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

导航菜单

形容成语刚愎自用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刚愎自用的意思及解释

“刚愎自用”是什么意思?

“刚愎自用”的意思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出自】西汉·伏生《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爱好问,知识就充裕;只凭自己,闻见就狭小。

【示例】他想起李玉亭所说荪甫的刚愎自用来了。他决定了主意不跟着荪甫跑了。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十分固执自信

【近义词】我行我素、怙恶不悛、自以为是、一意孤行、深闭固拒、独断专行、师心自用、固执己见

【反义词】博采众长、从谏如流、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低眉顺眼、低眉折腰、百依百顺、博采众议

扩展资料

1、刚愎自用的近义词

我行我素

【解释】素:平素,向来。不管人家怎样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

【出自】:《礼记·中庸》:“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示例】他人笑骂由他笑骂,依旧我行我素就好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自行其是

2、刚愎自用的反义词

博采众长

【解释】博采:广泛搜集采纳。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出自】汉·刘向《说苑·君道》:“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蹲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母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

凡是身居高位的人,一定要以敬重属下的劝谏,一定要打开不避讳的大门,虚心安静接受采纳,进谏的人不要大声着急,要像母亲教育孩子一样温柔,广泛搜集采纳各种说法,选择好的学习采纳。

【示例】他对学生、画友,从不以我画线,而是主张博采众长,自立门户。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吸收别人的长处

刚愎自用[gāngbìzìyò百ng]

【解释】:愎:任性;刚愎:强硬度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知人的意见。

【出自】:《左传·宣公十二道年》:“其佐先谷,刚愎不仁版,未肯用命。”《尚书·仲虺之诰》:“好问权则裕,自用则小。”

刚愎自用知

开放分类:成语、文化、词语、典故、汉语

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刚愎自用(gāngbìzìyòng)

解释愎:任性;刚愎:强硬固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道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十分固执自信

示例他想起李玉亭所说荪甫的~来了。他决定了主意不跟着荪甫跑了。(茅盾《子夜》十)

近义词我行我素

反义词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英内文hardentheneck

典故

春秋时期,晋楚因宋国发生战争,楚军打得宋国要投降了就撤军。晋军将领先不听统帅荀林父的命令擅自进攻楚军。楚国大夫伍参对楚庄王说晋军将领先刚愎自用,内部不团结,可以消灭容晋军而出兵。结果,楚国大获全胜。

刚愎自用的含义很清楚:顽固、偏执、一意孤行、拒不接受他人的意见,倔强,自以为是,自以为穷尽了世界上的真理,一点儿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主观武断,喜欢感情用事,更是容不得人(尤其是容不得反对他的人)……

刚愎自用这个词,不太好听,绝对是个贬词,因而谁都不希望自己有这个毛病,谁都不希望他人指责自己有这个毛病。它也比较“特殊”,普通人还够不太着,一般都是用在“有头有脸有身分的人”权力者身上,都用在那些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比较精通的权威人士身上。而且,官越是大、越是有权势的人若是犯了这个毛病,麻烦可不是一点点。譬如,三国中有一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为什么?就是因为魏起用司马懿为帅,诸葛亮闻此消息后,考虑街亭乃是汉中咽喉要地,即要派将驻守。马谡自请军令,愿担此任。诸葛亮曾叮嘱再三,一定要靠山近水扎营;并派王平辅助。马谡则疽以为通识兵法,再加上刚愎自用,一点都不考虑诸葛亮的意见,又不纳副将王平之谏言,竟违令在山顶扎营,犯了兵家之大忌,结果被魏将张郃打败,造成了街亭失守。

所以,因为这个刚愎自用,本来可以成功的事会搞得一团糟糕。

所以,因为这个刚愎自用,原本是很威望的人结果是身败名裂。

所以,因为这个刚愎自用,甚至会导致祸国殃民的可怕后果。

那么,刚愎自用的人有哪些特点呢?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非常自负、傲气十足,目中无人,一厢情愿,唯我独尊,都是认为自己是穷尽了真理的人。应该说没有一点“资格”、“本领”是不能拥有刚愎自用这个“称号”的。这类人,有一定的能耐,在自己的工作、事业上还做出过一定的成绩,因而自信到了极点,自大自傲,自我感觉一直良好,达到了自我陶醉,不可一世,有的刚愎自用的人还是典型的自我崇拜狂,看人是“一览众山小”,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别人统统都是错的,这类人个性孤傲,对人冷若冰霜。尽管他没有跑到大街上宣布:“上帝已经死了,我就是上帝”,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是无声地宣布自己就是上帝。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是顽固、守旧、偏执。对于某种理念,过于专注,认准了的,就坚持到底,死不回头,一个劲地认为自己是在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实际上他们认的却是死理,却是过了时的土教条,或是不符合国情、社情的洋框框,一点灵活性都没有。这类人面对世界的发展进步,觉得是不可思议或是在瞎胡搞;自己的这种想法,明明是与时代潮流相违背,却反过来认为是时代在倒退,是一代不如一代。这类人对新事物、新人物、新现象、新趋势一百个看不惯,视作为洪水猛兽。有时,他们的言行比保守派还保守,比顽固派还顽固。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是极其爱好面子的人。这类人自尊心强极了,一点都冒犯不得,谁若是当面顶撞了他,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中顶撞了他,他就会火冒三丈,认为这是故意和他过不去,故意让他下不了台,是故意在寻衅,他就会从此记在心上,这个“伤口”就很难愈合,往往是一辈子都难以忘掉,以后一有机会就会对“发难者”进行排挤打击报复,以报这个“宿怨”,若是“发难者”是在他手下工作的,就会因此而失去信任,就会很随便地找个“理由”就给他穿小鞋,这个人便很难再会有“发迹”的机会。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是从来不认错的人。这类人对自己的眼光和能力从来都不怀疑,有时明明是自己错了,却就是不承认;明明是将事物搞得很糟,但就是不认账;明明是自己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却偏偏说是他人将他的思想理解错了……总之,黑的说成是白的,错误变成了真理,成绩永远是自己的,错误永远是他人的,拒绝失败,即便是有错,也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是“七分成绩和三分缺点”,因而经常是倒打一耙,反诬批评者不怀好心,是立场错了,是思想方法出了问题,不仅如此,为了彻底杜绝批评者的反对声音,利用权势大整特整那些批评者。鉴于刚愎自用者的不肯悔改,又不听他人的劝告,往往是在错误的道上越走越远,其结果就会与自己原来美好的奋斗目标南辕北辙。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是好大喜功的人。这类人尤好自我肯定、自我表彰,做了一点点有益的事,就沾沾自喜,到处表功,惟恐他人不知道。这类人也只喜欢听好话,听吹捧的好,不喜欢听不同的意见,更不喜欢听反对的话,因而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一帮献媚于他的小人,这些小人会投其所好,在他的面前拨弄事非,结果呢,这类有权势的刚愎自用者离“忠良”就会越来越远。

刚愎自用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坏毛病。它可以使人越来越不知道天高地厚,离真理越来越远,离自己身败名裂越来越近。楚汉相争之中项羽为何败于刘邦?原因之一,就在于项羽刚愎自用,自大无谋、沽名轻敌,骄傲自大,不可一世,他身边有一个号称亚父的谋士范增,主张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然而在这“关键时刻”,却对他的意见不予理睬,对刘邦的假意殷勤,毫无察觉,反把曹无伤的告密直接告诉刘邦,反映了他只是一个有勇无谋、不懂策略、麻痹轻敌的草包将军。这样的人怎能成大事?

刚愎自用的典故

刚愎自用的典故:

春秋时期,晋楚因郑国发生战争,楚军打得郑国要投降了就撤军。晋军将领先縠不听统帅荀林父的命令擅自进攻楚军。楚国大夫伍参对楚庄王说:晋军将领先縠刚愎自用,内部不团结,可以消灭晋军而出兵。结果,楚国大获全胜。

扩展资料:

刚愎自用的近义词:

1,我行我素[wǒxíngwǒsù]

【译义】不管人家怎么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

【例句】对于上级指示,~,甚至阳奉阴违,必然会犯错误。

2,自以为是[zìyǐwéishì]

【译义】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出处】《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3,一意孤行[yīyìgūxíng]

【译义】本谓谢绝请托,坚持自己的主张。后多指不顾客观条件,无视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孤行:独自行事。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赵)禹为人谦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4,固执己见[gùzhíjǐjiàn]

【译义】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出处】《宋史·陈忠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例句】患难打不倒他的乐观,死亡可使他不能再固执己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刚愎自用

典故:春秋时期,晋楚两国因郑国而开战,楚军英勇骁战,将郑国打的快要投降了。晋军将领先縠不听统帅荀林父的命令就自作主张进攻楚国。楚国大夫伍参对楚庄王说:“晋军将领先縠刚愎自用,军队不团结,可以去出兵消灭晋国”。结果,楚国大败晋国获得胜利。

刚愎自用的意思是一个人过分自信,完全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不愿意讨论,十分固执copy。

其近义词有: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扩展资料:

“刚愎自用”一词出自于:

《左传·宣zhidao公十二年》:“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白话译文:荀林父的副将先縠刚愎自用,不仁爱士卒,不肯听从荀林父的命令。晋军三帅专断行事,不请示上级。众人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命令,又该听谁的呢?

《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白话译文:只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做事,一定办不成大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刚愎自用

“刚愎自用”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郑州。

公元前597年,楚王向郑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楚庄王亲率大军围困郑国三个多月,郑国投降后,和楚国争雄的晋国才发来救兵。正准备返国的楚军在战与不战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楚庄王想退兵,他的爱臣伍参主战,令尹孙叔敖主和。孙叔敖说:“昔年攻进陈国,现在又攻进郑国,楚国不是没有事呀,该休息休息了。如果和晋军打仗又不能取得胜利,是不是把伍参的肉给吃了!”伍参反驳说:“如果打了胜仗,孙叔敖你就是无谋之人。如果打了败仗,我的肉将在晋军那里,你孙叔敖怎么能吃得到呢?”孙叔敖不再理会伍参,下令“南辕、反旆”,即掉转车头,大旗反向,准备撤退。但伍参又对楚庄王说:“晋军元帅荀林父是新上任的,还不能真正让下属听从他的命令。荀林父的辅佐官先縠刚愎自用,不仁不义,不肯听从荀林父的命令。晋军三帅,专断行事,想听从命令也没有上级的命令。三军主帅尚且如此,晋军将士又该听谁的呢?这一次,晋军一定会吃败仗。再说了,你是国君,晋军主帅是臣,一个国君见了敌军的臣子就吓跑了,你该怎么面对你的臣民呢?”庄王无言以对,想了想,伍参的话很有道理,马上命令掉转车头,北上到管(现在的郑州市区)驻扎下来准备战斗。事实证明伍参的分析很正确,晋楚两军在邲(今河南荥阳北)大战一场,晋国指挥混乱,大败而归。(见《左传·宣公十二年》)

伍参劝说楚庄王的话:“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后来演化为成语“刚愎自用”。

附:

《左传》原文

楚子北师次于郔。沈尹将中军,子重将左,子反将右,将饮马于河而归。闻晋师既济,王欲还,嬖人伍参欲战。令尹孙叔敖弗欲,曰:“昔岁入陈,今兹入郑,不无事矣。战而不捷,参之肉其足食乎?”参曰:“若事之捷,孙叔为无谋矣。不捷,参之肉将在晋军,可得食乎?”令尹南辕、反旆,伍参言地王曰:“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辕而北之,次于管以待之。

刚愎自用的含义很清楚:顽固、偏执、一意孤行、拒不接受他人的意见,倔强,自以复为是,自以为穷尽了世界上的真理,一点儿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主观武断,喜欢感情用事,更是容不得人(尤其是容不得反对他的人)……

譬如,三国中有一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为什么?就是因制为魏起用司马懿为帅,诸葛亮闻此消息后,考虑街亭乃是汉中咽喉要地,即要派将驻守。马谡自请军令,愿担此任。诸葛亮曾叮嘱再三,一定要靠山近水扎营;并派王平辅助。马谡则疽以为通识兵法,再加上刚愎自用,一点都不考虑诸葛亮的意见,又不纳副将王平之谏言,竟违令在山顶扎营,犯了兵家之大zhidao忌,结果被魏将张郃打败,造成了街亭失守。

刚愎自用是什么意思,形容怎样的性格

刚愎自用,一般说的是有头有脸的人,有一定权力和能力,但百是有了权力和能力外度就开始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只要反对他,他就觉得知是不给他面子,是拆他的台,他就会心胸狭窄记人家道一辈子,给反对他的人穿小鞋。只听信谗言,亲小人远贤臣,最后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结果。

自以内为是,就是说身边一般人,比较狂妄自大,但是造成的容负面结果往往没有刚愎自用的大。

刚愎自用这个词描述的是一个人过分自信复,完全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十制分固执。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就百好像铜墙铁壁铸成的思想,油盐不进,水度泼不进,任何人的谈话,都听不知进。

【“刚愎自用”常误道写为“刚复自用”,应注意。】

刚愎自用的典故

刚愎自用的典故:

春秋时期,晋楚因郑国发生战争,楚军打得郑国要投降了就撤军。晋军将领先縠不听统帅荀林父的命令擅自进攻楚军。楚国大夫伍参对楚庄王说:晋军将领先縠刚愎自用,内部不团结,可以消灭晋军而出兵。结果,楚国大获全胜。

扩展资料:

刚愎自用的近义词:

1,我行我素[wǒxíngwǒsù]

【译义】不管人家怎么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

【例句】对于上级指示,~,甚至阳奉阴违,必然会犯错误。

2,自以为是[zìyǐwéishì]

【译义】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出处】《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3,一意孤行[yīyìgūxíng]

【译义】本谓谢绝请托,坚持自己的主张。后多指不顾客观条件,无视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孤行:独自行事。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赵)禹为人谦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4,固执己见[gùzhíjǐjiàn]

【译义】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出处】《宋史·陈忠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例句】患难打不倒他的乐观,死亡可使他不能再固执己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刚愎自用

典故:春秋时期,晋楚两国因郑国而开战,楚军英勇骁战,将郑国打的快要投降了。晋军将领先縠不听统帅荀林父的命令就自作主张进攻楚国。楚国大夫伍参对知楚庄王说:“晋军将领先縠刚愎自用,军队不团结,可以去出兵消灭晋国”。结果,楚国大败晋国获得胜利。

刚愎自用的意思是一个人过分自道信,完全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不愿意讨论,十分固执。

其近义词有: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扩展资料:

“刚愎自用”一专词出自于: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白话译文:荀林父的副将先縠刚愎自用,不仁爱士卒,不肯听从荀林父的命令。晋军三帅专断行事,不请示上级。众人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命令,又该听谁的呢?

《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白话译文:只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做事,一定办不成大事。

参考资属料:百度百科–刚愎自用

“刚愎自用”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郑州。

公元前597年,楚王向郑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楚庄王亲率大军围困郑国三个多月,郑国投降后,和楚国争雄的晋国才发来救兵。正准备返国的楚军在战与不战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楚庄王想退兵,他的爱臣伍参主战,令尹孙叔敖主和。孙叔敖说:“昔年攻进陈国,现在又攻进郑国,楚国不是没有事呀,该休息休息了。如果和晋军打仗又不能取得胜利,是不是把伍参的肉给吃了!”伍参反驳说:“如果打了胜仗,孙叔敖你就是无谋之人。如果打了败仗,我的肉将在晋军那里,你孙叔敖怎么能吃得到呢?”孙叔敖不再理会伍参,下令“南辕、反旆”,即掉转车头,大旗反向,准备撤退。但伍参又对楚庄王说:“晋军元帅荀林父是新上任的,还不能真正让下属听从他的命令。荀林父的辅佐官先縠刚愎自用,不仁不义,不肯听从荀林父的命令。晋军三帅,专断行事,想听从命令也没有上级的命令。三军主帅尚且如此,晋军将士又该听谁的呢?这一次,晋军一定会吃败仗。再说了,你是国君,晋军主帅是臣,一个国君见了敌军的臣子就吓跑了,你该怎么面对你的臣民呢?”庄王无言以对,想了想,伍参的话很有道理,马上命令掉转车头,北上到管(现在的郑州市区)驻扎下来准备战斗。事实证明伍参的分析很正确,晋楚两军在邲(今河南荥阳北)大战一场,晋国指挥混乱,大败而归。(见《左传·宣公十二年》)

伍参劝说楚庄王的话:“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后来演化为成语“刚愎自用”。

附:

《左传》原文

楚子北师次于郔。沈尹将中军,子重将左,子反将右,将饮马于河而归。闻晋师既济,王欲还,嬖人伍参欲战。令尹孙叔敖弗欲,曰:“昔岁入陈,今兹入郑,不无事矣。战而不捷,参之肉其足食乎?”参曰:“若事之捷,孙叔为无谋矣。不捷,参之肉将在晋军,可得食乎?”令尹南辕、反旆,伍参言地王曰:“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辕而北之,次于管以待之。

刚愎自用的含义很清楚:顽固、偏执、一意孤行、拒不接受他人的意见,倔强,自以抄为是,自以为穷尽了世界上的真理,一点儿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主观武断,喜欢感情用事,更是容不得人(尤其是容不得反对他的人)……

譬如,三国中有一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为什么?就是因为魏起用司马懿为帅,诸葛亮闻此消息后,考虑街亭乃是汉中咽喉要地,即要派将驻守。马谡自请军令,愿担此任。诸葛亮曾叮嘱再三,一定要靠山近水扎营;并派王平辅助。马谡则疽以为通识兵法,再加上刚愎自用,一点都不zhidao考虑诸葛亮的意见,又不纳副将王平之谏言,竟违令在山顶扎营,犯了兵家之大忌,结果被魏将张郃打败,造成了街亭失守。

如何与刚愎自用的上司相处?

形形色色,世间百态。人在职场避免不了要与各式各样、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在一个工作环境里,个性禀赋、道德修养、文化内涵、价值取向等方面相同的、相似的、相反的,无论是喜欢、讨厌,还是欣赏、敬佩,都不会是自己主观意志所抉择的。如果,你时运不佳,碰到一个刚愎自用、固执己见的上司,因为他唯我独尊、自命不凡,而压抑了你的才智,也不要怨气丛生,彷徨气馁。历史地看,刚愎自用的人都有一些弱点,只要注意研究,洞察其性,洞悉其心,就能沉着应对。刚愎自用的人在工作上主要有四种表现:一是胸襟狭窄,很难容下不同意见;二是自我中心,喜欢处处标榜自己;三是目中无人,轻视圈子里的优秀人才;四是骄傲自大,属无大智大才大德之人。回望五千年历史长河,历朝历代不乏刚愎自用之人。下面,就从我心意之人--关羽说起,共同品品其中味道。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今山东临猗西南),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后代统治者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关羽一生可谓轰轰烈烈,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振华夏,军事成就令人景仰,但最后败走麦城,悲剧性的宿命没有逃脱。究其根源,刚愎性格伴随其一生。我们一一细述,首先,傲慢同事。公元219年,刘备称王汉中,任命关羽为前将军,与此同时,关羽听说老将黄忠也被任命为前将军,气愤地说:“大丈夫不能与一个老兵为伍”,不肯接受任命。后经司马费诗劝说知错而改,然看不起同事的傲慢态度令人生厌。其次,轻视对手。关羽北伐曹操,水淹七军,大获全胜后,更加傲气冲天,目中无人。此时曹操一面准备迁都,避其锋芒;一面派使者游说东吴袭荆州。孙权早有夺回荆州之意,便东吴上下深知关羽荆州兵马整肃,沿江有烽火台之备,急功难成。孙权便接受了陆逊提出的“利用关羽刚愎性格”的建议,陆逊言:“云长自以为英雄,料天下无敌,唯一忧虑东吴的是吕蒙将军。如吕蒙将军装病在家,让他人代其职。再以卑微之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关必撤荆州守兵,以攻樊城。到时,荆州空虚,尽在掌握之中”。关羽接见东吴信使后仰面大笑,“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遂防东吴之心松懈,将兵力调出集中对会曹操。第三,一意孤行。关羽失荆州、败徐晃,走投无路,退守麦城。然麦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只得逃亡西川,走西川有两条路,一是大路,一是小路,皆通西川。王甫力荐走大路,怕小路有埋伏,此时的关羽仍趾高气扬、一意孤行,“虽有埋伏,我何惧哉!”然小路伏兵重重,终因吴兵阻截,逃往临沮,行至决石地方,被绊马索绊倒后遭捉。写到此处,不难看出,再伟大的人物,刚愎性格的结局,一般都是悲剧性的。如战国赵括,西楚项羽,皆是此类人物。现在我们跳出历史视角,转向当代,身在职场,那该如何应对刚愎自用的上司呢,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第一,要主动示弱,以骄其心。凡事推功揽过,表白自我的弱处、不足,表达对其德、才、智的赞赏,让自己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满足上司的尊荣之心。第二,要维护利益,甘当配角。要时时处处站在上司的角度思考问题,想上司之所想,思上司之所思,把荣誉、风光都往上司身上聚拢,甘做奉献者,不与争锋。第三,要敬而远之,不必同流。除正常工作往来关系之外,不必有过多私下交往,注重把自己的价值追求默默延伸到工作圈之外,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自己的信仰、骨气与人格。第四,要做出成绩,让其认可。刚愎自用之人通常会小视别人,所以,要抓住机会,以自己特有的智慧、才华、能力,做出别人做不了,让上司为之惊叹的工作实绩,成就是最有力的无言证明。清朝曾国藩有言:“惟有读书,可以使一个人的性格发生变化。”而曾公也确实是得益于读书使其性格发生了变化,由刚直变得圆通、由锋芒变得中庸才做出了如此成就来的。望广大网友受到启发而多多读书。

刚愎自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要了解什么是zd刚愎自用?首先了解这个词性。从词性上看,是贬义词,这就说明这样的行为或心理是负面的、不认专同的。所以刚愎自用的含义很清楚:顽固、偏执、一意孤行、拒不接受他人的意见,倔强,十分固执自信,一点儿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主观武断,喜欢感情用事,更是容不属得人。

刚愎自用来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源“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示例】:百他想起李玉亭所说荪甫的~来了。他决定了主意不跟着荪甫跑了。(茅盾《子夜》十)

【近义词】:我行我素

【反义词】: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十分度固执自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