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是什么意思哦?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是古来禅宗的主要特色。而‘不立文字’则是此一特色的代表性语句之一。重点在强调禅宗‘以心传心’的特质。
不立文字,就是不凭借语言文字来解释、传授教义。传教的人不立文字,学佛的人不依文字;禅宗认为语言在传递意义的同时又遮蔽了意义,因此,佛学、佛教最精微最深刻的义理,在佛经的文字以外,在语言以外,“第一义”不可说。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
这便是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十六字玄旨的来源。
扩展资料:
直指人心,即传道授意,要以心印心,以心观心,心外无法,离心以外,也不见有性或非性的存在。自觉内证,内外一切法,无非都是自心的现量境界。
一切妄想不生。我们观世间一切有为法,都不可得,因缘所生法,本身是无“自性”可得,一切都无可得,只是“惟一真心”的现量境界,“万法唯心”,即说如此心,无所往心,即生智慧。禅宗的直指人心,是指向的无所往心,而非那些虚妄不实的心,形而下的变化的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立文字
这句话是说的禅宗宗义,不立文字是说不着文字相,以心传心。教外别传,意思是指与教下诸宗有别的顿教法门。直指人心,就是直指众生心性,直断分别心,不做渐次。见性成佛,是指见诸法性,直入如来地,不假方便。禅宗修行人都是上根利器,否则很难体悟其真实义。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古来禅宗的主要特色。而‘不立文字’则是此一特色的代表性语句之一。重点在强调禅宗‘以心传心’的特质。亦即禅宗以为心法只能以心相传,故不须别立文字。
扩展资料:
1、不立文字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2、”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意思就是,在用文字语言传教的方式以外,通过“禅”的方法(探究人的本心的一种方式),让人直接的知道世界本然,而现量的“明心见性”,为成就佛道奠定坚实的基础。
3、禅宗语言作为一种宗教语言,总是试图将信仰者引向对绝对、超越对象的思考,这种性质决定了禅宗语言“不立文字”的必然性,故有离相、离境,无念、无心,超四句、绝百非之说。禅不可说是基于禅自身的若干特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立文字
这句话是说的禅宗宗义,不立文字是说不着文字相,以心传心。教外别传抄,意思是指袭与教下诸宗(天台、法相、贤首三个宗派)有别的顿教法门。直指人心,百就是直指众生心性,直断分别心,不做渐次。见性成佛,是指见诸法性,直入如来度地,不假方便。禅宗修行人都是上根利器,否则很难体悟其真实义。
这是禅宗对其理论的主要特点的一个概括。此四句连用出现较晚,主要见于宋代及其以后的禅籍中,但它们所反映的思想在禅宗产生时期就具有了。宋代禅僧把它们说成是自释迦牟尼以来就有的信条,实际上它们是中国禅宗的创造。
据《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法会上拈花示众,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知其意旨。于是释迦佛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檠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谓“正法眼藏”这种“微妙法门”,就是指的禅宗教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指禅宗教理不依靠文字流传,是在传统佛教经典之外传承的教义。禅宗之所以提出这种主张,是认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不认识文字,不能阅读佛教经典,也同样可以把握佛理。早期禅僧大多文化素养低下,没有能力像义学法师那样精通佛典,他们的修行贯彻在劳作之中,而不是体现在研究弘扬经典上。这种思想正是基于禅僧的现实需要产生的。
同时,这种轻视传统佛教经典的口号也是针对注重义学的诸派提出的,用以表明禅宗优于其他佛教诸派。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分别出现在唐代多种禅籍中。禅宗自称传佛心印,修行的关键是认识自我的本心或本性。由于自我的本心和本性与佛性平等无=,所以对本心或本性的认识和证悟就是成佛。《六祖坛经》不厌其繁地讲“识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表达这样的思想。宋代禅僧则把这些作为菩提达摩来中国所传的教义,据《碧岩录·圣谛第一义》:“达磨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恁么见得,便有自由分,不随一切语言转,脱体现成。”
“不立文字”是禅宗一贯承认的信条,历代没有异议。但是,“不立文字”并不等于不创造禅宗的新经典。唐宋及其以后的禅宗编集了大量的语录、灯录等禅籍,正是在“不立文字”的口号下从事大立文字的工作.正是用“文字”来诠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禅宗相对于“不立文字”提出“不离文字”,前者强调佛理不等于文字,证悟本质上于文字无关,后者强调禅宗新经典的重要性。
禅宗讲的以心传心是怎么做到的?
人生还是需要些智慧的,佛法zd学习,百度下以下优酷土豆、视频钟茂森讲的《弟子规》4集或12集请听净空法师讲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版》《地藏经》《无量寿经》元音老人讲的《拈花录》(注意讲公案的部分,也权许能开悟)阿弥陀佛
( )心( )心
成语】:将心比心
--------------------------------------------------------------------------------
【拼音】:jiāngxīnbǐxīn
【zdic.net汉典网】
【解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
【示例】:太尉不将心比心,小子待将计就计。◎明·汤显祖《紫钗记》第三十八出
【近义词】:推己及人、设身处地
【反义词】:恩将仇报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用于人与人相
成语】:以心传心
--------------------------------------------------------------------------------
【拼音】:yǐxīnchuánxīn
【zdic.net汉典网】
【解释】:佛教禅宗用语。指离开语文文字而以慧心相传授。
【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示例】:师问:“只如古德,岂不是~?”◎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八
【成语】:以心问心
--------------------------------------------------------------------------------
【拼音】:yǐxīnwènxīn
【zdic.net汉典网】
【解释】:在心中自问自盘算。
【出处】: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以心问心,忽然道:‘有计了。’”
【示例】:〔翰林〕~,跌足道:‘一二十年的事,三四千里的路,有甚查帐处?’◎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