高鼻zd梁。由于每年假期都到自己家去玩,所以两人很是熟悉,一见面格外的亲切。一年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