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

导航菜单

形容成语三纲五常的意思及解释_1

形容成语三纲五常的意思及解释

三纲五常是什么意思

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拼音】?sāngāngwǔcháng

【出处】

1、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白话释义:什么是三纲呀?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

白话释义:五常的含义,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

【例句】

1、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对维系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2、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

扩展资料

一、三纲五常的近义词

1、清规戒律[qīngguījièlǜ]

释义:清规戒律指佛寺禅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泛指束缚人思想行为的规章制度。

出处:南宋·宗鉴《释门正统》:“元和九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白话释义:元和九百多丈的怀海禅师,开始建立全国的禅林规式,也就是所谓的规则和戒律。

2、三从四德[sāncóngsìdé]

释义:意思是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至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出处:春秋战国·佚名《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白话释义:女子有三从的道义,没有其他专门的。就是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要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二、三纲五常的反义词

1、离经叛道[líjīngpàndào]

释义:原指不遵循经书所说的道理,背离儒家的道统。现多比喻背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或传统。

出处:元·费唐臣《贬黄州》:“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叛道。”

白话释义:况且本官志向远大、言论浮夸,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

2、大逆不道[dànìbùdào]

释义:原指犯上谋反。现也指罪大恶极。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白话释义:如今项羽在江南弑杀义帝,实在是罪大恶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纲五常

三纲。我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百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纲,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意思,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度,妻要绝对服从夫。这套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统治者问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教条。

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答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些人伦回关系,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答,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三纲成为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化人民的工具,则在宋明以后。以等级名分教化社会的观点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罪人”。这种说法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其核心是从于正理或无条件服从于上下关系,三纲立足于关系下的服从,而孔子立足于正理,倡导无论地位都该依正理尽本分。

拓展资料:

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董仲舒,完成于朱熹。但是董仲舒没有将“三纲”和“五常”并提连称,首次并提连称的是东汉后期的经学家马融。这种并提连称意味着封建思想家终于把封建纲纪和处理这种纲纪的道德原则结合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伦理道德体系。宋朝时期,“朱熹发展天理说,把“三纲五常”与“天理”联结在一起,他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的展开,是“天理”体现于社会规范的当然的产物,是永恒不变的协调社会关系的妙药”,至此,朱熹的“理一分舒”论便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规范了。

参考资料:三纲五常-百度百科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纲”在此处是做表率的意思。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

其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约等同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

扩展资料:

历史地位

“三纲五常”作为为中国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三纲强调封建主义人伦关系的尊卑与高低、主从关系;五常强调处理人伦关系的道德准则。

无论是三纲还是五常,其核心就是确立和维护法定的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序列,由此强调等级的不可逾越,对这一政治伦理原则,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家,都拥护它并围绕着它来思维。

古代社会歧视女性,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一大弊端,在我们当今社会应该更加关爱女性。现在女性的地位相比古代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纲五常不是一无是处,我们不能“一刀切”。三纲还可以“出新”,五常则可以大加倡导。如果我们恰当地利用传统道德精华,“化腐朽为神奇”。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将会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三纲”中不足之处,是应予以唾弃的,而“五常”中则包含着许多积极因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予以继承和发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指什么?

三纲。我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百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纲,是居于度支配地位的意思,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这套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最先由知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统治者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教条。

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道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专关系。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属

三刚指的是什么?首先来看一下“刚”是百什么意思,刚是提纲,样本的意思,有榜样的意思,度比如写作文要先写作文提纲,按照提纲再去深入描述,防止跑题,走样。所以说,君为臣刚,君是指领导,上级。专臣是指下属,下级。这句话说的是当领导的要给下属做个榜样。当父亲的要给子女做个属榜样。做丈夫的要给妻子做个榜样。而不是指什么等级。

“三纲五常”是指什么?是什么意思?

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基本简介

三纲

三纲为: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出自《封神演义》

三纲:君臣义,即君臣之间要讲信义;父子亲;夫妇顺,即夫妻要和顺。

《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五常

至于五常,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万物而成仁,秋刚正利收而为义,礼是形式,智为思想,信是保证,这些都是好东西吧,对三纲有误解情有可原,要是连这些都反对,那未免也太愤青了吧!以下是片面理解!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编辑本段]简介  三纲五常,发音sāngāngwǔcháng

泊静子曰:上文所引《论语·为政》语,何晏集解所引马融注,实已为汉人之见解,不得谓之为孔子之本意。故概述中所谓“源于孔子”,实为臆造。[编辑本段]三纲五常出处  ▲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汉班固(32-92)撰《白虎通义》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白虎通义》总结了两汉经学的成果,集两汉今文经学大成之作,主要内容为记述白虎观会议关于经学之议论,大部分为复述董仲舒的学说及基本观点,并有所发挥。并提出了“二纲”、“六纪”的伦理金条,“三纲”是“署为数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为“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认为“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六纪”是从“三纲”而来,是“三纲”之纪,把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说成合乎天意的、永恒的自然关系。《白虎通义》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构建了一整套神学目的论和政治伦理思想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充分体现出来,在东汉时期实际上起了法典作用。

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示例:可是像我这样出身名门,幼读诗书,对圣人三纲五常之教,不敢稍忘。(姚雪垠《李自成》)

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里也明确写道:“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由此亦可见“三纲五常”做为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于儒家思想的发扬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