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朋党论》中 以之是国,则同心而共济 什么意思
答:
意思是:
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
原文抄如下: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袭,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百,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度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和衷共济与齐心协力的区别是什么?
和衷共济与齐心协力的区别如下:语体风格不同。“和衷共济”多用于抄书面语,“同心协力”多用于口语。
“和衷百共济”多用于关系全局安危的大事上,“同心协力”有进也用于一般的事情上
“和衷共济”一般用于肯定的说法,“同心协力”可以用于否定的说法。
【成语】:和衷共济
【拼音】:hézhōnggòngjì
【解释】: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度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同心协力”也作“协力同心”、“合力知同心”、“同心合力”、“齐心合力”。
【解释】: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出处】:《梁书·王僧辩传》:“讨逆贼于咸阳,诛叛子于云梦道,同心协力,克定邦家。”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原句出自于宋代欧阳修《朋党论》。
原文: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白话译文:
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庆历三年(1043年),韩琦、范仲淹、富弼等执政,欧阳修、余靖等也出任谏官。这时开始实行一些政治改革。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相继贬官开始,他们已经被保守派官僚指为朋党。此后党议不断发生,宋仁宗在宝元元年(1038年)还特意下过“戒朋党”的诏书。
到了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虽然被免职,但他在朝廷内还有很大的势力。为了反对改革,以夏竦为首的一伙保守派官僚就正式攻击范仲淹、欧阳修是“党人”。范仲淹以直言遭贬,欧阳修在朝廷上争论力救。只有当时的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当贬。欧阳修写给高若讷一封信,指责高若讷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之心。
高若讷将此信转交当局,结果欧阳修连坐范仲淹被贬。还有一些大臣也因为力救范仲淹而被贬,当时便有一些大臣将范仲淹及欧阳修等人视为朋党。后来仁宗时范仲淹与欧阳修再次被召回朝廷委以重任。欧阳修当时担任谏官,为了辩论这种言论也为了为自己辩护,就在庆历四年(1044年)上了一篇奏章,叫《朋党论》,给夏竦等人以坚决的回击。
和衷共济与同舟共济区别
两者在释义与出处上有所不同。
一、释义不同
1、和衷共济: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2、同舟共济:舟:船;济:渡,过洒。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二、出处不同
1、和衷共济
出处:周先秦诸子《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
译文:君臣之间要相互敬重,同心同德
2、同舟共济
出处:春秋孙膑《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译文:吴国人和越国人相互厌恶,当他们同船渡河,遇风,他们相互救助对方如同左右手。
扩展资料
一、和衷共济近义词
同心同德[tóngxīntóngdé]
【解释】:同德: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出自】:周先秦诸子《尚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译文】:我有乱臣十人,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二、同舟共济近义词
同心协力[tóngxīnxiélì]
【解释】: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
【译文】:况且天下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了,但是被困在险阻而不能进的,难道勇敢智慧不够吗?
一、词zhidao意不同
1、和衷共济: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2、同舟共济:本意是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二、出处不同
1、和衷共济:出自左丘明《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翻译:味道极苦的葫芦,对于人来说版,不适合作为食材;只能绑在身上,作为渡河工具。
2、同舟共济:出自孙子《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翻译:吴人跟越人交恶,应该同心协力,遇到风雨,互相帮助就像左右手一样。
三、语法不同
1、和衷共济:作定语。形容同心协力。
2、同舟共济:作谓语、定语;指齐心协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舟共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和衷共济
和衷共济?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百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度困难。
同舟共济?本意是坐一条船,共问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答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也就是说同回舟共济还含有利益相同的人被捆绑在一起合力的意思。答
衷:内心;济:渡。大家百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同舟共济度是一个成语,读音是回tóngzhōugòngjì,本意是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答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和衷共济与齐心协力的区别
这两个成语都有“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意思,但有区别。
“和衷共济”的“和衷”是“和睦同心”的意思(和,和谐。衷,内心),“共济”是“同舟共济”的意思。整个成语是“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意思。
1.大家和衷共济,同甘共苦,奋发图强……(姚雪垠《李自成》)
2.李玉亭并没理会到,还想引吴荪甫注意大局的危险,应该大家和衷共济。(茅盾《子夜》)
3.我们一定和衷共济,一反到底,义无反顾。(姚雪垠《李自成》)
4.文武和衷共济,大事岂有不济?(姚雪垠《李自成》)
5.总之,我们和衷共济地缓缓地做去吧。(《沫若文集》)
例1至例4用作谓语,例5作状语,这五例的“和衷共济”换作“同心协力”也说得通。
“同心协力”是“齐心一致,共同努力”的意思。
6.二合的大侄子根源当了农会主任,二合家光明当了青救会主任,同心协力,拧成了一股劲……(梁斌《翻身记事》)
7.象郝摇旗这样的人,平时居功自满,遇到艰难的时候又不肯同心协力,常发怨言,闯王你度量宽,容忍了他……(姚雪垠《李自成》)
8.每个家庭的其他人员也应当与家务主持同心协力,省吃俭用。
9.伟大的使命压在我们的双肩,要我们同心协力地扛举起来。(《沫若文集》)
10.大敌当前,我们必须同心协力对付任中元才对。(黎汝清《万山红遍》)
例6用作为主,例7跟“肯”构成合成谓语,例8跟“应当”构成合成谓语。例9例10的“同心协力”换作“和衷共济”也说通。
“同心协力”也作“协力同心”、“合力同心”、“同心合力”、“齐心合力”。
11.也算是人逢喜精神爽吧,他们协力同心……一齐挽起袖子挥汗出工。(徐光耀《十年树人》)
12.身任他们的小组长,你不带领他们,合力同心一起干,还能行吗?(《周立波选集》)
13.老洪很爱他的能干勇敢,便以穷兄弟同心合力、团结抗战的道理说服他。(知侠《铁道游击队》)
14.大家要齐心合力地帮助他。(《建国以来短篇小说》)
例11用作谓语,例12例14用作状语,例13第一层用作谓语。
从以上用例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两个成语都有“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意思,但有区别:①语体风格不同。“和衷共济”多用于书面语,“同心协力”多用于口语。②“和衷共济”多用于关系全局安危的大事上,“同心协力”有进也用于一般的事情上(例8)。③“和衷共济”一般用于肯定的说法,“同心协力”可以用于否定的说法(例7)。
和衷共百济与齐心协力的区别如下:语体风格不同。“和衷共济”多度用于书面语,“同心协力”多用于口语。
“和衷共济”多用于关系全局安危的大事上,“同心协力”有进也用于一般的事情上
“和衷共济”一般用于肯问定的说法,“同心协力”可以用于否定的说法。
【成语】:和衷共济
【拼音】:hézhōnggòngjì
【解释】: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答
“同心协力”也作“协力同心”版、“合力同心”、“同心合力”、“齐心合力”。
【解释】: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出处】:《梁书·王僧辩传》:“讨逆贼于咸阳,权诛叛子于云梦,同心协力,克定邦家。”
同心共济是成语吗?
同心共济百是成语。
同心共济
【拼音】:度tóngxīngòngjì
【解释】:指齐心协力,克版服困难。亦作“同心协济”。
【拼音代码】:txgj
【近义词】:?同心协济、和衷共济
【用法】权: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