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虎离山的人物
这个词的由来有两种解释,请君参考!
1:“调虎离山”一语可能源于《管子·形势解》。该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虎豹,兽之猛者也,居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住在深山大泽中时,人们就会因惧怕其威风而敬畏它们。君主是天下最有势力的人,如果深居简出,人们便会害怕他的势力。虎豹若是离开它们居住的深山大泽而走近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将它捕捉使它失去原来的威风。做君主的若是离开王宫的门而与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们就会轻视他而以傲慢的态度看待他。所以说,虎豹只有不离开它们居住的深山幽谷,其威风才会使人感到畏怯。这里虽然尚未使用“调虎离山”一语,但已经包含只有将老虎调离深山,才能将其制服的意思。后来在民间语言、文学作品中便逐渐出现了“调虎离山”的说法。
:2:如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五十三回,孙大圣对如意真仙说:“才然来,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清代钱彩著《说岳全传》第三十四回也写着:“吉青道:‘我前回在青龙山,中了这番奴调虎离山之计。”
调虎离山的故事
1、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2、东汉末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道,真是进退两难。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
虞诩见敌人离开了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他命令在急行军时,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3、三国魏少帝时,皇族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曹爽无论资格、能力都远远比不上司马懿,他担心司马懿迟早会篡夺曹氏江山,就让魏少帝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兵权。司马懿十分清楚曹爽的意图,为了不上曹爽进一步加害于他,他干脆装病不入朝。曹爽又派亲信李胜去探听虚实,司马懿故意装疯卖傻:仆人侍候他喝粥,他不能用手接,而是直接把嘴放到碗边喝,只见粥顺着碗边流下来,把他的衣物全打湿了。李胜见此情景,觉得司马懿病的不轻,回去全告诉了曹爽,曹爽大松了一口气。
公元249年1月,“病”中的司马懿乘机派人提醒魏少帝去祭祖,少帝果然领着他的王族及亲信全部出城去祭祖。司马懿听报少帝一行刚出皇城,见“虎”已调出,立即披甲带枪,同他的二个儿子,率领兵马抢占了城门和兵库,并假传丘太后的诏令,撤了曹爽的军职。曹爽一行得知城里情况,一时慌了阵脚,同时,他们都是些吃喝玩乐之辈,经司马懿轮番的利诱与威逼,曹爽只得缴械投降。后来,司马懿以“谋反罪”,杀了曹爽一干人,如此,魏国的军、政大权尽归于司马懿一族人的手上。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2、东汉末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道,真是进退两难。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
虞诩见敌人离开了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他命令在急行军时,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3、三国魏少帝时,皇族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曹爽无论资格、能力都远远比不上司马懿,他担心司马懿迟早会篡夺曹氏江山,就让魏少帝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兵权。司马懿十分清楚曹爽的意图,为了不上曹爽进一步加害于他,他干脆装病不入朝。曹爽又派亲信李胜去探听虚实,司马懿故意装疯卖傻:仆人侍候他喝粥,他不能用手接,而是直接把嘴放到碗边喝,只见粥顺着碗边流下来,把他的衣物全打湿了。李胜见此情景,觉得司马懿病的不轻,回去全告诉了曹爽,曹爽大松了一口气。
公元249年1月,“病”中的司马懿乘机派人提醒魏少帝去祭祖,少帝果然领着他的王族及亲信全部出城去祭祖。司马懿听报少帝一行刚出皇城,见“虎”已调出,立即披甲带枪,同他的二个儿子,率领兵马抢占了城门和兵库,并假传丘太后的诏令,撤了曹爽的军职。曹爽一行得知城里情况,一时慌了阵脚,同时,他们都是些吃喝玩乐之辈,经司马懿轮番的利诱与威逼,曹爽只得缴械投降。后来,司马懿以“谋反罪”,杀了曹爽一干人,如此,魏国的军、政大权尽归于司马懿一族人的手上。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调虎离山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
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
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
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扩展资料:
出处
《调虎离山》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调虎离山计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三十六计之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来连③。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②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古人按语说: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陈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恶之以人事也(《后汉书》五八《虞诩》《战略考东汉》)。
《孙子兵法》早就指出:不顾条件地硬攻城池是下等策略,是会失败的。敌人既然已占据了有利地势,又作好了应战的准备,就不能去与他争地。应该巧妙地用小利去引诱敌人,把敌人诱离坚固的防地,引诱到对我军有利的战区,我方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天时,地利和人为条件,一定可以击败敌人。
前面讲的虞诩智骗羌人的故事就是个好例证。他故意说等待援兵,松懈了敌人的斗志,分散了他们的兵力;他日夜兼程行军,充分利用了时间;他还增加灶的数量,让敌人误以为援军已到,不敢轻举妄动,都在于扰乱故人的意图。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己方的主动性,牵住了敌方的牛鼻子,以己方的意图随意调动了敌方,终干取得了平羌的胜利。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旦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东汉未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道,真是进退两难。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虞诩见敌人离开了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他命令在急行军时,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2、东汉末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道,真是进退两难。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
虞诩见敌人离开了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他命令在急行军时,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3、三国魏少帝时,皇族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曹爽无论资格、能力都远远比不上司马懿,他担心司马懿迟早会篡夺曹氏江山,就让魏少帝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兵权。司马懿十分清楚曹爽的意图,为了不上曹爽进一步加害于他,他干脆装病不入朝。曹爽又派亲信李胜去探听虚实,司马懿故意装疯卖傻:仆人侍候他喝粥,他不能用手接,而是直接把嘴放到碗边喝,只见粥顺着碗边流下来,把他的衣物全打湿了。李胜见此情景,觉得司马懿病的不轻,回去全告诉了曹爽,曹爽大松了一口气。
公元249年1月,“病”中的司马懿乘机派人提醒魏少帝去祭祖,少帝果然领着他的王族及亲信全部出城去祭祖。司马懿听报少帝一行刚出皇城,见“虎”已调出,立即披甲带枪,同他的二个儿子,率领兵马抢占了城门和兵库,并假传丘太后的诏令,撤了曹爽的军职。曹爽一行得知城里情况,一时慌了阵脚,同时,他们都是些吃喝玩乐之辈,经司马懿轮番的利诱与威逼,曹爽只得缴械投降。后来,司马懿以“谋反罪”,杀了曹爽一干人,如此,魏国的军、政大权尽归于司马懿一族人的手上。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抄,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zhidao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