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美人传统
香草美人是一种比兴手法, 香草美人是屈原提出来的,在他的诗作里经常可以看到。
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在写作上常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在诗人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诗人爱香草几乎到了成癖的程度。“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把它们佩戴在身上。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张德纯说:“兰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均见游国恩《〈离骚〉纂义》)这充分说明了香草的喻义以及它与人格美的关系。
当时的楚国,君昏臣奸,政治黑暗。屈原遭嫉受压,只能通过香草来表达自己美好的追求。诗人种植了大片的香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其目的是“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刘献廷在《离骚经讲录》中说:“当屈子立志之日,岂为独善一身,只完一己之事而已哉?直欲使香泽遍薰天下,与天下之人共处于芝兰之室也。”屈原欲使多数人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群体意识。“高尚正直则是促进和巩固个人和集体幸福的。”(《歌德谈话录》)可悲的是,这些经过诗人心血培植的香草,经不住淫风恶雨的侵袭而竞相变节变质。“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但是,诗人并不随波逐流,而是立志不变。“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离骚》中多处提到美女。前人大多认为美女代指明君贤臣。王逸说:“女以喻臣。”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均见《〈离骚〉纂义》)我认为美女就是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内外美统一的女子。屈原想寻求一个与自己一样既有美好之心灵又有动人之仪表的女子,来陪伴自己,安慰自己。然而找来找去,总不能如愿。
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屈原的人格美并非抽象的,而是具体渗透并表现在诗人的各种生活方式上。通过对香草美人的追求,诗人的人格立体化了。屈原的人格之所以是美的,首先是其心灵的伟大,然后我们才倍觉其美,他的追求、爱好无不打上美的烙印。
在飘渺迷离、谲异神奇的楚地,一个曾是楚王后裔、高官厚禄的老头,为了抗争昏君佞臣虽九死不悔抄,行吟呼号。他忠君,所以历代朝廷喜欢这样的知识分子;他爱民,所以老百姓用吃粽子来纪念他;他永不妥协,腰挂香囊,怀石投江,以生命的最极端形式诠释了他“求女”失败后的愤怒、傲岸、不屈,这也是读书人望着窗户发呆的梦想啊……
多么令人遐想的理想图景。它完美得令人颤抖。它符合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任何一个社会阶层的根本利益。最珍贵的是,它悄袭悄保留了知识分子关于人格的一颗火种、一丝梦想,甚至是行为方式的一种仰望标准。
神话为什么能够恒久流传,原因就在于它普遍性地直击人心。神秘而zhidao妖娆的浪漫主义,更为它插上华丽的翅膀,扑打着我们柔软的湿地我每读《离骚》,心中皆有泪下。如今失眠的窗早已不是自己的坚持,粉尘玷污了窗台上杂交的兰草,镜里的美人亦面目全非,绰约不可辨摸诗意黯然。我们没有诗歌,我们失却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离骚中屈原为何用香草美人自喻?
美人、香草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百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度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知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道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扩展资料:
《离骚》中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专他为国献身的精神,和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属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香草美人”在楚辞中频繁出现,它体现了具有诗骚特色的比兴的修辞手法,“《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邪。灵修美人,以妣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1因诗取兴,引类譬喻,“香草”、“美人”这些意象,在诗歌境界中,即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也是诗人抒情的模式,大抵经学家论诗骚,注重其“温柔敦厚”,认为离骚“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2,实则楚辞诸篇因诗人之愤懑难抒,哀屈子人生遭际之悲,所谓“汉妾辞宫,楚臣去境”,可谓之旷古悲音,激昂悲壮,缠绵悱恻,实难以“温”、“雅”称之。二则楚辞诸多篇章,行文瑰丽,神思翩跹,往往一篇之内短短数百字间便通达古今,畅游天地人三界,超迈的时空感与无穷的想象力,构思奇特而巧妙,诸如《天问》之篇,其思维之脉络,仿佛一川飞瀑纵横而下,汪洋恣肆,又令人无从把捉。再则“香草”、“美人”等引类譬喻之词,如香草这一意象,或者为祭神之物(《九歌》),或为佩饰,或者为诗人芳香清志之喻,却是大抵似信手拈来,情物之间浑然一体,以情寄物不着痕迹,意境之美,多在模糊之间,澄明未分,如“美人”一词,其义盖在模糊之间,强行阐释,非于“天地如鸡子”的浑然一体中求其“皎”、“朗”,盖失诗骚之本旨。一、香草
托物言志,“香草美人”手法的性质,作用及使用原则是什么?
“香草美人”意象是作为屈原抒发自我情感的基础意象。
屈原的《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它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并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洁身自好,一心想追求开明民主的政治,然而事与愿违,他只好借助“香草美人”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抒发自己的苦闷之情,同时也是屈原自身高洁品质的真实展现,是屈原对其“理想国”的构想和无限向往。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香草”代表了屈原的美好心灵,代表了他的洁身自好,代表了他的高尚情操,表明了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人格清白的决心。古代的文人,特别是乱世的文人,其本身就是一种悲。
“香草美人”本来就是一种向往美好却不能实现的依附。因此,屈原在挫折中不由自主的表现出一种“香草美人”情结,以“香草美人”自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体现自身品质的高洁,情操的高雅。
楚辞中香草美人象征什么
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一般指忠贞贤良之士。
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写香草、以配忠贞,……灵修善于美人,以譬于君。”意思是《离骚》这篇文章,依照《诗经》取兴,运用引用类,比喻,所以善于描写香草、以配忠贞,……善于用美人用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如:战国·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意思是想到草木不断地在飘零凋谢,不禁担忧美人也会日益衰老。迟暮:是指年老。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屈原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
扩展资料: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
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
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
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草美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辞
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百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度原的创作。
扩展资料:
《楚辞》较早就流传海外,特别是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儒学—中华文化圈”。至1581年(万历九年),专利玛窦来华,东方文明遂远播重洋,《楚辞》逐渐进入西方人的视野,1840年鸦片战争后,欧美世界开始广泛注意《楚辞》。据粗略统计,17至18世纪由传教士以拉丁文翻译的中国典籍达数百种,其中包括《楚辞》。
迄20世纪中,相继出现英、法、德、意、等文字的楚辞,屈原作品全部有西译,其中以《离骚》为最多,甚至同一语种有不止一个译本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草美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辞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百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度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回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又是与楚国地力文文化紧密相关的。香草美人是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答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美人、香copy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百,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度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问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又是与楚国地力文文化紧密相关的。香草美人是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答象,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简述“香草美人”意象具有哪些内涵
香草美人的内涵是忠君爱国的思想。出自屈原的《离骚》,指忠贞贤良之士。
1、“香草”的内涵:
《楚辞》中写到草木的地方甚多。《离骚》中“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是用香草(椒、桂、蕙、芷)隐喻贤臣;“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四句,是用种植香草(兰蕙、留夷、等)象征培养人才。
自从《楚辞》歌颂香草嘉木、贬责臭草恶木以后,这些自然物也都被人格化了,被赋予了善与恶、崇高与卑劣的不同品质。
2、“美人”的内涵:
“美人”则是以男女之爱来象征君臣朋友之谊。《离骚》与《九章》中多次提到“美人”,有时是指君主,有时也可能指诗人自己。
屈原用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来象征君臣际遇的状况。在封建时代,作臣下的得到君主的赏识,就像女子得到男人的喜爱一样,所以臣子思恋君主,又像是在思念美人。
扩展资料
作为理想与情感表达的载体,“楚辞”还为中国古代诗赋创作确立了以“香草美人”为中心的意象体系,同时开创了以“香草美人”为寄托的象喻修辞手法。
在今天看起来,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与君臣、朋友的关系是本质不同的两个范畴。在古代的文学艺术中它们却被联系在一起了。表面上写的是男女恋爱,实际说的是君臣遇合,这就叫有寄托。又有人说这种美人之思中,婉转地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来源:彭城晚报-“香草美人”是屈原在另一王国制造的浪漫
香草意象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诗人有时以香草自称,有时又用来指称他尊敬的人,所有这些人,都具有高洁的人格;二是与恶草相对,象征者政治斗争的双方
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喻君王,或自喻。其中最集中的表现抄在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
以男女婚约的变化喻君臣关系的改变,不仅形象生动,还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香菜美人解释是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作宾语、定语;指忠贞贤良之士。
出处:
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写香草、以配忠贞,……灵修善于美人,以譬于君。”
香草美人吟未了,防有蛟听。★清·龚自珍《浪淘沙·舟中夜起》袭
扩展资料:
《离骚》用大量文墨写了各类香草,并且还多次提到"美人"或"美女"。《离骚》中充满灵性的香草象征着诗人美好的品质及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而"美人"意象,不仅比喻君臣关系,也用来象征诗人对理想的炽zhidao热追求和追求失败的痛苦。
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使《离骚》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也极富浪漫色彩。"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的艺术创新,这种创新实际上与楚国地理环境、楚国巫文化,以及庄子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草美人
在《诗经》中涉及的香草美人,不过是简单的比喻或者起兴,多用其本义,即是美人。
后来屈原在《离骚》发展了这种手法,以香草比美德,以臭草比恶德,并zd进而把二者都人格化了。屈原以美人象征君子,以香草象征贤人,以恶禽臭物象征奸佞,这不仅在他的各个诗歌中是统一的、固定的专,就是其后的几百年间这种象征还为文人所尊奉。
现在一般解读为:美人的属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屈原的香草美人喻作用
“香草美人”意象是作为屈原抒发自我情感的基础意象。
屈原的《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它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并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洁身自好,一心想追求开明民主的政治,然而事与愿违,他只好借助“香草美人”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抒发自己的苦闷之情,同时也是屈原自身高洁品质的真实展现,是屈原对其“理想国”的构想和无限向往。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香草”代表了屈原的美好心灵,代表了他的洁身自好,代表了他的高尚情操,表明了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人格清白的决心。古代的文人,特别是乱世的文人,其本身就是一种悲。
“香草美人”本来就是一种向往美好却不能实现的依附。因此,屈原在挫折中不由自主的表现出一种“香草美人”情结,以“香草美人”自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体现自身品质的高洁,情操的高雅。
扩展资料:
屈原的香草情结:
屈原作品中提及的香草名目很多,如兰、蕙、芷、芙蓉、杜若、木兰、薜荔、荃、菊、辛夷等,都是楚地的植物,在今天的长江中下游及江南之地还广泛地生长着。
兰草:《楚辞》中提及的有春兰、秋兰、幽兰、石兰等,或以生长的环境、或以季节而名之,都是香草。
蕙:也是一种香草,经常与兰、若、茝等香草并列,如《离骚》“岂维纫夫蕙茝”、《招魂》“光风转蕙,泛崇兰兮”、《惜往日》“谓蕙若其不芳”。
白芷、芳芷、茝:都是在水泽边生长的香草。《离骚》中说“杂杜衡与芳芷”,《招魂》中说“菉苹齐叶兮白芷生”,《九歌》中说“沅有茝兮澧有兰”。
芙蓉:《楚辞》中的芙蓉,是指生长水中的荷花。《离骚》中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就是说“荷叶为衣、荷花为裳”的意思。《九歌·湘君》中说“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中的芙蓉,也是指荷花而言。
杜若、杜衡:都是香草,《离骚》中说“杂杜衡与芳芷”,《九歌》中说“采芳洲兮杜若”。
木兰:是一种香木,《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的句子,现在还是一种观赏林木。
薜荔:是一种缘木而生的香草,可能有芳香的气味,具体所指学者说法各异。
荃、荪:都是香草,有人认为是石菖蒲之类的植物,在屈原笔下则多用来寓意君王。
《楚辞》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修辞手法,因而香草在自然本义之外,又具有了比兴象征的意义。用香草比喻忠贞之士,比喻高尚的节操,比喻美好的事物。
美人情结:
《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都是指湘水之神。
屈原多以美人自喻或作为理想的美政。
屈原向往着如同舜妃的夫君一般的贤主,也忠诚的跟随着国君的脚步,即便不受君王赏识,也不改坚贞之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漫谈屈原
‘香草美人”意象来作为抒发自我情感的基础意象。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它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并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洁身自好,一心想追求开明民主的政治,然而事与愿违,他只好借助“香草美人”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抒发自己的苦闷之情,同时也是屈原自身高洁品质的真实展现,是屈原对其“理想国”的构想和无限向往。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香草”代表了屈原的美好心灵,代表了他的洁身自好,代表了他的高尚情操,表明了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人格清白的决心。古代的文人,特别是乱世的文人,其本身就是一种悲哀,而“香草美人”本来就是一种向往美好却不能实现的依附。因此,屈原在挫折中不由自主的表现出一种“香草美人”情结,以“香草美人”自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体现自身品质的高洁,情操的高雅。
香草美人是屈原提出来的,在他的诗作里经常可以看到。
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在写作上常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在诗人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诗人爱香草几乎到了成癖的程度。“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把它们佩戴在身上。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张德纯说:“兰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均见游国恩《〈离骚〉纂义》)这充分说明了香草的喻义以及它与人格美的关系。
当时的楚国,君昏臣奸,政治黑暗。屈原遭嫉受压,只能通过香草来表达自己美好的追求。诗人种植了大片的香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其目的是“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刘献廷在《离骚经讲录》中说:“当屈子立志之日,岂为独善一身,只完一己之事而已哉?直欲使香泽遍薰天下,与天下之人共处于芝兰之室也。”屈原欲使多数人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群体意识。“高尚正直则是促进和巩固个人和集体幸福的。”(《歌德谈话录》)可悲的是,这些经过诗人心血培植的香草,经不住淫风恶雨的侵袭而竞相变节变质。“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但是,诗人并不随波逐流,而是立志不变。“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离骚》中多处提到美女。前人大多认为美女代指明君贤臣。王逸说:“女以喻臣。”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均见《〈离骚〉纂义》)我认为美女就是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内外美统一的女子。屈原想寻求一个与自己一样既有美好之心灵又有动人之仪表的女子,来陪伴自己,安慰自己。然而找来找去,总不能如愿。
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屈原的人格美并非抽象的,而是具体渗透并表现在诗人的各种生活方式上。通过对香草美人的追求,诗人的人格立体化了。屈原的人格之所以是美的,首先是其心灵的伟大,然后我们才倍觉其美,他的追求、爱好无不打上美的烙印。
屈原的香草美人
屈原的香草美人
近日翻到一篇胡适先生的《读〈楚辞〉》的文章,是胡适先生在1910年10月,应洪熙、思永们的读书会的讲演(原载1922年第4期)。我看到的版本是〈〈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上的文章。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大胆假设,第一个看到的观点是:屈原是谁?我就非常震惊,难道胡适先生竟不知鼎鼎有名的楚大夫屈原是谁吗?今天即使三岁孩童也能吟上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都知道,五月的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在胡适的年代,在古典文学陶冶下成长的人,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一开头就很有意思,有吸引力。
鉴于我想写的东西是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于是我引的是胡适先生提出的第四个否定:〈〈楚辞〉〉的文学价值。他说,屈原的传说不推翻,则楚辞只是一部忠臣教科书,但不是文学。如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本是白描的好文学,却被旧注家注上“言君政急则众民愁而贤者伤矣”(王逸)“喻小人用事则君子弃逐”(王臣)等等荒谬的理学话,便不见他的文学趣味了(胡适文章话)。下面他还举了一段例子: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堞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者兮远者。
洪兴祖注曰:既诒湘夫人以袂堞,又诒远者一杜若,好贤不已也。
或五臣注曰:袂堞皆事神所用,今夫人既去,君复背以,无所用也,友弃遗之……杜若以喻诚信:远者,神及君也。
……
最后,胡适先生还提出我们必须推翻屈原的传说,打破一切村学究的旧注。从〈〈楚辞〉〉本身上去寻找他的文学兴味来,然后〈〈楚辞〉〉的文学价值可以有恢复的希望,
所有的这一切彻底地推翻了我二十年来所学的关于屈原的知识,令我怀疑屈原的价值到底有没有老师传授给我们的那么高?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仅仅是香草美人吗?难道屈原仅仅是喜欢香草美人,喜欢美的东西,在美的东西里面,他没有寄托自己的思想吗?香草美人仅仅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香草美人吗?屈原作为当时有名的诗人,他的作品难道没有寄托他的思想的?孔子说:“诗以言志。”我觉得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翻开历史,屈原生活的时代是七雄争战的时代——一个剧变的时代。齐、楚、燕、秦、韩、赵、魏七国争雄的形势,变革与反变革的冲突,士阶层的活跃,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等等,是产生屈原的大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知识文化长足发展的时期,也是“士”阶层特别活跃的时期。
让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楚国文化。据〈〈史记.楚世家〉〉司马迁说楚族的来源有四个,一从北来,祝融的后代;一从西来,夏王朝的后裔;一从东来,是淮夷;一是土著,属苗蛮。这些都是从文献资料、神话传说、考古收获中找到的,还须进一步研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楚文化是多源的,是经过长变迁的、融合形成的(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潇兵〈〈楚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姚汉荣、姚益〈〈楚文化寻绎〉〉(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均主张楚文化是开放的、多元的)。
关于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国姓,为楚淮王之左徒,博闻强识,名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可见,屈原与楚王共祖,他受到楚国最深层的教育。这样一个人,难道他写出的诗中景只是景吗?况且古代的诗歌中注重意境的营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诗歌最常用的手法。于此,我认为香草美人对于屈原是有深刻含义的,这直接与诗歌所揭露的思想有关,也与当时的楚国政治有关,也是最能体现屈原诗歌价值的地方。
《离骚》最后说:“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可见“美政”是屈原的向往,也是他的政治原则。《离骚》整篇可见香草美人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又如:芳与泽其糅有兮,惟昭质其犹未亏;再如: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难道这些贯穿整篇的关于香草美人的诗句,都是诗人为了增加诗歌的字数而写的吗?那么后面的“美政”,他又用什么论据来论证呢?“美政”。与香草美人是分不开的。《离骚》前面大量叙述的香草美人都是为了最后“美政”的提出做铺垫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香草美人也带上了政治色彩,是屈原政治理想的化身,以不在是纯粹意义上的香草美人了。
而且屈原的“美政”思想并不是他独创的,与当时他所处的环境、文化氛围分不开的。《老子》六十二章说:“美言可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在《荀子.儒教》也有“美政”一词所谓“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则美俗”。美与善是可以通用的,这里不用“善政”而用“美政”,是强调程度上的区别,美较之善意味着更高的追求。屈原的美学思想是追求纯美的,他总是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所以“美政”便是一种理想的政治,而最能把“美政”寄托的外在形式非香草美人莫属。
综上所述,屈原作为一个两千多年来被人们口头相传的伟大爱国诗人,这一地位我们是不可否认的。屈原所追求一生的的理想——“美政”,与他诗歌中所采用的意象——香草美人,是分不开的。如果只从表面意思上看屈原诗歌中所描绘出来的图画,那么,屈原作品的艺术价值明显要低一级,我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错误的。诗歌总要表现一个时代,评价一个诗人引藏在诗歌中的思想价值才是最重要的。香草也好,美人也罢,最终都要剥下它们华丽的外衣,向我们展示诗人所赋予它的精神灵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灵魂深处的思索!
参考材料:
中国思想家评传从书《屈原评传》(郭维森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褚斌杰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