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

导航菜单

形容成语若存若亡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若存若亡的意思及解释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能够装东西的器物,反而不装东西;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出处:《道德经》——春秋战国·老子

扩展资料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

“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称其为“道”。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

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懂得道的君子,听闻、感悟到道的新形式,很快按照它的方式和规则做相关的事。

普通人听闻到道的道理,没有太大反应和变化,不能领悟其中的意思。

愚笨难以救药的人,听到这种事反而会讥笑它、蔑视它、鄙夷它。

真正正确的道理,总是会被一部分人笑话。这是道的特征之一,不是充分条件。

1、上中下:不是分高低的意思,指对待道的态度和性格各有不同。

2、士:我觉得没有刻意划分出知识分子的意思,大抵是求道者,或者说有想法和主见的人,主要是各领域的知识分子和累积丰富经验市井乡民两大类。

3、闻:作接触到的意思,听到了、看到了、经历了等等。

4、道:不作刻意作枯涩艰晦的大道玄奥理解,而是很平常的一些规律和经验。

5、上士:就是本身从事或者习惯这样思考的人,如现代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之类。

6、勤而行之:不是很勤奋地按照这个去做,而应该是下功夫去实践的意思。

7、中士:就是不刻意去体察道的人,即不会主动去归纳和总结经验的人,当然,不妨碍去学习别人的经验。

8、若存若亡:有时候会去深思,并且有所领会;更多的时候是得过且过,用到的时候再去学两招。不主动去实践。

9、下士:墨守陈规,对于新生规律不能接受,甚至乐于批判自身无解的事物。

10、大笑之:即对新生规律的排斥与不信任,偏向于充满怀疑的态度,现代则有点一棍子打死的倾向。

(并没有说下士的方法是错误的,排斥也是反过来检验道的一个标准不是。只要心态是好的,就可以慢慢接受真正能理解的,试着尝试虽然不理解却觉得好的,继续排斥不理解也觉得不可行的。)

11、不笑不足以为道:道需要经过怀疑和排斥才能成为你心中的道,没有经过思考、怀疑、辨证的就去接受是算不上道的。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这句话出自谁口,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意思是说:有悟性的人听说抄“道”后深信不已,而且没有一点疑惑,它就是这么回事,并且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习练它、运用它。

“中士闻道,若存若忘”意思是说:悟性不高的人听说“道”则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并且相信它和怀疑他的存在各占一半,也就是半信袭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怀一定的疑问。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全句的意思是说: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现出鄙视、讥笑的语态,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因为“道”论理高深,本来就难以理解。如果人人都那么轻易的能够理解的话,那zhidao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只是年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悟性的不同,对“道”的认识、理解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已。也不足为奇,实属正常。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理解:

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已,没有疑惑,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练习运用它。

悟性一般的人听说“道”后,有时记起来,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并且半信半疑的行动。

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道如果不被嘲笑,就不能说明道的伟大。

所以古人立下言论的时就说过:

明道若昧:有道之人很有智慧,却总是感觉自己很愚昧;

进道若退:有道之人在前进的过程中,却总是后退一步考虑问题;

夷道若纇:有道之人走在平坦的路上,却总感觉哪里有瑕疵有缺陷。

上德若谷:有上德的人,极为虚心,其学习精神仿佛如山谷一般;

大白若辱:有着极高名誉的上德之人,做事做人非常谨慎,总感觉自己时时刻刻受辱一般;

广德若不足:上德之人胸怀宽广,可是他们自己却感觉不怎么宽广;

建德若偷:上德之人的说话举止是社会的标杆,他却总感觉自己说话办事偷偷摸摸;

质真若渝:上德之人纯朴率真,自己却不觉得有什么好的,总觉得自己做的很差很污浊。

大方无隅:巨大的方正,根本没有棱角;大器晚成:庞大的器物,很晚才能成型;

大音希声:恢弘的音乐,却是无声之音;大象无形:宏伟的形象,根本无法形状。

道广大无比,无法用简单的定义来描述。

但是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注意:

呼应第二十八章。

注释:

勤字本义:短期内格外用力。存,存在。建,建立、创设。言,主张、号令、话。

明,智慧。昧字本义:天未大明。夷,平也《说文》。纇,缺陷、瑕疵。

谷,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白字本义:日出与日落之间的天色。渝,变污也《说文》。

隅,角落。器,皿也《说文》。成,形成、成就、完成。象,形象、好像。

形,对照、表现。希,罕也《尔雅》。褒字本义,衣襟宽大。

名,定义、名称、命名。善,善于、美好、善良。

译文:

上士听道之后,勤勉地实行;中士听了道后,若有若无;下士听了道,大声嘲笑。

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称其为道。

所以古人立言时说过:

智慧之道好似暗昧;前进之道好似后退;平坦之道好似崎岖;

崇高的德好似山谷;大白好似受辱;广大的德好似不够;标杆的德好似小偷;纯朴率真好像污浊。

大方正的无棱角,大器皿晚形成;大声响没有声音;大形象没有形状。

广大的道无法定义。

只有道,善始且善终。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出自?

出自春秋战国老子所作《道德经》。

原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等人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能够装东西的器物,反而不装东西;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主旨赏析: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称其为“道”。

然后引用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再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