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
1、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礼部侍郎于邵。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崔元翰是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全唐诗》存其诗七首。
2、武翊黄,字坤舆,官大理卿。府选为解头,及第为状头,宏词为敕头,时号武氏三头,生卒不详。唐官方正史记录其人其事甚少,吾在这里为其扶位正名。
3、张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张荐之子,深州陆泽(河北深县)人,元和九年(814年)状元及第。生卒不详,流传诗作17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4、孙何(961-1004年),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汉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英年早逝。著有《驳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传世。
5、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谥号文正。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官至宰相,为宋仁宗时名相,智除丁谓,政绩卓著,著有《王文正公笔录》传世。
扩展资料
以清代为例:
1、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
2、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3、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殿试则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士,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一、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共有21人三元及第,他们是文科17位:
1、唐朝:张又新、武翊黄、崔元翰;
2、宋朝: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
3、金朝:孟宋献;
4、元朝:王宗哲;
5、明朝:黄观、商辂、李骐;
6、清朝:陈沆、钱棨、陈继昌。
二、历史上也出过四位“武三元”。
1、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连中武科三元,官拜参将,辅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战争中屡建战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纪念。
2、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3、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4、清朝乾隆年间顾麟,曾中乾隆壬申榜顺天乡试解元,后连捷为甲戌科会元。乾隆十九年九月,顾麟又在天下数以百计的贡士中独占鳌头,中武状元,授头等侍卫。
5、连中三元,意思是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主要意思是一个人身兼解元、会元、状元。具体是全省第一,全国第一,皇帝心中第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连中三元
历史上连中三元的有:
1、张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人,张荐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初应“宏辞”第一,又为京兆解头,元和九年状元及第,时号为张三头。
2、崔元翰,名鹏,字以行,唐博陵安平人。唐德宗建中二年辛酉科状元及第,而且是连中三元,历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
3、孙何,字汉公,北宋汝州人,北宋文人。年四十四岁,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
4、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北宋名相。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
5、宋庠,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天圣二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之人。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6、杨置,约宋仁宗皇佑中前后在世,少有隽才,庆历二年,举进士,试国子监、礼部,皆第一。
7、王岩叟,字彦霖,宋朝状元,书法家,论著家,朝廷重臣。一生才华横溢、刚直不阿,政绩卓著,建树颇丰。著有《易诗春秋传》《韩魏公别录》。传世墨迹有《秋暑帖》、《与知府安抚左丞资政札》、《尺牍》等
8、冯京,字当世,北宋大臣。宋仁宗皇祐元年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
9、孟宋献,金世宗大定三年癸未科状元。高中后不久,因母亲病逝,哀伤过度,在服丧期间病逝于家。
10、王宗哲,字元举,中山无极人。元至正八年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11、黄观,,字澜伯,又字尚宾,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
12、商辂,,字弘载,号素庵,明朝名臣、内阁首辅。于宣德十年乡试、正统十年会试及殿试均为第一名,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之人。
13、钱棨(qǐ),原名起,后因避唐代诗人钱起同名,遂改为现名“棨”,字振威。乾隆四十四年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乾隆四十六年得中第一名会元,同年紧接着在殿试中又摘得状元桂冠,从而成为清代第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
14、陈继昌,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清嘉庆二十五年状元,他是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三元,科举名词。明代科举制度中童生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凡名列第一者,称为案首。一人连得三案首为小三元。连得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者为大三元。
扩展资料
科举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进士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10、生员
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连中三元”是古代读书人毕生之夙愿,历史上“连中三元”者,版本不同,数量不一。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确切人数应是21位,其中文状元17人,武状元3人。
唐代:崔元翰、武翊黄、张又新
宋代:孙何、王曾、宋庠、杨寊、冯京、王岩叟
辽代:王棠?????????金朝:孟宋献????????元代:王崇哲
明代:黄观、李骐、商辂
清代:陈沆、钱棨、陈继昌
武状元:尹凤、王名世、王玉壁、顾麟
扩展资料:
连中三元出自明·沈受先《三元记·格天》:“玉帝敕旨:谪下文曲星君与冯商为子,连中三元,官封五世。”
主要意思是一个人身兼解元、会元、状元。
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殿试则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士,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连中三元
唐朝的张又新、武翊黄、崔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李骐。
清朝的钱棨、陈继昌。
连中三元,读音liánzhòngsānyuá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主要意思是一个人身兼解元、会元、状元。具体是全省第一,全国第一,皇帝心中第一。
拓展资料
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
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殿试则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士,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武三元: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三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连中武科三元,官拜参将,辅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战争中屡建战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纪念。
其二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三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历史上连中三元的有哪些人?
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共有17人连中三元,也就是三元及第,他们分为是文科和武科两个类别。
文科的15位分别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知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3位“武三元”。
第一位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连中武科三元,官拜参将,辅于大逑道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战争中屡建战功。如今的南京“三元巷”就是版用来纪念他的。
第二位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
第三位是清朝顺治年间的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权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称赞他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是什么?
点击关注我与你说壶阅读精选文章
三元;“元”本意“始”。农历正月初一为年、季、月之始。古称为三元。
三元也指事物,如三元归一是说眼、耳、意念。三元之气是说天、地、水。三元为本是说精、气、神。连中三元是说解元、会元、状元(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三元及第是说状元、榜眼、探花(殿试的前三名)。
什么是连中三元呢?
科举制度,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延续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
明清时代,科举考试分为4级,分别是:
童生可以参加院试(在县府举行),考取的称为“生员”、“相公”或“秀才”。
生员可以参加乡试(在省城举行),考中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可以参加会试(在京城礼部举行),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贡士可以参加殿试(在皇庭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考中的人称“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合称“三鼎甲”。微微号:mxzs166
三元壶有什么寓意呢?
以说:元与圆,壶型以圆为主,多圆相叠加,渐次高升,寓意连升三级。二说:壶身、内胆、壶盖,共3件组成,三说:祝福吉祥。寓意:连中三元。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感谢阅读!
古代的连中三元 指的是什么啊?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一个考生只有在这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即“解元”、“会元”、“状元”三顶桂冠为同一人摘取,才能称为连中“copy三元”。
想想全国多少人才在竞争,再有才华的考生也很难保证每考皆榜首啊,只要有一次考个第二,就不是连中“三元”了。
扩展资料:
状元是知中国科举金字塔的顶尖人物,就是进士的第一名。考中状元就意味着“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三年中只产生一名状元,可见考取状元是相当艰难的。
倘若没有超人的才华、坚强的毅力、健康的体魄,高中状元是不可能的。从隋代到清朝的1300多年科举史里,共产生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82名。
而能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蝉联第一,“连中道三元”的,更是凤毛麟角。“连中三元”是古代读书人毕生之夙愿,历史上“连中三元”者,版本不同,数量不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百是古代科举的说法.
古代想要参加科举就必须经过3场考试: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最低级的度.一般每个读书人问都能参加.如果考中了就叫"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叫"解元"
所有举人可以去当时的首都参加会试,只有举人能参加.考中了就叫答"贡生""贡生"中的第一叫"会元"
所有的贡生又可以当着皇帝的面考试,叫殿试.殿试只有"贡生"能参加.考中了就叫"进士版"第一就叫"状元"
所谓的"连中三元"就是在乡权试会试殿试中都得第一.
Ps:这种人.很好很强大=.=~``
连中三元第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这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度,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殿试则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生,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
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
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二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王曾是北宋名臣,相传其父见破旧经籍,必加整修,片言只字,不敢丢弃。一晚,孔子托梦给他:“你如此敬惜我的书,我让曾参投胎做你的儿子”。未几,夫人果有身孕,生下一儿,因取名为曾。二十出头的王曾在乡贡考试中名列第一,即所谓“解元”。此后,被推荐进京,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再居榜首,称之为“会元”。接下来,还有一扬由宋真宗亲自出题的殿试,题为《有教无类赋》。王曾交卷后,其中有“神龙异禀,犹嗜欲之可求;织草何知,尚薰莸而相假”等警句,甚得皇帝激赏,擢为第一名,这样,青年王曾便成为宋朝开国以来第一个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的“三元”,攀登到了科考金字塔的塔尖上。
捷报传回王曾的故乡,官民俱引为千载难逢的荣耀。青州知州特地去他的故里,给挂上“三元坊”的金匾。好事者则绘以桂圆、荔枝、核桃各三枚合成的纹图,取圆谐“元”,而寓三数,意为“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的意思是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传统寓意纹样。用荔枝、桂圆和核桃各三枚表现,因这三种果实都为圆形,取其“圆”与“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准三个辟铜钱或三个元宝米表示。寓意“连中三元”。清代科举制度,分三级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街,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
“连中三元” 的“三元”是哪“三”元
连中三元即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
一,解元:乡试三年一次,考试地在省府,考生为省府内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的人则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便为“解元。
二,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第一名便为“会元”。
三,状元:经皇帝殿试,通过殿试的叫进士,进士里边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便为“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古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三年中只产生一名状元,可见考取状元是相当艰难的。
扩展资料:
状元产生“五步曲”
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
一,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二,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三,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元。
四,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五,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差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连中三元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古代高考历时九天七夜号舍中吃住失火不开锁
“连中三元”源自封建科举考试。乡试是省城主持百的考试,考中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度考中称“贡生”,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称"进士”,第一名为“状元”或“殿元”。
拓展: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得第内一名,就是“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实施的1300年中,连中三元的只有17人。
出自于明·沈受先《三元记·格天》:“玉帝敕旨:谪下容文曲星君与冯商为子,连中三元,官封五世。”
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一语源于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度经过长期演变和改革,逐步固定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的形式。乡试由各省复在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制考中的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
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知自然是“连中三元道”了。据统计,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实行的1300年中,连中三元的只有17人。清代长洲人钱柴,在乾隆年间连获乡、会、殿试第一名,乾隆爱才,亲赋“三元诗”纪瑞致贺。
“连中三元”一语由此而来。
殿试考中称为“甲榜”。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明清两朝都有数人是连中三元。
==
科举制度各朝均有不同,明清的科举制度基本相同,而我们现在常知的亦是明清科举,所以这里亦明清科举为例进行解释:
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和考试程序大体是一致的,其中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和会试与殿试。不过,在院试之前,还要经过县试和府试,可以看做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
县试和府试分别由本县知县和知府主持,府试及格者称为“童生”。清朝的县试多在二月举行,府试多在四月份举行。
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又可以称学台、宗师。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岁试的基本任务是:第一,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第二,对原有的秀才进行甄别考试,按照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奖惩。童生通过岁试,就算是“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明清时期,通常在乡试之年的七月,还要在省城集中举行一次科试的补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参加科试的人,可乘机来补考,叫做录遗。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明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乡试榜为“桂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也叫乙科。考中了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试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任。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这个等级对于以后授予官职有重要关系。殿试在四月份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都只考策问一场。出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殿试考中称为“甲榜”。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明清两朝都有数人是连中三元。
按照清朝制度规定,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最后根据贡士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再根据录取等确定授予的官职。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后按惯例可以立刻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不再参加朝考。凡殿试二甲第一名的传胪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要到翰林院任职。
秀才是否有资格进京赶考?
科举制度的等级性十分严格,必须按部就班,不允许越级,也就是说仅仅通过院试的秀才不能参加会试,也就无所谓进京赶考了。只有通过乡试的举人才走上这一级“阶梯”。
至于“研究生”相当于古代的什么学历?
现在我国的考试等级和古代的不同,现在的考试只分三个等级,小考(小学升初中)、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虽由国家统一管理,但除了政治和外语外,不统考,不统招,由学校自由把握,所以不列入其中)而古代却试四个县试和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从组织的角度来对比参考。
小试相当于明清的县试和府试,由县里组织,过了这关就可以成为“童生”了;中考则相当于院试,由省府组织,中者为秀才;而高考则相当于乡试,由国家组织,中者为举人。如果说研究生属于那个等级的?那肯定是在举人之上,只有贡士或进士了。
连中三元是什么???
连中三元,读音liánzhòngsānyuá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主要意思是一个人身兼解元、会元、状元。具体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
用荔枝、桂圆和核桃各三枚表现,因这三种果实都为圆形,取其“圆”与“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准三个辟铜钱或三个元宝米表示。寓意“连中三元”。
清代科举制度,分三级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衔,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
扩展资料
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不多。这与科举考试的制度有关,因为科举本身就是典型的应试制度。首先考试的范围很窄,就在四书五经里面;其次考试的方式很古板,例如写八股文,论文的格式,写法都定好,写文章的时候千万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朝嘉靖(1522年至1566年)年间,在明瓦廊旁边的这条小巷子里,出过一个名叫尹凤的小孩子,从小失去父母,成了孤儿。虽然名叫凤,却是个自强自立的男娃。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23岁的尹凤夺得丙午科武举乡试第一名,第二年又成为丁未科武举会试第一人,因为当时还没有武举殿试,所以会试第一名即被赐为武状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连中三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