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是什么意思。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章》
意思: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
仲尼①居,曾子②侍。子曰:“先王③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④,民用⑤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⑥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⑦。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⑧,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⑨,中于事君⑩,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注释】
①仲尼:孔子的字。春秋时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鼻祖,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②曾子:曾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孔子的学生。
③先王:先代的圣贤帝王,旧注指尧、舜、禹、文王、武王等。
④以顺天下:使天下人心顺从。顺,顺从。
⑤用:因而。
⑥避席:古代的一种礼节。席,铺在地上的草席,这里指自己的座位。
⑦教之所由生也:古有“五教”之说,即: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儒家学者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⑧毁伤:毁坏,残伤。
⑨始于事亲:以侍奉双亲为孝行之始。一说指幼年时期以侍奉双亲为孝。
⑩中于事君:以为君王效忠、服务为孝行的中级阶段。终于立身:以建功扬名、光宗耀祖为孝行之终。《大雅》:《诗经》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西周官方的音乐诗歌作品。“无念”二句:语出《诗经·大雅·文王》。
译文:
孔子在家中闲坐,曾参在一旁陪坐。孔子说:“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曾子连忙起身离开席位回答说:“我生性愚钝,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你还是回到原位去,我讲给你听。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所以要特别地加以爱护,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从园还城始,是基本的孝行。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孝,开始时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树功绩,成名立业,这才是孝的圆满的结果。《大雅》里说:‘怎么能不想念你的先祖呢?要努力去发扬光大你的先祖的美德啊!’”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的逻辑进程有三阶段:始——中——终。
孝之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始于事亲”,这也是孝之“始”。“事”,是奉事、侍奉、服务的意思。从自己身体的保护、保全做起,从在家里奉事父母做起,这就是孝的起始。
孝之中。“中于事君”,这是由家里的“事亲”,走向社会的“事君”,侍奉国君,为国家做事,把孝道推广开来了。在此过程中间,孝行又转化为侍奉国君的“忠”,这是“移孝为忠”。“中”,解释为中间:一是指行孝道之中间,相对于开始之“始”、结束的“终”而言;一是解释“中”为年龄的青壮年出仕之时。
关于孝与忠,曾子说过:“忠者,其孝之本与。”(《曾子·本孝篇》)又如《荀子·致士》中提出,招纳贤士办法中有一条就是要对方:“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忠莫不明通。”有这“六忠”,则莫不畅通无阻。宋代岳飞就曾说:“臣窃谓事君以能致其身为忠。”(《乞解军务札子》)为了忠君,甚至可以献出生命。
孝之终。“立身行道”,终极目标就是“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也是由开始、经中间,最后达到圆成的结果;最终能做到孝与忠,便能立身扬名了。
当然这是孔子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行孝道的完美人生。这种目标很高,一般人也许达不到;但是这种理念却深入人心,一般人都很向往。
郑玄曾认为,“父母生之,是事亲为始;四十强而仕,是事君为忠;七十致仕,是立身为终也者”。(《疏》引郑注)所谓“致仕”,就是年老退休。其实,我们一想就知道,大多数人不能走全、走完这样的人生路途,因为大多数人不会做官,也因为有很多人没有这样的长寿。这种解读似乎太机械了,因此遭到他人的反驳。其实,那些在家里行孝道奉事父母,出外劳作,服务社会,忠于国家的人,也都有立身扬名于世上的。自古至今那么多流传的孝子故事与事迹,就有许多“立身行道”、“终于立身”的例证。因此能在家孝,在社会上忠,则孝与忠两全。?
“风规自远”一词出自何处?
出处
孙过庭的《书谱》,原句:思处通审,百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书谱度》为论述历代书法问和论书法变迁之专著,本身亦具书法艺术价值,其文章更具理论价值,是我国关于书法理论之重要著作,它对书法欣赏、技巧等方面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书谱》书于垂拱三年(687),对自答汉迄魏晋之草书诸大家均有详述。草书体裁写来翰逸神超,浑朴流润,有绵里裹铁之妙,尤其起落笔之俊逸,字态笔姿之潇洒,既深入晋王堂奥,又得专汉魏神髓,浓润圆熟,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参考资料
孙过庭.书谱.上海:上海书画出版属社,2007
出自孙过庭的《书谱》。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思处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孙过庭《书谱》释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谢安索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于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仲长统列传的全篇译文
释义: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年少时喜欢读书,广泛地阅读书籍,富于文辞。20多岁时,在青、徐、并、冀四州之间游学,跟他交往的人都觉得他很奇特。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他平素历重视有名之人,招揽四方游士,士人常常投奔依附他。
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对他很友善,向他请教当时的事情。仲长统对高干说:“您有雄伟的志向却没有雄才,爱好士却不会选择人,这是您应该注意的。”高干自觉不错,没有接受他的意见,仲长统于是离去。
不久,高干以并州为根据地叛乱,最后失败了。并、冀二州的人士都因此认为仲长统很不一般。仲长统生性卓异不凡,敢于直言,不拘小节,缄默言谈无常,当时有人称他为狂生。每次州郡召命,就称病不去。
通常认为凡是在帝王的人,想要立身扬名而已,而名声不常存,人生易灭,悠闲仰,可以自娱,想卜居清静旷远而快乐的想法。
出处:出自《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仲长统〉。
原文: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斡,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斡,斡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统谓斡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斡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斡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倜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
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关于范晔少时的生活,史载不详尽,只知其“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
范晔年少好学,博涉经史,年十七,州辟主簿,范晔始出仕,历任宋武帝相国掾、彭城王刘义康府冠军参军转右军参军,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
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父范泰去世,去官守制。后出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迁为司徒从事中郎,不久,又升迁为吏部尚书郎,可谓官运亨通。
元嘉九年(432年)冬,彭城王刘义康母亲去世。葬前的晚上,百官吊唁,范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夜宿义康府广渊处,纵酒夜半,无所顾忌,醉意朦胧中又听挽歌为乐,因此触怒义康,把范晔贬官出京为宣城太守。
贬官期间,范晔深感郁闷不得志,短期内上调无望,便删节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期间修撰完成大部。约六七年后,迁官为长沙王刘义欣的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元嘉十六年(439年),生母去世,服阕,为始兴王濬后军长史,领南下邳太守。死前累迁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范晔一生狂狷不羁,意志颇不满于朝廷,晚年终于发作到了顶点,加入了彭城王谋反阵营。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同党徐湛之上表首告,供出了所有谋反同党及往来檄书信札,谋反失败。不久,范晔等被处死,连坐从诛的还有其弟广渊、其子范蔼等。
狱中,范晔写了一篇《与诸甥侄书》,总结了他对文学、史学、音乐、书法的研究心得。在即将告别人世之际,他希望将来能有个知音,理解《后汉书》的价值。
他对花费毕生心血写成的史学著作十分自负,认为它们“精意深旨”,是从古至今没有过的“体大而思精”的作品,其中诸序与论赞,更是“天下之奇作”,和班固的《汉书》相比,毫无愧感。他说,世人多贵古贱今,所以他才“称情狂言”,以期引起人们对《后汉书》的重视。
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年少好学,广泛阅读书籍,富于文辞。二十多岁,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朋友的很多不同的。
并州刺史高干斡,袁绍的外甥啊。一向重视有名,招揽四方游士,士人大多归附。系统经过斡,扎好待遇,访问以当时的事情。统对斡说:“你有雄心大志,却没有雄才,喜好读书人而不能选择人,这是你应该注意的。”
斡雅从多,不采纳他的意见,统就离开了。没有多少,斡在并州反叛,最后失败。并州、冀州的豪杰之士都是以不同系统。
统性情洒脱,敢于直言,不拘小节,缄默言谈无常,当时的人有的说他是狂生。每次州郡召命,就称病不去。
通常认为凡是在帝王的人,想要立身扬名而已,而名声不常存,人生易灭,悠闲仰,可以自娱,想卜居清静旷远而快乐的想法。
出自《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仲长统〉
扩展资料:
仲长统(180—220),字公理,山阳郡高平(今卜集镇)人。东汉末年著名思想家。《后汉书》有传。
仲长统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祖上默默无闻。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擅长文辞。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20岁开始“游学青﹑徐﹑并﹑冀之间”。
并州刺史高干,是东汉末年军阀袁绍的外甥,以好士闻名天下。后来因战败归顺曹操,可心里一直不甘。听说仲长统来了,便向他咨询天下大势和并州的前途。
仲长统直言不讳,“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高干不以为然,不久举兵反叛,旋即兵败身亡。并州、冀州的人士,因此都对仲长统寡目相看。
《仲长统》参考译文:(孙加荣译)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年少时喜欢读书,广泛地阅读书籍,富于文辞。20多岁时,在青、徐、并、冀四州之间游学,跟他交往的人都觉得他很奇特。copy并州刺史高幹,是袁绍的外甥。他平素历重视有名之人,招揽四方游士,士人常常投奔依附他。仲长统拜访高幹,高幹对他很友善,向他请教当时的事情。仲长统对高幹说:“您有雄伟的志向却没有雄才,爱好士却不会选择人,这是您应该注意的。”高幹自觉不错,没有接受他的意见,仲长统于是离去。不久,高幹以并州为根据地叛乱,最后失败了。并、冀二州的人士都因此认为仲长统很不一般。仲长统生性卓异不凡,敢于直言,不拘小节,缄默言谈无常,当时有人称他为狂生。每次州郡奉命征召,他都称病不去。常常认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要立身扬名罢了,然而名不常存,人生容易消亡,悠闲自得,可以自娱自乐,想卜居清静空旷之处,以满足自己的心志z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