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含义。
背景:
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
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高潮。
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下的广大亚非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战争、起义和抗争等不同的方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垄断和控制的世界体系。
走上了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道路。独立后,这些具有共同的命运、面临共同任务的国家,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经验。
相互探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彼此产生一种共识,这就是要加强亚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万隆会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召开的。
含义:
同指: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异指:社会制度。
扩展资料:
意义:
“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背后故事:
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是周恩来的创新,万隆会议的精神最终导致了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指出,亚非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经济上还很落后,因此这一地区的国家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独立,同时还要求经济上的独立,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争取完全独立。
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亚非国家之间就应该求同存异,不要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分裂。
以“求同存异”原则协调人际关系。周恩来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大师,最善于利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化解周边的人际矛盾。
早年在南开学校上学时,《同学录》中对他有这样一段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他曾深有感触地说,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由于成功地将“求同存异”融入到主体自我意识之中。
虽然他在为人处事方面原则性很强,但给人更多的却是和蔼可亲的形象,使得他在压力之下能够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赢得全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是周恩来辩证思维方式的实践范例。
纵观周恩来革命和执政生涯,他始终不渝地倡导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在尖锐的矛盾中求同、在对抗中寻求非对抗因素、在适当的条件下恰当地存异。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他是调和主义者和折衷主义者。在“求同存异”思想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周恩来注重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寓刚于柔、融韧于忍。
刚强而不固执偏激,平和而不失原则分寸,具有外圆内方的政治人格品性。而这一根本特点,正是从“求同存异”思想中折射出来的周恩来辩证思维方法之要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周恩来率团参加提"求同存异"促成共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隆会议
(1)背景:①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②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百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③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度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2)含义:同指:①共同版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②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权济的任务;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异指:社会制度
有关朋友之间互相包容求同存异的名言警句诗句
1、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纪伯伦
2、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贝尔奈
3、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高尔基
4、真正的友谊总是预见对方的需要,而不是宣布自己需要什么。——莫洛亚
5、意见和感情的相同,比之接触更能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这样子,两个人尽管隔得很远,却也很近。——柴可夫斯基
6、朋友交好,若要情谊持久,就必须彼此谦让体贴。——乔叟
7、建立和巩固友谊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互相信赖地闲谈心事与家常。——约翰·洛克
扩展资料
互相包容,求同存异的含义
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包容指容纳;即指宽容大度。语出《汉书·五行志下》:“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互相包容指的是彼此容纳。
求同存异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求同是让彼此间更加的亲近、友善,存异是让彼此间更加的宽容、尊重。出自《礼记·乐记》。
包容是一门学问,学会包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乐!这门学问,是来自内心“慈悲喜舍、善良仁爱”的自然流露!
因为存在共同性,所以能够增加之间的亲切感,接受相异性,是一种道德的宽容,以及相互间的尊重。但是只强调共同性,会让之间的关系变得恣意随便;只在意相异性,就会让关系变得疏远。所以,在社会文化中的“求同存异”是最为中庸的处世态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相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求同存异
1、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高尔基
2、周围都有好朋友的人,比四面楚歌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卡内基
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晋·葛洪
4、志道者少友,逐利者多俦。——汉·王符
5、知道危险而不说的人,是敌人。——歌德
6、真正的友谊总是预见对方的需要,而不是宣布自己需要什么。——莫洛亚
7、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美国
8、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头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相互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别林斯基
9、丈夫会应有知已,世上悠悠安足论。——唐·张谓
10、在紧急时舍弃你的朋友不可信赖。——伊索
11、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唐·孟浩然
12、有朋友的人像平原一要宽广,没有朋友的人却像窄狭的手掌。——蒙古族
13、有了朋友,生活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一个人活着是为了朋友;保持自己生命的完整,不受时间侵蚀,也是为了朋友。——罗曼·罗兰
14、阴险的友谊虽然允许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却要剥夺掉你的珍宝——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纯洁的爱!——别林斯基
15、意见和感情的相同,比之接触更能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这样子,两个人尽管隔得很远,却也很近。——柴可夫斯基
16、选择朋友要慢,改换朋友要更慢。——富兰克林
17、行同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淮南子
18、信赖一个人之前,先同他一块儿吃掉一大堆盐。——佚名
19、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贾谊
20、我们想的是如何养生,如何聚财,如何加固屋顶,如何备齐衣衫;而聪明人考虑的却是怎样选择最宝贵的东西——朋友。——爱默生
21、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柏拉图
2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23、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晋·傅玄
2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
25、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
26、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蒲松龄
27、是所有人的朋友,对谁也不是朋友。——波兰
28、世界上用得最普遍的名词是朋友,但是最难得到的也是朋友。——法国
29、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韩愈
30、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鲍溶
31、如果要了解一个人,就看他的朋友。——蒙古族
32、仁爱的话,仁爱的诺言,嘴上说起来是容易的,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见朋友的真心。——克雷洛夫
33、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汉·李陵
34、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
35、人生最美丽的回忆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林肯
36、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37、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马克思
38、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鲁迅
39、怯懦的人,会把朋友送给刽子手。——罗曼罗兰
40、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41、朋友交好,若要情谊持久,就必须彼此谦让体贴。——乔叟
42、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你有伤心事,他也哭泣,你睡不着,他也难安息;不管你遇上任何困难,他都心甘情愿和你分担。——莎士比亚
43、朋友的一拳,胜过敌人的一吻。——非洲
44、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45、没有一个朋友的人不是一个完全的人。——法国
4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战国)庄子
47、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逊志斋集》
48、金质礼品会断送友谊。因为赠礼者也许的确会忘记自己的概举,但受礼者却永远会感此厚恩。——威·史密斯
49、交一个读书破万卷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格言联璧》
50、交朋友要交有义气的人,正如聪明的医师治病前必须切脉考察病根,交朋友也必须考查对方的品德,否则是危险的。——伊本·穆加发
51、建立和巩固友谊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互相信赖地闲谈心事与家常。——约翰·洛克
52、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倒并不显得像朋友。——希腊
53、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一同和你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54、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55、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宋·文天祥
56、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莎士比亚
57、敌人的笑脸能伤人,朋友的责难是友爱。——苏联
58、待人公正:不以不端的行为或者办事不诚实去伤害他人。——富兰克林(美国)
59、把痛苦告诉给你的知心朋友,痛苦就会减掉一半;把快乐与你的朋友分享,快乐就会一分为二。友谊的作用就是这么神奇!——培根
60、爱朋友,喜欢朋友,用诚意去对待朋友,但不要依赖朋友,更不要苛求朋友。能做到这几点,你才可以享受到交友的快乐。——罗兰
健康幸福
胡秉言
健康是每个人最大的财富,
婚姻是家庭的最美音符。
儿女是父母最大的骄傲,
和谐是百年中最美幸福。
身体健康方能长命百岁,
相敬如宾方能举案齐眉。
紫燕绕梁方能其乐融融,
相互包容方能门庭生辉。
历史: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同”是什么,“异”是什么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求同存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认识问题、解决矛盾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原理的具体体现。
同就是普遍、共性的一面,异是指特殊、个性的一面。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求同就是努力去寻求、扩大双方的共同点,存异就是正视并允许双方有一定的个性存在。
二者是统一的。一方面,求同是存异的目的。另一方面,存异是求同的条件。那种不允许任何个性存在的所谓求同只能导致不平等的强权政治,最终只能是进一步扩大差异,实现不了求同的愿望。
周恩来在其外交生涯中首创求同存异的方针,并在新中国的外交实践中多次加以强调和实行。正如他自己所说:“为有利于导致纠纷的解决,有利于团结,为致力共同事业的合作开辟道路,求同存异应是最好的选择。”
扩展资料
1955年,在躲过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后,周恩来不畏艰险出席万隆会议,再次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折冲樽俎、协和万邦的外交艺术,数次力挽狂澜,将会议一步一步引向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精神的胜利。
会议之中彰显伟人气魄三次力挽狂澜
第一回合:伊拉克代表首先发难,总理发言掷地有声。
在万隆会议召开之初,总体上还是倾向于亲善和合作。但是好景不长,这种和谐的局面在第一天会议快要结束时被打破,伊拉克的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开始疯狂地攻击共产主义。他宣称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股扰乱和平和和谐的国际性势力,而第三股就是共产主义。
他声称共产党已经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号召非共产党国家认真对待共产主义危险的严重性。贾马利的发言犹如向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轩然大波。第二天,大会公开发言形式继续急剧恶化。
周恩来当机立断,抓住时机发表了演说,第一句话就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先前紧张的会场气氛一下子松弛了下来,也打破了美国妄图让万隆会议演变为一场意识形态大战的阴谋。周恩来巧妙的语言既申述了中国的立场,又给与会者留下了一种自我克制、通情达理的印象。
最为重要的是,周恩来发言中一贯始终的中心思想———求同存异,实际上为与会国提供了互相合作的基本准则,而这也是后来被称为“万隆精神”的主干。至此,周恩来以他的真诚和机智巧妙化解了第一次危机。
第二回合:锡兰总理节外生枝,周总理机智巧避锋芒。
两天的公开发言结束之后,万隆会议进入秘密会议阶段。这个阶段,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充当了第二次进攻的号手,当时锡兰的反共立场非常极端和强硬。他直截了当地说:台湾应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并建议将台湾置于联合国或者亚洲国家的共同托管之下。
在随后举行的会议上,科特拉瓦拉又公然提出要向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共产主义与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论争眼看就要剑拔弩张了。但是第二天,当科特拉瓦拉一改前一天语调,委婉地说他昨天的发言无意把会议引向分裂。为什么他一夜之间在语气上发生了这么明显的变化呢?
人们注意到,在前一天下午的会议结束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周恩来和科特拉瓦拉才从会议室里并肩走出来。随后周恩来发言称,自己和科特拉瓦拉已经在私下通过交谈彼此取得了谅解,虽然他无法同意科特拉瓦拉新式殖民主义的解释,但他赞赏科特拉瓦拉积极的精神。周恩来就这样化解了科特拉瓦拉所设置的障碍。
第三回合:中立国与结盟国家激烈交锋,周恩来选择时机后发制人。
随后中立国家与亲西方的国家为中立和结盟问题又吵得不可开交,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几乎一言未发,其实他是在冷眼观察,等候时机。
当中立国领导人印度总理尼赫鲁被亲西方国家攻击的异常愤怒时,周恩来不失时机地站了出来,灵巧地避开争论,重申求同存异的主导思想,宽宏大量地建议把有人不喜欢的共处改为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共处,将5项原则改为7项原则。周恩来充满和解精神的讲话再次平息了争论,使误入歧途的会议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试论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三次力挽狂澜
同:指的是有共同的任务,百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度自己的任务。中国和广大知非洲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独道立和民族富强是共同的任务。回
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答。。
同:遭遇相同,面临问题相同。异: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zhidao不同。【意义】“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2]【注释】万隆精神:专是指发展中国家试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西方主宰国际社会命运的精神。[2]同:指的是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属己的任务。[3]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3]
求存同异什么意思
求同存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iútóngcúnyì,意思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求同是让彼此间更加的亲近、友善,存异是让彼此间更加的宽容、尊重。
最早是在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出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因为存在共同性,所以能够增加之间的亲切感,接受相异性,是一种道德的宽容,以及相互间的尊重。
但是只强调共同性,会让之间的关系变得恣意随便;只在意相异性,就会让关系变得疏远。所以,在社会文化中的“求同存异”是最为中庸的处世态度。
1965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大同小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àtóngxiǎoyì,指大体相同,略有差异。
出自:?马南邨《燕山夜话·八股余孽》:“读者总觉得有许多文章,似乎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没有什么新东西。”
示例:你们两个人的观点大同小异,不要再争论了。
反义词:
求全责备,读音qiúquánzébèi。汉语词语,释义: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出自: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示例:80后作家毕竟在很多方面与传统观念有冲突,对于他们的某些过激言论,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最早出自那
“求同存异”出自《论语》,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百小人同度而不和。”求同存异意为,寻求共同处,保存争议点,秉承宽容开放、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内,推动学术的交流和发展,是一种容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求同存异是什么意思?
求同zhidao存异一般指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例句如下:
1、要以求同存异的精神搞好双边关系。
2、交战双方应回求同存异,相忍为国。
3、在这个问题上,咱们求同存异吧!
4、两国领导人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了坦率、认真的会谈。
5、大家在一起工作答,应该互相理解支持,既要强调一致性,也要求同存异。
成语“求同存异知”中的“求”字是寻求的意思,“存”字是保存、保留的意思。该成语的意思是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讲的是不因个别分歧而影响主要方面的求道得一致。有时“求同存异回”也说成“求大同,存小异”。
现在将“求同存异”的意思理解成这样:寻求共同之处,保存有差别的地方,不再强调大同小异。则“求同存异”是一种学习和思维方法。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