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别是什么?
“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屈原的大弟子宋玉曾著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一词后来被用来泛指通俗和高雅的文艺作品。?古琴十大名曲之一。
扩展资料
阳春白雪,读音yángchūnbáixuě。《阳春白雪》是春秋时期“乐圣”晋国的师旷所作。?《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后传入楚国:在战国时代成为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所作。著名古琴曲。在战国时代成为楚国的高雅乐曲;亦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常跟“下里巴人”对举。语出【汉】刘向《新序》卷二《杂事第二》:“辞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陵采薇,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也。?”李周翰注:“《阳春》、《白雪》,高曲名也。”后因用以泛指高雅的曲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二:“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
参考资料阳春白雪(汉语成语)_百度百科
《下里巴人》用来指代非常俗的、很一般的东西,而《阳春白雪》则用来指代极雅的、很高明的东西。
拓展资料:
1、下里巴人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是xiàlǐbārén,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解释
下里:乡里;巴人:巴蜀的人民。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处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2、阳春白雪
【成语】阳春白雪
【拼音】yáng chūn bái xuě
【英文】highbrowartandliterature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释义】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有难度的歌曲。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结构】“阳春”和“白雪”构成并列结构。
【用法】常作主语、宾语,也作定语。
【造句】这篇文章格调高雅,阳春白雪
【示例】长老听了,赞叹不已道:“真是~,浩气冲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
【近义词】曲高和寡
【反义词】雅俗共赏、下里巴人
下里巴人指通俗的艺术形式,一般来形容俗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百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度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
歌曲再增版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等权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区别:
1、读音不同:
阳春白雪zhidao:yángchūnbáixuě
下里巴人:xiàlǐbārén
2、原意不同:
阳春白雪: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
3、比喻义不同:
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4、用法不同:
阳春白内雪:
常跟“曲高和寡”连用,并多用来比喻脱离人民大众的文艺作品。一般作主语、宾语。
下里巴人:
通常单独使用,或者与“阳春白雪”搭配使用。
例句:
他的表演应该说是引人入胜的,但略嫌有点阳春白雪的感觉,还没有达到雅俗共容赏的水平。
我听了老师的讲解后,赞叹不已道:“真是阳春白雪,浩气冲霄。”。
网游和电影,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
萧邦的许多纲琴曲真可说是阳春白雪,确实高雅。
它不是文化对娱乐、阳春白雪对下里巴人,地下对主流。
5、感情色彩:
阳春白雪:褒义词
下里巴人:中性词
“下里巴zd人”和“阳春白雪”一词后来被用来泛指通俗和高雅的文艺作品。
“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屈原的大弟子宋玉曾著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阳春白雪虽然被指回高雅艺术,但古曲《阳春白雪》在很多书籍里被解题时,都称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很显然这是在"阳春白雪"四个字的字面上解题了。阳春白雪的典故和琴曲《阳春白雪》年代相隔太远,已答无音乐上的关联。
下里巴人能形容人吗????
不能。
下里巴人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iàlǐbārén,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下里:乡里;巴人:巴蜀的人民。
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意思是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两首民间歌曲《下里》和《巴人》,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
“下里巴人”的成语典故: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有主见的文官,从不随声附和别人的主张。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对啊?为什么有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
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唱歌。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两首民间歌曲《下里》和《巴人》,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
接着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剩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
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一般人当然不会理解了,我的情况正是这样的啊!”楚王听了宋玉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扩展资料:
“下里巴人”的反义词:
阳春白雪
读音:yángchūnbáixuě
意思: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较高雅的歌曲,后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意思是
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剩几十人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下里巴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是用来形容文学艺术的,不能形容人。
一、拼音
xiàlǐbārén
二、释义
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相对。
文学作品示例来:
战国时期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源而和者数千人。”意思是有个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
三、语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扩展资料
一、近义百词
雅俗共赏?yǎsúgòngshǎng
意思是形容某些艺术创作优美通俗,各种文化程度和艺术品度位的人都能欣赏。
出自明代孙仁孺的《东郭记·绵驹》:“闻得有问绵驹善歌;雅俗共赏。”意思是听说绵驹擅长唱歌,各种文化程度和艺术品位的人都能欣赏。
二、反义词
阳春白雪?yángchūnbáixuě
意思是用来比喻高雅的或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答数十人。”意思是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
不能.上述全知对.很多人把它看作平民百姓的意思.可能因为有个"下"字就把它当下等人的同义词了吧!《下里》和《巴人》本是战国时代楚国流行的民间通俗歌曲。《现代道汉语词典》下里巴人条下注内释为:战国时代的民间歌曲(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人民,表明作歌曲的人和地方)运用最著容名的是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可去百度此文
不能。
[下里巴人](xiàlǐbārén)
[解释]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在今川东一带。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乐曲(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zhidao民,表明做歌曲版的人和地方),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对举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在是'阳春白雪'和'~'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
[近义权词]通俗易懂 [反义词]阳春白雪高山流水
“下里巴人”里的巴人是哪里人?
。“下里巴人”中虽有一个“人”字,但并非是指人,而是指歌曲。《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中记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李周翰注曰:“《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由此可知,“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
从各种文献中不难发现,下里巴人一类的巴人歌谣,很早就已影响到了中原地区。巴人的歌舞多是群体的,唱歌时大家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
巴渝民歌因曲调流畅、曲风明快活泼和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情,从而被人们广为喜爱。大家所熟悉的《竹枝词》就是在《下里》《巴人》这样的歌曲上衍变而来的。“竹枝词”,又名“竹枝”、“竹枝子”、“竹枝曲”、“竹枝歌”。在唐《乐府》中以地名命名而将“竹枝”称为“巴渝歌”。杜甫在夔州有诗说:“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
从唐人拟作的《竹枝词》中,可以看出民间在《竹枝歌》的基调是愁苦悲凉的,后来经过文人的采录与润色后流传下来。我们熟悉的刘禹锡的《竹枝词》就属于这一类。与民间的《竹枝词》一样,《薅草锣鼓》是巴渝、巴楚一带薅草时节以锣鼓伴奏的传统民歌演唱形式。《薅草锣鼓》的起源很早,起源于农事,人们祭拜农神田畯,驱邪避害,与巴楚先民信巫尚鬼的民俗有密切关系。
“下里巴人”、“竹枝词”、“薅草锣鼓”是巴渝古代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样式,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竹枝词”和“薅草锣鼓”是不同时代的“下里巴人”,是对“下里巴人”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是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的传承、一方面又是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易。
像所有活跃在民间的大众艺术一样,无论是“下里巴人”还是“竹枝词”他们最大的长处便是“通俗性”。它们虽然语言通俗但反映的内涵却十分深刻。所以人说“山歌无本句句真。”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虽然一个高雅清丽、一个活泼灵动但都是表达真实感情的思之声,因而得以丰富和发扬至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