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领导的黄埔军校,培养出多少名将
黄埔军校从1924年到1949年年底,一共培养了23万毕业生。其中黄埔中前期的毕业生均参加了抗日战争,很多都成为了抗日名将。国共两党的很多高级将领均出身于黄埔军校,如林彪、徐向前、陈赓、郑洞国、戴安澜、胡琏、胡宗南、杜聿明等等
一期.陈赓蒋先云蔡炳炎蔡申熙陈明仁廖运泽邓文仪曾扩情杜聿明范汉杰酆悌桂永清关麟征贺衷寒侯镜如胡宗南黄维徐向前李之龙李默庵许继慎郑洞国刘勘宋希濂左权宣侠父张耀明
这期的国共双方名将最多,其中黄埔“三杰”(陈赓蒋先云贺衷寒)更是闻名遐迩。杜聿明黄维徐向前宋希濂左权也都是能征惯战的猛将。而且这期也出了两位后来的黄埔校长关麟征和张耀明。
二期.邱清泉廖昂卢德铭余洒度覃异之郑介民周逸群
这期的名将不多,大家能认识的可能就邱清泉一人,其实郑介民也是一个风云人物,他曾是国民党军统局局长。
三期.陈修和戴安谰姜镜堂康泽毛人凤王耀武常乾坤
这期的名将也不多,但是出了抗日名将戴安谰和王耀武,而毛人凤想必大家对他也不陌生。
四期.段德昌郭化若李弥刘志丹林彪张灵甫唐生明吴起舞曾中生谢晋元彭士量李运昌伍中豪
这期名将也非常的多,但我想着重说下谢晋元,淞沪会战时正是他率领“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可惜最后被叛徒所杀。
五期.许光达邱行湘赵尚志郭如瑰廖运周陶铸郑庭笈
这期基本上都是中共将领的天下。
六期.廖耀湘戴笠罗瑞卿孙明瑾王诤程子华赵一曼
这期的名将有廖耀湘和罗瑞卿,还出了鼎鼎大名的戴笠,特别是出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只得一提的是,《人民的名义》中反复提及的《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也是黄埔毕业。
黄埔军校其真实水平不过就是短期教导队的层次。
第1-4期起码还能至少上够1年的课程(其中纯军事课程7个月:1个月入伍教育,6个月正式军事课程教育)。等到第5期-7期,好点的上了9个月的课,差的只上了7个月的速成课程(其中政治课程还占了60?。因为又是平定商团,又是2次东征,加上很快北伐开始。为了满足迅速扩充的军队对军官干部的需求,只好萝卜快了不洗泥,扒拉到盘里就算菜了。
旧中国现代军事教育,质量最高的是保定军校,其次是云南讲武堂。所以保定出来的蒋可以当黄埔的校长,而陈诚,张治中,顾祝同等保定毕业的在黄埔当教官,而云南讲武堂出来的叶帅等人也可以当教官。黄埔教官群体20?保定军校毕业生,60?云南讲武堂毕业的。奉系整军经武后的东北讲武堂毕业生素质也比黄埔生过硬。
从真正军事素质讲,保定和云南讲武堂比黄埔高得太多。国民党将领里唯一一个有战略格局堪称帅才得白崇禧也是保定出来的。比较能打的,如叶挺,傅作义也是保定出身。
正是因为后来蒋攫取了国民党最高权力,同时国民党北伐成功后扩军过于迅速,所以黄埔生被提拔得太快,被赋予了他们能力所不能匹配的指挥位置。世人称胡宗南也就是做一个师长的才具却被赶鸭子上架成了统兵数十万的封疆大吏,而绝大部分黄埔毕业生只够做营团主官的,却随着他们的蒋校长一人得道而纷纷鸡犬升天。这就是国民党中央军战斗力始终一般,尤其是整体指挥能力普遍低下的根源所在。
相较共方的黄埔生,除了林帅和徐帅可以称为军事天才的特例外,大部分红色黄埔生,如陈赓,萧克,周士第等虽然得以在残酷的战争实践中学习提高,比他们国民党的校友们要能够迅速成长外,在本阵营里其实也不算最出彩的群体。在他们的战友里,既有粟裕这样本身接受正规军事教育并不多,完全凭着自己的天赋从底层军官脱颖而出的,也有绝大多数甚至都没有什么文化却天生对战争充满敏感与灵性的老粗们冒出头来(正是应了了“将军起于行伍”那句古话)。
所以,从黄埔出来的能称之为名将的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而且国民党阵营一个没有。
整军经武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
整军经武
经:治理。整顿军队,经营武备。
[拼音]
zhěngjūnjīngwǔ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copy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子姑整军而经武乎。”
[例句]
一旦国家无内顾之忧,陛下可以~,对东虏大张挞伐,以雪今日之耻,永绝边境之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
[反义]
武备zhidao废弛
抗战国军整编师编制
抗战时期没有整编师!
整编师是45-46年开始整编的。也就是抗战后。
拟定整编军队方案,预定在46年7月1日完成,计划完成90个2旅4团制整编师(百预定第二期整编后余50个3团制师)。因为派系度纠纷延误时间,至6月30日内战全面爆发,实际只整编约58个师即投入战争。整编师由军改建、辖2-3个整编旅;整编旅由师改建,原辖3个步兵团改为2个实编步兵团及1个只保留基干的补充训练团(简称补训团或补回充团),但有部分整编旅仍辖3个实编团;47年末整编答旅开始恢复3个实编团;48年将部分3旅2团制整编师改为2旅3团制,另1旅辖3个补训团名为后调旅撤回后方整补。另在47-48年间又改编及新建部分整编师。48年9-10月间结束整编制度,恢复军、师番号(新疆除外)。随着49年9月国民党驻新疆部队起义,最终结束整编军制。
抗战前期有....你是说类似德械师那样的吧.......我借用下百度吧......... 在整军过程中,对各种不同编制的部队有着不同的名称,主要有整编师、调整师、整理师、新编师等四种称谓。
根据塞克特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之方案,全国60个师称之为整编师。1935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第一批10个师的整编计划,由于此时这10个师的德械装备尚未运抵中国,只得在编制体系和武器装备方面进行一些内部调整,故称调整师。在这10个师中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支部队全部按照当时德国陆军步兵师的编制编成,与国军其他师级部队全不相同。
整理师的概念最早提出
所谓整理师是根据1934年12月整军计划分批进行编组,未轮到编组部队根据1932年6月军委会颁布的《陆军师暂行编制表》的四团制师为标准进行整理,故名整理师。这种师编制为两旅四团,师直属骑兵1个连、炮兵1个团、工兵、通信、辎重各1个营、卫生队1个、特务连1个。
1936年,军事委员会对整军方案作了进一步的规划,确立了减少大单位、充实小单位特别是充实团以下部队的战斗力以及人事、经费等方面的整军原则,根据这一规划整编的部队称为二十五年调整师(1936年即民国二十五年),初步计划年内完成20个师的整编。
整编先从中央系和东北军中开始,中央系37个师共186个团,除正在围剿红军的一线部队外,其余部队一律改为四团制的整理师。各军师直属的骑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则集中进行整训。预定中央系参与整军的135个团中先整编出18个四团制的整理师,再将其余63个团合编为32个团,在此基础上组建8个新编师,新编师基本上以2个整理团合并为1个团。
东北军18个师54个团计划整军为10个整理师(由原来40个团组成)和2个新编师(由原来8个团组成)。
整理师与新编师的差别
整理师的各级军官基本还是以原来的各级军官为基础,而新编师则完全打破原来的人事,由来自不同部队的各级军官进行混合编组,以彻底清除军队内部派系林立的现象,建立一支完全新型的国家军队。
整军过程中,当时担任第五任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的法肯豪斯对该计划提出了建议:各师应以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编制和装备为标准,如果暂时没有条件组建工兵营和通讯营的,可以先组建工兵连和通讯连;加强炮兵建设,各师应尽量配属一个辖3个炮兵营的炮兵团(山炮营、野炮营和105毫米榴弹炮营各1个);轻武器方面应统一武器制式,并在师建制里组建一个修械所负责武器的保养维护和修理。
整军计划一共进行两期
至1937年7月抗战爆发前,整军计划一共进行了两期,计20个师,第三期10个师正在进行之中。实际在已完成整军的20个师中,其接受德式装备和德国顾问的训练程度也各有不同,实际接受过德国顾问系统训练与指导的部队只有下述各师: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以及不属于正规军系统的税警总团。
至1937年7月,国军中中央系共调整35个师、整理24个师,东北军调整10个师,运用调整方式而未完成的有5个师,另有粤军10个师、川军26个师、9个独立旅被整理。在中央系的30个师里,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德式装备,其中还有几个师是接近全部实现了德式装备,并接受德国顾问的系统训练。以经过这样的整军而面貌一新的中央军,堪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现代化的陆军。在抗战初期,就是以这些经过整军的德式师担当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不少军事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抗战再晚一年爆发,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军队接受先进的德式装备和德式战术思想训练,抗战局面至少说可以乐观很多.
有: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
。1942年10月,蒋介石下令将驻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新二十二师编为新编第一军,郑洞国为军长,孙立人为新三十八师师长,廖耀湘为新二十二师师长,属中国驻印军序列,从此新一军正式出现在世人面前。中国驻印军补充吸收了一批文化水准较高的青年学生,又得到美国的援助装备了全套美式装备,又进行了全套美式训练,其整体素质远高于国内国民党军。1943年,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分别从印度和中国云南向缅甸日军发起大反击,第二次缅甸作战开始。这次作战,国民党军队一改往日在日军面前节节败退的形象,将日军打的落花流水。在第二次缅甸作战中,新一军表现十分出色,多次在战场上打败日军精锐部队,成为了国内外闻名遐迩的抗战王牌军。
军队整军经武:陆军方面:军队既然开战,必须有统一的建制番号,命令传达标准,作战思想的统一。1935年1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军事整理会议,布置整军工作。于当年3月在武昌成立陆军整理处,任命陈诚为处长,负责全国陆军的整顿和训练。同时,还对特种兵进行了整建。整军建军工作至‘七七事变’时虽未按计划完,但也做了不少工作,全国陆军已整建和未整建的部队,除各种特殊部队外,共计步兵一百八十六个师又四十六个独立旅,骑兵九个师又六个独立旅。炮兵四个独立团,共约一百七十万人。
空军方面:新建飞机场262座,设立飞行学校,外派优秀青年出国学习空战技术,并开始采购飞机,也就是他们在后来打出了8。14,重创了日本王牌航空队木更津。
========================
国军军队建设以轻步兵为标准,但是其作战模式却决不是轻步兵的那套,这才是抗战里吃大亏的主要原因。国军战前整编,是在德国人的主导下进行的,学的那套是德国式正规陆军作战的东西,既正规陆军师和重装步兵师的作战原则,但是其装备配备却无法达到标准,即使最精锐的部队也才勉强达到德国轻步兵师的水平
==============
轻步兵师毕竟是轻步兵师,其火力强度不足是显然的,尽管占优势,碰到会用兵的主,就现原形。比如说国军数次围剿红军,兵力兵器均有绝对优势,前三次就被红军打到灰头土脸,第四次虽然得胜,却依然被数万红军强行突破跑掉,国军自己事后检讨里也提到,共军集中自动火力猛扑的时候,国军根本挡不住,可见其轻步兵师的底子,
=================================
首先当时的国军装备确实是落后很多,这个毫无疑问。以欧洲水平衡量,国军抗战初期200个师里,绝大部分只算是准军事部队,连正规陆军都算不上,大约只有30个师勉强算是轻装步兵师,而其中只有大概6个是按欧洲标准,或者说是德国标准建立的轻步兵师,中国全国当时只有一个机械化炮团。换句话讲,国军200个师无论怎么算,都是纯粹的轻步兵师,连一个重装陆军师都没有,如果将唯一一个机械化炮团配上去,大约勉强可以算有一个标准步兵师,还不能算重装步兵师
张学良的东北军为啥打不过日本的关东军?
1、武器装备差太多,中日是两支武器装备方面不同时代的军队,但从武器装备,兵员素质来看,日军以一当十是正常复的。30万东北军,绝对抗不过3万日军,更何况日军有百万之众。
2、东北军内部不团结,尤其是在亲华亲日的争执上,总体制来说亲日派是东北军的主流,而且诸多亲日派将领都身居元老,张作霖在亲日亲化的问题上处于中立,张学良则明显属于亲华派。真正打起来,东北军亲日的部队可能比抗日的多。
3、东北军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内部已经非常腐败,像张宗昌,汤玉麟这些元老都已经腐化得不成样子,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大减弱。而日军则是几十年来整军经武,完全没有腐败的问题。
4、东北方面从张学良一厢情愿的易帜知了以后,已经跟日方彻底撕破脸,但是中方却不能给东北军任何的援助与保护,一旦日军开战,则东北军将处于后无内援,前有强敌,又无高山大水可守的必死之地。后来东北被整个占领,道中国方面依然坚决执行不抵抗的政策。
为啥打不过?这个问题如果是小孩子问的还可以,大人就不该问这样的问题。你小时候打不过村子里的大无赖,是正常的。
主要是实力,日本人除了武器装备要好一点外,那就是训练水平,还有军官素质,远远要比东北军要高。连苏俄都惧怕他三分。这是日本天皇爱护子民,培养子民,开发民智的结果。这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张作霖主政东北,东北酒没有消停过,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还有其他大大小小规模的战争,用到民生的钱是少之又少,即使这样也比关内好很多,当时关内更完蛋。其实战争胜败因素很多,到了近代我觉得人的因素很重要,只要是双方相差没有达到极端水平,人是决定胜败的因素。而我们当时真的比不了鬼子。东北军当时根本算不上现代化,起码军官思想意思都算不上,这个比武器差距更可怕。很多资料说什么鬼子只有4000人参与事变,其实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他们联络了朝鲜驻军和生活在东北的退伍军人,这个数字应该超过4万人,甚至更多,后来39年桂南抗战,日本今村第五师团外加盐田旅团共5万人,国军用了近30万人,还有空军,还有最精锐的第五军(机械化军),最后死伤惨重才将其打退。可见双方战斗力差距,要知道,当时参与指挥的可是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
虽然困难很大,但小六子孩子有责任的,毕竟鬼子在我们的地盘上,他们一举一动,甚至拉几个粪蛋子我们都应该非常清楚才是,形势危如累卵,他竟然领着赵四在千里之外看京剧,这起码是渎职。缺乏一个军人应有的精髓,那就是保家卫国,勇于牺牲。
首先,楼抄主的问题就不对,张学良的东北军就没和日本的袭关东军打,打也只是象征性的打,主要是忙于撤百退了,马占山打了,度可是人太少,力量不够!具体的楼主可以去看看萨苏的书《尊严不是无问代价的》,或答是看看萨苏的博客,有一些介绍!
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张学良一上任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百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消极抗战度。
2.张部是从地方发展起来的军队,难免会有点兵痞流问氓的习性,很多人都为了混碗饭吃,兵士士气不高
3.国民答党蒋介石的政策的影响
4.日本武器装备先进,武器精良
5.日本当时国内推崇武士道内精神,士兵多也做容好战争准备,士气高涨与张部形成鲜明对比
爱国将军张学良简历
1901年6月3日(清光绪二十七年4月17日)出生于今辽宁省台安县桑林子乡詹家窝堡。名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后改小六子。7岁从师学儒学。11岁生母赵氏病逝。15岁随父进入奉天城,步入社会,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二十一条”运动。
1919年3月进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就读,任营长,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1920年4月毕业,任团长,6月晋升为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旅长,11月授陆军少将衔。
1925年4月授陆军中将衔,10月升任镇威军第三军团军团长,1926年6月擢拔为安国军陆军第三方面军军团长,1927年授陆军上将衔。同时还兼海空军司令要职。期间奉父命参加了军阀混战: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和1924年的两次直奉战争,1927年10月至1928年1月同晋军傅作义的涿州之战。此外还参加了1920年秋吉林的剿匪战争,1925年平定郭松龄倒戈的战争,1926年8月同国民军冯玉祥南口之战,1927年春对抗北伐军的河南之战等。
1928年5月至12月,主持京津易帜、热河易帜、滦东易帜和东三省易帜。。东北易帜后,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和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929年1月枪毙杨宇霆、常荫槐,巩固了执掌东北军政大权的地位。为收复国权,1929年7月挑起中东路事件,发动“抗俄”战争。1930年武装调停中原大战。10月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11月就任国民政府委员。1931年4月在北平成立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除主管东北军政外,还兼理华北军务。
他在主政东北期间,大力倡导“东北新建设”。整军经武,振兴实业,修筑铁路,建筑港口,提倡教育,推广体育,发展科技,开垦农业,诸多方面,立下奇功。
“九·一八”事变,奉蒋介石之命,执行了对日不抵抗命令,东三省迅即失守。但他的主导思想是“全国抗战论”。并在困境中作了大量的局部抗日战争工作。他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创议者、支持者,更是东北军抗战的领导者和指挥者。东北军进行了北大营突围战、长春突围战、海拉尔抗战、榆关激战、热河保卫战、长城抗战等11次重要战役,揭开了东北军14年抗日战争史的光辉一页。1931年11月任北平绥靖公署主任,1932年11月改任代理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1933年3月通电下野,出洋考察。
1934年3月复出,任“豫鄂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1935年3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主任,4月授陆军一级上将衔,10月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1936年1月至4月经过与李克农、周恩来会谈,走上了联共抗日的新道路。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一道,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成立了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任主任委员,实现了东北军、十七路军、红军三位一体的大联合。西安事变制止了国内战争,促成了第二次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局面的初步形成。
1936年12月25日,为表示联合抗日的诚意,促蒋实现诺言,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蒋介石背信弃义,导演了“一审”、“一赦”的丑剧,将张学良长期幽禁起来。1964年7月4日,于台北与赵一荻正式举行婚礼。1991年3月,张学良携夫人赵一荻赴美国探亲观光,从此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活。1995年4月,美国移民局正式核发“绿卡”,张学良夫妇移居夏威夷。
2001年10月15日14时50分张学良将军因病抢救无效,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101岁。
张学良将军是一位对中国现代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爱国主义是张学良人生乐章的主旋律,他不愧是一个彻底的无私的爱国主义者、大无畏的热血男儿。他是抗日爱国的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百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1],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度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内“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容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整军经武 什么意思
成语整军经武
发音zhěngjūnjīngwǔ
解释经:治理。整顿军队,经营武备。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zhidao“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回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子姑整军而经武乎。”
示例一旦国家无内顾之忧,陛下可以~,对东虏大张挞伐,以雪今日之耻,永绝答边境之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
成语词目整军经武百
拼音读法zhěngjūnjīngwǔ
解释意思经:治理。整顿军队,经营武备。
成语出度处《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子姑整军而经武乎。”
成语举例一旦国家无内顾之忧,陛下可以~,对东内虏大张挞伐,以雪今日之耻,永绝边境之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容三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