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梁之音近义词
【词目】绕梁之音
【近义词】余音绕梁
【读音】ràoliángzhīyīn
【释义】知美妙动听的歌声或声音。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道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示例】晋·陆机《演连珠》:“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版”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权30回:“慢慢的把声容镇定,方才吐遏云之调,发绕梁之音,婉婉的唱道。”
什么梁之音
绕梁之音发音rǎoliángzhīyīn解释形容歌声来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
参见“余音绕梁”。出处晋陆机《演连珠》:“臣闻应物有方,居难则易。……是以充堂自之芳,非幽兰所难,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晋陆机《演连珠》:“臣闻应物有方,居难则易。……是以充堂之芳,非幽兰所难,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示例晋陆机《演连珠zhidao》:“臣闻应物有方,居难则易。……是以充堂之芳,非幽兰所难,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绕梁三日”这个成语怎么来的?
“绕梁三日出自战国列子《来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白话释义:一次,韩娥从韩国来到齐围,在经过齐国都城临淄时,身边带的干粮吃完了,就在都城的雍门卖唱求食。韩娥用卖唱的钱买了吃源的,填饱了肚子,便离开走了。但听过她歌的人都觉得她那优美的歌声还在梁间回绕,一连好几天都没消失,就好像她没有离去一样。
成语解释: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扩展资料
近义词:言知犹在耳、绕梁之音
1、言犹在耳
读音:yányóuzàiěr
解释:犹:还。说的话还在耳边。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七年》:“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白话释义:今天你虽然回去了,但是说的话还在耳边。
2、绕梁之音
读音:ràoliángzhīyīn
解释: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道耳中。
出处:晋陆机《演连珠》:“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白话释义:绕梁之音其实是缠绕在琴弦上的思绪。
绕梁三日出自战国早期·列子所著的《列子》卷五〈汤问篇〉,具体内容如下:
《列子》卷五〈汤问篇〉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
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列子》卷五〈汤问篇〉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完全学到手,自以为没有什么可学的了,于是告辞回家。秦青也不制止,还在郊外的大路口为他饯行,并打着节拍唱着悲伤的歌曲,声音振动了树林,回响挡住了行云。
薛谭这才认错并请求返回继续学习,终身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秦青曾对他的朋友说:“过去韩娥往东到齐国去,粮食吃完了,经过雍门时;便依靠卖唱来维持生活。
她走了以后,留下来的声音还在屋梁间回荡,三天没有停止,周围的人还以为她没有离开。韩娥经过旅馆时,旅馆里的人侮辱了她。
于是韩娥拖长了声音悲哀地哭泣,周围一里以内的老人和小孩也都随之悲哀忧愁,相对流泪,三天没有吃饭。
旅馆里的人急忙追赶她,向她赔情道歉,韩娥回来后,又拖长了声音长时间地唱歌,周围一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也都欢喜雀跃地拍着手跳起舞来,谁也不能自己停下来,都忘记了刚才的悲哀。然后给她很多钱财送她回家去。
所以雍门附近的人直到现在还喜欢唱歌和悲哭,那是在模仿韩娥留下来的声音啊!”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列子死后,门人据其活动与言论编撰而成,不止八篇。汉人在此基集合公私所藏二十篇校订而成八篇之数,而成《汉书.艺文志》上著录的八篇之数。
张湛据其先人藏书,及在战乱后收集到残卷,“参校有无,始得完备”。并依照《汉书.艺文志》所记八篇,编撰成今本《列子》。
由于在编撰过程中,为疏通文字,连缀篇章,必然加进张湛本人的一些思想与他编的一些内容,所以,今本《列子》杂进一些魏晋人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历三时而成书的《列子》,杂就难免了,说见张清华先生《道经精华.列子.前言》。
古代张湛曾说“往往与佛经相参”,隐晦的指出佛经受列子影响。而杨伯峻〈辨伪文字辑略〉引朱熹言:“又观其言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者,即佛书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之所由出也。
他若此类甚众,聊记一二于此,可见剽掠之端云。”如此断章取义就如同柳宗元与清民疑古派的质疑,列子伪书说是从唐代柳宗元辩列子发端,而实际柳氏也并未断言列子为伪。只是对其中几点略有疑问。却引来了后代不少极端化的呼应,遂积非成是。
然而朱熹的意见是以为佛书剽窃《列子》,在《语类》中说得更为明白:今看《圆觉》云四大各散,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是窃《列子》骨骸反其根,精神入其门,我尚何存语。
作者简介: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典故: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韩娥,请她再来演唱。
可是旅店老板却对韩娥很不礼貌,韩娥忍不住放声大哭。哭声悲伤凄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由于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唱完以后两三天,似乎还有遗留的歌声,在屋梁间缭绕飘荡,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得吃不下饭。当人们听说韩娥已经出城离去时,立刻派人去追,苦苦挽留。韩娥不便违拗百姓的要求,便回来为大家继续演唱了一次。听众很高兴,几天来的悲伤情绪一扫而空。《列子·汤问》在描写这一情节时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此,人们称赞歌声或音乐的美妙,余音不绝,就常用“绕梁三日”来比喻。
上述故事,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中也有记载。但是有人认为:韩娥当时歌唱演出的地点雍门,不在齐国的国都,而在秦国的国都(今陕西咸阳);并认为韩娥在雍门演唱的事,是在她去齐国之前,不是在到了齐国之后,是因为她要到齐国去,缺乏路费,于是演唱筹款。后来有人还因此给韩娥的姓名添一“秦”字而称为韩秦娥。(元人“燕南芝庵”《论曲》:“古善唱者五人:秦青、薛谭、韩秦娥、沈右之、李存符。”)
后形容歌声优美动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造句:听完他的小提琴演奏,让人觉得余音绕梁,意犹未尽。
古文: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读音yu四声,卖)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
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悦而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好听的声音用什么词来形容
不绝于耳、经久不息、绕梁之音、绕梁三日、余音绕梁。
一、不绝于耳
白话释义: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朝代:清
作者:刘鹗
出处:《老百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二、经久不息
白话释义度:多用在鼓掌或欢呼时。代表着一种动作所受到欢迎程度。也可形容歌声在耳边经久未息。
朝代:近代
作者:刘坚
出处:《草地晚餐》:“人群沸腾起来,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
三、绕梁之音
白话释义:形容歌声美知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
朝代:晋
作者:陆机
出处:《演连珠》:“绕梁之音,实萦弦道所思。”
翻译: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让人思念起那弦音绕耳。
四、绕梁三日
白话释义: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朝代:春秋
作者:列子
出处:《列子·汤版问》:“既去而余权音绕梁,三日不绝。”
翻译: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三日都还没停止。
五、余音绕梁
白话释义:后用来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朝代:春秋
作者:列子
出处:《列子·汤问》记载,韩娥去齐国,路上断了粮,便以歌唱求食。唱后歌声绕着屋梁三天不绝。
莺声燕语轻声细语吴侬软语掷地有声洋洋盈耳莺声婉转黄莺出谷绘声绘色含娇细语莺声出啭娇音萦萦
字正腔圆
【解释】: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示例】:他的字正腔圆的唱功让人佩服。
抑扬顿挫
【解释】: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出自】:宋·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天籁之音
【解释】:与地籁、人籁相比较,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天籁就是天上传来的声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余音袅袅
【解释】: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出自】: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娓娓动听
【解释】: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就把英语来对答,倒也说得清脆悠扬,娓娓动听。”
洋洋盈耳
【解释】: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出自】:《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袅袅余音
【解释】:袅袅:宛转悠扬。余音:不绝之音。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同“余音袅袅”。
【出自】: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诸君听小子讲书,不必就散,尚有一回袅袅余音哩。”
黄莺出谷
【解释】:吴侬软语亦作“吴侬娇语”。形容操吴方言的人语音轻清柔美。
【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们叫来侍酒的,都是南班子的人,一时燕语莺声,尽都是吴侬娇语。”郑振铎《苏州赞歌》:“‘吴侬软语’的苏州人民,看起来好象很温和,但往往是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呢喃细语
【解释】:形容小声说话。
【出自】:《北史·隋·房陵王勇传》:“乃向西北奋飞,喃喃细语。”
什么之音?
靡靡之音[mǐmǐzhīyīn]?软绵绵、委靡不振的音乐。《史记·殷本纪》:“北里之舞,靡靡之乐。”现指含有低极趣味、反映腐朽颓废情调的乐曲。靡靡:柔弱,颓靡。
弦外之音[xiánwàizhīyīn]?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
绕梁之音[ràoliángzhīyīn]?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
正始之音[zhèngshǐzhīyīn]
1.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2,指纯正的乐声。
亡国之音[wángguózhīyīn]?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桑间之音[sāngjiānzhīyīn]?指淫靡的音乐。
北鄙之音[běibǐzhīyīn]?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丝竹之音[sīzhúzhīyīn]?指音乐的声音。
管籥之音[guǎnyuèzhīyīn]?吹箫奏笛的声音。
郑衞之音[zhèngwèizhīyīn]
1.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雅乐,曾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礼记·乐记》:“郑衞之音,乱世之音也。”2.泛指淫靡的音乐。《后汉书·循吏传序》:“﹝光武﹞身衣大练,色无重采,耳不听郑衞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明刘元卿《贤奕编·家闲》:“出入无得入茶房酒肆,市巷之语、郑衞之音,未尝一经於耳。”3.指靡丽的文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梁孝元在藩邸时,撰《西府新文纪》,无一篇见録者,亦以不偶於世,无郑卫之音故也。”参见“郑声”。
濮上之音
[púshàngzhīyīn]?濮上:春秋时卫地,青年男女常歌舞幽会于其地。用以指靡靡之音。
郑卫之音[zhèngwèizhīyīn]?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弦外之音[xiánwàizhīyīn]?同“弦外之音”。喻指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东坡近体诗,少蕴酿烹炼之功,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今藏园、瓯北两才子诗,鬭险争新,余望而却步,惟于‘情韵’二字,尚少弦外之音。”参见“弦外之意”。
靡靡之音?[mǐmǐzhīyīn]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mǐmǐzhīyīn]
软绵绵、委靡不振的音乐百。度《史记·殷本纪》:内“北里之舞,靡靡之乐。”现指含有低极趣味、反映腐朽颓废情调的乐曲。靡靡:柔弱,颓靡。
出处
《韩非子·十过》:“乃召师涓;令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容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
"什么之音"的成语是什么?
正始之音
弦外之音
北鄙之音
桑间之音
绕梁之音
郑卫之音
靡靡之音
正始之音zhèngshǐzhīyīn: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②指纯正的乐声。
出处:《晋书·卫玠传》:“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
弦外之音[xiánwàizhīyīn]: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造句:他的小品太多,用旁敲侧击的笔法,常用弦外之音。
北鄙之音bēibǐzhīyīn: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出处:《史记·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枚身死国亡。”
桑间之音sāngjiānzhīyīn:?指淫靡的音乐。
出处:《吕氏春秋·音初》:“世浊则礼烦而乐淫,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
绕梁之音rǎoliángzhīyīn: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
造句:他慢慢的把声容镇定,方才吐遏云之调,发绕梁之音,婉婉的歌唱。
郑卫之音zhèngwèizhīyīn: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出处:《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靡靡之音mǐmǐzhīyīn: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造句:当我攀爬之时,城市的靡靡之音,就像远处传来的轻声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