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向秀的《思旧赋》原文及翻译
译文实在是找不到,所以你参照[赏析]自己译一下吧。
思旧赋并序
向秀(序)
余与嵇康、吕安居至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予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
[赏析]
这篇赋体文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向秀为怀念故友嵇康和吕安所作。此赋分为“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字里行间直陈直叙,除了对亡友的沉痛悼念之外,对当时黑暗政治难以明言的悲愤也流露其中。可谓情真语切,悲愤交加,寓情与景,寄意遥深。
“序言”写向秀自己经过旧庐时闻邻人笛音,不禁忆起嵇康之死及其死前弹琴的模样。“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当时,亡友嵇康看看日影,临刑将到,便索琴弹了一曲只有他自己会弹的《广陵散》。其“远而疏”的从容气度,对临刑前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对屠杀者极度藐视的神情,活灵活现,如在目前。据《晋书》记载:“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所以说,《广陵散》是嵇康“临当就命”索琴而弹出的绝响,是嵇康最后思想的凝结,也是我们了解嵇康生命意识的关键。有人说,嵇康“把庄子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人间化了”(罗宗强语),因为,琴声对于嵇康来说,曾经凝聚着“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的神仙情结。有了这样的心态,嵇康不会去顾及人生之途上到底有多少不尽人意的地方,哪怕“寄余命于寸阴”,也不忘去弹奏“感天地以致和”的音乐,让琴声超越人生困境的诗性境界,去创化一种本然,去拓展一种空谷传响、长啸久绝。作者这样写嵇康惨遭杀害时戏剧性的动人表现,目的是歌颂亡友的德才和风度。
“主文”虚实相间,借景抒情,凄楚悲怆,涵咏不尽。“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此处用“济”、“经”、“瞻”、“息”、“践”、“历”等动词,一方面把作者自己的举步维艰的处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方面又是通过特定时间的特定景物移情抒怀。鲁迅说,向秀写《思旧赋》是“为了忘却的记念”。向秀绕一大段远路到山阳去,是为了凭吊昔日好友,而凭吊又是为了告别。这是因为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嵇康被害后,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他不得不应征到洛阳。而当年,他与嵇康曾沿着这条路,往返于山阳与洛阳,寒风凛冽,往事如烟……如今好朋友嵇康曾经存在的地方,已物是人非。“叹《黍离》”、“悲《麦秀》”、“栋宇存”而“形神逝”。故居、情景仍然是日落、音声如昔,但自嵇康死后,他的妻儿已迁居他乡,此处只留下了一座空宅。虽然栋宇还没有毁坏,而主人已经形神俱逝。远远望去,犹如荒冢一样凄凉。这些现实与往事,无不勾起向秀的极大伤感。此刻,向秀想起历史上李斯被腰斩的冤案:李斯临刑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对儿子关于黄犬的一段临别谈话,读之令人鼻酸,这是血泪的怨愤控诉。向秀用此隐喻和类比,为嵇康鸣不平,故又忆及“顾日影而弹琴”之事。忽然,远处传来了嘹亮而断续的笛声,原来是陌生的邻人吹起了一首伤感的曲子,在这寒冷的黄昏,更是沁人肺腑的凄凉。于是,“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与开头“序”中描写的嵇康的身影与音乐联系在一起遥相呼应,同时也形成了情景交融的移情手法。鲁迅曾经说过:“青年时期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了。”原来,“吟罢低眉无写处”的心境多么与之相似。有人也曾评说,“向秀作思旧赋,家国万端,生机变乱,不可胜说。然而郁结者,欲说还休,休又难止”。也许这就是抒情小赋动人心弦之处——“短歌微言不能长”(曹丕《燕歌行》)最好的诠释吧。
总之,《思旧赋》以含蓄的笔法,表述对友人的深情厚意。用简短的笔墨,隐晦曲折的表达自己哀伤激愤之情。尤其是“山阳邻笛”的典故,哀怨愤懑,情辞隽远,已经成为后世文学审美的意象之一。
思旧赋并序-向秀
(序)
余与嵇康、吕安居至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
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抄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袭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
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
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
息予驾乎城百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
墟。惟古昔以度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
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寄余命于寸阴。知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
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道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
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惊杜鹃。辛苦李虞文陆辈,追随寒日到虞渊。什么意思?谁写的?
张之洞督鄂时曾有首《读宋史》,“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惊杜鹃。辛苦李虞文陆辈,追随寒日到虞渊。”昨晚读罢,不时记诵,竟发现文襄叹宋史之外,更有玄机。
诗中前两句是写宋朝不相南方人的掌故。赵宋开国伊始,继承后周衣钵,宰相皆用北人,或许南人不相之说由此而来。据云太祖赵匡胤刻之于碑上。既然有明训,以南人为相则自然会引出话题。邵雍的《邵氏闻见录》上载:治平间,(邵雍)与客散步天津桥上,闻杜鹃声,惨然不乐。客曰:“何也?”康节先公曰:“不三五年,上用南士为相,多引南人,专务变更,天下自此多事矣!”我一直怀疑这段是否是为了损王荆公,因古史多以熙宁变法进小人而乱朝局、祸天下,由此给金人以可乘之机,终于南渡。这一说法自然有失偏颇。于是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等南人宰相,伴随宋室自南渡中兴到崖山亡国,极大的讽刺了“南人不相”的观点。
此诗寥寥四句,就道尽两宋300年历史,翰林功力,确实不凡。但更不凡者,此诗表面上写宋朝史诗,实则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张文襄乃借用南北之别来喻晚清时期满汉之分,形容满清有畛域之见,对待汉人不公,文襄外放二十余年,始终未获大用。联想文襄后来入枢,一直呼吁调和满汉,重用汉人,裁抑亲贵,其来有自。
李虞文陆,皆为名相。文襄有宰相之志,却不得入枢机,诗文中当有些“怨望”在其中,尽管很委婉。而李虞文陆之中,文山先生成仁于北,陆忠烈公蹈海于南,末世殉国,自然是“追随寒日到虞渊”,李忠定身经南渡,杭州不过“行在”,仓皇之际,也可说是“寒日”。但宋室自采石矶之役后,也确实有些太平日子,而虞雍公破金军,立大功,更出将入相,虽然赍志以殁,却也谈不上“寒日”、“虞渊”啊?莫非虞雍公乃文襄的“私货”?想文襄督鄂,声望在外,可谓出将,后来入相,跟倒是虞雍公有些相似之处。虞雍公的勋业及朝局,无不为文襄所向往,文襄以虞雍公自况,期望再造中兴,李虞文陆,玄机或在于此。
满清自庚子之后,风雨飘摇,外有列强虎视眈眈,而内政不修,名臣耆宿调零,无知亲贵大用,真可比宋末蒙古入寇,实在是“寒日薄虞渊”。李虞文陆能追随宋室始终,文襄也为清室贡献全力,诗中暗表之意,跃然纸上。
张文襄虽以“经营八表”自诩,但一直为人以书生目之。观其平生,以春秋之义责备,终究是书生意气多些。但即便如此,入枢前后,军机的贤人,除了袁项城,只怕还是数文襄。明乎此,也不难知道,为何武昌的炮声一响,革命形势如摧枯拉朽一般,不过一两个月,各地纷纷宣告光复。而此时,文襄不过才刚离世两载。
虞渊是在现代什么地方
虞渊又称隅谷(yúgǔ),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日没处。《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谓黄昏。
在古代汉族传说中太阳早晨从东方的“旸谷”出发,晚上落入西方的“禺谷”。一知天之内,从东端,中经天穹,进入西极,有几十万里路程。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至于虞渊道,是谓黄昏。”
《太平御览》卷三:“《淮南子》曰:薄于虞泉,是谓黄昏。”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版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权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向秀《思旧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
擎天之柱天之柱的神话故事
擎天之柱支撑天的柱子。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八柱擎天,后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亦作“擎天玉柱”。
日薄虞渊犹日薄西山。虞渊,神话传说中日入之处。水漫金山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
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亦作“水满金山”。海禅师呴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松乔之寿,神话中仙人赤松子与王子乔。
指长生不老。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扩展资料
神话的产生和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生存而进行的同大自然的斗争结合在一起。当时生产工具简陋,变幻莫测的自然力对人类形成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处于极为幼稚的阶段。举凡日月的运行、昼夜的变化、水旱灾害的产生,生老病死等,都使他们迷惑、惊奇和恐慌。
诸如此类的自然现象,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生命、意志的;
对于自然现象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也加以人间形式的假设和幻想,并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受有灵感的神的主宰。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所有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神化了。
原始人不想屈服,与大自然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一心渴望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减轻劳动,保障生活。他们把这一意志和愿望通过不自觉的想象化为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于是便有了神话的产生。
由此可见,神话是原始人在那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精神活动,同时也寄托了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擎天之柱
擎天之柱相关神话故事:支撑天的柱子。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八柱擎天,后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亦作“擎天玉柱”。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三:“擎天之柱著功勋zhidao,包罗大海佐明君。
出现朝代:宋朝
成语作者:张君房
成语意思:能托住天空内的大柱子
成语例子:现在擎天之柱,为何不用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英语翻译:ofancientlegend)oneoftheeightpillarsusedtopropupthesky
扩展资料:
其他含有神话故事的成语:
日薄虞渊---犹日薄西山。虞渊,神话传说中日入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扞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庄逵吉校:“《太平御览》作‘薄于虞渊’。”
松乔之寿---松乔:神话中仙人赤松子与王子乔。指长生不老。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容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巫山云雨---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它是伊奘诺,伊奘冉二位大神造国最初出现的、立在百尾须岛上的柱子。男神由左、女神由右绕着柱子唱“度男孩子出世了!女孩子出世了!”这样,男神和女神问便成了婚,生下许多子女和岛屿。《古事记》,《日本答书纪》中对此都有记载。这一神话是由对柱子的信仰而产生的:回取访神社每年举办柱子祭。与此类似的风俗在中国南部及答印度支那的土著居民中也能见到。
"日"变成"口",打一个成语.
日薄桑榆、日薄西山、日薄虞渊、日不我与、日不暇给
日不移晷、日不移影、日长似岁、日长一线、日程月课
日出不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出三竿、日东月西、日短心长
日锻月炼、日复一日、日旰不食、日旰忘餐、日旰忘食
日高三丈、日和风暖、日积月聚、日积月累、日计不足,岁计有余
日渐月染、日角龙庭、日角龙颜、日角偃月、日角珠庭
日近长安远、日进斗金、日久见人心、日久年深、日久岁长
日久岁深、日久天长、日久月深、日就月将、日居月诸
日来月往、日累月积、日理万机、日丽风和、日丽风清
日陵月替、日落千丈、日落西山、日迈月征、日莫途远
日暮道远、日暮路远、日暮途穷、日暮途远、日暖风和
日暖风恬、日乾夕惕、日日夜夜、日濡月染、日上三竿
日甚一日、日慎一日、日升月恒、日省月课、日省月试
日省月修、日食万钱、日试万言、日诵五车、日往月来
日无暇晷、日下无双、日削月割、日削月朘、日销月铄
日新月盛、日新月异、日新月著、日行千里、日许多时
日许时间、日夜兼程、日已三竿、日以继夜、日以为常
日异月更、日异月殊、日异月新、日益月滋、日堙月塞
日引月长、日饮亡何、日饮无何、日有万机、日月不居
日月参辰、日月蹉跎、日月合壁、日月合璧、日月交食
日月经天、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日月丽天、日月其除、日月如流
日月如梭、日月入怀、日月无光、日月逾迈、日月重光
日昃不食、日昃旰食、日昃忘食、日增月盛、日增月益
日征月迈、日炙风吹、日炙风筛、日中必彗、日中必移
日中必湲、日中必昃、日中将昃、日中为市、日中则移
日中则昃、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日转千阶、日转千街、日滋月益
日朘月减、日朘月削、日坐愁城
日薄桑榆、日薄西山、日薄虞渊、日不我与、日不暇给
日不移晷、日不移影、日长似岁、日长一线、日程月课
日出不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出三竿、日东月西、日短心长
日锻月炼、日复一日、日旰不食、日旰忘餐、日旰忘食
日高三丈、日和风暖、日积月聚、日积月累、日计不足,岁计有余
日渐月染、日角龙庭、日角龙颜、日角偃月、日角珠庭
日近长安远、日进斗金、日久见人心、日久年深、日久岁长
日久岁深、日久天长、日久月深、日就月将、日居月诸
日来月往、日累月积、日理万机、日丽风和、日丽风清
日陵月替、日落千丈、日落西山、日迈月征、日莫途远
日暮道远、日暮路远、日暮途穷、日暮途远、日暖风和
日暖风恬、日乾夕惕、日日夜夜、日濡月染、日上三竿
日甚一日、日慎一日、日升月恒、日省月课、日省月试
日省月修、日食万钱、日试万言、日诵五车、日往月来
日无暇晷、日下无双、日削月割、日削月朘、日销月铄
日新月盛、日新月异、日新月著、日行千里、日许多时
日许时间、日夜兼程、日已三竿、日以继夜、日以为常
日异月更、日异月殊、日异月新、日益月滋、日堙月塞
日引月长、日饮亡何、日饮无何、日有万机、日月不居
日月参辰、日月蹉跎、日月合壁、日月合璧、日月交食
日月经天、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日月丽天、日月其除、日月如流
日月如梭、日月入怀、日月无光、日月逾迈、日月重光
日昃不食、日昃旰食、日昃忘食、日增月盛、日增月益
日征月迈、日炙风吹、日炙风筛、日中必彗、日中必移
日中必湲、日中必昃、日中将昃、日中为市、日中则移
日中则昃、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日转千阶、日转千街、日滋月益
日朘月减、日朘月削、日坐愁城可以了吗,(*^__^*)嘻嘻……~~~~~~~
中国古代传说日出之地是旸谷扶桑,那么日落之地是哪里?我看有的人说
汤谷即"旸谷",神话传说中太阳升起之处。与虞渊相对,虞渊指传说中日落之处。根据史料记载,汤谷位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今山东日照市),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东夷文明的摇篮,也是我国东方太阳文化的发源地。
文史记载
折叠海外东经
折叠大荒东经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折叠大荒南经
《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折叠山海经
晋人郭璞在为《山海经》"甘渊"作注时说:"水积则成渊也。"珂案: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原作日浴,据宋本改)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经文"东南海之外",北堂书抄卷一四九引无南字,无南字是也。大荒南经此节疑亦本当在此经"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之下,乃简策错乱,误脱于彼也。此经甘渊实当即大荒南经羲和浴日之甘渊,其地乃汤谷扶桑也。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鸟国建都之地。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於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谓此也。则所谓甘渊、汤谷(扶桑)、穷桑,盖一地也。
折叠尚书尧典
据《尚书.尧典》记载,羲和浴日的汤谷(旸谷)在一个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孔安国注云:"东夷之地称嵎夷。"
嵎夷在中国东方的青州。《尚书.禹贡》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
折叠四库全书
根据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间编写的《四库全书》中的禹贡九州图,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线为界,其北为青州,其南属徐州淮夷,那时胶东半岛尚属于海岛。因此嵎夷包括济南、淄博、潍坊、日照、青岛等地区,而东部沿海只有日照和青岛地区。
在古代汉族传说中太阳早晨从东方的"旸谷"出发,晚上落入西方的"禺谷"。一天之内,从东端,中经天穹,进入西极,有几十万里路程。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至于虞渊,是谓黄昏。"
《太平御览》卷三:"《淮南子》曰:薄于虞泉,是谓黄昏。"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向秀《思旧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
日入之地叫百昧谷。语出史记: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度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专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属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