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徭薄赋和轻摇薄税有什么区别?
轻徭薄税是一个成语,读音是qīngyáobáoshuì,犹言轻徭薄赋。释义:减轻知徭役,降低赋税,出自《汉书·昭帝纪》。
轻徭薄赋是我国历代相沿的轻税的财政思想。春秋时,晋文公(公元前636—前628)图兴道霸业,提出“薄敛”(《国语·晋语》)的施政措施;晋悼公(公元前573—前559)恢复晋国霸业时,也把“薄赋敛”当作重要的施政措施。回后来,晏答子也主张“薄敛”(《左传》昭公二十年),先秦诸家普遍主张“薄赋敛”。但是,各自的出发点又不完全一致。孔子反对重课,主张“敛从其薄”。是用以攻击鲁国季氏的赋税改革。
轻徭薄赋能解释什么意思
成语轻徭薄赋
发音:百qīngyáobófù
解释:轻、薄:减少,量小。徭:徭役。赋:赋税。减轻徭役,降低赋税。同“轻繇度薄赋”。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昭知帝纪》:“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道赋,与民休息。”
事例:治黄河修漕运,~修明政治,抚有华夏九州六十一载,算得上明君主,功盖唐宗宋专祖。
反义词属:横征暴敛
以上信息来自百度百科望采纳。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73256.htm
历史上的“轻徭薄赋”政策的问题?
轻徭的意思是减少服徭役的时间而不是减少服徭役的人数。
薄赋表面百上看是少收税了,但在汉初实行的时候却是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汉高祖时期的田租的十税一,就是田地出产的1/10作为度田租上交。
文景时期的田租为三十税一知,就是田地出产的1/30作为田租上交。
人民服徭役的时间减少,而且税收的少,会大大提高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农民有大量的时间去种田,自然土地上作物的产量会道大大增加,表面上是少收了,但是总产量增加了,收上来的东西并不会减少太多。
同时实行“轻徭薄赋”,是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人民不会因版为负担沉重的徭役和田租而隐瞒人口数量,在籍的人口多了权能收税的人也就多了。财政收入不会少多少的。
秦朝因不恤民力,社会经济破产,二世而亡。汉初,惩秦之失,与民休息。所以“轻徭役。”秦始皇推动了许多大型公共建设–修宫室、修驰道、修水利、修陵墓、修长城,每一样工程动辄都是几万人、几十万人修个几年、几十年,据考证,修宫室用了七十万人,筑陵墓用了八十万人!秦朝的青壮年男子,几乎不是在打仗就是盖这个盖那个,于是人们不是想逃跑就是想改朝换代。
徭役、赋税太重的时候,人民往往选择逃跑。每朝每代末年几乎都会上演“逃人”戏;于是反而征不到税。但是逃跑抓到了是要罚的,也就是说,犯罪有“犯罪成本”,这个必须事先估量一下。徭役,从周朝开始就是成年男子每年须尽的义务,而文帝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如果徭役、赋税轻了,百姓也不必想着逃税、逃徭役,征收的基础扩大,国库就充实了。赋税方面,汉制,什五税一,有时减半征收,则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除民田租,至景帝元年才开始收半租;期间十一年“没有征过税”,为历史上仅见!
另外,文帝的量入为出也是为什么国库充实的重要理由。他减少收税,自己也少花钱。历史上,文帝的简朴是出了名的。他自己吃穿都尽量撙节,也规定皇室成员“衣裾不得拖地”(以免磨损)。
汉初奉行黄老的“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文景二帝可说是深明个中三昧!
轻徭役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抄也就是缩短兵役之类的保证了农业生产…薄赋呢可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务农积百极性…其实这些休养生息政策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安抚人民的…人民生活度好了…轻松了…创造的财富就多了…其实汉虽然农业赋问税减少了…但是增加了好多乱七八糟的杂税…答也加重了人民负担…个人见解啊…
唐太宗轻徭薄赋具体些的内容
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李世民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君臣和谐,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唐朝全面实行庸法,农民交纳一定量的绢、布,便可代替力役,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不误农时。唐大宗一copy再推迟修复洛zd阳宫殿,其他建造也较少,使力役减少。唐朝的租调较隋为轻,遇到灾荒,规定可以减收租调,这就是“轻徭薄赋”。
什么叫“轻徭薄赋”?
发音:qīngyáobáofù
解释:减轻徭役,降低赋税。同“轻繇薄赋”。
出处:《汉书·昭帝纪》:“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事例:治黄河修漕运,~修明政治,抚有华夏九州六十一载,算得上明君主,功盖唐宗宋祖。
典故: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减轻人民徭役和赋税负担的财政思想。轻徭薄赋思想在春秋前期就有出现。晋文公(公元前636~前628在位)为图霸业,曾提出“薄赋敛”(《国语·晋语》)的政策。后齐国晏婴也力主“薄赋”。孔丘反对重税,主张“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提出十取其一的薄敛政策和民富自然国富的观点。战国时期的孟轲把薄赋敛作为王政的重要内容。荀况则较明确地从生产角度出发,主张“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荀子·富国篇》)。唐代哲学家李翱则从富国、安民、重本的角度阐述轻徭薄赋的主张,认为“重敛则人贫,人贫则流者不归,而天下之人不来”。只有轻徭薄赋,人乐其生,居者不流,而流者日来,才能“土地无荒,桑柘日繁。人日益富,兵日益强”(《平赋序》)。也就是认为,轻税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可以鼓励百姓从事生产,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轻徭薄赋的财政思想,历来为儒家奉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既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又符合小土地所有者的愿望。征调不苛重,不会激发矛盾,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且轻徭薄赋,农民负担不过重,则易于附着于土地;人口增加,生产发展,可以安居乐业。但在封建王朝统治之下,轻徭薄赋的政策,往往只是在统治阶级夺取了农民革命果实,建立起新王朝的初期,一度付之于实施;而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财政收入增加,贪欲也随之增加,代之而来的则是横征暴敛。农民最终并享受不到轻徭薄赋带来的利益。
成语轻徭薄赋
发音qīzdngyáobáofù
解释减轻徭役,降低赋税。同“轻繇薄赋”。
出处《汉书·昭帝纪》:“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内。”
事例治黄河修漕运,~修明政治,抚有华夏九州六容十一载,算得上明君主,功盖唐宗宋祖。
秦朝轻徭薄赋是什么
轻徭薄赋是我国历代相沿的轻税的财政思想。春秋时,晋文公(公元前636—前628)图兴霸业,提出“薄敛”(《国语·晋语》)的施政措施;晋悼公(公元前573—前559)恢复晋国霸业时,也把“薄赋敛”当作重要的施政措施。后来,晏子也主张“薄敛”(《左传》昭公二十年),先秦诸家普遍主张“薄赋敛”。但是,各自的出发点又不完全一致。孔子反对重课,主张“敛从其薄”。是用以攻击鲁国季氏的赋税改革。
孔子到齐国去,经过泰山旁,听见一位妇人在野外痛哭失声,十分悲哀。孔子伏身车轼倾听,然后说,她的悲哀,好像忧虑很深重啊!于是派子贡前去探问。妇人说:是啊,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子贡说,你为什么不搬走呢?妇人说:这里没有苛政啊!子贡回来后,告诉孔子。孔子说,你们懂得吗?苛政猛于虎呀!
“苛政”是指繁重的税赋,和严苛的法令。“赋,敛也。”[《说文》]“赋”就是收敛钱财。“赋,税也。”[《广雅》]税赋是管理国家的标志。“畿方千里,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刑法志》]什么时候开始有赋税的?“厥赋惟上上错。”[《书·禹贡》]应该在大禹的时代就开始收税赋了。“赋者,税敛之名,往者洪水为灾,民皆垫溺,九州赋税盖亦不行,水灾既除,土复本性,以作贡赋之差,故云‘赋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尚书正义·禹贡第一》]
国家有开明的政治,征收税赋,负担劳役,都在合理的程度。“古者十税一。多于十税一,谓之大桀小桀;少于十税一,谓之大貊小貊。”[《尚书大传》卷四]“十税一”就是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纳税金。《汉书·食货志》规定:“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岁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应该说这样的税赋还是轻的,合理的,负担得起的。“貊”是一种贪吃的野兽。所谓“大貊小貊”,就是贪吃的“大吃货”和“小吃货”。税收过少,入不敷出,供应不足,不能满足食物需求,就会出现财政危机的情况。但是税赋又不能过重。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孟子.尽心下》]如果弄得百姓宁愿死于老虎之口,也不愿意到苛捐杂税繁重的地方去生活;如果治国者横征暴敛,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必然失掉民心。“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如此就是“大桀小桀”。“桀”指夏桀,就是暴君。如果赋税过重,弄得老百姓没有了生路,那就是“大暴君”和“小暴君”。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培养民力,富民强国是为治国上上策。否则“乱政亟行,所以败也。”[《左传·隐公五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