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枭首示众有多“流行”?
这个不能用“流行”zd表示吧,流行是说这件事比较受欢迎,容易被所有人所接受,而当时汉朝使用枭首示众只是当时的一种制度,通过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以达到震慑人心,彰显国威的作用,虽然现在的人会感觉不舒服,但是这是古代常用的方法。
汉朝其实是个军国主义国家,讲的就是非军功不封侯,就是说不管你的能耐有多大,你只要不上场杀敌,封侯这件事就没有任何指望,当时整个国家的精力和资源都偏向军事,对于边境的各种势力采取主动打击的政策,在这期间就兴起了斩首,通过这种方式,将战败敌人的头颅悬挂示众,既能起到震慑的作用,又能彰显国家的实力。
其中比回较有名应该是对楼兰王的斩首行动,楼兰王当时在汉朝和匈奴之前摇摆不定,为彰显国威,威慑各族,傅介子奉命以赏赐的名义前往楼兰,在对方的地盘上众目睽睽答下将人家的国王杀了,而且迅速的稳定了局势,让他们臣服于大汉,后将楼兰王的头带回悬挂在城楼上,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将汉朝的威慑力传播出去。
古时候的通讯不发达,枭首示众的方法在现在看来非常残酷,但是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宣传力,而且效果非常明显,能有效的震慑西域各族,能很好的保证当时丝绸之路的顺畅,对中西方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价值。
"庄词谐用"和"枭首示众"是什么意思?
庄词谐用,庄,形容词,庄重。谐,形容词,戏谑,诙谐谐趣。
把庄重的词语用于戏谑的场合。例如,今天我们召开知一个宿舍联道欢会,先请宿舍长作重要讲话。——这里的召开、重要讲话等就是庄词谐用。
与庄词谐用相反的是谐词庄用。
枭首示众,枭,动词,悬头示众。《汉书·高帝纪》:枭故塞王欣头。注:“悬首于木上。”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幸而版破绍,枭其二子。
枭首示众的意思就是斩首悬示于众。与其相类的词语还有:枭示(枭斩。砍头权悬挂示众);枭夷(诛杀净尽);枭除(诛杀清除)等。
庄词谐用——将本来很严肃的词放在不太严肃的语境中。
古人认为zhidao:枭乃是天下第一狠毒凶险的动物——“为天下枭”。故此,古人把可雄霸一方的王者,称为专“枭雄”、把在战场上能“枭勇善战”的人,称为“枭将”——枭同骁、把手段特殊,狠毒异常的人,称为“毒枭”“盐枭”“枭属奴”、把人脑袋砍下并悬挂于高竿上警示人的情形,则被古人比喻称为“枭首示众”。
“枭首示众”为何称“枭首”
不过,古人眼中的“枭”显然不同于猫头鹰,因为在古人眼中,枭是一种臭名昭著的恶鸟,这种鸟的最坏之处在于长大之后就翻脸不认母,不认也就罢了,它竟然活生生地将母亲吃掉!和枭齐名的还有一种恶兽,叫破镜,长得像虎豹,这种兽的最坏之处在于长大之后活生生地将父亲吃掉!枭和破镜因此被称作不孝之鸟和不孝之兽,黄帝为了使它们尽早灭绝,规定春天祭祀的时候要把它们杀了当做祭品,于是后世春祭黄帝的时候就使用一只枭和一头破镜当祭品。汉代还有这样的习俗,五月五日要用枭制作成枭羹,赏赐给百官食用,可见人们对这种恶鸟的厌恶,欲吃尽而后快。枭既是恶鸟,人们也就不喜欢它叫的声音,认为是不祥之兆,称之为“枭鸣”。这一点倒和猫头鹰很相像,猫头鹰的叫声也不好听。《说苑》中讲了一个关于“枭鸣”的寓言故事。有一天,枭碰到了鸠,鸠问它急急忙忙地要到哪里去,枭说要向东迁徙。鸠很奇怪,说好好的你干吗要搬家啊?枭回答道:“一乡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东迁。”鸠听了哈哈大笑道:“你换一种叫法不就得了!如果你还‘枭鸣’,换到任何地方,人们还是会讨厌你的。”枭既然这么惹人厌恶,古人就规定夏至和冬至这两天要捉枭,施以酷刑,将枭的身体剁得粉碎,然后把它的头悬挂在木柱上示众,后人因此把砍头后悬挂示众称作“枭首”。枭是恶鸟,后人就把那些强横凶恶之徒称作枭,比如枭奴、枭雄、盐枭等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