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仁弃义,绝圣弃智?出处?
出自《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copy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释义:
绝仁弃义:指放弃世俗百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
绝圣弃智:弃绝聪明才智,度返归天真纯朴。
这两者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注释】"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就如同"不尚贤"一样,并非是厌恶、不用真正的圣智贤能,也不是反对仁义之行为,而只是反对用荣誉名号、高官厚禄等东西来进行标榜、崇尚。标榜、崇尚的结果,往往是使人在名利的诱惑下争相主观施为,甚至做伪、做表面文章。而且在这些形名的炫耀下,常常使人们丧失掉人性的客观评判标准,从而被"大伪"所蒙敝。所以老子说,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注释】圣贤们用心良苦,提供这"仁义"药方,希望医治社会之弊。但老子不仅深懂医理,而且精通药性。老子认为,上上策应是保持社会人群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某种基因发生了突变引起的。而保持社会人群身心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用这样的方法,来保持人民天性基因的淳朴,不让人民的身心失调。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注释】巧,这里是指机巧、欺诈的意思。利,唯利是图。范应元说:"巧利,本欲以便民,而未必至扰民,尽巧利之习胜则寝失淳朴之风也。"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注释】此三者: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文不足:意思空洞不具体。属:从属,归属。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净化社会的三条原则,但是,只说断绝似乎意思空洞不好理解,表述得还不够清楚,所以,还要让它们归结到具体的措施上来,那就是"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注释】见:现,呈现。素:朴素、纯洁。朴:淳朴、朴实、自然。
仁义礼智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只能是治病用的权宜之计,不能用于养生。但人们看到这些药的毛皮功效后,却认为其能强身健体、保命无忧,于是对于社会这个机体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以至于机体百病丛生。
真正明智的作法,是将身体调理到归于正常之"朴"。这个调理的方法就是就是"见素"。"见素"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见素",就是说呈现在民众面前的事物应当该是朴素、纯洁、朴实、自然,而不是虚假、伪饰、欺诈、蒙骗。如果能使人民处在耳闻目睹都是朴素无邪的环境中,便能"浊以静之徐清",便可逐渐减少他们的私心贪欲,恢复他们浑厚淳朴的天性。
绝学无忧。
【注释】抛弃外饰伪学而守自然之淳朴,便可无舍本取末之忧。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老子所谓绝学之意,就是使人反求诸己本然之善,不至逐外失真,流致于伪。君子应学以致道,而后世徒学于外,不求诸内,以至以文灭质,以博溺心,老子因此而忧之,故谓绝饰伪之学。
译文:
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
这三点,因为意思空洞不好理解,所以令其有所从属:清除对人民心灵产生污染的毒素,使人民处在耳闻目睹都是朴素无邪的环境之中,以保持他们浑厚质朴的天性,可减少人民的私心贪欲。抛弃外饰伪学而守其天性淳朴,可无舍本取末之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注释】"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就如同"不尚贤"一样,并非是厌恶、不用真正的圣智贤能,也不是反对仁义之行为,而只是反对用荣誉名号、高官厚禄等东西来进行标榜、崇尚。标榜、崇尚的结果,往往是使人在名利的诱惑下争相主观施为,甚至做伪、做表面文章。而且在这些形名的炫耀下,常常使人们丧失掉人性的客观评判标准,从而被"大伪"所蒙敝。所以老子说,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注释】圣贤们用心良苦,提供这"仁义"药方,希望医治社会之弊。但老子不仅深懂医理,而且精通药性。老子认为,上上策应是保持社会人群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某种基因发生了突变引起的。而保持社会人群身心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用这样的方法,来保持人民天性基因的淳朴,不让人民的身心失调。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注释】巧,这里是指机巧、欺诈的意思。利,唯利是图。范应元说:"巧利,本欲以便民,而未必至扰民,尽巧利之习胜则寝失淳朴之风也。"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注释】此三者: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文不足:意思空洞不具体。属:从属,归属。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净化社会的三条原则,但是,只说断绝似乎意思空洞不好理解,表述得还不够清楚,所以,还要让它们归结到具体的措施上来,那就是"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注释】见:现,呈现。素:朴素、纯洁。朴:淳朴、朴实、自然。
仁义礼智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只能是治病用的权宜之计,不能用于养生。但人们看到这些药的毛皮功效后,却认为其能强身健体、保命无忧,于是对于社会这个机体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以至于机体百病丛生。
真正明智的作法,是将身体调理到归于正常之"朴"。这个调理的方法就是就是"见素"。"见素"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见素",就是说呈现在民众面前的事物应当该是朴素、纯洁、朴实、自然,而不是虚假、伪饰、欺诈、蒙骗。如果能使人民处在耳闻目睹都是朴素无邪的环境中,便能"浊以静之徐清",便可逐渐减少他们的私心贪欲,恢复他们浑厚淳朴的天性。
绝学无忧。
【注释】抛弃外饰伪学而守自然之淳朴,便可
放弃以圣人为榜样的教育,去除伪言、伪行和伪辞,才能使民众百获得真正的好处。舍弃仁义之说,放下君王自以为是的仁政,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人人平等,社会才能变得和谐。不巧立名分,不诈设圣人榜样,那么,为迎合统治者度编造荣誉谎言的政客,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以上三方面,文字的表达无法穷尽一切大伪,要不被牵着鼻子走,就要探求本心的追求。
所以,版要反观本心,让一切事物都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对世间的人和事,少一些偏私之心,多一些容纳共存之意,减少对名分、荣誉的偏执,不要效仿圣人身上那些违背人权性和自然规律的行为,保持自己的本心。抛弃那些圣人榜样之学、仁义之说、孝慈之道、忠义之行,社会才能减少祸患,人们才会合道而生。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该怎么解释?
事实上,老子恰恰相反是反精英的
在老子那个时代圣贤基本等同于统治者
老子认为,统治者不应该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zd民众,不应该束缚甚至是引导民众,这样民众的行为才符合自然,也就是合乎道
那个绝就是舍弃的意思
你这个解释不能不说是说不通,不过所回解释出来的老子是于我们这个社会普遍意识里的老子是不合辙的
也就是说,不符合老子的一贯思想答
老子这段话和“天地不仁”应该是有延续性的而不是相悖的
理解一个哲学家也应该总体上找准了方向,而不是断章取义的发挥创造性
话多了点,还请见谅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百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把聪明隔开,将智慧放弃,实行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而度然地生活,自然就有了百倍的利益;
不要什么仁慈,不要什么义节,无所谓道德标准了,人们就会自动孝慈;
丢掉那时新技巧,不想那知眼前的利益,人们没有私欲,哪里还有盗道贼产生?
这三种情况从消极方面说明一个道理。为了使道理讲透,还得从积极方面加上几句:
那就是,外表单纯,内心淳朴,去掉私心,减少欲望。摈弃那高深的学问内,就能减去烦恼,也就无忧无虑了。
大意:
本章是针对上一章所描述的社会现象容提出的独特的治理办法,即保持淳朴,减少欲望,摒除仁义巧智。
我和你的理解不大一致百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度。
这句话和你例出的类似,要的是我们去返朴归真。返回最初的道。我个人感觉比较深刻,礼有何用?知?所以我比较反感孔老人家。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
总的理解应该是:使民无为则版无不治,所谓弱其志强其骨,这才是圣人应该做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为而使凡夫无为,圣人为,却功成而夫居,这是道德经的基本思想之一。
以下链接是我的博客,道德经注解和网上能权找的其他注解绝对不一样,还望交流指正。
http://ecz.blog.hexun.com/15766000_d.html
为什么老子要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专业)
原因如下:
1、因为老子的时代是中世时期,个时代圣贤基本等同于统治者,大家看起来都聪慧有谋,可是却缺乏大智慧,大多数人都挂圣贤之名谋一已之利,现仁义之象而行苟且之事。
2、老子认为,统治者不应该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民众,不应该束缚甚至是引导民众,这样民众的行为才符合自然,也就是合乎道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因此发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感慨。即保持淳朴,减少欲望,摒除仁义巧智。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释义:
极其圣明的人抛弃智谋,民利百倍;
极其仁爱的人抛弃忠义,民复孝慈;
绝高技巧的人抛弃利润,盗贼无有。
这三种人仅做表面是不够的。
所以下令让那些行为体现在身上:外表朴素内心朴实,减少拥有清心寡欲。
学尽学问就不用愁了。
扩展资料: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
上古竟于道德,中世谋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知
老子处于中世之期,社会风气如是,大家都谋于智慧,若是大智还好,可惜人性难移,挂圣贤之名谋一已之利道,现仁义之象而行苟且之事。这种社会形势下,自然就有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之说。
庄子亦说过,名利是罪恶之源,而耍小聪明谋取名利则是人的劣性所致专,名利与小聪明是两大凶器。
这里的圣智仁义指的都是名,而不是实。如果为人不贤无智,不仁不义,如何属能有民利孝慈?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译文:
极其圣明的人抛弃智谋,民利百倍;
极其仁爱的人抛弃忠义,民复孝慈;
绝高技巧的人抛弃利润,盗贼无有。
这三种人仅做表面是不够的。
所以下令让那些行为体现在身上:外表朴素内心朴实,减少拥有清心寡欲。
学尽学问就不用愁了。
理解:
本章是第十八章种种问题的解决方案。
追求至圣的人,只有彻底抛弃那些智巧心机,社会就能创造出极大的繁荣。
因为用智巧心机来和别人交往一定会让人识别,使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度降低,增加了人在社会交往中的成本和风险性,是社会进步的障碍。人的大脑当然需要充分开发,并应该把充分开发的大脑用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自然社会等工作上来。如果人与人之间不勾心斗角,并能纯朴友爱的话,那么每个人就都不会担心上当受骗等等不利因素,进而能一心一意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专心于自己兴趣或领域,并有所成就,进而为社会做出百倍贡献。
追求至仁的人,彻底抛弃所谓的公正、正直的“义”,对所有人都充满博爱,人民就会慢慢的懂得孝慈。
社会之中,由义组成的团体间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用义来调解这些不和谐则会偏袒,只有抛弃那些刚烈教条的“义”,进而变通博爱的、平等的对待每个人每个团体,人们才会感到你的公正,进而把这位至仁之人当做榜样来学习。那些六亲不和民众也会在学习中懂得互谅互信,进而重新孝慈,社会风气就会蒸蒸日上。
追求极高技巧的人,彻底放弃那不合理的虚高利润,社会就不会有盗贼。
作为有着极高技巧的管理者,只有彻底抛弃用巧妙的方法谋取私利的行为,一心为公,他才有资格要求民众遵守法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那些有着极高技巧(可以是赚钱、发明创造、工艺科技等等技巧)的人抛弃那些不合理的虚高利润,那社会也就不会有变态的贫富差距。人们也就不会盗窃、不会坑蒙拐骗、不会竞相追逐谋取私利。那时社会每个人赚的钱都是良心的,又有严明的法度,管理层不为自己谋私,社会风气就会进步。
这三种人都是各行各业的表率,所以这三种人把“弃”当做表面文章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让自己随时随地的实践到位:外表要朴素、内心观念要纯正朴实,不要总想着自己、不要总沉浸在欲望幻想与利益中。
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那每个人学尽自己领域的学问,就没有忧愁了。
注意:
本章是紧接着第十八阐述的。呼应第五十七章。
注释:
绝,非常、极致。智,计谋、智谋。巧,技艺高明。利,利铦也《说文》、有利、财利。
仁,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义,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复,往来、还原。
文,花纹、纹理。令,发号也《说文》。属,“尾”与身体相连,本义:连接。
素字本义:没有染色的丝绸。抱字本义:用手臂围住。朴字本义,未加工的木材。
见,看见、显现。私,自己的、与“公”相对。寡,少、古代王侯的谦称。忧,愁也《说文》。
绝圣弃智:是指不要用世间的小聪明。小聪明是指世间的名言概念分别,世人均是用这概念来分别和认识事物,这些都属于小聪明。
什么是大智慧?就是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智慧。这里面没有概念名言,没有圣人,也没有凡夫。
那错觉图来说事。
比如,这张图,有的人只看到是少女,有的人只看到是老妇,有的人能看到两者。
其实,你看到的无论少女、老妇,这些统统都是名言概念,是先有了相应的概念,然后才呈现在我们心中的。为什么有人只看到一个?是因为心落入了惯性执取。
为什么说少女老妇都是概念?因为图中根本上没有实在的少女和老妇,有的只是黑白的色点。
是否可以说,黑白的色点,也是名言概念?是的。回答完全正确!这是更深层次的名言分别。
当我们的眼睛落在图上的第一刹那,其实还没有起名言分别。如同用照相机拍照,只是取了个景。但是,我们的心,无法安住在这个景上,很快就在惯性分别势力的推动下,落入到了概念分别当中,用概念分别来取景,取出来的景就不真实了,早已经背离了真实。
有了概念分别,很容易就产生种种相违。还是拿错觉图来说:
这张图上,到底是方柱,还是圆柱?为什么此图看上去这么违和?
其实无论是方柱,还是圆柱,也都是概念分别。方与圆这两种强大的惯性概念分别的冲突,让我们产生了违和的感觉。
另外,这种概念分别所造成的错觉,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还是看错觉图:
这张图上,A格和B格的颜色,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答案是:完全相同!是的,非常的不可思议。
所以,绝圣弃智,说的就是如何回归真实的方法:让我们的心,在面对一切境界时,都能如其所是的呈现,而不是落入到种种概念名言分别这种世间的小智之中。这种境界,道家就称之为“天人合一”。心与境界,完全地贴合在一起。现代人称之为直觉,或者灵觉。
一旦拥有了这种体察事物本质的直觉大智慧,那么,世间的种种概念名言分别的小智慧,唾手可得。如同一颗树扎下了根,何愁没有枝梢末节呢?
这种就是修行,道家称为返朴归真,显然是需要长时间投入功夫的。
这并不是老子说的,而是汉代篡改的,为zd了挑拨儒道斗争。在更古老的楚墓竹简上,这句话其实是:
绝智弃辩,民内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三言以为辩不足,或命之,容或乎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什么是绝仁弃义?
道者,来提倡无为的学者,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绝仁弃义、绝自圣弃智、绝学无忧,这些绝字都是放弃的意思百,就是说: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度人的本性;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知真纯朴;弃绝了学问和学业就会没有道忧患与烦恼。这些思想都太消极...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意思是什么”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注释】"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就如同"不尚贤"一样,并非是厌恶、不用真正的圣智贤能,也不是反度对仁义之行为,而只是反对用知荣誉名号、高官厚禄等东西来进行标榜、崇尚。标榜、崇尚的结果,往往是使人在名利的诱惑下争相主观施为,甚至做伪、做表面文章。而且在这些形名的炫耀下,常常使人们丧失掉人性的客观评判标准,从而被"大伪"所蒙敝。所以老子说,抛弃所谓的圣贤道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注释】圣贤们用心良苦,提供这"仁义"药方,希望医治社会之弊。但老子不仅深懂医理,而且精通药性。老子认为,上上策应是保持内社会人群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某种基因发生了突变引起的。而保持社会人群身心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尚贤,使民容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用这样的方法,来保持人民天性基因的淳朴,不让人民的身心失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