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

导航菜单

形容成语不念旧恶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不念旧恶的意思及解释

君子不念旧恶

〖谚语〗君子不念抄旧恶

〖拼音〗jūnzǐbúniànjiùè

〖含义〗有道德的人,不会怀记旧恨。

〖应用〗形容袭一个人的气量。

出自《止学》,

君子不念旧恶知,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道争,谋之首也。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出处

出处:出自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论语》的《公冶长篇》。

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原文: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白话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说:“伯夷知、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道就不记他们的旧怨了。

语出《论语公冶长第五》

《史记伯夷列传》引回用,史记时间晚于论语,是史记引用孔子的话,目的是表明答自己的看法和孔子的不一样。

不念旧恶的译文

不念旧恶

词目不念旧恶

发音bùniànjiùè

释义念:记在心抄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出处《论语·公冶袭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示例谁叫咱们有~的zhidao泱泱大国之风。”(俞平伯《我生的那一年》)

一,学习

1,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原文】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学习好比老赶不上趟,即便如此还是担心会有所缺失。”

【评析】

学习、是管理者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不热爱学习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者。

曾经有一位国际跨国公司的总裁来到中国分厂考察,考察之余宴请中国分厂的全体中外高层管理者。只要是曾经在外企担当过中高层管理职位的人都知道,对于总裁的来访都是战战兢兢,因为不管你准备多么充分,也可能被突如其来的提问搞得措手不及。即便是与总裁一起吃饭,也丝毫轻松不起来,因为也许一个小问题,都会给总裁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将直接关系到管理者在企业的升迁。

那天的气氛很融洽,总裁一天的巡视没有看到有什么大的问题,脸上一团祥和,与会者的心情也谨慎放松。宴会开始之前,照例,中国分厂的外籍总经理逐一介绍了在场的各位中方高层管理者,姓名、部门、职位、入厂时间,并简短介绍了中方管理者的特长。总裁边听边点头,显出很欣慰的样子,等外籍总经理逐一介绍完了之后,便一起举杯喝酒开宴。放下酒杯,总裁说,听了总经理的介绍,觉得大家都很优秀,都是人才,感到很高兴,为了加深对大家的了解,下面大家边吃边谈,轮流谈一谈你们最近都看了什么书?有什么体会?什么书都可以。结果除了一位中方管理者之外,其余的人最近都没有读任何书。

总裁于是失望地大谈了一通学习的重要性,最后的结论是:没有学习意愿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在场的管理者面面相觑,总经理也尴尬不已。把是否有学习意愿看成是衡量管理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并不只是一两个跨国企业总裁的心血来潮,而已经是国际上管理者的共识。在一本美国出版,由51位世界顶尖管理大师的文章汇编而成的《未来的组织》(THEORGANITIONOFTHEFUTURE)中写道“最理想的雇员是具有能力及勤学好思的人。学习过程正是开始于受雇之日。健康组织的雇员将把日常学习作为个人及公司成功的关键要素。”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倍增和传播,如果一个管理者没有学习的热情,整天忙于日常事务,不但原来的知识甚至思维习惯等会停滞不前、迅速陈旧化,而且眼光和心胸都会变得越来越狭隘,反应也会越来越迟钝。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个企业如果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进步,随时都可能被淘汰。企业要进步,没有管理者的学习提高和进步是不可想象的。

放眼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不管是中层还是高层管理者,学习的热情都不高。中层管理者整天埋头处理日常事务,高层管理者更加热心的是各种应酬。因为今日中国企业的绝大多数管理者主要不是靠了管理才能才拥有了管理者的职位,他们能否继续拥有管理者的职位也并不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能力、是否勤学好思。但是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的速度加快和深入发展,如果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中国的绝大多数管理者都将被淘汰出局,因为在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已经不只是与本国的企业竞争,而是直接成为了世界企业竞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个笑话:学习有什么用?学会怎样赚钱才有用。李嘉诚小学毕业,不是照样成为世界华人首富?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不错,李嘉诚确实只上过小学,但是他的学习却并不是只局限于学校。前不久我从电视上看到记者问李嘉诚:你今天的成功究竟几分靠机会、几分靠努力?他说,在他当学徒的时候,不管工作多么辛苦多么劳累,他都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因此每天都有提高,而看到不学习的同事每天都一样。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两千五百年前的这句警言,好像窖藏的老酒,越久越香。

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当官有余暇就学,学得好就去做官。”

【评析】

“优”这个字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悠闲”的意思,一个是“优秀”的意思。那么子夏当时究竟想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想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今天从这句话中能得到怎样的启发。

“仕”在这里通常被解释为“做官”,“做官”的本质其实就是“管理”。今日中国人把“做官”侧重为“掌权”,严格来说是对“做官”本意的一种扭曲。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来说,首先必须理顺这个心态,不管你在企业担当的是什么职位,是部门经理还是总经理,你都不要把自己当成是掌权的“官”,而要把自己当成负有管理责任的“管理者”。

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往往在没有拥有管理职位之前比较有学习的热情,可是一旦拥有了管理职位之后,学习热情便迅速下降。对他们来说,学习只是一个增加自己竞争管理职位的法码,而不是一种工作需要和素质习惯。中国的管理者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管理者的心态不正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当一个人把担当管理职位误解成是“掌权”,那么一旦大权在握还需要学习什么呢?可是如果一个人把担当管理职位正解为是“管理”,想到肩上的责任,又怎么能不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学习呢?

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但自己要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应该将是否勤学好思当成是选拔、考察、提升其他管理者的重要依据。一个总经理只有自己是勤学好思的人,他才懂得勤学好思对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和企业层次的重要性。

许多在华时间长,积累了较多人事管理经验的外资企业往往不愿意招聘那些有一定管理经验的管理者,宁愿招聘一些没有经验、但个人素质较高、且有学习热情的新人来培养。这是因为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不同,而人又都是有惰性的,一旦形成了某种管理习惯,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就很难适应新的管理要求。如果遇到的又是性格固执的人,则更加令人头痛。所以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勉强改变那些已经形成某种不良管理习惯的管理者,不如重新培养没有什么经验也没有什么不良管理习惯的管理者,让他们直接按照本企业的要求去做。

学习,不只是增加知识,也是不断战胜惰性、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的国营企业,存在着一个干部编制和工人编制的界限,选拔管理者首先考虑的是属于干部编制的人,尤其是到了中高层的阶段,如果不属于干部编制,不管你多么优秀,基本上都会被淘汰出局。在外资企业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和界限,只要你肯学习、有能力,在企业做出了成绩,就能提升到管理岗位。在广东的外资企业,甚至有许多勤思好学的初中毕业的打工妹也被企业培养成为了中高层管理者。也就是说,今天在中国按照《论语》中“学而优则仕”的标准去培养选拔人才的,绝大多数是在华的外资企业而不是国营企业,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曾经出现过大批人才“孔雀东难飞”的景象,这些原本在内地国营企业的人才为什么甘愿背井离乡抛妻弃子独占南下?关键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在国营企业里面“优而不得仕”,有才华无法得到发挥、无法得到珍视、也无法依靠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当然没有能力去改变整个国家的用人现状,但是作为一个企业的总经理或部门经理,确实可以决定用怎样的方式来选拔、培养、管理你的部下。如果你懂得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道理,并落实到你的日常管理中去,那么无疑将使你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拥有一大批勤学好思的管理者的企业与一个拥有一大批缺乏学习热情安于现状的管理者的企业竞争,谁胜谁负是不言自明的。

3,君子不器

【原文】

『⒉12』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要成为单纯的工具。”

【评析】

“君”字是会意字。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春秋繁露》上说:“君也者,掌令者也。”《荀子·礼论》上说:“君者,治辨之主也。”所以,在古代,“君子”有指“管理者”的意思。

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清楚理解管理者与非管理者的本质区别。简单来说,管理者不但知道自己怎样工作,还知道怎样指导、安排、协调其他人怎样工作,非管理者只知道自己怎样工作。在企业中,许多技术专业水平很高的人才,却不是合格的管理者,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只知道自己怎样工作,却不懂得怎样让别人一起有效地展开工作。

在过去五十年中,中国曾经展开过“外行是否可以领导内行”的社会大辩论,也曾经掀起过让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从政的热潮,今日许多国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更是直接从专业技术人才中选拔的。所有这些其实都显示了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对管理科学本身认识的严重不足。

通俗点说,管理者属于帅才,专业技术人员属于将才。管理者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关系就好比诸葛亮与关羽的关系,你硬要把关羽推到诸葛亮的管理职位,等于是失去了一个高质量的将才,多了一个低水平的管理者。

中国的许多民营企业,往往是靠一两个技术人员创业,然后成为老板,自任总经理。他们在自己的专业行业,可能确实可以成为数一数二的人才,但是他们在管理行业,未必就能成为合格的管理者。因此在企业初创期间,一是规模小、人数少,二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亲力亲为,所以有没有管理都无所谓,但是企业一旦扩大起来,或者出现了企业内部的部门委托授权管理的时候,那么如果管理水平低下,就很可能成为扼杀企业发展的巨大隐患。

深圳许多企业的老板是靠拉订单起家的,他们在香港等境外拉订单,然后来深圳办工厂。他们拉订单是行家,但是办工厂是外行。深圳某外资企业的外籍老板就是这样起家的一位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他曾经在深圳某分厂的高层管理者会议上愤怒地当面谴责所有的与会者:“你们都在利用职务之便捞我的钱,你们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他明明知道问题严重地存在,却除了发怒之外无法改变现状,最后其中一个部门经理,因为走私被送进监狱,他的企业也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就是典型的管理水平低下的表现。

遗憾的是此类老板往往无法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总觉得,这个企业就是我创建出来的,我怎么可能不懂怎样管理好自己的企业呢?其实管理是一门学问,有能力创立企业的人,未必有能力管理好企业。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企业的拥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在自己管理不好企业的时候,请人来管理,让自己处于监督者的位置,也许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办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专业技术出生的老板都不懂得企业管理,只要能在创业的同时认真学习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自然也就既能成为企业的创立者、企业的投资者、企业的拥有者,也可以成为高水平的企业管理者。

对于一个企业总经理来说,能够拥有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中高层管理者是最理想的,但是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只要懂专业技术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更不要为了节省成本,或者为了某种特殊需要,硬把不具备管理者素质的人勉强推上管理岗位,那样只会既扼杀了专业人才,也损害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君子不器”对于管理者来说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工作中要有主动性,不能只做一个单纯的接受和执行命令的传令兵。要想真正做到“君子不器”,唯一的正途依然是通过持续的学习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4,君子学以致其道

【原文】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

子夏说:“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产品,君子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

【评析】

子夏在这里通过工匠要想完成产品就离不开作坊,来说明君子要想领悟道理就离不开学习。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关于什么是“道”,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解释,直到今天,也依然没有一个绝对公认的解释。关于“道”的本意究竟指什么?或者子夏在这里所指的“道”究竟是什么?我们这里暂不去争论,因为我们在这里主要是探讨企业管理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妨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探讨一下“道”的含义。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否可以将“道”的含义定义为“怎样管理好企业的方法、理论、规律或奥秘?”

关于怎样“悟道”,自古以来也有不同的观点。比如在佛家看来,“悟道”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子夏这里说的,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逐渐领悟道的真谛;一种是不通过渐进的学习,直接通过打禅等方式在瞬间“顿悟”。

对于领悟企业管理之道来说,我觉得苦思幂想式的“顿悟”是不太可行的,最起码对于绝大多数管理者来说是不可行的,还是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等方式才行。尤其是,尽管企业管理之道从理论上来说并不是多么深奥,但是要真正落实运用到某个具体的企业,并能在日常管理中发挥作用,仅仅懂得一些精深的道理还是远远不够的。也只有靠管理者一次又一次在管理实践中的持续探索,才能真正寻找到最适合本企业的管理之道。在这样的探索中,离开了学习,离开了理论学习,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学习,不但是增加知识的途径、是消除惰性的方式、是改变不良工作习惯的途径,还是悟道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我们能迅速方便地接触到各种学习资料,能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能让我们从狭小的日常企业管理的小圈子里面跳出来。通过广泛地学习了解别人的企业管理之道和管理理论,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对本厂企业的实际现状的透彻分析,就不难找出本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就能对症下药地找出有效的对策,再通过持续的改善,自然就能逐渐接近最适合本企业的管理之道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