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

导航菜单

形容成语不无小补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不无小补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 不无小补 出处?

不无小补

【拼音】:bùwúxiǎobǔ

【解释】:补:知补助,补益。多少有一点益处或多少有一点帮助。

【出处】:宋·朱熹《〈尚书〉道一·纲领》:“诸家虽或浅近,要亦不无小补,但在详择之耳。”

【举例造句】版:穷得当卖全无,虽只区区四金,倒也不无小补。★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

【拼音权代码】:bwxb

【用法】:作谓语;比喻有一点帮助

【英文】:beofsomehelp

[bùwúxiǎobǔ]

不无小补

意思是

多少有一点益处或多少有一点帮助。

出自《〈尚书〉一·纲领》。

成语出处

宋·朱熹《〈尚书〉一·纲领》:“诸家虽或浅近,要亦不无小补,但在详择之耳。”

twdym不无小补vpq什么?

不无小补[bùwúxiǎobǔ百]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补:度补助,补益。多少有一点益知处或多少有一点帮助。

出处

宋·朱熹道《〈尚书〉一·纲领》:“诸家虽或浅近专,要亦不无小补,但在详择属之耳。”

苟延残喘的意思是什么? 、、、、、、、、

【苟延残喘】zhidao

【gǒuyáncánchuǎn】

【解释】: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

【出自】:版宋·欧阳修《与韩忠献王》:“遽来居颖,苟存残喘,承赐恤问,敢此勉述。”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

【示例】:穷得当卖全无,虽只区区四金,到也不无小补,又可以~得好几日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

【近义词】:苟且偷生、苟全性命

【反义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权义

【解释】: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百。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度。

【出自】:宋·欧阳修《与韩忠献王》:“遽来居颖,苟存残喘,承赐问恤问,敢此勉述。”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

【示例】:穷得当卖全无,虽只区区四金,到也不无小补,又答可以~得好几日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

【近义词】内:苟且偷生、苟全性命

【反义词】:宁死容不屈、视死如归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苟延残喘gǒuyáncánchuǎn

苟延残喘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百释

【解释】:苟:暂且,勉强;延:延续;度残喘:临死前的喘息。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

【出自】:宋·欧阳修《问与韩忠献王》:“遽来居颖,苟存残喘,承赐恤问,敢此勉述。”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今日之事,何答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

【示例】:穷得当卖全无,虽只区区四金,到也不无小补,又可版以~得好几日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

【近义词】:苟且偷生、苟全性命

【反义词】:宁死不屈、视死如权归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苟延残喘】

【gǒuyáncánchuǎn】

【解释】: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勉zd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

【出自】:宋·欧阳修《与韩忠献王》:“遽来居颖,苟存残喘,承赐恤问,敢此勉述。”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

【示例】:穷得当卖全专无,虽只区区四金,到也不无小补,又可以~得好几日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

【近义词】:苟且偷生、苟全性命

【反义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语法】:动宾式属;作谓语、定语;含贬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意思和出处~

意思:以前的事就像昨天一样全都已经过去了,以后的事就当作从今天刚刚重新开始.忘记过去,重新开始新生活。

这句话是出自袁了凡的《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2007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袁了凡。该书为袁了凡所作的家训,以其亲身经历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故事。

该书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是书成于公元1602年,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其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在《了凡四训》里,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

扩展资料

袁黄(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浙江嘉善县魏塘镇(今属嘉兴)人。晚年辞官后曾隐居吴江芦墟赵田村,故一作吴江人。

袁黄青少年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曾受教于云谷禅师,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辟书院,令高材生从袁受经学。万历五年(1577)会试,初拟取第一,因策论违逆主考官而落第。

十四年(1586)中进士,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奉命清核苏松钱粮,上《赋役仪》,又请减免额外加征米银10余条款,被豪绅所阻而作罢。万历十六年(1588)授河北宝坻知县(今属天津),任职五年,业绩辉煌。

万历二十年(1592),调任兵部职方主事,适日本侵略朝鲜,朝廷大举东征,蓟辽经略宋应昌上疏请袁黄到军营赞画,与刘黄裳浮海渡鸭绿江。

平壤战役时,提督李如松以诱兵迎战日军获胜,袁黄禁止李部下诸将割首级报功,李深为恼恨而引兵东去,派袁黄守平壤,不增拨一兵一卒。后突遇日军攻城,袁黄率领部下及3000名朝鲜兵击退之。不久,李如松兵败碧蹄馆,兵部尚书石星主张拨款议和,袁黄上书提出将骄应罢兵。

李如松诬袁黄以十大罪状,袁黄遂罢归家居,闭户著书。卒年74岁。

袁黄是明代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融会道教哲学与儒家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参考资料:袁了凡-百度百科

出自袁了凡的《了凡四训》

含义:从前的往事再多,到今天为止就全部无关了。

以后的事情,不管发生什么,从今天开始就当重头来过。

拓展资料: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

该书自明末以来流行甚广,影响较大,此白话绘图本的出版当有助于阅读了解,于个人品德修养与世道人心改善或许不无小补。

作者简介:

袁黄(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浙江嘉善县魏塘镇(今属嘉兴)人。晚年辞官后曾隐居吴江芦墟赵田村,故一作吴江人。

袁黄青少年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曾受教于云谷禅师,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辟书院,令高材生从袁受经学。万历五年(1577)会试,初拟取第一,因策论违逆主考官而落第。

十四年(1586)中进士,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奉命清核苏松钱粮,上《赋役仪》,又请减免额外加征米银10余条款,被豪绅所阻而作罢。万历十六年(1588)授河北宝坻知县(今属天津),任职五年,业绩辉煌。

万历二十年(1592),调任兵部职方主事,适日本侵略朝鲜,朝廷大举东征,蓟辽经略宋应昌上疏请袁黄到军营赞画,与刘黄裳浮海渡鸭绿江。平壤战役时,提督李如松以诱兵迎战日军获胜,袁黄禁止李部下诸将割首级报功,李深为恼恨而引兵东去,派袁黄守平壤,不增拨一兵一卒。后突遇日军攻城,袁黄率领部下及3000名朝鲜兵击退之。

不久,李如松兵败碧蹄馆,兵部尚书石星主张拨款议和,袁黄上书提出将骄应罢兵。李如松诬袁黄以十大罪状,袁黄遂罢归家居,闭户著书。卒年74岁。

袁黄是明代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融会道教哲学与儒家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抄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袁了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