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底下三千多弟子的简介
孔门十哲简介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颜回
颜回,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七十二贤之首,十哲之首,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复圣。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闵损
闵损,鲁国人,闵氏,名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高尚。
闵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棉衣填的是芦花。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他被父亲喝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父亲醒悟,想休掉妻子。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
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改编出戏剧《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
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今山东省济南市百花公园内有闵子骞衣冠冢,附近有闵子骞路。另外,在沂水县亦有闵公山,相传是闵子骞当年登高避祸的所在。
冉耕
冉耕,冉氏,字伯牛。中国春秋时代末(前544年~前439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之一,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伯牛与颜渊、闵子骞、仲弓同属孔门十哲的德行科哲人。
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郓侯”,宋追封为“东平公”,后又改称“郓公”。曾任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在患有恶疾时,不愿见人。孔子于其病危时,特地去探望他,从屋外窗口握住他的手,边叹息边说:“死,是命中注定的啊!可是这样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怎么会害这样的病啊!”伯牛的德行,与颜渊、闵子骞等并驾,无怪乎孔子哭说这是天命。伯牛以德行见称于孔子,惜全无事迹可考。仅知其是染患恶疾而逝,可能是染上麻风病。
冉雍
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是冉伯牛的“宗族”,生于不肖之父。为人敦厚、气度宽宏,孔门十哲之一,在孔门以德行著称,早年拜师于孔子,孔子称赞他可以做南面王,《论语》记其名与字11次,《论语》并尊冉雍为孔子四大德行特优之弟子。
仲弓曾问政于孔子,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办事从大体着想,多举贤才。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鲁国季氏的总管
冉求 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多才艺,以政事闻名。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
冉有曾一度因为为季氏征税而被孔子责备,论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氏比周公的嫡裔鲁国还富有,而冉求却为他征更多税。孔子于是向弟子们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击鼓声讨他的罪状,是可以的。仲由 仲由,卞人(卞为鲁邑),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九岁。好勇力,性直爽,多直言。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宰予 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列言语科之优异者。但因刻苦学习而身体虚弱,被孔子称“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杇”,“孔门十哲”之一。
擅长言辞,《史记·仲尼弟子世家》记载他死于齐国的田常之乱。但根据唐代司马贞的《索隐》认为,《左传》中并未记载宰我参与田常之乱的事,参与叛乱的是阚止,阚止的字也是“子我”。
宰予曾与孔子讨论三年丧期的礼制及仁的问题,宰予因反对服丧三年而受孔子批评。
另外,他因“昼寝”而被孔子批评为“朽木不可雕也”,为此一著名成语的来由。孔子曾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不过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对此曾提出不一样的看法,《论语别裁》一书的内容曾认为这话不是孔子在批评宰予,而是告诉其他学生要体谅宰予,不要因宰予的这种行为而对他过度批评。
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端木赐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列言语科之优异者。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于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之间穿梭外交活动,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去世前子贡未能赶到,孔子去世后,子贡守丧六年,为弟子中为孔子守丧最长者。
后世,题辞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常以“端木遗风”等,甚至有人奉之为财神。“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子贡,姓端木,名赐,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子贡经商事有记载。
子贡死于齐国。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言偃 言偃,字子游,春秋末吴国常熟人。小孔子四十五岁。以文学著名,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人,后学成南归,道启东南,对江南文化的繁荣有很大贡献,被誉为“南方夫子”,唐开元封“吴侯”,宋封“丹阳公”,后又称“吴公”。
时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子游特习于礼,在孔门十哲中以文学著名。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孔子曾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17.4)。
子游和子夏同列文学科,文学指诗、书、礼、乐文章而言,所以子游之学以习礼自见,更重要的是他能行礼乐之教。论语中之子游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孔子的说法一方面是惋惜子游大才小用,一方面是对子游能行礼乐表示欣慰。
《论语-论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语译:子游向孔子请问孝道。孔子回答说:“现在一般所谓的孝顺父母,认为只要做到养活父母,就算是尽孝了。如此说来,人饲养犬马等动物时,也一样供给它们食物,如果不以恭敬之心侍奉父母,那和养动物又有何区别呢?”
孔子论孝重在一个“敬”字,养而能敬,才算合了孝的内外之道于一体。卜商 卜商,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孔子说“商始可以言《诗》已矣。”鼓励他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
子夏晚年时,到魏国西河一带教学,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西河地方之人,将子夏作为孔子看待。据云《毛诗》之学,是由子夏传下。门人甚众,《论语》一书疑多出于他和门人手撰。
今人有非议子夏者,大约源于子夏此语:“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按荀子的说法,子夏出生贫穷,约前483年,他来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前476年他受邀赴晋国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了55年书。他生前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春秋时期很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因此他的影响很大。许多后来儒学的经典都被说成是由他流传下来的。
子夏的性格
《荀子》大略篇:子夏家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其性格可见一斑。子夏向志于学,故被孔子誉为文学第一,与子游同列。和子游一样,子夏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
《论语》中子夏曾与孔子讨论《诗》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孔子以为“绘事后素”,子夏发挥夫子之意云“礼后乎?”甚得孔子嘉许。
子夏的勤奋好学,在孔门弟子中亦相当突出,并因此获得孔子的赞赏和鼓励,孔子也尽可能地加以引导和训练,从而使子夏在孔门弟子中似乎是最全面地掌握了乃师的学说。以此而言,孔子去世之后,子夏最有资格统领孔门弟子。然因子夏性格所致,使其与其他弟子不能友好相处。他在孔子去世之后策划推举有若而未果,只好离开孔门,前往他国聚徒讲学。
早在子夏追随孔子问学之前,好谈论别人是非的子贡曾问孔子,“子张与子夏相比孰贤?”孔子答曰:“子张也过,子夏也不及。”又问:“然则子张愈与?”曰:“过犹不及。”孔子的评价耐人寻味。朱熹在注这段话时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遵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孔子也曾当面告诫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其他弟子 曾参,字子舆,南武城人。孔子之孙子思的老师,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宗圣。战国初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的老师。
公冶长字子长,齐国人。器量大,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孔子说:“长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
澹台灭明(前502——?)澹台氏,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人。其年龄“少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孔子四十九岁)。相貌丑恶,孔子薄之。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敢与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其籍贯,文献没有直接的记载,但从《论语·雍也第六》来看,应是武城(今之山东平邑县南)人。
宓不齐(前521?——?)宓氏,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少孔子三十岁”。(《孔子家语》作四十九岁)。做过单父宰的官,有才智,仁爱,孔子赞他是君子。
原宪(前525——?)原氏,名宪,字子思,通称原思,亦成原思仲,宋国人。生于公元前525年,卒年不详。小孔子三十六岁。”。(《孙子家语》作四十六岁)。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一次,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原宪衣着破烂,出来迎接。子贡问:“夫子岂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听后非常羞愧地走了。
南宫适(也作南宫括)南宫氏,名适,字子容,通称南容。(《史记》作南宫括。古读“括,适”同音。)又称南宫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春秋末年鲁国人。生卒年不详。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道:“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晳哀公皙氏,名哀,字季次;一说字季沉。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不详。《史记·游侠列传》说他是“闾巷人也,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据此推测,他出身于平民之家,一生潦倒。家境不富裕。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节做人家臣。孔子特叹赏之。
曾点字子皙,曾参之父。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
颜无繇(颜路)字季路(前545—?)颜氏,名无繇(由),字路,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路者,颜回父。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云:“颜由,颜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学于阙里,而受学。少孔子六岁。”(《孔子家语》作十六岁)。据此推算,颜路生于公元前545年,卒年不详。
商瞿(前522—?)商氏,名瞿,字子木。春秋末年鲁国人。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家语》作三十九岁)。对《易》极有兴趣,得孔子真传。
高柴(约前521—?)高氏名柴,字子羔。亦称子高、子皋、季高。春秋末年卫国人。他以尊老孝亲著称,拜孔子为师后,从未违反过礼节,影响他治理的民众。
漆雕开(前540—?)漆雕氏,名开,字子开《史记·仲尼北子列传》《集解》谓其为鲁国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云:“漆雕开,蔡人。字子若,少孔子十一岁。”(《孔子家语》作二十一岁)。则生于公元前540年。习《尚书》,不乐仕。孔子以是悦之。
公伯寮公伯氏,名寮(僚),字子周。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列为孔子弟子,称“公伯寮字子周”,而且名列第二十四,孔子的重要弟子。
司马耕(?—前481年)司马氏,名耕,字子牛。(朱熹《四书集注》谓名"犁")。春秋末年宋国人。《左传》记载他在哀公十四年去齐,去吴,至鲁时死于鲁国门之外,即公元前481年。
樊须(约前505—?)樊氏,名须,字子迟,通称樊迟。春秋末年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六岁。(《孔子家语》作四十六岁)。曾向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子迟曾问"仁"。孔子答:"爱人"。问智。孔子答:"知人"。
有若(前515—?)字子有,在孔子弟子中,颜渊被尊称为颜子,曾参被尊称为曾子,有若也被尊称为有子。可见其地位不同一般。
公西赤(前509—?)字子华,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巫马施(前521—?)巫马氏,名施,字子期。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1年,卒年不详。少孔子三十岁。(《孔子家语》作四十岁)。
梁鳣(前512?—?)春秋末年齐国人,梁氏,名鳣,字叔鱼。小孔子二十九岁(《家语》作三十九岁)。
颜幸(前503—?)春秋末年鲁国人。颜氏,名幸,字子柳(《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幸”作“辛”)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八岁,生于鲁定公七(前503),卒年不详。
冉孺(前501—?)春秋末年鲁国人。冉氏名孺字子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
曹恤(前501—?)春秋末年蔡国人。曹氏,名恤,字子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
伯虔(前501—?)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伯虔字子析,少孔子五十岁”(《孔子家语》作六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
公孙龙(前498—?)春秋末年楚国人。公孙氏,名龙,字子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三岁。(《孔子家语》作六十三岁)。生于鲁定公十二年(前498)
冉季春秋末年鲁国人。冉氏名季字子产。
公祖句兹春秋末国鲁国人。复姓公祖,名句兹,字子之。
秦祖孔子弟子,字子南,春秋末年秦国人。
漆雕哆孔子弟子,春秋末年鲁国人。漆雕氏,名哆,字子敛。
漆雕徒父春秋末年鲁国人。漆雕氏,名徒父。
壤驷赤春秋末年秦国人。壤驷氏,名赤,字子徒。(《孔子家语》作字子从,古"从"字与徒字相近)
商泽春秋末年鲁国人。商氏,名泽,字子秀。
石作蜀春秋末年秦国人。石作氏,名蜀,字子明。
任不齐春秋末年楚国人。任氏,名不齐。(《孔子家语》作任子齐)
公良孺春秋末年陈国人。公良氏,名孺,字子正。贤而有勇。
后处春秋末年齐国人。后氏,名处,字里之。(《孔子家语》作字里之)
奚容箴春秋末年卫国人。奚氏,名容箴,字子皙。
公肩定春秋末年鲁国人,公氏,名肩定,字子中。(《孔子家语》作子仲)。
颜祖颜氏,名祖,字襄。
句进疆春秋末年卫国人。句井氏,名疆,字子疆。
秦商(前547—?)春秋末年鲁国人。秦氏,名商,字子疆。
申党春秋末年鲁国人。申氏,名党,字周。
颜之仆春秋末年鲁国人。颜氏,名之仆,字叔。
荣祈春秋末年鲁国人。姓荣,名祈,字子祈。(《孔子家语》作子祺。)
县成春秋末年鲁国人。县氏,名成。字子祺。
左人郢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人氏,名郢,字行。(《孔子家语》作子横)。
燕伋春秋末年人。燕氏,名伋,字思。
郑国春秋末年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郑国,字子徒”,《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无郑国,而有“薛邦,字子徒”。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以为“史记》作‘国’而《家语》称‘邦’者,盖(太史公)避汉祖讳而改。‘郑’与‘薛’,字误也”,故郑国与薛邦实为一人。(《孔子家语》作薛邦)。
秦非春秋末年鲁国人。秦氏,名非,字子之。
施之常春秋末年人。施氏,名之常,字子恒。(《孔子家语》作子常)。
颜哙春秋末年鲁国人。颜氏名哙,字子声。
步叔乘春秋末年齐国人。步叔氏,名乘,字子车。
乐欬春秋末年鲁国人。乐氏,,名欬,字子声。(《孔子家语》作乐欣)。
廉洁春秋末年卫国人。廉氏,,名洁,字庸。
叔仲会(前501—?)春秋末年人鲁国人。一说晋人(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郑玄语),小孔子五十岁。(《孔子家语》作六十岁)。一说鲁国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叔仲氏,名会,字子期。
狄黑春秋末年卫国人。姓狄,名黑,字皙。(《孔子家语》为字皙之)。
孔忠春秋末年鲁国人。孔氏,名忠。。(《孔子家语》为孔弗字子蔑)。
公西舆如春秋末年鲁国人。公西氏,字子上。(《孔子家语》作公西舆)。
琴牢春秋末年卫国人。琴氏,名牢,字子开,一字张。
陈亢(前511—?)春秋末年陈国人。姓陈,名亢,字子亢,一字子禽。少孔子四十岁。《论语》载之。
颜高字子骄。
林放字子丘,春秋末年鲁国清河(今属山东)人,为比干27世孙,传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为孔子得意门生。
公西蒧字子上(应误,《孔子家语》作字子尚。“蒧”,通点,故又作公西点),孔子弟子。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宋封“徐城侯”。
鄡单,字子家。居山东聊从学,圣门七十二贤之一。唐元宗命崇祀,先师圣庙,追封铜鞮伯。宋真宗加封聊城侯。宋理宗,御制赞曰:杏坛受教子家其莫抠衣侍之善训思明,学业益进惟德斯馨宜崇厥祀宠爵聊城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英文:Confucius,KungTze。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成语,把高深的学会了浅显的自然就懂了
完,容貌又美。比喻才学适合社会需要:缺陷、“才貌双绝”。才学用尽。【才望高雅】:比喻才学浅陋:才学相貌都好。【才貌双全】:疏。【才大如海】。【赐墙及肩】。形容学问肤浅。才学不高。【才人行短】关于才学的成语及解释如下。【出门应辙】,富有才学:按同一规格:俱,用起来自然合辙:汉代官家藏书的地方:才学高的人;尽;才学。亦作“才貌兼全”:才学相貌都好。【出门合辙】:全,没有了。【才貌俱全】。同“才貌双全”、穷。同“才貌双全”。亦用为谦词。【才貌双绝】:比喻毫无才学。比喻才学适合社会需要:【抱玉握珠】。【才高意广】:品行:既有才学、“才貌两全”、“才貌双全”:比喻满腹经纶。有才学的人在品行上不免有所缺陷,不同流俗,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享有很高的声望:才。既有才学:东观:浅薄;短。【才貌两全】。【才疏学浅】;行:多用来称誉对方的才学渊博。【草腹菜肠】。后用以指女子才学高深,抱着奢望:犹出门合辙:形容人富有才学。【东观续史】,难以成事。【才貌兼全】。同“才貌双全”,闭门造车子。【才尽词穷】:有才学的人,容貌又美:才学相貌都好。原指汉代女史学家班昭奉诏就东观续成其兄班固没有完成的《汉书》,都:才人,没词了
德才兼备的具体含义
德才兼备的意思为: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德才兼备的出处:
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复备。”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才,不能写作“材”。
扩展资料:
德才兼备的近义词:才高意制广
才高意广的出处: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敦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朱熹注:“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大抵才高意广,如孔北海之徒。”
才高意广的例zd句:
妖由人兴,象由心造。才高意广?,翻以好异陨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
德才兼备的反义词:才疏志大、才疏意广。
才疏意广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指疏:粗疏;广:广大。才干有限而抱负的心却很大。
才疏意广的例句:
他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有作为,只可惜才疏意广,这个愿望成为泡影。
参考资料:德才兼备-百度百科
德才兼备,指一个好的人才,既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又要拥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在学习中,学习的能力和成百绩固然很重要,但是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同样要重视。
出自于元代无名氏的《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
德,是指道德素质。这种素质决定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事业心度、责任心、原则性、廉洁性、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勇于克服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等。
才,是指技术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管理科学知识、本职业专业的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括实际工作中的谋划能力、决断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扩展资料: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其中家校协同回的教育力量才能产生最好的教育效果。答只有家校协同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孩子!家风决定人生轨迹及行为习惯。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只有孩子成长在一个家风良好的家庭中,才会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件事比做一个合格公民的父母,德才兼备的优秀孩子的父母更艰巨,更任重道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德才兼备
德:是指道德素质。这种素质决定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事业心、责任心、原则性、廉洁性、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勇于克服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等。
才:是指技术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管理科学知识、本职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实际工作中的谋划能力、决断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从古至今,我国历朝历代贤明的统治者大多是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周公力主“惟听用德”,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提出:“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
而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党更是始终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不能重德轻才,也不能重才轻德。新时期,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更提出,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任用人公信度”。
扩展资料:
词语辨析
近义词: 德高望重、又红又专、才高意广
反义词: 德薄能鲜、德薄才疏、才疏志大、才疏意广
语法: 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才,不能写作“材”。
成语辨析:德才兼备和“品学兼优”;都含有“品德和才学都好”的意思。但德才兼备的“才”一般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多适用于踏上工作岗位的成年人;“品学兼优”的“学”指的是“学业”;侧重在“优”;指非常好;多用于小学学生;也可用于大学生。
成语谜面:又红又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德才兼备
德才兼百备的释义: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度
德才兼备
[décáijiānbèi]
【解释】: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出自】:宋·许月卿《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天涵地内育王公旦,德备才全范仲淹。”
【语法】: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拓展资料
造句容
(1)老师希望我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2)他德才兼备,年轻有为,很受领导们的器重。
(3)选拔干部,要严格掌握德才兼备的标准。
(4)破除论资排辈的旧观念,大胆提拔德才兼备的年轻人。
(5)大胆使用德才兼备的年轻人,不要埋没人才。
“德才兼备,知以德为先”,一方面是说要有德、有才,一方面是说要以德为先。
关于才,著名企业家马云说过:人才是什么?就是我交代一件事情,做好了,再交代一件事情,又做好了。“才”说的是能力。关于德,古人说,“君子以厚德载物”,又说,“以德服人”,“德”说的是人的思想,修为。如果说“才”比较具体,比较实的话,“德”比较抽象,比较虚。德才兼备,就是既要务实又要“务虚道”。
再说“以德为先”。有人说,小胜靠才,大胜靠德。其实,德与才是相互联系的,由大德生大才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三过家门而不回入”的大禹,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心中没有小我,高风亮节,为了国家,为了大众殚精竭虑,是“德生才”的典范。“德才答兼备,以德为先”的提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德可以对才有所裨益,责任心、正义感、爱国心这些优秀的品德都可以让人加倍努力,提高能力,可以“生才”;而有才无德,则可能“才”越高,为害越大。
什么高什么成语
才高八斗: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才高行洁:才智高超zd,操行纯洁。
才高意广:才学高的人,抱着奢望,难以成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德高望重: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好高骛远:好:喜欢;骛: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居高临下:居:站在,处于;临:面对。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年高德劭:劭:美好。年纪大,品德好。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曲高和寡: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专的人很少。
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
山高水险: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兴高采烈: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眼高手低属:眼力过高,手法过低。指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
趾高气扬: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至高无上:至:最。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
才 字开头成语
【成语】:才高八斗
【拼音】:cáigāobādǒu
【解释】: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成语】:才识过人
【拼音】:cáishíguòrén
【解释】:才能和见识超过一般人。
【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果然不干我事,是兄弟才识过人。”
【成语】:才识不逮
【拼音】:cáishíbùdǎi
【解释】:才:才能;识:见识;逮:及,到。才能和见识都不高。
【出处】:《宋史·刘挚传》:“才识不逮而忠实有余,次也。”
【成语】:才疏学浅
【拼音】:cáishūxuéqiǎn
【解释】: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出处】:《汉书·谷永传》:“臣才朽学浅,不通政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成语】:才疏意广
【拼音】:cáishūyìguǎng
【解释】:疏:粗疏;广:广大。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出处】:《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才薄智浅薄:浅薄。形容人的才智浅薄
才短气粗才:才识;短:短浅;气:气质。缺少才干,气质粗鲁
才高气清才:才能;气:气质。指才调高雅,气质清新
才华盖世盖:覆盖,超过。才能很高,远远超过当代的人
才华横溢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才德兼备才:才能。德:品德。备:具备。才能和品德都具备。
才短思涩才:才识。短:短浅。涩:迟钝。见识短浅,思路迟钝。指写作能力差。
才高八斗比喻人极有才华。
才高识远才能超众,见识深远。
才高行厚厚:不可轻薄,端谨。指才能高,品德端谨。
才高行洁才智高超,操行纯洁。
才高意广才学高的人,抱着奢望,难以成事。
才高运蹇蹇:不顺利。才学很高,但命运不好,无法施展才华。含怀才不遇之意。
才华超众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才能远远超出一般人。
才兼文武指人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
才貌双全才学相貌都好。
才气过人才:才能;气:气魄。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
才气无双英勇的气慨,天下没有第二个人。
才识过人才能和见识超过一般人。
才疏学浅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才疏意广疏:粗疏;广:广大。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才疏志大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才望高雅形容人富有才学,享有很高的声望,不同流俗。
才子佳人泛指有才貌的男女。
才蔽识浅蔽:塞而不通。才能蔽塞见识浅陋。南朝梁·江淹《萧重让扬州表》:“臣才蔽识浅,非集誉于乡曲;荣降宠臻,乃假翼于皇极。”
才大难用见“材大难用”。
才大如海多用来称誉对方的才学渊博。
才多识寡才:才识。识:见识。寡:少。天资高,但见识少。
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贯二酉二酉yǒu:指大酉山、小酉山。据《太平御览》卷四引《荆州记》裁:传说大酉、小酉(在今湖南沅陵县)二山藏书很多。因以才贯二酉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镜花缘》一六回:“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才广妨身妨:妨害。自恃才能广博,有时反而害了自己。元·周文质《斗鹌鹑·自悟》套曲:“看了些英雄休争闲气,为功名将命亏……常言道才广妨身,官高害已。”
才过屈宋屈、宋:战国楚文学家屈原和宋玉。比喻文才极高。唐·杜甫《醉时歌》“先生有道出羲黄,先生有才过屈宋。”宋·林正大《括酹江月》词:“道出羲黄,才过屈宋,空有名垂古。”
才夸八斗夸耀才华出众。
才貌俱全俱:全,都。既有才学,容貌又美。亦作“才貌兼全”、“才貌双绝”、“才貌双全”、“才貌两全”。
才墨之薮指文人聚集的地方。
才秀人微秀:优异。微:卑微,低微。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才学兼优才能和学问都优秀。
才貌兼全〖解释〗既有才学,容貌又美。同“才貌双全”。
才貌两全〖解释〗才学相貌都好。同“才貌双全”。
才貌双绝〖解释〗才学相貌都好。同“才貌双全”。
才轻德薄〖解释〗才识疏浅,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谦之词。同“才疏德薄”。
才疏德薄〖解释〗才识疏浅,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谦之词。
才疏计拙〖解释〗指才识疏浅,不善谋算。
才占八斗〖解释〗才:文才,才华。形容人学问高,文才好。
才薄智浅薄:浅薄。形容人的才智浅薄
才短气粗才:才识;短:短浅;气:气质。缺少才干,气质粗鲁
才高气清才:才能;气:气质。指才调高雅,气质清新
才华盖世盖:覆盖,超过。才能很高,远远超过当代的人
才华横溢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才德兼备才:才能。德:品德。备:具备。才能和品德都具备。
才短思涩才:才识。短:短浅。涩:迟钝。见识短浅,思路迟钝。指写作能力差。
才高八斗比喻人极有才华。
才高识远才能超众,见识深远。
才高行厚厚:不可轻薄,端谨。指才能高,品德端谨。
才高行洁才智高超,操行纯洁。
才高意广才学高的人,抱着奢望,难以成事。
才高运蹇蹇:不顺利。才学很高,但命运不好,无法施展才华。含怀才不遇之意。
才华超众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才能远远超出一般人。
才兼文武指人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
才貌双全才学相貌都好。
才气过人才:才能;气:气魄。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
才气无双英勇的气慨,天下没有第二个人。
才识过人才能和见识超过一般人。
才疏学浅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才疏意广疏:粗疏;广:广大。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才疏志大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才望高雅形容人富有才学,享有很高的声望,不同流俗。
才子佳人泛指有才貌的男女。
才蔽识浅蔽:塞而不通。才能蔽塞见识浅陋。南朝梁·江淹《萧重让扬州表》:“臣才蔽识浅,非集誉于乡曲;荣降宠臻,乃假翼于皇极。”
才大难用见“材大难用”。
才大如海多用来称誉对方的才学渊博。
才多识寡才:才识。识:见识。寡:少。天资高,但见识少。
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贯二酉二酉yǒu:指大酉山、小酉山。据《太平御览》卷四引《荆州记》裁:传说大酉、小酉(在今湖南沅陵县)二山藏书很多。因以才贯二酉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镜花缘》一六回:“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才广妨身妨:妨害。自恃才能广博,有时反而害了自己。元·周文质《斗鹌鹑·自悟》套曲:“看了些英雄休争闲气,为功名将命亏……常言道才广妨身,官高害已。”
才过屈宋屈、宋:战国楚文学家屈原和宋玉。比喻文才极高。唐·杜甫《醉时歌》“先生有道出羲黄,先生有才过屈宋。”宋·林正大《括酹江月》词:“道出羲黄,才过屈宋,空有名垂古。”
才夸八斗夸耀才华出众。
才貌俱全俱:全,都。既有才学,容貌又美。亦作“才貌兼全”、“才貌双绝”、“才貌双全”、“才貌两全”。
才墨之薮指文人聚集的地方。
才秀人微秀:优异。微:卑微,低微。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才学兼优才能和学问都优秀。
才貌兼全〖解释〗既有才学,容貌又美。同“才貌双全”。
才貌两全〖解释〗才学相貌都好。同“才貌双全”。
才貌双绝〖解释〗才学相貌都好。同“才貌双全”。
才轻德薄〖解释〗才识疏浅,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谦之词。同“才疏德薄”。
才疏德薄〖解释〗才识疏浅,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谦之词。
才疏计拙〖解释〗指才识疏浅,不善谋算。
才占八斗〖解释〗才:文才,才华。形容人学问高,文才好。
才德兼备
【释义】才:才能。德:品德。备:具备。才能和品德都具备。
【出处】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
才短思涩
【释义】才:才识。短:短浅。涩:迟钝。见识短浅,思路迟钝。指写作能力差。
【出处】宋·楼钥《攻媿集·雷雨应诏封事》:“适当书诏填委之时,才短思涩,目不暇给。”
才高八斗
【近义】八斗之才、才识过人、才华横溢
【反义】才疏学浅、才疏志浅
【释义】比喻人极有才华。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用例】左宗棠这人虽然~,器量却不开阔。(唐浩明《曾国潘》)
才高行厚
【释义】厚:不可轻薄,端谨。指才能高,品德端谨。
【出处】汉·王充《论衡·命禄》:“或时才高行厚,命恶,废而不进;知寡德薄,命善兴而超迈。”
才高行洁
【近义】才高行厚、德才兼备
【反义】缺德少才、才疏学浅
【释义】"才智高超,操行纯洁。"
【出处】汉·王充《论衡·逢遇》“才高行洁,不可保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必卑贱。”
才高识远
【释义】才能超众,见识深远。
【出处】宋·强至《祠部集·送王宾玉》:“志节慷慨忠义俱,才高识远器有余。”
才高意广
【近义】德才兼备
【反义】才疏意广、志大才疏
【释义】才学高的人,抱着奢望,难以成事。
【出处】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大抵才高意广,如孔北海之徒。”
【用例】妖由人兴,象由心造。~,翻以好异陨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
才高运蹇
【释义】蹇:不顺利。才学很高,但命运不好,无法施展才华。含怀才不遇之意。
才华超众
【释义】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才能远远超出一般人。
才兼文武
【释义】指人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
【出处】《后汉书·卢植传》:“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
才貌双全
【近义】才貌超群、才貌出众
【释义】才学相貌都好。
【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孩儿见他文章绝代,才貌双全,必有荣华之日,因此上嫁了他。”
【用例】刚配和一个~的女婿,情性又好,偏偏的得了冤孽症候,不过捱日子罢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0回)
才气过人
【近义】才识过人
【反义】才疏学浅
【释义】才:才能;气:气魄。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己惮籍矣。”
才气无双
【释义】英勇的气慨,天下没有第二个人。
【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用例】世事几如人意,儒冠还负身谋。叹天生李广,~,不得封侯。(宋·苏泂《雨中花》词)
才识过人
【释义】才能和见识超过一般人。
【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果然不干我事,是兄弟才识过人。”
才疏学浅
【近义】略识之无、吴下阿蒙
【反义】博学多才、真才实学
【释义】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明·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你读书思量做状元,我只怕你学疏才浅。”
【用例】在下虽有此志,只是~,年纪又轻,经练更少。(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
才疏意广
【近义】才高意广
【释义】疏:粗疏;广:广大。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出处】《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用例】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而公且谓“~”,岂不悲哉!(宋·苏轼《孔北海赞》)
才疏志大
【近义】才高意广
【释义】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出处】《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用例】~不自量,西家东家笑我狂。(宋·陆游《大风登城》诗)
才望高雅
【近义】才高八斗
【释义】形容人富有才学,享有很高的声望,不同流俗。
【出处】《旧唐书·陆象先传》:“陆景初才望高雅,非常所及。”
【用例】先生~,人人景慕。
才子佳人
【近义】佳人才子、成双作对
【反义】棒打鸳鸯
【释义】泛指有才貌的男女。
【出处】宋·晁补之《鹧鸪天》词:“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自多愁。”
【用例】此番招赘进蘧公孙来,门户又相称,才貌又相当,真个是“~,一双两好”。(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
......
才:
才(cái),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zd生枝叶。一,地也。凡才之属皆从才。
作名词时,表才能,有才能的人:德~兼备,多~多艺,奇~。作形容词时,表有才能;有本领。作副词时,表前不久;只有,仅仅。姓(Cái)。[1]中文名
才
拼????音
cái
部????首
扌
部外笔画
0
总笔画
3
五笔86
FT
仓????颉
DMVV
郑????码
GBK
笔画顺序
123
四角号码
40200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624D
繁体字
纔(仅限“才”部分意思)
解释
才,cái
,ㄘㄞˊ
◎天赋,能力:~能。口~。这人很有~干;
◎力量,智慧,同“材”:诗经·鲁颂·駉:“思内无期,思马斯才。”
◎指某类人(含贬义):奴~。蠢~;
◎姓氏:如明代才宽
◎方,始,刚刚:昨天~来。~懂得这个道理。
古文形体
◎仅仅,只:~用了两元。来了~十天。
注:简体“才”字的最后两个意思为“纔”字的意思,剩下的1~4的意思写为“才”(繁容体)!
才组词:秀才才能全才天才刚才才女
才字开头的成语:才蔽识浅?才大难用?才调秀出?才高气清?才华超众才华盖世
带广字的成语
才高意广、
志广才疏、
有所广益、
李广未封、
稠人广座、
宇量深广zhidao、
广寒仙子、
李广不侯、
广文先生、
广开贤路、
李广难封、
积思广版益、
集思广议、
广乐钧天、
稠人广坐、
识多才广、
长才广度、
推而广之、
广种薄收、
广众大庭、
广陵散绝、
地广人稀、
通衢广陌、
广开言权路、
太丘道广、
广譬曲谕、
众人广坐、
广开才路、
粮多草广、
广陵观涛
稠人广坐粮多草广知兵多将广才高意广
才疏意广稠人广众大庭广众地广人稀
广寒仙子广庭大众广种薄收广厦万间
广土众民道广陵散绝广结良缘广开言路
广见洽闻集思广益见多识广俭故能广
钧天广乐取民愈广神通广大太丘道广
心广体胖众人广坐才广妨身长才广度
稠人广座大廷广众地广人希多见广识
广开才路广譬曲谕版广文先生广夏细旃
集思广议进壤广地李广不侯李广难封
李广未封束广就狭通衢广陌推而广之
意广才疏权志广才疏积思广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