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组词汪子对吗?
汪的组词:
汪氏知
汪漾
汪翔
汪然
汪濊
水汪
汪浪
汪芒
汪茫
汪罔
汪湟
汪洸
汪洋道
汪秽
汪肆
水汪汪
油汪汪
蓝汪汪
汪古部
汪宏洋
绿汪汪
汪洋恣肆
汪洋浩内博
湛恩汪濊
汪洋自恣
一片汪洋
眼泪汪汪
汪洋辟阖
两泪汪汪
一泻汪洋
荣荣汪汪
汪踦卫国
汪氏容蜂胶
恣意汪洋
汪洋万顷
大度汪洋
汪洋泽国
关于“报恩”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报恩”的成语有:
感激涕零、感激不尽、感恩戴德、感恩图报、千恩万谢、谢天谢地、感遇忘身、知恩报德、投桃报李百、反哺之恩、衔环结草、度慈乌反哺、蛇雀之报、羊羔跪乳
关于报恩的成语故事:
衔环结草: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颗没有按照父亲的遗愿让小老婆陪葬而让她改嫁他人,小老婆的父亲的灵魂在战场上把草打结绊倒秦国大将杜回帮助魏颗取胜来报答。东汉人杨宝问救了一只受伤的小黄答雀,小黄雀伤好后叼来四个玉环来报答杨宝救命之恩。
慈乌反哺:据说乌鸦的幼乌长大以后,为了报答它们“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它们的“父母”老了,飞不动了,不能出去觅食时,就让“父母”栖息在内巢里,而这些幼乌则经常出去为“父母”找食,去奉养它们的“父母”。
报恩,读音:[bàoēn]
造句:
1、聆听你,我总是想起那个关于报恩关于爱情关于悲剧的故事。
2、我想感激自己容,因为惟有懂得报恩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感激涕零、感恩图报、感激不尽、千恩万谢、感恩戴德
1、感激涕零
解释:涕:眼泪;零:落。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
出自:唐·刘禹锡《平蔡行》诗:“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译文:路旁老人回忆过去的事,相互激动得都流下了眼泪。
2、感恩图报
解释:图:设法。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
出自: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译文:很感激别人的恩情,应该怎样来回报他们。
3、感激不尽
解释:感激的心情没有穷尽。形容非常感激。
出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八:“驿官传扬都督之命,将十千钱赠为路费,又备下一辆车儿,差人夫送至姚州普淜驿中居住,张氏心中感激不尽。”
译文:驿官传扬都督的命令,将十千钱赠给作为路费,又准备下一辆车儿,差车夫送至姚州普淜驿站中居住,张氏心里感激不尽。
4、千恩万谢
解释: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四回:“李助是个星卜家,得了银子,千恩万谢的辞了范全、王庆,来到段家庄回复。”
5、感恩戴德
解释: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出自:三国.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译文:直到现在都感激所受的恩惠和好处,怀着报答的心。
衔环结草百成语释义: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度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问忘.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及辅氏答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专.”唐·白居易《赎鸡》属诗:“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
全在这里,你找找看是哪个。
背恩负义背恩弃义拜恩私室背恩忘义背义负恩
背义忘恩侈恩席宠大恩大德德洋恩普复德重恩弘
恩不放债恩德如山恩断义绝恩恩相报恩将仇报
恩荣并济恩若再生恩山义海恩甚怨生恩深制义重
恩同父母恩同山岳恩同再造恩威并行恩威并用
恩威并重恩逾慈母恩怨分明恩有重报恩重如山
恩重泰山返哺之恩负德辜恩负德孤恩负恩百背义
负恩昧良负恩忘义父母恩勤负义忘恩辜恩背义
感恩戴德割恩断义孤恩负义辜恩负义感恩怀德
感恩图报顾复之恩横恩滥赏怙恩恃宠掠美市恩
卖法市恩千恩万谢劬劳之恩丝恩发怨忘恩背义
忘恩负义忘恩失义罔极之恩小恩小惠义断恩绝
遗恩余烈义海恩山雨露之恩以义度断恩以义割恩
义重恩深知恩报德知恩报恩湛恩汪濊知遇之恩
再造之恩
形容受人恩惠的成语
【安民则惠】: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就是给他们以恩惠。
【抃风儛润】:抃:鼓掌;儛:通“舞”,跳舞;润:雨水。指欢舞在和风时雨中。指庆幸沾受恩惠。
【博施济众】: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大德不酬】:德:恩德;酬:报答。重大的恩惠无法酬谢。表示对别人的大恩铭心刻骨,或对人所施大恩不忘回报。
【德重恩弘】: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道德高尚,恩惠广大。形容普施恩德。
【冬日之温】:冬天城太阳的温暖。封建时代比喻君主的恩惠。
【恩恩相报】:用恩惠报答恩惠;把有利于人的行为回报给有恩于己的人。
【恩高义厚】:恩惠、情义极为深厚。
【恩将仇报】:拿仇恨回报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负义。
【恩荣并济】:恩荣:恩惠荣宠。济:调济。恩惠与荣耀两种手段一起施行。
【恩若再生】: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
【恩山义海】: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
【恩深义重】: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恩甚怨生】:给予太多的恩惠,反而会引起怨恨。
【恩同父母】:恩:恩惠;同:如同。待人的好处、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样。
【恩同再造】:再造:再生。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极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样。
【恩威兼济】:恩:恩惠,奖赏;威:刑罚,武力威胁;济:利用。恩惠和刑罚同时进行。指统治者或掌权者同时采用怀柔和高压两种手段。
【恩有重报】:好好地报答别人的重大恩惠。
【恩怨分明】:恩:恩惠;怨:仇恨。对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恩重丘山】:恩:恩惠。恩情像高山一样厚重,形容恩义极为深重。
【法外施恩】:施:施行,给予。超越法律而给予恩惠。指宽大处理,免施刑罚。
【父母恩勤】:指父母养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劳。
【甘棠遗爱】:甘棠:木名,即棠梨;遗:留;爱:恩惠恩泽。旧时颂扬离去的地方官。
【感恩戴德】: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感恩戴义】:感:感激;戴:尊敬,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感恩荷德】:感:感激;荷:承受。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灌瓜之义】:灌:浇灌;惠:恩惠。比喻以德报怨,不因小事而引起纠纷。
【河润泽及】:河润:如同河流浸润土地那样;泽:恩泽,恩惠。能将恩惠施与众人,使都能得到好处和利益。
【怀远以德】:怀远:笼络安抚远方的人。旧指用恩惠、德政去安抚边远地区的民众。
【惠鲜鳏寡】:鲜:通“献”,施于;鳏寡:年老而无所依靠的人。施恩惠于年老而穷困无靠的人。
【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井养不穷】:穷:尽。把水井治理保护好,则水源不尽。比喻不断得到别人的恩惠。
【口惠而实不至】:惠:恩惠。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得不到别人身上。
【礼先一饭】:指在礼节上自己年岁稍长。一饭,犹言一顿饭,喻指极短的时间。也指在礼节上先有恩惠与人。同“礼先壹饭”。
【礼先壹饭】:指在礼节上自己年岁稍长。壹饭,犹言一顿饭,喻指极短的时间。也指在礼节上先有恩惠与人。
【流风遗泽】:遗泽:遗留下来的恩惠。指前代留传下来的风尚和德泽。
【蒙恩被德】:蒙、被:受到。受到别人的恩惠。
【明德慎罚】:慎:谨慎。多行恩惠,少用刑罚。
【沐浴膏泽】:沐浴;比喻身受润泽;膏泽:恩泽。指身受别人的恩惠。
【漂母之恩】:漂母:在水边漂洗衣服的老妇。指馈食于人的恩惠。
【漂母之惠】:漂母:在水边漂洗衣服的老妇。指馈食于人的恩惠。
【起偃为竖】:偃:卧躺。竖:立,站着。使躺着的人站起来。比喻给予减轻刑罚的恩惠。
【日月无私】:太阳和月亮无私地普照大地。比喻普遍施与恩惠。
【日月无私照】:太阳和月亮无私地普照大地。比喻普遍施与恩惠。
【舍身图报】:指受了别人大恩惠,舍弃生命也要给以报答。
【深仁厚泽】:指深厚的仁爱和恩惠。
【生肉枯骨】:犹生死肉骨。使枯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
【生死骨肉】: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同“生死肉骨”。
【生死肉骨】:生、肉:用作动词。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
【施恩不望报】:施:给予;报:报答。给予人恩惠,不期望得到报答。
【施恩望报】:给予别人恩惠,期望得到报答。
【施仁布恩】:给人以仁德和恩惠。
【施仁布泽】:给人以仁德和恩惠。
【殊恩厚渥】:殊:特殊;渥:优厚。指恩惠优厚。
【丝绣平原】:平原:指战国时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门下有食客数千人。用丝线来绣平原君。原表示对平原君极其钦慕。后也表示感激别人的恩惠。
【天赐之福】:天赐的恩惠或怜悯的仁慈。
【勿剪之惠】:惠:恩惠。比喻使人难忘的恩惠。
【小惠未遍】:惠:恩惠;遍:普遍。一点小的恩惠,不能使所有的人都得到。
【一时口惠】:口惠:口头上许给别人以好处。口头上一时空言给人恩惠,事实上并没有兑现。
【一飧之德】:飧:简单的饮食。一顿饭的恩德。比喻微小的恩惠。
【衣被苍生】:被:同“披”;苍生:百姓。把衣服给百姓穿上或披上。比喻广施恩惠于百姓。
【衣披群生】:衣被:给人衣穿,比喻加惠于人;群生:众生。把衣服给百姓穿上或披上。比喻广施恩惠于百姓。
【衣被群生】:衣被:给人衣穿,比喻加惠于人;群生:众生。比喻恩惠广施。
【遗惠余泽】:前人留下的恩惠德泽。
【以德报德】: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
【以怨报德】:怨:仇恨;德:恩惠。用怨恨来回报别人的恩惠。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公正、正直。以公道的态度对待自己怨恨的人,把恩惠施与对自己有恩的人。
【义重恩深】: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翳桑饿人】:翳桑:在桑树荫下。在桑树荫下挨饿的人。比喻不忘他人恩惠,并有所回报。
【悦尼来远】: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再生之德】:德:恩惠。使自己再生的恩德。
【泽被后世】:泽:恩泽,恩惠。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泽及髊骨】:泽:恩泽;髊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泽及于死者。形容给人恩惠极大。
【泽及枯骨】:泽:恩泽;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泽及于死者。形容给人恩惠极大。
【泽及万世】:泽:恩泽。恩惠可施及子孙万代。形容恩德无量。
【知恩报德】: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同“知恩报恩”。
【知恩报恩】: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
【知恩必报】:知道受了恩惠就一定要报答。
【恩荣zhidao并济】:恩荣:恩惠荣宠。济:调济。恩惠与荣耀两种手段一起施行。
【恩若再生】: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
【恩山义海】: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
【恩深义重】: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恩甚怨生】:给予太多的恩惠,反而会引起专怨恨。
【恩同父母】:恩:恩惠;同:如同。待人的好处、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样。
【恩同再造】:再属造:再生。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极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样。
形容恩惠的成语
成语标题成语解释
报效万一报效:为报答恩情而为之效力。指恩德极大,只给以微不足道的报答。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
博施济众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大恩大德恩:恩惠;德:恩德,好处。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泽深厚。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异乡之鬼矣。大恩大德,将何补报!”
戴天履地戴:顶着天;履:踏,踩着。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比喻恩德深广,如天高地厚。
出处:《左传·僖公十五年》“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为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德重恩弘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道德高尚,恩惠广大。形容普施恩德。
出处:唐·韩愈《袁州刺史谢上表》:“显荣频烦,称效寂蔑,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
恩德如山比喻恩德极为深生。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寿禅师两生符宿愿》:“老夫垂死之命恩人救援,恩德如山,无可图报。”
恩断意绝恩:恩惠,恩情;意:情份。恩爱和情义完全断绝,形容感情破裂
出处:明·无名氏《认金梳》第一折:“你若得见了你的亲娘,莫漏泄,休将我恩断意绝,可怜我无家无业。”
恩恩相报用恩惠报答恩惠;把有利于人的行为回报给有恩于己的人。
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十一回:“曾有病,他割下腿上的一片精肉煎汤我吃,我就好了……我会去救他,正是恩恩相报。”
恩高义厚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徽剧《赠剑》:“蒙公主不弃臣陋,恩高义厚。”
恩将仇报拿仇恨回报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负义。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回:“我若一口说出,他就把公主杀了,此却不是恩将仇报?”
恩绝义断恩:恩惠,恩情;义:情义,情份。恩爱和情义完全断绝,形容感情破裂
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索什么恩绝义断写休书。”
恩荣并济恩荣:恩惠荣宠。济:调济。恩惠与荣耀两种手段一起施行。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
恩若再生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勾践囚于吾国……今吾复其社稷,恩若再生。”
恩山义海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
出处:宋·晁端海《卜算子》:“恩义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黄金北斗高,这一分,何由买?”
恩深爱重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京剧《白蛇传》第16场:“素贞与许郎恩深爱重……望求老禅师放他出来,夫妻重聚。”
恩深法驰驰:废弛。因恩情深厚关系密切而不执行法纪
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4回:“乃恩深法驰,背道寒盟,瘏口罔闻,剖心难谅。”
恩深似海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海誓山盟,各无他志。真个恩深似海无底,义重如山义更高。”
恩深义重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唐·吕颂《代郭令公谢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荣加望外,恩深义厚,何以克堪;糜躯粉骨,不知所报。”
恩甚怨生给予太多的恩惠,反而会引起怨恨。
出处:《亢仓子·用道》:“恩甚则怨生,爱多则憎至。”
恩同父母恩:恩惠;同:如同。待人的好处、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样。
出处:唐·陈子昂《为张著作谢父官表》:“伏惟神皇陛下,恩同父母,矜照恳诚,信其赤心,实有馨竭。”
恩同山岳犹恩重如山。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萍水之人,何敢遽以重务浼君子。但泉下搞骸,舌不得缩,索不得除,求断屋梁而焚之,恩同山岳矣。”
恩同再生恩:恩德。比喻恩情极大,像使自己再生一样
出处:刘流《烈火金刚》第17回:“他不愿意离开他这个恩同再生的母亲。”
恩同再造再造:再生。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极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样。
出处:《宋书·王僧达传》:“再造之恩,不可妄属。”
恩有重报好好地报答别人的重大恩惠。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素姐道:‘若得如此,恩有重报。’”
恩逾慈母逾:超过。比慈爱的母亲给予的恩情还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出处: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陛下恩逾慈母。”
恩怨分明恩:恩惠;怨:仇恨。对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恩怨了了了了:清清楚楚。恩惠与怨恨清清楚楚。指有恩报恩,有怨报怨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恩怨了了,颇快心意。”
恩重丘山恩:恩惠。恩情像高山一样厚重,形容恩义极为深重
出处: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上下交攻,命危丝发;是非随定,恩重丘山。”
恩重如山恩情深厚,像山一样深重。
出处:宋·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拔茅以征,冒处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无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恩重泰山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
出处:宋·刘攽《彭城集·次韵孙少述二首》:“君思重泰山,未有毫发酬。”
返哺之恩返哺:雏鸟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报答亲恩。
出处:《春秋运斗枢》:“飞翔羽翮为阳,阳气仁,故乌反哺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君如念妾,还祈以楼宅相假,使妾得以返哺之私。”
父母恩勤指父母养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劳。
出处:《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甘棠遗爱甘棠:木名,即棠梨;遗:留;爱:恩惠恩泽。旧时颂扬离去的地方官。
出处:《诗经·周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感恩戴德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出处:《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感恩怀德感激别人的恩德。
出处:《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南朝·宋·裴松之注:“古之舍生取义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诏所称聂政、介子是也。”
感恩图报图:设法。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
出处: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礼先一饭指在礼节上自己年岁稍长。一饭,犹言一顿饭,喻指极短的时间。也指在礼节上先有恩惠与人。同“礼先壹饭”。
礼先壹饭指在礼节上自己年岁稍长。壹饭,犹言一顿饭,喻指极短的时间。也指在礼节上先有恩惠与人。
出处:《国语·越语上》:“句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亦作“礼先一饭”。
起偃为竖偃:卧躺。竖:立,站着。使躺着的人站起来。比喻给予减轻刑罚的恩惠。
千恩万谢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四回:“李助是个星卜家,得了银子,千恩万谢的辞了范全、王庆,来到段家庄回复。”
深仁厚泽指深厚的仁爱和恩惠。
生死肉骨生、肉:用作动词。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忘恩负义恩:恩惠;负:违背;义:情谊,恩谊。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出处:《魏书·萧宝夤传》:“背恩忘义,枭獍其心。”
一饭之德比喻微小的恩德。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衣被群生衣被:给人衣穿,比喻加惠于人;群生:众生。比喻恩惠广施。
出处:宋·欧阳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论》:“衣被群生,赡足万类。”
遗惠余泽前人留下的恩惠德泽。
出处:《晋书·挚虞传》:“前乙巳赦书,远称先帝遗惠余泽,普增位一等,以酬四海欣戴之心。”
以德报德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
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怨报德怨:仇恨;德:恩惠。用怨恨来回报别人的恩惠。
出处:《国语·周语》:“以怨报德,不仁。”
义海恩山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义重恩深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唐·吕颂《代郭令公谢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荣加望外,恩深义厚,何以克堪;糜躯粉骨,不知所报。”
雨露之恩滋生万物的雨露的恩情。比喻恩泽、恩情。
出处:唐·刘禹锡《苏州谢上表》:“江海远地,孤危小臣。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天文》:“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思深者,如雨露之恩。”
再造之恩再造:再生。象救了自己性命那样大的恩德。
出处:《宋书·王僧达传》:“再造之恩,不可妄属。”
泽被后世泽:恩泽,恩惠。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出处:陶铸《崇高的理想》:“李冰父子为了解决当时成都平原的水利问题,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终于修成了泽被后世的都江堰。”
泽及枯骨泽:恩泽;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泽及于死者。形容给人恩惠极大。
出处:《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
湛恩汪濊指恩泽深厚。
知恩报德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同“知恩报恩”。
出处:《群英类选·〈红蕖记·触身谐配〉》:“可怜见咱魂销尽,知恩报德情难混。”
知恩报恩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掩家里有信行,知恩报恩。”
知遇之恩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抃风儛润抃:鼓掌;儛:通“舞”,跳舞;润:雨水。指欢舞在和风时雨中。指庆幸沾受恩惠。
出处:《宋书·孔颐传》:“直山渊藏引,用不遐弃,故得抃风儛润,凭附弥年。”
《晋书·华轶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华轶传》原文】
华轶,字彦夏,平原人,魏太尉歆之曾孙也。祖表,太中大夫。父澹,河南尹。
轶少有才气,闻于当世,泛爱博纳,众论美之。初为博士,累迁散骑常侍。东海王越牧兖州,引为留府长史。永嘉中,历振威将军、江州刺史。虽逢丧乱,每崇典礼,置儒林祭酒以弘道训,乃下教曰:“今大义颓替,礼典无宗,朝廷滞议,莫能攸正,常以慨然,宜特立此官,以弘其事。军谘祭酒杜夷,栖情玄远,确然绝俗,才学精博,道行优备,其以为儒林祭酒。”俄被越檄使助讨诸贼,轶遣前江夏太守陶侃为扬武将军,率兵三千屯夏口,以为声援。轶在州其有威惠,州之豪士接以友道,得江表之欢心,流亡之士赴之如归。
时天子孤危,四方瓦解,轶有匡天下之志,每遣贡献入洛,不失臣节。谓使者曰:“若洛都道断,可输之琅邪王,以明吾之为司马氏也。”轶自以受洛京所遣,而为寿春所督,时洛京尚存,不能祗承元帝教命,郡县多谏之,轶不纳,曰:“吾欲见诏书耳。”时帝遣扬烈将军周访率众屯彭泽以备轶,访过姑孰,著作郎干宝见而问之,访曰:“大府受分,令屯彭泽,彭泽,江州西门也。华彦夏有忧天下之诚,而不欲碌碌受人控御,顷来纷纭,粗有嫌隙。今又无故以兵守其门,将成其衅。吾当屯寻阳故县,既在江西,可以捍御北方,又无嫌于相逼也。”寻洛都不守,司空荀籓移檄,而以帝为盟主。既而帝承制改易长吏,轶又不从命,于是遣左将军王敦都督甘卓、周访、宋典、赵诱等讨之。轶遣别驾陈雄屯彭泽以距敦,自为舟军以为外援。武昌太守冯逸次于湓口,访击逸,破之。前江州刺史卫展不为轶所礼,心常怏怏。至是,与豫章太守周广为内应,潜军袭轶,轶众溃,奔于安城,追斩之,及其五子,传首建邺。
初,广陵高悝寓居江州,轶避为西曹掾,寻而轶败,悝藏匿轶二子及妻,崎岖经年。既而遇赦,悝携之出首,帝嘉而宥之。
(《晋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三十一?苟晞、华轶、胡毋辅之、庾珉、王裒传》)
【参考译文】
华轶,字彦夏,是平原(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人,魏太尉华歆的曾孙。他的祖父华表,官至太中大夫。他的父亲华澹,官至河南尹。
华轶年轻时就很有才气,闻名于当世,博爱而交际广泛,当时人都称颂他。华轶初任博士,不断升迁任散骑常侍。东海王司马越做兖州刺史,提拔华轶为留府长史。永嘉年间(307-313)历任振威将军、江州刺史。虽然时逢“八王之乱”,但华轶仍然重视传统的礼仪典章制度,他设置儒林祭酒来弘扬儒学道统,传达教谕说:“今大道颓丧,礼法没有传承,朝廷也未予讨论,不能纠正,我常常因此感叹,觉得应当特别设立此官职,来弘扬此事。军谘祭酒杜夷,寄情玄妙幽远,坚定脱俗,才学精深博大,才能优秀,可以担任儒林祭酒。”
不久被东海王司马越檄令辅佐讨伐各路叛贼,华轶派前江夏太守陶侃为扬武将军,率三千兵马屯军夏口,作为声援。华轶在江州很有声望和恩泽,豪族儒士都用朋友的态度与他结交,深受江南百姓的爱戴,因乱而流亡江南的人都乐意归附他。
当时天子孤立危急,民变四起,但华轶有匡扶天下的志向,派人到洛阳上贡时,严格按照臣子的礼仪要求自己。华轶对(他派去的)使者说:“若通往洛都的路阻断了,可以进献给琅邪王司马睿,来表明我是司马氏的臣子。”华轶自认为受洛阳朝廷(晋怀帝)所任命,又为寿春所统领,而当时洛阳朝廷(晋怀帝)尚在(洛阳),不肯接受司马睿的指令,属下郡县的官吏大都劝谏华轶但都未获接纳。华轶说:“吾想见到皇帝的诏书罢了。”司马睿于是派扬烈将军周访率兵驻屯在彭泽(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东)防备华轶,周访经姑孰,著作郎干宝见到了问他,周访说:“我受上级官府的指令,让我驻屯彭泽,彭泽是江州的西门。华彦夏有忧虑天下之至诚之心,不想庸庸碌碌像别人一样受人控制,近来政事纷乱,(我这次来这里)略有嫌疑。现在又无故率兵把守江州的门户,(我怕)会出事。我会驻屯浔阳故城,(这样)既在江西,又可以抵御北方,还没有逼迫(华轶)的嫌疑。”
不久洛都失守,司空荀藩发布告示,承认司马睿为盟主。司马睿于是承制改换重要官员,但华轶不服从。司马睿于是派左将军王敦率领甘卓、周访、宋典、赵诱等人讨伐华轶,华轶派别驾陈雄驻屯彭泽抵抗,自己则待领水军作为外援。武昌太守冯逸驻扎在湓口(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周访击败了冯逸,前江州刺史卫展未得到华轶的礼遇,心中早有不满,至此时,就与豫章太守周广作为司马睿的内应,暗中派军袭击华轶。华轶兵败,逃到安城(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卫展追击他并斩杀华轶和他五个儿子,将他们的首级运到了建邺。
起初,广陵人高悝寄居在江州,华轶征召他为西曹属吏,不久华轶败死,高悝藏匿了华轶(另外)两个子及妻子,辗转各地若干年。后来遇到大赦,高悝就带着他们自首了,皇帝很赞赏他并宽恕了他。
【注释】
1、泛爱:也作“泛爱”“氾爱”。博爱。《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庄子·天下》:“氾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泛爱蒸庶,布德施惠。”《汉书·游侠传序》:“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八:“多情乃佛心,泛爱真君子。”
8、典礼:制度礼仪。《易经·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后汉书·延笃传》:“朝则诵羲文之《易》,虞、夏之《书》,历公旦之典礼,览仲尼之《春秋》。”宋司马光《稷下赋》:“修先王之典礼,践大圣之规模,德被品物,威加海隅。”《元典章·兵部三·铺马》:“为治之道必先信其赏罚之道,尤宜重其典礼。”
11、大义:正道;大道理。
(1)正道;大道理。《易经·家人》:“《彖》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旧唐书·李晟传》:“晟亦同劳苦,每以大义奋激士心,卒无叛离者。”
(2)夫妇之义,谓婚姻。汉秦嘉《赠妇诗》之二:“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太平广记》卷三二四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崔茂伯》:“少闻大人以我配君,不幸丧亡,大义不遂。”
(3)要义;要旨。《东观汉记·班固传》:“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唐韩愈《送牛堪序》:“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征辞引类。”
12、颓替:陵夷;衰颓。衰颓陵替。《晋书·华轶传》:“今大义颓替,礼典无宗,朝廷滞议,莫能攸正。”《旧唐书·魏知古传》:“今风教颓替,日甚一日,府库空虚,人力凋弊。”刘光汉《〈新方言〉后序》:“风俗颓替,虏语横行。”
13、礼典:礼法。
(1)礼法。《周礼·天官·大宰》:“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晋书·阮籍传》:“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北史·张晏之传》:“幼孤,有至性,为母郑氏教诲,动依礼典。”
(2)犹礼文。指《周礼》、《仪礼》、《礼记》一类礼书。《后汉书·郑玄传》:“案之礼典,便合传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又蚕蟹鄙谚,貍首淫哇,苟可箴戒,载于礼典。”
17、慨然:感慨的样子。《荀子·宥坐》:“孔子慨然叹曰:‘呜呼!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唐元季川《山中晚兴》诗:“灵鸟望不见,慨然悲高梧。”清顾炎武《有叹》诗:“慨然青云志,一旦从羁旅。”
18、军谘祭酒:官职名。军谘,古军职名。相当于后世军队中的参议、参谋。《晋书·阮籍嵇康等传论》:“至于嵇康遗巨源之书,阮氏创先生之传,军谘散发,吏部盗樽,岂以世疾名流,兹焉自垢?”
20、栖情:寄托情志。南朝齐萧子良《游后园》诗:“托性本禽鱼,栖情闲物外。”南朝梁陶弘景《真诰·运象四》:“栖情邱林,凭托京畿。”明屠隆《采毫记·夫妻玩赏》:“耻怀缱绻,并栖情于石室。”
21、玄远:玄妙幽远。《晋书·张华传》:“天道玄远,惟修德以应之耳。”唐张九龄《请御注〈道德经〉及疏施行状》:“天旨玄远,圣义发明,词约而理丰,文省而事惬。”明方孝孺《赠金溪吴仲实序》:“道本于人心,非幽深玄远不可知也。”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三节:“清谈家的特征是言语玄远耐思索,行动有风趣不同于常人。”
22、确然:刚强;坚定。
(1)刚强;坚定。《易经·系辞下》:“夫乾,确然示人易矣。”韩康伯注:“确,刚貌也。”《汉书·师丹传》:“关内侯师丹端诚于国,不顾患难,执忠节,据圣法,分明尊卑之制,确然有柱石之固。”《宋书·良吏传·陆徽》:“确然守志,不求闻达。”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大臣有不预立皇子者,阴进废立之计,惟宰相韩琦确然不变。”
(2)信实;正确。宋张淏《云谷杂记·宰予之枉》:“索隐古史,谓为阚止,然无确然之证,终不能袪人之疑,而破人之惑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编综前论,则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此余参酌诸家,确然可信者也。”清魏源《筹海篇四》:“乃是岁鸦片价银反出口二千二百万元,计销鸦片四万箱,此数之确然可考者。”
23、绝俗:超出普通人;不同凡俗。
(1)超出普通人;不同凡俗。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列传》:“窃见故冀州刺史南阳朱穆,前乌桓校尉臣同郡李膺,皆履正清平,贞高绝俗。”《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宋陈师道《上苏公书》:“谢公江海之士,违世绝俗乃其常耳。”宋苏轼《王元之画像赞》:“公之所为,必将惊世绝俗,使斗筲穿窬之流心破胆裂。”宋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仆之《诗辩》,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
(2)与世俗隔绝;超越世俗。《后汉书·郭太传》:“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唐朱敬则《北齐文宣论》:“亦有贞不绝俗,隐不违亲,冥默园林,卷舒人事。”唐独孤及《唐故河南府法曹参军张公墓表》:“贞不绝俗,以忘机为心。”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伯夷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可谓离世九月俗矣。”明刘基《送别灯和尚还乡序》:“夫浮屠以离世绝俗为教,父母兄弟且不得为其亲也。”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且北方之人,不为离世绝俗之举,而日周旋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世说新语·德行》“(陈仲举)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刘孝标注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徐穉)清妙高跱,超世绝俗。”元刘壎《隐居通议·理学三》:“其所得如此,想当时必有超世绝俗之论,惜不传也。”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能使人有孤臣孽子摈弃而不容之感,遁世绝俗之悲,泥而不滓,蝉蜕污浊之外者,诗也。”
24、精博:精深博大。《晋书·华轶传》:“才学精博,道行优备。”唐王勃《别卢主簿序》:“吾侪服其精博,时议称其典要。”清张之洞《读古人文集》:“读《昭明文选》宜看注,李善注最精博。”
31、威惠:威恩,声威和恩泽。
(1)威福。谓持势弄权。《后汉书·南匈奴传论》:“而窦宪矜三捷之効,忽经世之规,狼戾不端,专行威惠。”参见“威福”。
(2)犹威恩,声威和恩泽。《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为政清严有威惠。”《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今隋室无主,海内鼎沸,以公威惠,号令岭表。”《明史·把匝剌瓦尔密传》:“顺帝之世,天下多故,云南僻远,王抚治有威惠。”
32、贡献:进奉;进贡。
(1)进奉;进贡。《国语·吴语》:“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后汉书·班固传下》:“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清揆叙《鹰坊歌》:“忆昔辽代最珎贵,女直贡献交相望。”
(2)贡品。《汉书·鲍宣传》:“上冢有会,辄太官为供。海内贡献,当养一君,今反尽之贤(董贤)家,岂天意与民意邪!”《新唐书·杨炎传》:“四方贡献,悉入内库,权臣巧吏,因得旁缘,公托进献,私为赃盗者,动万万计。”清昭梿《啸亭杂录·李昭信相公》:“然性骄奢贪黩,竭民膏脂,又善纳贡献,物皆精巧,是以天下封疆大吏,从风而靡,识者讥之。”
33、孤危:孤立危急。
(1)孤立危急。《战国策·秦策三》:“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后汉书·皇甫规传》:“臣窃居孤危之中,坐观郡将,已数十年矣。”宋苏轼《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轼愚惷无状,孤危之迹,日以岌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我军皆无后援,力本单弱,加以兼顾数略,势益孤危。”
(2)谓突兀高峻。形容山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隥孤危,径路险绝。”
34、琅邪王:晋元帝司马睿(276-323)。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东晋王朝开国皇帝,318-323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太熙元年(290)袭封琅邪王,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作战失利后离开洛阳回到封国。晋怀帝即位拜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后来听从王导建议南渡建康,笼络结交江左士族。永嘉七年(313)拜丞相、大都督中外军事。“永嘉之乱”中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建兴五年(317)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拥戴下即位为晋王,年号建武。太兴元年(318)正式即位,史称晋元帝,开启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永昌元年(323)“王敦之乱”后郁郁而终,葬于建平陵,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
35、祗(zhī)承:祗奉;接受。《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唐沈亚之《秦梦记》:“侍女祗承,分立左右者数百人。”《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曹署典吏,困于祗承。”敬奉。《北齐书·祖珽传》:“遂深自结纳,曲相祗奉。”唐元稹《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尔亦祗奉顾命,咨授旧章,辅釐哀忧,俾克依据。”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生降阶祗奉。”
37、教命:教令。上对下的告谕。
(1)教令。上对下的告谕。《晋书·会稽王道子传》:“时有人为《云中诗》以指斥朝廷曰:‘相王沉醉,轻出教命。’”《南史·徐摛传》:“大通初,王总戎北侵,以摛兼宁蛮府长史,参赞戎政,教命军书,多自摛出。”《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六》:“时皇太后行诰命,皇后刘氏行教命,互遣使人宣达藩后,紊乱之弊,人不敢言。”
(2)犹指示。明方孝孺《与童伯礼书》:“方从父兄之后,抒晨夕之哀,徒奉教命,冒以衰服请见,则人谓我何?”
42、大府:泛指上级官府。
(1)周代掌管财币的机构。参见“九府”。
(2)公府。《史记·酷吏列传》:“以汤为无害,言大府。”裴骃集解引韦昭曰:“大府,公府。”《汉书·张汤传》颜师古注云:“大府,丞相府也。”
(3)泛指上级官府。唐韩愈《新修滕王阁记》:“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州白大府。”
(4)明清时亦称总督、巡抚为“大府”。清朱琦《关将军挽歌》:“惜哉大府畏懦坐失策,犬羊自古终难驯。”
44、碌碌:随众附和的样子;平庸无能的样子。
(1)多石的样子。《汉官仪》卷下引汉马第伯《封禅仪记》:“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俛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清陈彝《握兰轩随笔·碌碌》:“碌碌,多石貌。”
(2)玉石美好的样子。《文子·符言》:“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其文好者皮必剥,其角美者身必杀。”《后汉书·冯衍传下》:“冯子以为夫人之德,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落落之玉,或乱乎石;碌碌之石,时似乎玉。”唐韦应物《杂体》诗之五:“碌碌荆山璞,卞和献君门。”
(3)指美好的玉石。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上:“九重欢眷,六宫逊处,乃构椒房,用当金宇,碌碌宜阶,瑟瑟为户。”
(4)随众附和的样子;平庸无能的样子。《史记·酷吏列传论》:“九卿碌碌奉其官,救过不赡,何暇论绳墨之外乎!”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一》:“不肯碌碌,反抱关木。”《周书·李弼传》:“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5)烦忙劳苦的样子。唐牟融《游报本寺》诗:“自笑微躯长碌碌,几时来此学无还。”明沈受先《三元记·断金》:“红尘滚滚长安道,镜中两鬓萧然皓,碌碌江湖老。”《红楼梦》第1回:“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6)车轮转动声。唐贾岛《古意》诗:“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宋陆游《季秋已寒节令颇正喜而有赋》:“风色萧萧生麦陇;车声碌碌满鱼塘。”元陈泰《邯郸道上书所见》诗:“马珑珑,车碌碌,古道茫茫沙扑扑。”
45、控御:也作“控驭”。驭马使就范。引申指控制,驾驭;防御。汉傅毅《舞赋》:“或有矜容爱仪,洋洋习习,迟速承意,控御缓急,车音若雷,鹜骤相及。”《晋书·慕容垂载记》:“洛阳四面受敌,北阻大河,至于控驭燕赵,非形胜之便。”唐秦韬玉《紫骝马》诗:“若遇丈夫能控御,任从骑取觅封侯。”《宋史·李纲传》:“七日议守。谓敌情狡狯,势必复来,宜于沿河、江、淮措置控御,以扼其冲。”明郎瑛《七修类稿·事物·褶作画图》:“昨见《杨妃上马图》袖轴一卷,真宋奇物……控御拥妃上马者四人,随行而挟枕被者三人。”
46、顷来:近来。
(1)近来。三国魏曹植《鹞雀赋》:“顷来轗轲,资粮之旅,三日不食,略思死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君以此试,顷来始乃有称之者。”唐杜甫《最能行》:“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杨树达《增订本〈中国修辞学〉自序》:“顷来无事,取而审视……因取向日所脱漏若干事补入卷中,付中国科学院请审查焉。”
(2)向来。汉蔡邕《巴郡太守谢版》:“巴土长远,江山脩隔,顷来未悉。”唐杜甫《奉赠李八丈判官》诗:“顷来树佳政,皆已传众口。”元刘壎《隐居通议·礼乐》:“急呼其子曰:‘此曲兴自早晚?’对曰:‘顷来有之。’”
(3)刚才。宋王谠《唐语林·赏誉》:“諴至李氏子书室中,诸子赋诗,諴亦为之。顷者李至,观诸子诗,又见諴所作,称其美。諴初亦避之。李问曰:‘此谁作也?’诸子不敢隐,乃曰:‘某叔,顷来毕諴秀才作也。’諴遂出见。”
47、纷纭:纷争;混乱。
(1)多盛的样子。《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威武纷云,湛恩汪濊。”颜师古注:“纷云,盛貌。”宋梅尧臣《五月十三日大水》诗:“纷纭闾里儿,踊跃竞学泅。”《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庭中植梧桐二树,修竹数竿,百般花卉,纷纭辉映,但觉香气袭人。”
(2)杂乱的样子。《楚辞·刘向〈九叹·远逝〉》:“肠纷纭以缭转兮,涕渐渐其若屑。”王逸注:“纷纭,乱貌也。”唐柳宗元《咏史》:“风波歘潜构,遗恨意纷纭。”
(3)纷争;混乱。晋葛洪《抱朴子·塞难》:“诤之弥久,而彼执之弥固,是虚长此纷纭,而无救于不解。”《魏书·元顺传》:“北镇纷纭,方为国梗。”唐罗隐《送梅处士归宁国》诗:“十五年前即别君,别时天下未纷纭。”
48、嫌隙:也作“嫌郤”。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的恶感、仇怨。《三国志·魏志·胡质传》:“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仇隙》:“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于是彼此嫌隟大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俺两个半生来岂有些嫌隙。”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柴以为嫌郤尽释,不复作防。”马南邨《燕山夜话·〈口吃、一只眼及其他〉》:“宋代的刘攽,就因为生平最爱嘲笑别人,以致引起当时像王安石那样的当权人物的极大不满,造成很深的嫌隙。”
50、捍御:防卫;抵御。《后汉书·逸民传·逢萌》:“行至劳山,人果相率以兵弩捍御。”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来则捍御,去则不追。”明黄翼圣《寇警杂诗》:“顾瞻斗大城,捍御悉草草。”
52、移檄:发布文告晓示。
(1)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檄移》:“相如之《难蜀老》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
(2)发布文告晓示。《史记·南越列传》:“陀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王郎移檄购光武十万户。”《新唐书·刘黑闼传》:“乃移檄赵魏,建德将吏往往杀令、尉附贼。”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五章第二节:“移檄各省并照会各国领事宣布满清罪状。”
53、承制:谓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
(1)谓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后汉书·吴汉传》:“鸿召见汉,甚悦之,遂承制拜为安乐令。”《晋书·宣帝纪》:“申仪久在魏兴,专威疆场,辄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明史·陈友定传》:“(友定)颇任威福,所属违令者辄承制诛窜不绝。”
(2)称开府承制之官。宋苏舜钦《庆州败》诗:“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
54、改易:改动;变更。《汉书·地理志上》:“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宋苏轼《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汉之与秦,唐之与隋,其治乱安危,至相远也,然而卒无所改易,又况于积安久治,其道固不事变也。”明张居正《陈六事疏》:“但近来风俗人情,积习生弊,有颓靡不振之渐,有积重难反之几。若不稍加改易,恐无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
55、长吏:旧称地位较高的官员。
(1)旧称地位较高的官员。战国楚宋玉《高唐赋》:“长吏隳官,贤士失志。”《汉书·景帝纪》:“吏六百石以上,皆长吏也。”颜师古注引张晏曰:“长,大也;六百石位大夫。”唐陈鸿《长恨歌传》:“而恩泽势力,则又过之,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
(2)指州县长官的辅佐。《汉书·百官公卿表》:“(县)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唐王维《送缙云苗太守》诗:“手疏谢明王,腰章为长吏。”《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会稽长吏闻新太守将到,大发人夫,修治道路。”
57、舟军:水军。《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晋书·华轶传》:“轶遣别驾陈雄屯彭泽以距敦,自为舟军以为外援。”
59、怏怏:不服气或闷闷不乐的神情。《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唐王昌龄《大梁途中作》诗:“怏怏步长道,客行渺无端。”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英》:“嫂自来抚问:‘夜来相对,何尔怏怏。’”
60、潜军:秘密出兵。
(1)偷袭敌军。《荀子·议兵》:“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梁启雄释:“潜,潜袭也。”
(2)秘密出兵。唐窦威《出塞》诗:“潜军渡马邑,扬旆掩龙城。”唐于鹄《出塞曲》:“分阵瞻山势,潜军制马鸣。”
61、传首:传送首级;被杀头。《东观汉纪·光武纪》:“(吴汉)夷述妻子,传首于洛阳。”唐许浑《闻边将刘皋无辜受戮》诗:“才许誓心安玉垒,已伤传首动金门。”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五·郭希颜邪说》:“(郭希颜)婴世宗之怒,传首九边。”
63、寓居:寄居;侨居。汉张衡《西京赋》:“鸟毕骇,兽咸作,草伏木栖,寓居穴托。”《南史·齐纪上·高帝》:“中朝丧乱,皇高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更为南兰陵人也。”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仲淹遭母忧,寓居城下,晏公请掌府学。”
65、崎岖:犹辗转。《南齐书·文学传论》:“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岖牵引,直为偶说。”《梁书·文学传·任孝恭》:“家贫无书,常崎岖从人假借。”
67、出首:自首。《晋书·华轶传》:“寻而轶败,悝藏匿轶二子及妻,崎岖经年。既而遇赦,悝携之出首。”宋岳飞《申府乞添差田明状》:“王太尉先与水战见阵,少却之后,有首领田明率众前来荆湖南北路安抚司出首。”元杨显之《酷寒亭》第四折:“我蹅门进去,奸夫走脱,小人将妻子杀了,今来出首。”
注:因字数限制,删掉了若干条注释内容。
形容情谊的成语
一:八拜之交[bābàizhījiāo]
1.【解释】: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交:友谊。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
2.【出自】: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十回:“今日在圣贤炉前成了~,有福同享,有马同骑。”
3.【示例】:姚雪垠《李自成》:"我同你闯王原是八拜之交,后来虽然各行其是,却不曾有私人仇怨。"
二:生死之交[shēngsǐzhījiāo]
1.【解释】:同生共死的交谊。
2.【出自】:元·郑德辉《绉梅香》:“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我父亲挺身赴战,救他一命,身中六枪,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
3.【示例】:对于在老阎和梁建这一对生死之交的老战友之间所发生的严重分歧,深深感到烦恼。◎胡采《序》
三:深情厚谊[shēnqínghòuyì]
1.【解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2.【出自】:陈毅《向秀丽歌》:“向秀丽,你当得起这样的深情厚谊。”
3.【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四:亲密无间[qīnmìwújiàn]
1.【解释】:间:缝隙。关系亲密,没有隔阂。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2.【出自】:冯德英《迎春花》十九章:“老东山和未过门的儿媳妇,父女般的谈着,似乎他们之间,过去没有发生什么纠纷不不愉快,从来就是亲密无间。”
3.【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五:情同手足[qíngtóngshǒuzú]
1.【解释】:手足:比喻兄弟。交情很深,如同兄弟一样。
2.【出自】: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谁无兄弟,如足如手。”(意思:谁没有亲如手足的兄弟?)
3.【示例】:名虽各姓,~。◎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一回
形容情谊的copy成语:
情同手足、
莫逆之交、
刎颈之交、
肝胆相照、
亲密无间、
志同道合、
推心置腹、
风雨同舟、
心心相印、
八拜之交、
情深似海、
道义之交、
深情厚意、
贫贱之交、
患难之交、
相视莫逆、
倾盖如故、
心照神交、
情投意合、
义结金兰、
生死之交、
忘年之交、
手足之情、
范张zhidao鸡黍、
淡水交情、
桃花潭水、
情深潭水
八拜之交、白首同归知、叨在知己、高情厚谊、相见恨晚、莫逆之交、袍泽之谊、轻风高谊、倾盖如故、清风高谊、深情厚谊、深情厚意、生死不易、死生不二道、刎颈之交、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心照神交、芝兰之交白首同回归道义之交恨相知晚莫逆之交倾盖如故深情厚谊深情厚意亲密无间答推心置腹肝胆相照情同手足志同道合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同甘共苦关怀备至促膝谈心情深似海
有哪些形容感谢他人的成语?
成语有:感激涕零、感恩图报、感激不尽、千恩万谢、感恩戴德。
1、感激涕零[gǎnjītìlíng]
解释:涕:眼泪;零:落。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
出自:唐·刘禹锡《平蔡行》诗:“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译文:路旁老人回忆过去的事,相互激动得都流下了眼泪。
2、感恩图报[gǎnēntúbào]
解释:图:设法。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
出自: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译文:很感激别人的恩情,应该怎样来回报他们
3、感激不尽[gǎnjībùjìn]
解释:感激的心情没有穷尽。形容非常感激。
出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八:“驿官传扬都督之命,将十千钱赠为路费,又备下一辆车儿,差人夫送至姚州普淜驿中居住,张氏心中感激不尽。”
译文:驿官传扬都督的命令,将十千钱赠给作为路费,又准备下一辆车儿,差车夫送至姚州普淜驿站中居住,张氏心里感激不尽。
4、千恩万谢[qiānēnwànxiè]
解释: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四回:“李助是个星卜家,得了银子,千恩万谢的辞了范全、王庆,来到段家庄回复。”
5、感恩戴德
解释: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出自:《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译文:直到现在都感激所受的恩惠和好处,怀着报答的心。
感遇忘身、感恩图报百、感恩怀德、感恩戴德、千恩万谢、感激不尽、谢天谢地、感极度涕零、感激涕零
感遇忘身:愿舍身相报。旧时士大夫向皇帝谢恩,表示忠心的套话。
感恩图报:设法。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问。
感恩怀德:感答激别人的恩德。
感恩戴德专:感:感激。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给予的恩惠和好处。
千恩万谢: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
感激不尽:感激的心情没有穷尽。形容非常感激。
感激涕零:感激之极而属流下眼泪。形容极为感激。
感恩图百报、感恩怀德、感恩戴德、千恩万谢、感激不尽、感极涕零、感激涕零
1、感恩图报
【解释】:图:设法。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
【出自】:度高阳《清宫外史》上册:“如果能培植他出镇方面,则感恩图报,声气相应,岂不是平添了一条臂膀。”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用于人
2、感恩怀德
【解释】:感激别人的恩德。
【出自】:郭沫若《孔雀胆》第一幕:“我想请大王饶恕他的活命,将来建昌一带的人或许会感恩怀德。”
3、感恩戴德
【解释】: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出自】:《三国志知·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如今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怀着想要道报答的心理想法。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4、千恩万谢
【解释】: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四回内:“得了银子,千恩万谢的辞了范全、王庆,来到段家庄回复。”
得到了银子,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的辞别了范全和王庆,回到容段家庄复命。
5、感激不尽
【解释】:感激的心情没有穷尽。形容非常感激。
【出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八:“张氏心中感激不尽。”
张氏心中感激的心情没有穷尽。
报效万一报效:为报答恩情而为之效力。指恩德极大,只给以微不足道的报答。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
奔走之友指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
出处:《后汉书·党锢传·何顒》:“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
寸草衔结比喻虽然力薄,亦当感恩图报。
大恩大德恩:恩惠;德:恩德,好处。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泽深厚。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异乡之鬼矣。大恩大德,将何补报!”
戴天履地戴:顶着天;履:踏,踩着。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比喻恩德深广,如天高地厚。
出处:《左传·僖公十五年》“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为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恩德如山比喻恩德极为深生。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寿禅师两生符宿愿》:“老夫垂死之命恩人救援,恩德如山,无可图报。”
恩恩怨怨指人的感恩之情与仇怨之情
出处:王朔《我是“狼”》:“当你认定十年韬晦已足以使人们忘却你和你下决心干掉的那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你便开始行动了。”
恩高义厚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徽剧《赠剑》:“蒙公主不弃臣陋,恩高义厚。”
恩若再生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勾践囚于吾国……今吾复其社稷,恩若再生。”
恩山义海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
出处:宋·晁端海《卜算子》:“恩义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黄金北斗高,这一分,何由买?”
恩深爱重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京剧《白蛇传》第16场:“素贞与许郎恩深爱重……望求老禅师放他出来,夫妻重聚。”
恩深法驰驰:废弛。因恩情深厚关系密切而不执行法纪
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4回:“乃恩深法驰,背道寒盟,瘏口罔闻,剖心难谅。”
恩深似海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海誓山盟,各无他志。真个恩深似海无底,义重如山义更高。”
恩深义重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唐·吕颂《代郭令公谢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荣加望外,恩深义厚,何以克堪;糜躯粉骨,不知所报。”
恩同父母恩:恩惠;同:如同。待人的好处、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样。
出处:唐·陈子昂《为张著作谢父官表》:“伏惟神皇陛下,恩同父母,矜照恳诚,信其赤心,实有馨竭。”
恩同山岳犹恩重如山。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萍水之人,何敢遽以重务浼君子。但泉下搞骸,舌不得缩,索不得除,求断屋梁而焚之,恩同山岳矣。”
恩同再生恩:恩德。比喻恩情极大,像使自己再生一样
出处:刘流《烈火金刚》第17回:“他不愿意离开他这个恩同再生的母亲。”
恩同再造再造:再生。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极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样。
出处:《宋书·王僧达传》:“再造之恩,不可妄属。”
恩有重报好好地报答别人的重大恩惠。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素姐道:‘若得如此,恩有重报。’”
恩逾慈母逾:超过。比慈爱的母亲给予的恩情还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出处: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陛下恩逾慈母。”
恩重丘山恩:恩惠。恩情像高山一样厚重,形容恩义极为深重
出处: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上下交攻,命危丝发;是非随定,恩重丘山。”
恩重如山恩情深厚,像山一样深重。
出处:宋·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拔茅以征,冒处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无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恩重泰山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
出处:宋·刘攽《彭城集·次韵孙少述二首》:“君思重泰山,未有毫发酬。”
返哺之恩返哺:雏鸟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报答亲恩。
出处:《春秋运斗枢》:“飞翔羽翮为阳,阳气仁,故乌反哺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君如念妾,还祈以楼宅相假,使妾得以返哺之私。”
父母恩勤指父母养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劳。
出处:《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感恩戴德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出处:《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感恩怀德感激别人的恩德。
出处:《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南朝·宋·裴松之注:“古之舍生取义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诏所称聂政、介子是也。”
感恩图报图:设法。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
出处: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疾病相扶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将顺其美将顺:随势相助。美:好事,美德。顺势相助,成全美事。亦作“顺从其美”。
结草衔环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唐·白居易《赎鸡》诗:“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
解囊相助囊:口袋。拿出财物帮助别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但见个贫的呵,我早则倾囊儿资助。”明·张岱《娘嬛文集·募修岳鄂王祠募疏》:“若有贤士大夫解囊乐助,自为王所式凭。”
渴者易饮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觉得甘甜。旧时比喻久经苛政而最知对德政感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千恩万谢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四回:“李助是个星卜家,得了银子,千恩万谢的辞了范全、王庆,来到段家庄回复。”
衔环结草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唐·白居易《赎鸡》诗:“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
一饭之德比喻微小的恩德。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义海恩山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义重恩深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唐·吕颂《代郭令公谢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荣加望外,恩深义厚,何以克堪;糜躯粉骨,不知所报。”
雨露之恩滋生万物的雨露的恩情。比喻恩泽、恩情。
出处:唐·刘禹锡《苏州谢上表》:“江海远地,孤危小臣。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天文》:“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思深者,如雨露之恩。”
玉汝于成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再造之恩再造:再生。象救了自己性命那样大的恩德。
出处:《宋书·王僧达传》:“再造之恩,不可妄属。”
湛恩汪濊指恩泽深厚。
知恩报德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同“知恩报恩”。
出处:《群英类选·〈红蕖记·触身谐配〉》:“可怜见咱魂销尽,知恩报德情难混。”
知恩报恩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掩家里有信行,知恩报恩。”
知遇之恩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指囷相赠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瑜曰:‘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赠之情,如何不救你?你且宽心住数日,待江北探细的回,别有区处。’”
恩人相见,分外眼青分外:格外;眼青:亲热。形容恩人见面,格外亲热
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尝言恩人相见,分外眼青。姚氏一见知心人,回瞋作喜。”
感恩戴德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来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感恩图报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
感遇忘自身感遇:感激恩遇;忘身:愿舍身相报。旧时士大夫向皇帝谢恩,表示忠心的套话。
感激涕零涕:眼泪;零:落。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
铭感五知内比喻内心非常感激
感恩怀德感激别人的恩德。
感激不尽感激的心情没有穷尽。形容非常感激。
感极涕零感激之极而流下眼泪。形容极为感激。
镂骨铭肌比喻牢记不忘。多用为感激之词。
铭感不忘铭:在器物上刻字,比道喻记在心里。深刻地记在心里,感激不忘。
知恩报德受别人的恩惠,心存感激意图报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