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

导航菜单

形容成语史不绝书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史不绝书的意思及解释

"旧时昏昏宁勿忆,前路茫茫未可知"全文是什么?

全诗如下: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此句诗出自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之十三·驱车上东门》,一般认为这十九首诗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作者为佚名。

此诗用直抒胸臆的形式,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悲凉迷茫之感,批判了社会的黑暗。

译文如下:

车到洛阳城东门,遥望邙山累累坟。墓道萧萧白杨声,松柏夹路气阴森。

墓里纵横久死人,如堕暗夜永不明。默默长卧黄泉下,千年万年永不醒。

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人生匆促如寄宿,寿命怎有金石坚?

自古生死相更替,圣贤难过生死关。服食丹药想成仙,常被丹药来欺骗。

不如寻欢饮美酒,穿绸着锦乐眼前。

扩展资料:

东汉末年,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得最尖锐的时期,同时也是政治上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一批官僚和平日敢于议论朝政的大知识分子,接连地受到杀戮和禁锢。卖官鬻爵,贿赂公行。东汉王朝崩溃的前夕,政治上的腐化和堕落已达到顶点。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士人更是没有出路。同时这又是黄巾大起义的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时候。都市情况混乱的另一面,则是农村的凋残破落。东汉政权的建立,实际并没有安定几十年,就不断地发生农民暴动。

随着土地兼并的剧烈,苛捐杂税的增加,到了汉灵帝刘宏时代,广大人民的生活已陷入绝境。家园的残破,时代的扰攘,安定生活的不可能实现,正当职业的无法取得,使这批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们陷于有家归不得的境地。此诗就是这种失意沉沦文人的心理反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驱车上东门

此句诗出自出自汉代《古诗十九首之十三·驱车上东门》,全文如下:

驱车上东门,

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

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

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

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

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

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

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

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

被服纨与素。

赏析:

这首诗,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写出的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的悲凉心态。东汉京城洛阳,共有十二个城门。东面三门,靠北的叫“上东门”。郭,外城。汉代沿袭旧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阳城北的北邶山,但是丛葬之地;诗中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树木,不禁悲从中来,便用“白扬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两句写所见、抒所感。萧萧,树叶声。主人公停车于上东门外,距北邙墓地还有一段路程,怎能听见墓上白扬的萧萧声?然而杨叶之所以萧萧作响,乃是长风摇荡的结果;而风撼杨枝、万叶翻动的情状,却是可以远远望见的。望其形,想其声,形成通感,便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合二而一了。还有一层:这位主人公,本来是住在洛阳城里的,并没有事,却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东门,一出城门便“遥望郭北墓”,见得他早就从消极方面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心绪很悲凉。因而当他望见白扬与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着又触景生情。“萧萧”前用“何”(多么)作状语,其感情色彩何等强烈!写“松柏”的一句似较平淡,然而只有富贵人墓前才有广

阔的墓道,如今“夹广路”者只有松柏,其萧琴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树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诗所得诉说: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

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

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

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

主人公对于生命的短促如此怨怅,对于死亡的降临如此恐惧,那将得出什么结论呢?结论很简单,也很现实: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药求神仙,又常常被药毒死;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生命短促,人所共感,问题在于如何肯定生命的价值。即以我国古人而论,因生命短促而不甘虚度光阴,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的人史不绝书。不妨看看屈原:他有感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而“乘骐骥以驰骋,来吾导夫先路”,力求奔驰于时代的前列;有感于“老冉冉其将至兮”而“恐修名之不立”,砥砺节操,热爱家国,用全部生命追求崇高理想的实现,将人性美发扬到震撼人心的高度。回头再看这首诗的主人公,他对人生如寄的悲叹,当然也隐含着对于生命的热爱,然而对生命的热爱最终以只图眼前快活的形式表现出来,却是消极的,颓废的。生命的价值,也就化为乌有了。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百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选自:《青玉案·元夕》

译文:十年问来我们人鬼殊途,纵然不去刻意想念,亦是难以相忘。你的坟墓孤单地立在千里之外,又有谁能同你聊起那凄凉的日子。即使我答们现在能够相见,你大概也认不出我了吧,我已然尘土满面,鬓如寒霜。

昨夜清冷的梦境中我回突然回到了故乡,而你还坐在小窗前梳妆打扮。你我(纵有千言万语),相对时却只是默默无言,唯有涕泪千行。想来那年年让我肝肠寸断的地方,也就是你那明月映照,松树相陪答的坟墓所在的小山岗吧。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百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度,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选自:《青玉案·元夕问》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兴起于晚唐,来源于唐著词曲调,由文人韦庄最早依调创作,此后所作均为单调,直至北宋答苏轼时始变单调为双调。有单调四体,字数有三十五专、三十六、三十七三种;双调一体,七十字,上下片各七句,五平韵。格律多为平韵格,双调体偶有填仄韵者。代表作有属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史不绝书的动物是什么

狐鸣篝中是你什么动物——答案:鸡。

狐鸣篝中

hú百mínggōuzhōng

【解释】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同“狐鸣鱼书”。

【出处】清·邹容《革命军》第一章:“此自秦以来,所以狐鸣度篝中,王在知掌上,卯金伏诛,魏氏当涂,黠盗奸雄,凯觎神器史,史不绝书。”

【结构道】紧缩式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起事

【近义词】狐鸣篝火、狐鸣鱼出、狐鸣篝书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被抓去当兵,因大雨耽误了行程,内只好起来造反。造反前陈胜请算命先生算了一卦,在白绸子写“陈胜王”塞入鱼腹,半夜在容古庙用竹笼罩上篝火,学狐狸叫“陈胜王”,为起来造势,第二天就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古代相学方面的书籍有哪些?

相学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儒学大师荀子就说过:“相人古者亦有也”。姑布子卿就是春秋时著名的相士,同时期《左传》、《周书》中也有张仲景、华佗的一代名医据相学五行生克来判断吉凶及五脏六腑病症之所地,不过角度不同而已。三国时代还有水镜先生、孔明、徐庶等无不精通兵书战略、天文、地理、九宫八卦相术等。汉代许负,唐代的袁天纲、李淳风,宋朝陈抟,明朝刘伯温都在相术上有所发展,孔子说:“生死有命,宝贵在天。”“五十知天命”。

《左传》中就有文公元年公孙敖请叔福为自己的两个儿子相面的记载。其后名相士史不绝书,《史记》更辟有《日者列传》专章纪录相士事迹;东汉王充《论衡》虽以反对虚妄邪说为主,但对相术却给予了充分肯定(《骨相》);魏朝刘邵(著有《人物志》)和清代曾国藩(著有《冰鉴》)则更是以相学为基础,发展出了古代的人才学理论。曾国藩更以识人和得人享誉一时,其不仅发掘出了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一代名臣,其幕府中人才之盛,也是历代未有;这不仅足以说明曾国藩的人才学理论有其科学性,也证明作为曾国藩人才学理论基础的相学确是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的。

历代相学名家中,有史可查者甚多。其中提出了完整的相学理论的,以汉代许负为最早。许负本为一妇人,以善于相人而被汉高祖封为雌亭候。据说,许负著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著作,直至现在,很多相书中还提到《许负相耳法》(可能是后世托名著作)。《三国志》记载了很多相学家,如管珞、朱建平、柳无景等。到了隋唐,相学的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隋书》记载有韦鼎、来和等名家;唐代袁天纲、龙复本、夏荣、丁重、刘思礼、袁客师等,在正史和野史中更是享有崇高的名声。宋代相学也相当发达,影响较大的相学家有陈抟、麻衣道者、僧妙应、妙方等,宋代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等也好相学。明代的相学名家很多,并且出现大量的相书。相学家主要有刘伯温、僧如兰、张田、袁珙、袁忠彻父子。其中以袁家父子最为著名。相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永乐百问》,就是来自于明成祖与袁家父子的对问。袁珙有《柳庄相法》收入《永乐大典》,袁忠彻还有《人相大成》。后来流传很广的《柳庄相法》便与袁家父子有关。中国传统相学发展到明代的集大成之作《神相全篇》虽托名陈抟秘传,但注明为袁忠彻订正。清代在相法和相学著作的整理上有了很大发展。相学著作方面,《铁关刀》、《金较剪》最为简明扼要,《水镜集》、《相理衡真》则较为精到全面,是继《神相全篇》之后的集大成者。民国时期则在相学的传布方面有了一定进展,这时期出现了很多比较通俗易懂的相书,其中以《平园相法》和《公笃相法》最为著名。

图解古代人体密码神相全编第一部:相学抄总论

柳庄神相(四库全书之中国古代相袭学名著)

图解麻衣神相(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权威相术大全)

图解古代人体zhidao使用手册照胆经:识人鉴人的相术传世经典(白话图解本)[平装]

史不绝书是不是词语

史不绝书[shǐcopybùjuéshū]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书:指记载。史书上不断有记载。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zd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

近反义词

反义词

史无前例前所未有

史不绝书是成语吗

史不绝书

拼音:shǐbùjuéshū简拼:sbjs

近义词:反义词: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分句;zd指历史上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解释:史书上不断有记载。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的事情。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专》:“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

例子:刘大年《台属湾一千七百年的历史》:“往后~,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

中国历史简述

开篇弁言

中国历史,是神传文化的历史。是上天由天文而人文,系统化育各代文明,奠定世人最终回归于神,以达天人合一的玄远过程。唯其成于天定,故而文化恢弘精深;唯其源于神传,故而文明博大绚烂。

在本次人类文明的上下五千年中,中国历史一朝一代,刚柔交错,兴衰往替,昭示天地间善恶正邪;而超越本次文明的恒古久远的岁月中,史前文明成住坏灭,循环往复,如生命之代谢,演绎着历史更浩大的轮回。

这一切,所为何来,将于何往?

观于沧海,得识天下之水;观于神传文化之历史,洞见中华与人类之未来。

回归传统——对天伦道义之恪守,对天地自然之敬畏,对诸佛道神之虔敬,对真理大道之崇仰,进而回归对无穷高天之上,临照一切的创世主之感恩,我们才不负历史过往,不负天意安排。

古者言之不出,我们不敢藏拙,将观史心得与大家分享,亦是应天时所之,唯与青史共鉴。

【中国历史正述神传文化】导论之一:历史正义

何为历史,按《说文解字》,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所以,历史当是对所经历过往的记述与传承。那么,什么才是人类不仅要经历且要传承的呢?换言之,历史的记录对象是什么?按《礼记?玉藻》所载,黄帝“动则左史记之,言则右史记之”。乃知历史的传承最初是由史官对帝王的言论、作为及当时重大事件进行记录。整理过的文字记录,我们称之为史书。历朝历代都有官方或私家记述历史,于是历史得以传承。

由此,则又引出另一个我们必须明晰的问题,那就是帝王在中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与意义。

中国传统史书均以帝王之言、之事为主轴而书述。盖因天子奉天命而治世,承天道而立言,所以上天赋予帝王在人间的至尊之位,如《诗经》所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过来,帝王的言行亦代表并影响这一朝历史与文明的总体气象。所以,中国古代,君王称为天子,即天命之子,是上天选择的治理天下的君王。

由于帝王有如此特殊的地位与意义,故而帝王的言行能治世,亦能乱世。

凡有道之君,其所言者(诏令),是治理天下的训导与规范;其所行者,则法天知命,顺道敬佛,应时爱民。而末世之君,所言多逆天叛道,背神谤佛;所事多享乐败德,悖乱不经。无论治世乱世,都是天道循环的不同演绎,旨在完成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并给后世留下榜样或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帝王的言行是历史记录的主轴主线,而帝王言行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则是解悟天象、领悟天道。

在不同历史时期,上苍会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对君王和世间进行点悟、开导乃至警示。所以历代史官,还兼任观测天象、占卜神谕、协定历法和礼法等重大职责。这方面的记载,从甲骨文卜辞,先秦诸经、诸子,到后世历朝史籍,不绝于书。历史的足迹,始终与天命安排与教化同步,历史的铺排,正是天道在人世间正与负的演绎。

历史史实之记载,大略分为三类:传说、文字记载和文物。

对于传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神话。无论是中国,还是大家熟知的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或是此轮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无不是以神话传说为开端——创世、造人、人神同在,成为人类历史共同的源头。至于历代后世,有关神、神言、神迹、有志之士通过修炼得道回天的传说与记载,史不绝书。

对于神话,历代史学家为之秉笔直书,代代流传,到了近代,人们却因为现代观念的影响,常常陷于史实、传说、信史等概念的纠缠中,止步不前。

其实,我们今天所说的“信史”,无论《国语》、《左传》,还是“二十五史”等,基本上是隔代史官对前代文献与传说进行整理汇编而成,而传说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左传》对“武王伐纣”的生动记述、《史记》对楚汉争霸的逼真描写,仔细推究起来,都是史家根据先人传说编撰成文。而后世称之为“信史”,其实质含义是:德信古人。

虽然各代史官在观史、采信的角度与倾向等方面各有不同,或曲,或直,或有偏重甚至偏颇,但基于上天赐予著述者以深厚良知,德信古人的精神传承不辍,基本史实的记载仍然包含于历代书述之中。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无神论、进化论和现代变异观念猖獗的当今,严肃的文史学者仍然还要援引上古与历代神话传说的根本原因。

人类,与人类的历史,始于神的造化,而人,终将只能皈依于上苍的恩赐。

这不是一个可信不可信的问题,也不是我们今天想当然地按照某种现代观念去解读的问题。这是一个人类来源的共同史实,是我们的祖先历经千万年沧桑与创痛,一代一代用生命守护的史实。对于我们神圣、高贵的来源,对于这一恒古不变的史实,我们唯有用生命中最深刻的理性去珍视她,用生命中最精诚的虔敬去守护她。

今天,多少人囿于唯物论、无神论、进化论的思维,甚至囿于党文化的污染,而对历史的源头渐至淡忘。然而,我们知道,千古以来有一种情绪可以打动所有人的心,这种情绪叫做乡愁,甚至是坐拥人间繁华之时,依然偶有一缕思归的愁绪萦绕心头。想来,在我们生命的长河中,有过太久远的积淀,对上苍的感恩,对回归的渴望,早已成为生命中最刻骨的乡愁,被造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深处。中国人为何如此崇尚天人合一,因为那至高无上的天,才是我们的归宿。对此,我们会在后面各代各篇中,严谨地从历史、文化之各层面采信而述,与大家分享。#

【中国历史正述神传文化】导论之二:“天”与“神”

“天”即是“神”,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根源与守护者。一谈到“神”、“上帝”,很多人会联想到西方基督教等宗教中各自强调的唯一的“神”(God)的概念。其实中华民族是最敬神、爱神的民族。历史上,从创世的盘古、造人的女娲、飞升的大道、得道的真仙、修出三界的罗汉、大慈大悲的菩萨、普度众生的佛陀,乃至天地山川、圣贤英魂,茫茫神州大地,可谓万物有灵。生活中,中国人讲头上三尺有神灵,从生老病死、婚嫁姻缘、生儿育女、学业仕途、福禄运势、吉凶成败,事无钜细,都有不同层次的神明在安排。神,无所不在。

何为神?在中国人的直观印象中,神有着美好的、人的形象,这当然与女娲神按照自己的形象抟土造人直接相关。而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神传汉字的文化铺垫中,将神的涵义蕴藏在“神”字的结构中。

“神”字左边的“示”,象征上天、神和天地阴阳之道对世间的点化、启示。右边的“申”,是“神”字的本字,从汉字象形、会意的特质来看,是两个相反相成、相生相化而又变化莫测的“人”的形象——源于神,模仿神像而造的人的形象。这大概是本轮中华文明渊源与道家的一种微妙折射吧。那么就“道”而言,其于传统文化中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指道家所认识的宇宙本源、真理大道。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二是指被称作“道”的神,如“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等,都是从“神”的角度来描述“道”。其三,道还可以指遵照道家之理修炼的人。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天道与神造化了宇宙万物,他的形象和信息无处不在。所以,传统文化从来讲究法天顺道、敬神礼佛。即使是在重点强调人伦纲常的儒家,其前提也是敬天法祖、“畏天命”,把人间伦常奉为“天伦”。对祖宗最高的礼赞,则是以祭神的心态和仪式,祭祀和崇拜祖先的英魂——鬼神,将对“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解悟,在人伦纲常、礼义中对映演绎。

中国古人援理于天的文明脉络,清晰可见。例如周朝采用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治理天下,就是三代版生动而制度化的“天人合一”之人文演绎。再如,历朝历代讲究“天父地母”,也是道家的天道与阴阳之理,展现为儒家的人伦与孝道。又如,西汉大儒董仲舒,援道家、阴阳家的阴阳、五行生克之论及战国法家韩非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拓展而成“三纲五常”学说,以及后世普遍尊奉的“天地君亲师”,这些都是天理、天道在不同时期人文层面的演绎。正因为中国人将天理天道作为文明源头,所以古人历来把“逆天叛道”、“欺师灭祖”视作最不可饶恕的罪恶。时至今日,中国人的思维体系中依然保留着对天、对神的记忆。所以,即使是再固执的人,口称不信神佛,却会在走投无路之时,发自内心地呼喊一个尊号:天!老天爷!即使是再狂妄的人,自谓天不怕地不怕,到了万劫不复之境时,也一定会“认命”。这个“天”,就是神,就是含义更广大、丰富、深远的神。这个命,就是天命,上天所定之命。典籍之中屡见不鲜的“上天”“昊天”“皇天”等等,就是高天之上,主宰天下的神明之义。

兹列举一二:

“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请罪有夏。”

“昊天上帝,则不我遗。”

“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不虞天性,不迪率典。”

…………

中国人日常口头上念叨着的“天”,绝大多数时候,是指天道、天意、天数、天命、天机、天帝、天神、天界、天堂、天威、天位、天籁,等等。即使在指我们头顶的这方层层无尽的、看得见摸不着的宇宙“天空”,对人而言,也永远是神秘莫测。

因为人是天之造化,神之造化,所以人类与生俱来、最珍贵和不可改变的是天真,天良,天性,天赋,天伦……

《说文》云,“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天,永远是人头顶上那个“一”,那个老子说的“道生一”的一,“道法自然”的那个“法”生的“一”。最终,是那个高高在上昭示于人的“道”,那个最终衡定人的“法”。

古人云“天外有天”,则又“百姓日用而不知”地道出了一个莫大的天机:天是人的主宰,是神明,而且是无穷多层面、无穷多种类、有形或无形的、主宰人类的神明。用现代的说法,中华传统自古就是“多神论”。这一认识较之其他民族或宗教,尤为深远。

其他民族都尊奉他们传世神话中的创世神,而偏执于某种宗教形式的人士,甚至会排斥其他的神明之说。事实上,不同的神创造了不同的人种和民族,传下不同的对其相应神的信仰、修炼和教化的体系。所以对于那一个特定的民族或宗教而言,它的神明当然是唯一的。然而在中华神传文化中,却是众神同在,天外有天的,于是中华神传文化体系指向了诸神之上、诸天之外的更高层面。人类往古以来有一共识,即万物皆有一个共同本源,而中国人“天外有天”之说,则成为回溯万物之源的路径。自人类开始,层层上推,无边的天宇苍穹,一定有一位最高的天,最高的神,我们尊称他为“创世主”。他主宰并造化了层层天、地、神、人及万事万物,而中国历史各朝各代,各自所演绎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正如诸天在人间的映射。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的内涵如此博大精深,所以中国古人才于冥冥中顺应天意,用含义广大无边的“天”来尊称各自源头的诸神明和层层高天之上最高的主宰——创世主。

所以,中国人一直尊崇“天人合一”的理念,各家各派乃至各人,对天人合一的理念各有解读。然而,综而述之,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要顺合于天,人道要顺合于天道、神意,最终则归合于最高的天法,创世主的大道大法。#

谁在冥冥中安排?那么这一切,冥冥之中,是谁在安排?

在佛教经书中也记载着,人类有大劫、中劫与小劫,每到一定的时期,人类就会发生大劫难,被大面积毁灭。从现存人类的各种神话传说与古籍记载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规律:当人类被神创造出来以后,神便一直看护着他所造的人类,传授给人类文明。当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道德不断变得堕落,慢慢背离了神的嘱托,越来越不信神,离神越来越远时,神便会离开他所造的人类。离开神的保护的人类,会很快在劫难中毁灭,只剩下少数像诺亚这样信神的善良人幸存下来,带着对神的正信,开始繁衍新的人类,进入下一轮文明。

当新的人类文明开始后,又会不断有神下世,重新传授给人类文化,同时又可能会继承一些史前留下的文明,融入这一次文明中,如此循环往复。如中国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周易八卦、阴阳五行,还有美洲的玛雅文化等,都是人类史前文明的留存。

现代很多人都有过算命的经历,都知道自古流传下来了各种神秘的预测学与算命术,能够算出一个人一生的大概命运,关键地方都能算得很准确,甚至有些高人能够算得完全准确。这最好的解释就是人的一生是早就定好的,安排好的,每个人只是按照写好的剧本去走完一生,某些高人提前看到了“剧透”,从而能够预知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古人都敬天信神,相信命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不光是个人命运,整个人类社会也是这样。自古以来,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各种预言,比如中国历史上就流传下来了十大预言,包括《乾坤万年歌》《武侯百年乩》《马前课》《步虚大师预言》《藏头诗》《推背图》《黄蘖禅师诗》《梅花诗》《金陵塔碑文》《烧饼歌》等。在国外也流传有《诸世纪》《格庵遗录》《圣经启示录》等等,这些预言能预知几百、数千年后人类社会的整体变化和所发生的大事,而且几乎全部应验。

这些不得不引起人类的思考:人类的历史是不是早就安排好的?我们人类的这一次次文明的轮回,以及我们这部恢弘磅礴的中华史,是不是背后蕴含着更高智慧生命的精心安排?是不是有其不为人知的终极目的与真相?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重新回顾这一轮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或许应该有不一样的发现,不一样的惊喜。

【中国历史正述神传文化】导论之三:文化正义

文化,在现代人的概念中,是Culture的对应词汇。这种对应始于日本学者。Culture的字源,有“耕作、培育”诸义。因而日本学人在其西化过程中,断章取义地借用了中文古籍中的一些表述,将“文”与“化”二字联用,作为和化汉字译文词语中Culture的专译名词。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当时的中国学人套用了这一翻译而沿用下来。

最初作为Culture汉译词汇的“文化”,与“文明”(Civilization)同义,是一百多年前西方“人类学”的学者基于简陋的进化论假说,对人类历史上精神与物质产品表面的、描述性界定。

但是,如果用这种现代式的文化概念来描述和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由天文而人文的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的机理与浩繁的演绎过程,就显得过于表面、单调而简陋,甚至相去甚远。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文化”一词在中国传统中的基本内涵做一个简要梳理,厘清其所应该表达的丰富含义,以正视听。

仅以“文”和“化”两个汉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与博大的内涵而言,就是Culture所远不能望及。冥冥之中,神传汉文字的浩瀚之海,能融化人文成熟过程中的种种偏差、误读和简陋。这一点,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暂不做展开。就请读者稍微查阅一下通用的段注《说文解字》或《康熙字典》,与最新版的《大英百科全书》或任何权威西文词典略作对比,即可见其差别。有学者云,“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其所言“字”为汉字,其所解悟,诚为中肯。

汉文字源自神传,是独一无二的象形,表音,会意文字。在传统上,“文”与“象”孪生而存在。文有天文、人文;象有天象、人间万象。文是用来描述象的言说,象是用象形的文来教化天下,传达真理大道,表达天心人意。这就应该是古人说的“意以象尽,象以言着”所能达到的至高境界吧。

中华五千年的道统、法统,是以“内道外儒”为纲、以历代各天朝异彩纷呈的展现和百家思想与实践容汇其中,在洋洋大观的历史大戏的演绎过程中确立与成就。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说,人根本上是师法,或者说受教化于天地之法,及更为本源的自然大道的。

道家专述生生之道、阴阳生克之理的《易》,历来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其系辞中有这样几段话:

一曰:“天生神物,圣人执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二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三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四曰:“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为坤,……阴阳不测之谓神。”

综合起来,大意是说:神迹直接显现,或天道、神意通过阴阳生克变化的天象显现,谓之“天文”。

圣人秉承天命把这种天文明示、演示给人,成为人的思维方式、信仰、思想、行为,乃至最表面基本人伦、行止规范、典章制度等等,谓之“人文”。

观摩和顺应天文(天象),可以了解天意,以顺应天道、天时和天象的变化;推行和学习人文,可以教化、成就天下众生,生生不息而基奠成连绵不绝的文化传统,成就各代文明。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史传所言“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因为“天文”从此可以化为“人文”,人从此得受上天之系统教化,终有机会登上“天人合一”之大道,回天有望,怎能不天地惊而鬼神泣!

那么,谁是圣人?

在中国文化中,“圣人”,是指神、佛、半神,或上天赋予异禀、有特殊使命的非凡之人。他们造其人文教化于人,如“圣”字所象示,是上能听晓天命,下能指令众生的王者。他们“神于天,圣于地”,如盘古、女娲、伏羲、神农等神和半神;如黄帝、尧、舜、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那样“受命于天”,开创一朝文化与历史里程碑的伟大帝王;如老子、张三丰、释迦牟尼等传播修炼文化,以修炼之道演绎“天人合一”的圣者;亦如敬畏天命、推行道德人伦的孔子那样的人文宗师。

鉴于此,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文化的根本源头是天理至道,即神传。文化,是上天与神的系统安排与教化过程及其成就与展现。其关键的功能和奠定的目的,在于成就“天人合一”的人文教化,使人最终能循之而找到真正能带人返本归真的道理、天法,成为明白、顺应、同化于不同层面天理、大道的人。

如是,我们理解,文化应包含如下六个方面:

1.天文化人,即天理、神意,神言神迹的直接显现,化育苍生。如盘古创世,女娲抟土造人、别男女定婚姻;上天直接传授《河图》、《洛书》助大禹王治理洪水,教化天下;神直接传授的道理、预言等所包含的天机;有道之士直接运用修炼中的神通(特异功能),或更接近人这一层的理,通过观察天象、地理、水纹等而洞察其中蕴含的真象等等。

2.圣人上法于天而造人文,以化成天下,如伏羲造八卦,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文王衍周易等等。

3.各代君王带领其朝之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各层文化菁英,在人间系统演绎、成就各代文明与历史教训。圣明之君若尧、舜、禹,立大德而化天下之洪范;若始皇,开万世帝业之原基;若唐太宗,创千古文化之顶峰……末世之君若桀、纣,演绎离天败德之王朝覆灭;若隋炀帝,虽建树诸多而呈骄矜,终见弃于天意人心……

4.道、佛两家修炼文化,得道成佛,不断垂范人能修德成神的真实可能性及其种种修炼方式。

5.历朝历代文明产品,即人文产品,包括:思想、宗教、文学、艺术、服饰、建筑、民俗等等的流传、积淀及其相关记载。这方面大抵在表面上与Culture和Civilization所要分类描述的内容类似,但内涵上仍然大相径庭。

6.历代文明成就过程中的负面产品。由于“相生相克”之理在宇宙成、住、坏、灭过程中的运化与制约,有阳就有阴,有正就有负,正邪并存而生,善恶同在而住。

各代人文产品中的糟粕,随着历史洪流而泥沙俱下,时至今日,更加败坏为诸多远远偏离天道的变异观念、行为和乱象。与此同时,也是上天借此展示给人看:什么是邪、恶和变异。其中,尤以中共之“党文化”最为邪恶。其作用在于系统毁坏中华传统文化,破坏人对神的正信,摧毁人的道德观念,最后把整个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推向逆天叛道的毁灭之境。《九评共产党》和《解体党文化》对此有系统专论,请参阅为盼。

此外,谈到文化与文明,就免不了需要提及大家越来越熟悉、逐渐成为常识的“史前文化”,或曰“史前文明”。

所谓“史前文明”,简而言之,现代考古和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文明出现并毁灭过多次。研究显示,人类的文明历史可以上溯到万年,数十万年,千万年乃至数十亿年前,比现代的通常认识要久远得多,而且是以佛家所言“成、住、坏、灭”为过程、轮回式的存在。

史前文明的探索和发现,一则,是对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和人类其他民族创世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的一种理性的印证。同时,也更加唤醒我们灵魂深处对祖祖辈辈如此守护这些传说的感恩与敬意;二则,也促使人类看清达尔文进化论的荒谬与简陋,更严肃地思考人类真正的来源,人类历史及其如此反复轮回的意义所在。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在从宇宙创生以来,经历了久远的无数次史前文明反复演绎,直至我们所处的这一轮上下五千年文明拉开序幕,又演绎至今,在这一场浩大的文明历史过程中,“中国”二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