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

导航菜单

形容成语有备无患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有备无患的意思及解释

如何做到有备无患?

第一步:想好这辈子自己到底做什么(大概需要十年都说不定才能知考虑好)

第二步:为做这件事做好准备(道知识学历金钱人际地位机会等等等等)

第三步:去做内

这就叫有备无患

不过有时候不用有备无患了才去做比如你要去旅游一路上有绿灯也有红灯你不可能一直等到红灯全容变成了绿灯了才出发……

有备无患是什么意思

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知祸患。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十道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专备,有备无患。”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属用于劝诫人

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出自】:来《尚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自·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示例】:季斯预戒汶上百姓百,修堤盖屋。不三日,果度然天降大雨,汶水泛滥,鲁民~。◎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

【近义词】: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有恃无知恐

【反义词】:措手不及、临阵磨枪、临渴掘井

【语法道】: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是什么意思

意思: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

原文节选:

《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公曰:“子之教,敢不承命。抑微子,寡人无以待戎,不能济河。夫赏,国之典也,藏在盟府,不可废也,子其受之!”魏绛于是乎始有金石之乐,礼也。

译文:

《书》说:“处于安定要想到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防备就没有祸患。谨以此向君王规劝。”

晋悼公说:“您的教导,岂敢不承受命令,而且要是没有您,寡人无法对待戎人,又不能渡过黄河。赏赐,是国家的典章,藏在盟府,不能废除的。您还是接受吧!”魏绛从这时开始才有了金石的音乐,这是合于礼的。

扩展资料

《左传》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zd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

原文:《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译文:《书》说:“处于安定要想到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防备就没有祸患。谨以此向君王规劝。

扩展资料:

《左传》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回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答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居安思危

百度百科——左传

这几句百话来自:左丘明。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度

这几句大意是: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知,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道可以避免祸患。

这几句常省作“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具有深广的警专戒意义,无论对治国、理家或其他事业都适用,因而广为属人们称引。

居安思危(jūānsīwēi)

解释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示例得宠思辱,~(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回)

近义词常备不懈、安不忘危、防患未然

反义词高枕无忧、及时行乐、刀枪入库

英文bepreparedfordangerintimesofsafety

典故春秋时期,晋、宋等12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只好向晋国求和。郑国给晋国送去金钱珠宝美女等。晋悼公就把贡品分给大臣享乐。魏绛劝谏晋悼公不要只图享乐,要居安思危。晋悼公认为他言之有理,就采纳他的建议

居安思危

jūānsīwēi

〖释义〗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示例〗得宠思辱,~(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回)

未雨绸缪(wèiyǔchóumóu)

解释绸缪:紧密缠缚.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准备.

出处《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清代朱用纯《治家格言》:“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示例: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的。★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

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事先准备

近义词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反义词临渴掘井

英文Havenotthecloaktomakewhenitbeginstorain.

典故

1.武王灭纣后,封管叔、蔡叔及霍叔於商都近郊,以监视殷遗民,号三监。武王薨,成王年幼继位,由叔父周公辅政,致三监不满。管叔等散布流言,谓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为避嫌疑,远离京城,迁居洛邑。不久,管叔等人与殷纣王之子武庚勾结行叛。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周公平乱后,遂写一首《鸱鸮》诗与成王。其诗曰:“趁天未下雨,急剥桑皮,拌以泥灰,以缚门窗。汝居下者,敢欺我哉?”周公诗有讽谏之意,望成王及时制定措施,以止叛乱阴谋。成王虽心中不满,然未敢责之。

2.“诗经”中有一篇标题为“鸱鸮”的诗,描写一只失去了自己小孩的母鸟,仍然在辛勤的筑巢,其中有几句诗:“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赶快用桑根的皮把鸟巢的空隙缠紧,只有把巢坚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

后来,大家把这几句诗引伸为“未雨绸缪”,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事先准备,以免临时手忙脚乱。

居安思危(jūānsīwēi)

解释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示例得宠思辱,~(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回)

近义词常备不懈、安不忘危、防患未然

反义词高枕无忧、及时行乐、刀枪入库

英文bepreparedfordangerintimesofsafety

典故春秋时期,晋、宋等12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只好向晋国求和。郑国给晋国送去金钱珠宝美女等。晋悼公就把贡品分给大臣享乐。魏绛劝谏晋悼公不要只图享乐,要居安思危。晋悼公认为他言之有理,就采纳他的建议

居安思危

jūānsīwēi

〖释义〗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示例〗得宠思辱,~(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回)

未雨绸缪(wèiyǔchóumóu)

解释绸缪:紧密缠缚.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准备.

出处《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清代朱用纯《治家格言》:“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示例: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的。★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

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事先准备

近义词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反义词临渴掘井

英文Havenotthecloaktomakewhenitbeginstorain.

典故

1.武王灭纣后,封管叔、蔡叔及霍叔於商都近郊,以监视殷遗民,号三监。武王薨,成王年幼继位,由叔父周公辅政,致三监不满。管叔等散布流言,谓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为避嫌疑,远离京城,迁居洛邑。不久,管叔等人与殷纣王之子武庚勾结行叛。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周公平乱后,遂写一首《鸱鸮》诗与成王。其诗曰:“趁天未下雨,急剥桑皮,拌以泥灰,以缚门窗。汝居下者,敢欺我哉?”周公诗有讽谏之意,望成王及时制定措施,以止叛乱阴谋。成王虽心中不满,然未敢责之。

2.“诗经”中有一篇标题为“鸱鸮”的诗,描写一只失去了自己小孩的母鸟,仍然在辛勤的筑巢,其中有几句诗:“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赶快用桑根的皮把鸟巢的空隙缠紧,只有把巢坚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

后来,大家把这几句诗引伸为“未雨绸缪”,

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事先准备,以免临时手忙脚乱

有备无患的历史故事

1、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

郑国为了表示感谢,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礼物,其中有:著名乐师三人、配齐甲兵的成套兵车共一百辆、歌女十六人,还有许多钟磬之类的乐器。

晋国的国君晋悼公见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将八个歌女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说:“你这几年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都很顺利,我们好比奏乐一样的和谐合拍,真是太好了。现在让咱俩一同来享受吧!”

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并且劝告晋悼公说:“咱们国家的事情之所以办得顺利,首先应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们齐心协力,我个人有什么贡献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

《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现谨以此话规劝主公!”魏绛这番远见卓识而又语重心长的话,使晋悼公听了很受感动,高兴地接受了魏绛的意见,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2、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

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

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3、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太阳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

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里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他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同,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同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liāo)起衣服,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竹林,顾不得抹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吹雨打的姿势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地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为了安抚商朝遗民,他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朝歌做诸侯,同时又把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别封在武庚的东面、西面和北面,以便监视他。

武王的弟弟周公以及太公、召公等帮助武王灭商立了大功,武王就把他们留在京城辅政,其中周公最受信任。

两年后,武王得了重病,大臣们焦虑万分,周公特地祭告周朝祖先,表示愿意代哥哥去死,请先王保佑武王恢复健康,祭毕,周公把祝辞封存在石室里,严令史官不得泄密。

事有凑巧,周公祝祷后的第二天,武王的病开始出现转机,周公和其他大臣都十分高兴。但不久,过度的操劳使武王旧病复发,终不治身亡,年幼的太子姬诵被拥立为王,史称周成王,周公受武王遗命摄政。

周公的摄政引起了管叔等人的不满,他们散布谣言,说周公摄政是为了篡夺王位,从而引起了成王的怀疑,周公百口莫辩,离开了京都。

不甘心商朝灭亡的武庚见周氏兄弟之间出现了矛盾,就派人去联络管叔等,挑拨他们与周公的关系,同时积极准备起兵叛乱。

周公经过两年的调查,终于查清了谣言的来源,知道了武庚准备叛乱的情况。他十分焦急,便写了一首名为《鸱鸮》的诗给成王。

诗的大意是:鸱鸮啊鸱鸮,你夺走了我的孩子,不要再毁掉我的窝!趁着天未下雨,我要剥下桑根的皮修补好门窗,我的手已发麻,嘴已磨损,羽毛也将落尽,可是我的窝还在风雨中飘摇!

这首诗以母鸟的口吻,反映了周公对国事的深切忧虑,但年轻的成王并未能了解周公的苦心,对此无动于衷,后来,成王无意中在石室里发现了周公的祝辞,深深为之感动,就立即派人把周公请回镐京。

周公回京后,成王派他出兵征讨三叔和武庚,周公足智多谋,很快平息了叛乱,周王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

5、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在楚考烈王在位期间,春申君执掌楚国的大权。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多次为楚王选美女入宫,但仍然没有一个怀孕的,春申君担心国君去世后,围绕君位一事会发生内乱,因此暗暗着急。

李园是春申君门下的一名食客,他是赵国人,李园的妹妹颇有姿色,李园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听说楚王宫中的美女都不生育,惟恐自己的妹妹入宫后也不能生育,于是想出了一条妙计,故意向春申君请假回赵国去了。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李园才从赵国回来,春申君问李园为何耽搁了这么长的时间,李园回答说:“齐王派人聘我妹妹入宫为王妃,我与齐的使者周旋,所以延误了归期。”

春申君也非常好色,心想,“既然是齐王想聘,肯定长得不错。”便问:“入宫了没有?”李园道:“还没有。”春申君道:“可否带来让我一见?”李园道:“我有心让妹妹伺奉您惟恐您不满意。”春申君大喜道:“你把她带来吧!”

就这样,春申君将李园的妹妹纳为侍妾,没过多久,李园的妹妹就怀孕了,遵照李园的嘱托,李园的妹妹便对春申君说:“夫君在楚国为相二十多年了,这是楚王信任你的缘故。

楚王现在没有儿子,他死了之后,肯定要立他的兄弟继位,他的兄弟要委任自己的亲信为相,到那时夫君的相位就保不住了。

妾身现在已经有了身孕,别人又不知道,夫君何不把我献给楚王,到那时如能生下个儿子,天下不就是夫君的了吗?”春申君还以为此妾是在为自己着想,毫不怀疑,他妻妾成群,一想到又有这么多的好处,便把李园的妹妹秘密地移出相府,然后把她推荐给了楚王。

楚王被李园的妹妹迷住了,整日与她私守在一起,数月后,李园的妹妹分娩,果然是个男孩!楚王欣喜万分,当即立这个孩子为太子,李园也因此地位日益显赫。

这样,李园成了楚国的权贵,渐渐地,他感到春申君成了他最大的政敌,他又担心春申君会把太子的真相说出来,于是便网罗刺客,下决心杀掉春申君。

这样,李园成了楚国的权贵,渐渐地,他感到春申君成了他最大的政敌,他又担心春申君会把太子的真相说出来,于是便网罗刺客,下决心杀掉春申君。

春申君的门客朱英探知了李园的阴谋,便把李园的阴谋告诉给春申君,并献计道:“李园现在养了不少亡命之士,这是为了对付您的。

现在,楚王病入膏肓,没有几天活头了,楚王一死,李园就会首先进入宫中,杀掉你,夺取大权。如果让我到宫中充当侍卫,楚王一死,李园入宫,我就立即杀掉他,你就可免去灾祸了。”

春申君对朱英的话毫不在意,淡淡一笑,说:“李园对我很好,你多心了!”

朱英见春申君大难临头还不觉醒,害怕自己与春申君一起蒙难,连夜逃离了楚国。

楚考烈王与公元前238年4月病逝,正如朱英所说,李园果然抢先入宫,等春申君赶到时,李园的刺客一拥而出,将春申君当场刺死,又把春申君全家斩尽杀绝。将春申君当场刺死,又把春申君全家斩尽杀绝。

1.有一次,宋、齐等十二个国家联合攻打郑国,眼看自己国家的兵力不足,郑国的国君急忙请晋国调停,晋国也很爽快答应,于是赶紧与十二个国家商量,请他们停止攻打郑国。十二国家因为惧怕强大的晋国,虽然心里非常不愿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郑国的国君派使者送给晋国许多美女、乐器、乐师等。收到这些礼物,晋悼公十分高兴,并且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功臣魏绛。没想到而魏绛不但一口拒绝,并且还劝晋悼公在国家强盛时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处于危险之中,在享乐时应该想到国家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危险,这样才能随时做好应付的准备。晋悼公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见。

2.春秋时,晋悼公当了国君以后,想重振晋国的威名,像他的先祖晋文公一样,称霸诸侯。这时,郑国是一个小国,一会儿和晋结盟,一会儿又归顺楚国。晋悼公很生气,公元562年,他集合了宋、鲁、卫、刘等11国的部队出兵伐郑。邻简公兵败投降,给晋国送去大批礼物,计有兵车一百辆,乐师数名,一批名贵乐器和十六个能歌善舞的女子。晋悼公很高兴,把这些礼物的一半赏赐给魏绛,说:“魏绛,是你劝我跟戎、狄和好,又安定了中原各国;八年来,我们九次召集各国诸侯会盟。现在我们和各国的关系,就象一曲动听的乐曲一样和谐。郑国送来这么多礼物,让我和你同享吧!”魏绛说:“能和狄、戎和好相处,这是我们国家的福气,大王做了中原诸侯的盟主,这是凭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过,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乐的时候,能够多考虑一些国家的未来。《尚书》里说:“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您想到了,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不会发生祸患。’我愿意用这些话来提醒大王!”。

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春秋时期,有一个英明的君主叫晋悼公。他有一个部下叫司马魏绛,也是一个执法严明的好官。有一次,晋悼公的弟弟杨干,他的座车扰乱了军阵,魏绛就把替杨干赶车的仆人斩首示众。杨干跑去向晋悼公哭诉:“哥,魏绛实在太目中无人了,连王室都敢侮辱。”晋悼公听了很生气:“这个魏绛太无礼了,居然让我的弟弟受到侮辱,我一定要杀了魏绛,替我弟弟出这口气,来人呀!去把魏绛抓来。”

另一个大臣羊舌赤听到了,马上向晋悼公说:“大王,魏绛是个忠臣,如果是他做错了,他绝对不会逃避责任的。”话还没说完,魏绛就到了宫外,他呈给晋悼公一封奏书,然后就拔出佩剑准备自刎。卫兵看到了,立即劝魏绛:“您先不要自杀呀!等大王看了奏书再说。”晋悼公看完了魏绛的奏书:“原来是我弟弟杨干不对,我错怪魏绛了。”晋悼公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就急忙跑出宫外,把正准备自杀的魏绛扶起来:“都是我的过失,不关你的事呀!”从此以后,晋悼公对魏绛更加地信任,还叫他去训练新军呢!

有一天,北方的戎族来向晋国献礼,请求晋国能和戎族和睦相处。晋悼公说:“戎族没什么情义,又贪心,不如把它攻下来吧!”魏绛马上劝晋悼公说:“戎狄既然来求和,就是我们晋国之福,何必去攻打它呢?”晋悼公听了魏绛的话,和戎族和平相处,从此断了北方的外患,专心的治理国事。过了几年,晋国在魏绛的辅助下,愈来愈强大。有一次郑国出兵去侵犯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悼公马上招集了鲁、卫、齐、曹等十一个国家的军队,由魏绛率领,把郑国的都城团团的围住,逼郑国停止侵略宋国,郑国害怕了,就和宋、晋、齐等十二国签订合约。

楚国看到郑国和宋、晋、齐等十二国签订了和约,非常地不高兴,便出兵去攻打郑国。郑国无法抵抗强大的楚兵,只好又和楚国签订合约。北方十二国知道了,就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没有办法,郑国派使臣来向晋国求和。晋国答应平息战争,郑国为了要感谢晋国,就送了大批的珍宝、歌女等。晋悼公把一半歌女要赐给魏绛,魏绛不但不要,还劝晋悼公说:“大王,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晋悼公一听:“嗯!你说的很对!”就把歌女送还给郑国。

之后,晋悼公在魏绛的帮助下,顺利的完成了晋国的霸业。所以,后来的人用“有备无患”形容做事情有了万全的准备,就不怕任何突发的状况,可以避免失败了!

春秋时候,有一个英明的君主叫晋悼公。他有一个部下叫司马魏绛,也是一个执法严明的好官。有一次,晋悼公的弟弟杨干,他的座车扰乱了军阵,魏绛就把替杨干赶车的仆人斩首示众。杨干跑去向晋悼公哭诉:“哥,魏绛实在太目中无人了,连王室都敢侮辱。”晋悼公听了很生气:“这个魏绛太无礼了,居然让我的弟弟受到侮辱,我一定要杀了魏绛,替我弟弟出这口气,来人呀!去把魏绛抓来。”

另一个大臣羊舌赤听到了,马上向晋悼公说:“大王,魏绛是个忠臣,如果是他做错了,他绝对不会逃避责任的。”话还没说完,魏绛就到了宫外,他呈给晋悼公一封奏书,然后就拔出佩剑准备自刎。卫兵看到了,立即劝魏绛:“您先不要自杀呀!等大王看了奏书再说。”晋悼公看完了魏绛的奏书:“原来是我弟弟杨干不对,我错怪魏绛了。”晋悼公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就急忙跑出宫外,把正准备自杀的魏绛扶起来:“都是我的过失,不关你的事呀!”从此以后,晋悼公对魏绛更加地信任,还叫他去训练新军呢!

有一天,北方的戎族来向晋国献礼,请求晋国能和戎族和睦相处。晋悼公说:“戎族没什么情义,又贪心,不如把它攻下来吧!”魏绛马上劝晋悼公说:“戎狄既然来求和,就是我们晋国之福,何必去攻打它呢?”晋悼公听了魏绛的话,和戎族合平相处,从此断了北方的外患,专心的治理国事。过了几年,晋国在魏绛的辅助下,愈来愈强大。有一次郑国出兵去侵犯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悼公马上招集了鲁、卫、齐、曹等十一个国家的军队,由魏绛率领,把郑国的都城团团的围住,逼郑国停止侵略宋国,郑国害怕了,就和宋、晋、齐等十二国签订合约。

楚国看到郑国和宋、晋、齐等十二国签订了和约,非常地不高兴,便出兵去攻打郑国。郑国无法抵抗强大的楚兵,只好又和楚国签订合约。北方十二国知道了,就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没有办法,郑国派使臣来向晋国求和。晋国答应平息战争,郑国为了要感谢晋国,就送了大批的珍宝、歌女等。晋悼公把一半歌女要赐给魏绛,魏绛不但不要,还劝晋悼公说:“大王,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晋悼公一听:“嗯!你说的很对!”就把歌女送还给郑国。

之后,晋悼公在魏绛的帮助下,顺利的完成了晋国的霸业。所以,后来的人用“有备无患”形容做事情有了万全的准备,就不怕任何突发的状况,可以避免失败了!

希望可以采纳!!!

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 有备无患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安宁时要考虑危险的到来,考虑到了这一点就要为危险而做准备,事先有了准备,等到事发时就不会造成悲剧了。”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抄,有备无患”这句话出自先zhidao秦·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而无患。”

拓展资料

近义词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未寒积薪

反义词

措手不及、临阵磨枪、临渴掘井

含义如下:

1、居安思危: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

2、思则有备: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

3、有备无患: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4、原文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知十一年》

5、居安思危,道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的意思是:生活安宁时要考虑危险的到来,考虑到了这一点就要为危险而做准备,事先有了准备,等到事发时就不会造成内悲剧了。(或者:人在安全的时候,一定容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发生。)

拓展资料:

1、居安思危体现的哲学原理是: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2、思则有备体现的哲学原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即自觉能动性。

3、有备无患体现的哲学原理是:意思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哲学意义

”居安思危,思则百有备,有备无患“意思是安全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危险会降临,思考之后就度会有所防备,防备之后就没有祸患。

提醒人们要珍惜安全的生活环境,但是也不能放纵沉迷在安全之中,时时刻刻防备才能不问被打倒。

扩展资料: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答,有备无患”出处: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回公十一年》。

这几句常省作“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具有深广的警戒意义,无论对治国、理家或其他事业都适答用,因而广为人们称引。

意思如下:

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出处:

东周·春秋左丘百明度《左传·襄公十一年》

人物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问、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答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回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答明封先儒和先贤。

含义: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

原文:《左传·襄公十一年》

十一年,春,季武子将作三军,告叔孙穆子曰,请为三军,各征其军,穆子曰,政将及子,子必不能,武子固请之,穆子曰,然则盟诸,乃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正月,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子各毁其乘,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无征,不入者倍征,孟氏使半为臣,若子若弟,叔孙氏使尽为臣,不然不舍。

郑人患晋楚之故,诸大夫曰,不从晋,国几亡,楚弱于晋,晋不吾疾也,晋疾,楚将辟之,何为而使晋师致死于我,楚弗敢敌,而后可固与也,子展曰,与宋为恶,诸侯必至,吾从之盟,楚师至,吾又从之,则晋怒甚矣,晋能骤来楚将不能,吾乃固与晋,大夫说之,使疆场之司,恶于宋,宋向戌侵郑,大获,子展曰,师而伐宋可矣,若我伐宋,诸侯之伐我必疾,吾乃听命焉,且告于楚,楚师至,吾乃与之盟,而重赂晋师,乃免矣,夏,郑子展侵宋。

四月,诸侯伐郑,己亥,齐太子光,宋向戌,先至于郑,门于东门,其莫,晋荀罃至于西郊,东旧许,卫孙林父侵其北鄙,六月,诸侯会于北林,师于向右,还次于琐,围郑,观兵于南门,西济于济隧,郑人惧,乃行成,秋,七月,同盟于亳,范宣子曰,不慎,必失诸侯,诸侯道敝而无成,能无贰乎,乃盟,载书曰,凡我同盟,毋薀年,毋壅利,毋保奸,毋留慝,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奖王室,或间兹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队命亡氏,踣其国家。

楚子囊乞旅于秦,秦右大夫詹帅师从楚子,将以伐郑,郑伯逆之,丙子,伐宋。

九月,诸侯悉师以复伐郑,郑人使良霄,大宰石蓖,如楚,告将服于晋,曰,孤以社稷之故,不能怀君,君若能以玉帛绥晋,不然,则武震以摄威之,孤之愿也,楚人执之,书曰行人,言使人也。

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郑人使王子伯骈行成,甲戌,晋赵武入盟郑伯,冬,十月,丁亥,郑子展出盟晋侯,十二月,戊寅,会于萧鱼,庚辰,赦郑囚,皆礼而归之,纳斥候,禁侵掠,晋侯使叔肸告于诸侯,公使臧孙纥对曰,凡我同盟,小国有罪,大国致讨,苟有以藉手,鲜不赦宥,寡君闻命矣。

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蠲,广车,軘车,淳十五乘,甲兵备,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鎛磬,女乐二八,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辞曰,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诸侯无慝,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抑臣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

诗曰,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福禄攸同,便蕃左右,亦是帅从,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公曰,子之教,敢不承命,抑微子,寡人无以待戎,不能济河,夫赏,国之典也,藏在盟府,不可废也,子其受之,魏绛于是乎始有金石之乐,礼也。

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鲍先入晋地,士鲂御之,少秦师而弗设备,壬午,武济自辅氏,与鲍交伐晋师,己丑,秦晋战于栎,晋师败绩,易秦故也。

译文:

【译文】十一年春,季武子打算重编三军,告诉叔孙穆子说:“请分为三军,各自征集一个军。”叔孙穆子说:“政权将轮到先生主持,先生必然不能分。”季武子坚持请求,叔孙穆子说:“那么是不是要盟约?”于是在僖公室左门盟约,在五父大街上诅咒发誓。

正月,编成三军,把公室军队一分为三而各自掌管一军。三家拆散原有私家军队。季氏让他的私家军队的人免除赋税,不参加征税,对不加入的人加倍征税。孟氏让其私家军队中的人一半加入军队,就像是子弟兵。叔孙氏让其私家军队中的人全部加入军队,不然就不赦免。

郑国人担忧晋国、楚国,诸位大夫说:“不顺从晋国,国家几乎要灭亡。楚国比晋国弱,晋国并不担忧我们。晋国担忧,楚国就会回避。怎么才能让晋军出死力攻击我们,楚国就不敢抵挡,而后才能够坚决亲附晋国。”子展说:“与宋国交恶,诸侯联军必然会来,我们与之结盟,楚军来,我们又顺从楚军,那么晋国就会很生气了。

晋军能够马上就来,楚军却不能,我们必须与晋国坚固关系。”众位大夫都很高兴,派边疆官员与宋国交恶。宋国向戌于是侵犯郑国,大有收获。子展说:“军队可以征伐宋国了。如果我们征伐宋国,诸侯联军征伐我们必然很担忧,我们就可以听从命令了,而且我们告诉楚国,楚军来到,我们就与之结盟,而重重贿赂晋军,就可以免除灾祸了。”夏,郑国子展侵犯宋国。

四月,诸侯联军征伐郑国。己亥日,齐国太子光、宋国向戌先到达郑国,进攻东门。当天傍晚,晋国荀罃到达西郊,向东侵犯许国旧地。卫国孙林父侵犯郑国北部边境。

六月,诸侯联军在北林会师,军队驻扎在向地,又转向西北,驻扎在琐地,包围郑国都城。在南门外检阅部队,又向西渡过济水隧河。郑国人害怕,于是言说平定。

秋七月,诸侯在亳地结盟。范宣子说:“不谨慎,必然失去诸侯,把诸侯的讲话丢弃而不平定,能够没有二心吗?”于是结盟。盟书上说:“凡我同盟国,不要蓄积年成,不要垄断利益,不要保护奸邪,不要收留邪恶,要救济灾祸,要体恤祸乱,统一好恶,辅助王室。或有人挑拨这个命令,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祖宗,明白之神灭殛之,让他失去民众,坠命亡失家族,败亡国家。”

楚国子囊向秦国请求派兵,秦国右大夫詹率领军队随从楚共王,打算征伐郑国。郑简公迎接他们。丙子日,征伐宋国。

九月,诸侯联军动员全部军队再次征伐郑国,郑国人派良霄、太宰石毚去楚国,告诉将要顺从于晋国,说:“孤以社稷之缘故,不能怀念君王了,君王如果能以玉帛安抚晋国,要不然,就以武力震慑威胁,这就是我的愿望。”楚国人抓住他们。

记载说“行人”,是说他们是出使之人。诸侯联军在郑国都城东门外阅兵,郑国人派王子伯骈言说平定。甲戌日,晋国赵武进入郑国都城与郑简公结盟。冬十月丁亥日,郑国子展出城与晋悼公结盟。十二月戊寅日,在萧鱼会晤。庚辰日,赦免郑国囚犯,都送礼而让他们回国。收回侦察兵,禁止军队侵犯掠夺民众。晋悼公派叔肸告诉诸侯。鲁襄公派臧孙纥回答说:“凡我同盟,小国有罪,大国声讨,如果凭借手段,很少有不赦免宽恕的,我们君主听闻命令了。”

郑国人贿赂晋悼公以师悝、师触、师蠲,还有广车、軘车各十五辆,盔甲武器齐备,和其他战车百辆,歌钟两套,以及鏄磐、女乐十六人。晋悼公把乐舞的一半赏赐给魏绛,说:“先生教育我和睦诸戎狄人,以端正众多华夏诸国,八年之中,九次联合诸侯,如同音乐的和谐,没有什么不和谐,请与先生共同欢乐。”

魏绛推辞说:“那和睦戎狄,是国家的福气,八年之中,九次联合诸侯,使诸侯没有邪恶,这是君主的灵验,众位先生的功劳,下臣有什么力量呢?然而下臣希望君主安享这些欢乐时要思考到事情的结局。

《诗经》上说:‘快乐的这个君子,得命镇守天子邦。快乐的这个君子,万福一起随同他。平定左右小邦国,左右邦国都率同。’那欢乐用以安定规律,最佳行为方式用以处世,诚信用以守护,仁爱用以勉励,而后可以镇守邦国、同享福禄、招来远方之人,这才是所谓的欢乐。

《书》上说:‘居于安定要思虑危险。’思虑则有准备,有准备才没有灾患,胆敢以此规劝。”晋悼公说:“先生的教训,敢不承受命令。要不是先生,我就不能正确对待戎狄人,就不能渡过黄河。赏赐,是国家的典章,收藏在盟府,是不能废弃的,先生接受吧。”魏绛于是从此有了金石之乐舞,符合礼仪。

秦国庶长鲍、庶长武率领军队征伐晋国以救援郑国。庶长鲍先进入晋国地区,士鲂抵御,认为秦军人少而不设防备。壬午日,庶长武从辅氏渡过黄河,与庶长鲍交叉征伐晋军。己丑日,秦军、晋军在栎地大战,晋军失败,这是轻视秦军的缘故。

拓展资料:

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562年,周灵王十年期间。主要记述了七件事:

一是鲁国自此时起,季氏、叔孙氏、孟氏三分公室,各领一军,使鲁国君主大权旁落。

二是郑国人因担忧夹在晋、楚之间为难,欲投靠晋国,背叛楚国,所以侵犯宋国。

三是诸侯联军征伐郑国,于是郑国与之结盟。

四是楚、秦联合征伐郑国,郑国又向楚、秦投降。

五是诸侯联军再次征伐郑国,郑国与之结盟。

六是郑国人贡献礼乐歌舞,晋悼公将一半赏赐给魏绛。七是秦国征伐晋国,大败晋军。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有备无患的意思

有备无患(yǒubèiwú百huàn)

解释备:防备;患:患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度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内备无患。”《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容其有备,有备无患。”

备:防备;患:患难。事先有百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出处为:先秦·左丘明《左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知思危。思则有备道,有备而无患。”《书·说命中》:“回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