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和三国时期各种将军称号和职权
【三国将军名号】
【魏国将军名号】:
1)第一品
大将军:夏侯淳、曹仁、曹真、司马懿、曹宇、曹爽、司马师、司马昭曾先后为之。
2)第二品
骠骑将军:曹洪、司马懿、曹真、赵俨、刘放、孙资、王昶、司马望、石苞、甄阳。
车骑将军:曹仁、张郃、黄权、王凌、郭淮、孙壹、胡遵、陈骞。
卫将军:曹洪、曹瑜、曹肇、孙资、司马师、司马昭、胡遵、司马望、司马攸。
中军大将军:曹真。
上军大将军:曹真。
镇军大将军:陈群、甄息。
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司马师、司马炎。
南中大将军:吕兴。
辅国大将军:甄温。
二品将军还有四征(征南、征东、征西、征北)、四镇(镇南、镇东、镇西、镇北)将军。
3)第三品
领军将军、四安将军(安南、安东、安西、安北)、四平将军(平南、平东、平西、平北);前、后、左、右将军;
诸三品杂号将军(征虏、征蜀、镇军、镇护、安众、安夷、安远、平寇、平虏、龙骧、辅国、都护、轻车、虎牙、冠军、度辽、平狄、平难等)。
4)第四品
护军将军、武卫将军、中卫将军、中垒将军、诸四品杂号将军(中坚、骁骑、游击、左卫、右卫、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威、扬武、广威、广武、宁朔、左右积弩、积射、强弩等)。
5)第五品
鹰扬、虎烈、宣威、折冲、凌江、昭烈、宣德、威虏、捕虏、殄虏、扬烈、威远、伏波、虎威、宁远、荡寇、昭武、昭德、讨逆、讨寇、破虏、殄吴、建忠、立义、怀集、横野、楼船、复土、翼卫、讨夷、怀远、横海、忠义、建节、绥边、偏、裨等杂号将军
【蜀国将军名号】:
大将军(蒋琬、费褘、姜维)
右大将军(阎宇)
骠骑将军(马超、李严、胡班)
右骠骑将军(胡济)
车骑将军(张飞、刘琰、吴壹、邓芝、夏侯霸)
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
卫将军(姜维、诸葛瞻)
镇军大将军(宗预)
抚军将军、四征将军(缺征南,资深者为大将军)
四镇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安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辅国将军、辅汉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安远将军、荡寇将军、昭文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讨寇将军、讨虏将军、秉忠将军、忠节将军、建信将军、安汉将军、军师将军、镇远将军、执慎将军、抚戎将军、绥武将军、翊武将军、兴业将军、副军将军、翊军将军、辅军将军、绥军将军、牙门将军、偏将军、裨将军。
【吴国将军名号】:
上大将军(陆逊、吕岱、施绩)
大将军(诸葛瑾、诸葛恪、孙峻、孙琳、丁奉、孙震)
骠骑将军(步骘、朱据、吕据、施绩、张布、孙韶、朱宣)
车骑将军(朱然、刘篡)
卫将军(全琮、士燮、滕胤、全尚、孙恩、濮阳兴、滕牧)
镇军大将军(孙虑、陆抗)
抚军将军、四征将军(缺征南)
四镇将军、四安将军(缺安西)
四平将军(缺平东)
前后左右将军、讨虏将军、镇军将军、安远将军、平戎将军、平虏将军、辅国将军、辅吴将军、虎牙将军、冠军将军、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奋武将军、折冲将军、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绥远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荡魏将军、平魏将军、辅义将军、扶义将军、横江将军、绥南将军、安国将军、抚边将军、抚夷将军、抚越将军、威南将军、威北将军、威武将军、威烈将军、厉武将军、灭寇将军、偏将军、裨将军。
★★【三国武将官职】
【蜀汉篇】
蜀汉武将(219年后)
大司马:蒋琬
丞相(大将军):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左)、阎宇(右)
骠骑将军:马超、李严、胡济(右)
车骑将军:张飞、刘琰、吴懿、邓芝、夏侯霸、张翼(左)、廖化(右)
卫将军:姜维、诸葛瞻
辅国大将军:董厥
镇西大将军:姜维、胡济
镇北大将军:王平
镇南大将军:马忠、张翼
征西大将军:魏延、张翼、宗预
前将军:关羽、李严、袁琳、邓芝、胡济
左将军:马超、吴懿、向朗、句扶、郭循
右将军:张飞、诸葛亮、高翔、辅匡、阎宇
后将军:黄忠、刘琰、吴班、刘邕、宗预、姜维、张表
辅汉将军:李严、张裔、姜维
镇东将军:赵云
镇南将军:辅匡
镇北将军:魏延
镇军将军:赵云
征西将军:陈到、姜维
征南将军:赵云、刘巴
征北将军:申耽、黄权
【曹魏篇】
曹魏武将(221年后)
大司马:曹仁、曹休、公孙渊
大将军:夏侯敦、曹真、司马懿、曹宇、曹爽、司马师、司马昭
骠骑将军:曹洪、司马懿、赵俨、刘放、孙资、王昶、赵酆、司马望
车骑将军:曹仁、张郃、公孙恭、黄权、郭淮、孙懿
卫将军:曹洪、孙资、司马师、司马昭、胡遵、司马望、司马攸
中军大将军:曹真
上军大将军:曹真
镇军大将军:陈群、甄德
辅国大将军:甄温
抚军大将军:司马师、司马炎
征东大将军:曹休、诸葛诞、石苞
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王昶
镇东大将军:诸葛诞
征东将军:曹休、满宠、胡质、胡遵、州太
征西将军:夏侯渊、张郃、赵俨、夏侯玄、郭淮、陈泰、司马望
征南将军:曹仁、夏侯尚、王昶
征北将军:程喜、何曾
镇东将军:臧霸、诸葛诞、母丘俭、王基、石苞
镇西将军:曹真、邓艾
镇南将军:张鲁、黄权、母丘俭、诸葛诞、王基、王沈
镇北将军:吕昭、刘靖
前将军:张辽、满宠、郭淮、文钦、李辅
左将军:于禁、张郃、郭淮、母丘俭、司马亮
右将军:乐进、徐晃、夏侯霸、司马由
后将军:朱灵、文聘、曹洪、牛金、钟毓
【东吴篇】
东吴武将(222年后)
大司马:朱然(左)、全琮(右)、吕岱、滕胤、丁奉(右)、施绩(左)、陆抗、诸葛靓
上大将军:陆逊、吕岱、施绩
大将军:诸葛谨、诸葛恪、孙峻、孙琳、丁奉
骠骑将军:步骘、朱据、吕据、诸葛诞、张布、朱宣
车骑将军:朱然、刘纂
卫将军:士燮、全琮、滕胤、全尚、孙思、濮阳兴、滕牧
武卫大将军:孙楷
镇军大将军:孙虑、陆抗
镇北大将军:文钦
镇西大将军:陆逊
前将军:吕范、朱桓、唐咨、钟离牧、孙秀
左将军:诸葛谨、朱据、留赞、华融、丁奉、张布
右将军:步骘、潘璋、孙宪孙越、诸葛靓
后将军:贺齐
镇军将军:孙懿、陆抗
抚军将军:步协
征西将军:留平
征北将军:朱然、陆抗、陆凯
镇东将军:施绩、朱琬
镇南将军:吕岱、孙懿、朱异、滕循
镇北将军:孙韶、全绪
安东将军:徐盛
平北将军:潘璋
安南将军:吕岱
威北将军:诸葛恪
★★【三国武将官阶】
大将军战国置,汉因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异,与三公相上下。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外主征战,内秉国政,权势过于丞相。东汉多以贵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司马《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别部司马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从事中郎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右部督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记室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兵曹掾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门下督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护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镇军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镇军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镇军将军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征东将军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北将军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时位次三公,吴蜀亦置。
征南将军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西将军东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东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左将军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右将军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前将军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横江将军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护军将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安南将军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平南将军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征虏将军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后将军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武卫将军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奋武将军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建威将军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振威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军祭酒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昭德将军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魏置,为第五品
建武将军曹魏置,第五品。
扬武将军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平戎将军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虎威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辅国将军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安远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折冲将军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破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讨逆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荡寇将军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牙门将军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偏将军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平东将军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北将军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奋威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折冲校尉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越骑校尉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督军校尉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赞军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昭信校尉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儒林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军议校尉参议军事的官位。
先登校尉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汉八校尉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中垒校尉,屯骑校尉。
西园八校尉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
皇帝以及文官不算…度…
(不同时期人物不同,以下举例说明)
东吴:
最高军政长官吴侯孙权
兵马大都督周瑜
兵马副都督程普
上将黄盖
中郎将甘宁太史慈等
校尉陈武董袭等
还有一些职位都是些无名小辈,不问提了
在将军中,一般的排名是这样的:大将军,骠骑将答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杂号将军。
其实在东汉(三国之前),太尉内是掌全国军事行政,以下才有
大都督
副都督
都护
卫将军
镇军大将军
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左将军
右将军
前将军
中郎将
军师将军
先锋将军
偏将军
奋威校尉
折冲校尉
祭酒
旗门
骁骑
小校
而这些在三国时期部容分仍沿用,不过东吴就没有太尉这等官级
统辖军队的将军在两汉一般不常置,掌征伐背叛,非常尊贵,权臣常以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重号将军辅政。东汉中前期,度辽以及其它杂号将军皆秩二千石,与郡太守地位相等,除度辽外,其它杂号将军一般事罢即撤。将军既贵重,后来许多文职官僚也常常加重号将军,不统辖军队,只是作为殊荣而加赠。
将军地位尊贵,与将军号少且不常置有关,但更主要是跟秦汉以来社会具有浓厚尚武精神有关。许多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也常因此自称将军,如黄巾的天公、地公、人公将军。东汉末,各割据势力无将军之号则不显其重,其中,朝廷封赠将军比私署贵重,其它军职也如此。
汉代以“若干石”构成十七、八级的禄秩等级,中郎将、校尉、骑都尉、郡都尉禄秩均为比二千石,禄秩相当[2]。随军队规模逐渐扩大,以及军旅常设,原来的军职明显不足,因此,杂号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逐渐增多,而军事指挥体制上的需要也将各种军职按照一定等级排列起来,这些趋势由地方开始,最终在建安年间由曹操通过汉王朝中央集其大成,并系统化、制度化。
黄巾起义始,几位汉朝将领都以中郎将、持节之职带兵镇压起义军,象曹操以骑都尉之职归左中郎将统辖,再如董卓与关东军战,部下也是以中郎将指挥校尉。这些都说明中郎将地位已经渐渐升高,位在校尉、都尉之上。
初期,增设的军职主要是杂号中郎将、校尉、都尉,杂号将军还是很少,因为许多割据势力首领自身也才是杂号将军,例如孙权长期都是以讨虏将军割据江东,赤壁战后,刘备方表权行车骑将军;而曹操在建安前也长期为杂号将军。到了建安后期,杂号将军增多,两汉比较久远的杂号将军,如四征、伏波、度辽等,地位也比后设的尊贵,例如夏侯敦曾以伏波将军都督二十六军,夏侯渊以征西将军坐镇关中、汉中。而征镇安平等将军号,随着曹魏都督制的建立,地位也逐渐升高,而原本尊贵的前后左右将军地位则逐渐下降,不过这已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总之,直到东汉结束,将军号虽然开始增多,但是将军职位还是为时人所重,不单重号将军,杂号将军的地位也依然很高。
建安年间,曹魏(以下均指建安年间的曹操军队)的军职升迁制度如下:
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应该就是杂号将军之末,但与其它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
三国武将官职
大将军战国置,汉因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异,与三公相上下。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外主征战,内秉国政,权势过于丞相。东汉多以贵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司马《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别部司马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从事中郎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右部督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记室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兵曹掾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门下督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护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镇军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镇军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镇军将军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征东将军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北将军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时位次三公,吴蜀亦置。
征南将军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西将军东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东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左将军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右将军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前将军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横江将军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护军将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安南将军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平南将军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征虏将军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后将军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武卫将军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奋武将军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建威将军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振威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军祭酒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昭德将军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魏置,为第五品
建武将军曹魏置,第五品。
扬武将军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平戎将军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虎威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辅国将军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安远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折冲将军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破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讨逆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荡寇将军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牙门将军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偏将军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平东将军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北将军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奋威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折冲校尉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越骑校尉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督军校尉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赞军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昭信校尉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儒林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军议校尉参议军事的官位。
先登校尉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汉八校尉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中垒校尉,屯骑校尉。
西园八校尉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
骠骑、车骑大将军和大将军比起来,大将军是最大的,而且会在大将军前加封号,位同三公。
四征、四镇、四平、四安大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比起来前将军是最大的官职。
三国武将官职大全
武将官职:大将军: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
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
有长史、司马。骠骑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
将军。车骑将军: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卫将军: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中郎将: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
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
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
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军
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
、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
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四军将军: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
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卫将军之下。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四征将军之下。四安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公,
在四镇将军之下。四平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四安将军之下。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
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都督:
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为军事
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
大。上大将军:
孙权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杂号将军:
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
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杂号将军之一。魏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
师,蜀国也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
为中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
号。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杂号将军之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兵。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
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监军(中监军):
监督、巡查军队之职,有时也以军师或军司兼其职。奋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担任此官职者,相当于各路军队中的总监军。东汉末年,
各路诸侯打董卓时,以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都护将军(都护):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骁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越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伏波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厉锋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中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武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荡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讨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灭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游击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折冲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虎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平狄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横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捕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破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讨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平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扬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振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职。奋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建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宣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讨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立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中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振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扬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建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绥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昭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冠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翊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镇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副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绥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抚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建信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秉忠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昭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昭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怀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兴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辅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镇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绥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忠节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抚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奉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安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威烈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扶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安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抚边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辅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绥南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横江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别部司马:
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牙门将军(牙门将):
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
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偏将军:
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裨将军:
最低一级将军名号。门下督、帐下督:
蜀国将帅手下直属部队的低级将领。
《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某一官职“金印紫绶,掌武事”。该官职应当是 A.廷尉 B.太尉 C.丞相 D
B
试题分析百:A为九卿之一。掌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C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度事;D负责监察百官;B掌管军事,符合题意。
点评:中国的君主专制、西方雅典民主制,是古代人类文明的两种范式,对近现代的中国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问故在新课标地区高考试题中涉及本专题的内容特别多,如2008年21道选择题答、2009年20道选择题等。从题型上看,对本部分内知识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但亦不排除中国古代史部分的主观题;从内容上容看,多是君主专制、雅典民主制与罗马法形成演进过程中关节点
自古有:带金佩紫 、黄旗紫盖 、金印紫绶 ,有身居高官显贵之说,又有紫气东来吉祥之意,从何寡
紫色在基督教中,代表的意义是哀百伤。带有一种怀情不遇和被爱情抛弃的伤感。所以寡妇色实际上是一种西方的颜色观点度。
不过总的来说,颜色这种东西,还是看个人内爱好,毕竟东西方传统都不一样嘛。比如红色,在中国一直是喜庆容的颜色,在西方就不一样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