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

导航菜单

形容成语公正不阿的意思及解释_0

形容成语公正不阿的意思及解释

公正不阿之人

1、包拯(包青天)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参考资料:注:以上是摘自《北宋史》。

2、海瑞(1514-1587),广东琼山人,即现在的海南岛,字汝贤,号刚峰。他取此号的意思是一切以刚为主,要终生刚直不阿。因此人们尊称为刚峰先生。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海瑞虽然出生于官僚家庭,但童年时期的家境并不殷实,在他仅四岁时父亲不幸病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清苦。母亲很刚强,勤俭持家,教子有方,\"苦针裁,营衣食,节费用,督瑞学\"。在她的亲自督导下,海瑞自幼即诵读《大学》、《中庸》等书,加上母亲为他所请的良师指点及严格要求,海瑞得到了良好的家教与文化教育,这使海瑞很早就有了报国爱民的思想。

明朝隆庆三年,即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是个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压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如果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凇江淤塞所致,海瑞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开工,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交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归还被强夺的土地。但对自己有恩的徐阶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怕一点不退也不行,于是就象征性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作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时劝说自己的儿子也改正错误。许多京官纷纷为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联合一些官员,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

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当时江南的赋税很混乱,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纳或少纳,地少的农民却要负担很重的赋税,其实,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交的,由地方官平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海瑞组织人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地主阶级联合诬告他,说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不但爱民抚民,还为民除害谋利,但他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迎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迎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一生很多时间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只在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将母亲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妻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来哭送他,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

1、包拯(包青天)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参考资料:注:以上是摘自《北宋史》。

2、海瑞(1514-1587),广东琼山人,即现在的海南岛,字汝贤,号刚峰。他取此号的意思是一切以刚为主,要终生刚直不阿。因此人们尊称为刚峰先生。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海瑞虽然出生于官僚家庭,但童年时期的家境并不殷实,在他仅四岁时父亲不幸病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清苦。母亲很刚强,勤俭持家,教子有方,\"苦针裁,营衣食,节费用,督瑞学\"。在她的亲自督导下,海瑞自幼即诵读《大学》、《中庸》等书,加上母亲为他所请的良师指点及严格要求,海瑞得到了良好的家教与文化教育,这使海瑞很早就有了报国爱民的思想。

明朝隆庆三年,即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是个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压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如果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凇江淤塞所致,海瑞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开工,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交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归还被强夺的土地。但对自己有恩的徐阶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怕一点不退也不行,于是就象征性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作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时劝说自己的儿子也改正错误。许多京官纷纷为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联合一些官员,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

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当时江南的赋税很混乱,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纳或少纳,地少的农民却要负担很重的赋税,其实,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交的,由地方官平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海瑞组织人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地主阶级联合诬告他,说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不但爱民抚民,还为民除害谋利,但他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迎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迎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一生很多时间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只在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将母亲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妻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来哭送他,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

上文说了公正不阿的人,我来补充一下:

1,公正不阿的包拯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参考资料:注:以上是摘自《北宋史》。

2平易近人的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

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949~1976)。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赵世炎(后来是党的前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1924年秋回国后,曾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长。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共5人)。国共全面分裂后,他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见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当时中共中央在上海处于秘密状态下工作。他为保证中共中央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1931年后,历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县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继续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1936年12月,当时驻在陕西西安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由于反对蒋介石拒绝抵抗日本侵略而集中全力反共,发动了武力拘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周恩来任中共全权代表与秦邦宪、叶剑英等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和张、杨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局面在中国出现。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坚持国共合作,积极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的危险。在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他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此后他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

淮安故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头几个五年计划,都是他主持制定和组织实施的。他主张经济建设必须积极稳妥,综合平衡。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给予特殊的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他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他代表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间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亚非29国淮安故居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他先后访问过欧、亚、非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同林彪、江青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1972年患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号召。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周恩来在20年代与邓颖超结婚,无子女。

3善济贫穷的燕子李三

历史上两个鲜为人知的“燕子李三”

2005-6-13

--------------------------------------------------------------------------------

山东的“燕子李三”

自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就流传着各种各样关于“燕子李三”的传说,但却少有人知道真实的“燕子李三”究竟是怎样的。当年曾参与侦审“燕子李三”案件的现济南大学徐志刚教授,向我们讲述了鲜为人知的故事。

两个“燕子李三”

实际上,在全国范围内有两个“燕子李三”。一个是河北的老“燕子李三”,他大约活动在清末民初年间,原名叫李鸿,武功高强且劫富济贫,是个义盗,后被反动军警设计逮捕,惨遭杀害。民间流传的许多有关“燕子李三”的故事实则就是以他为原型的。另一个就是山东的“燕子李三”,这个李三原名李圣武,禹城李家庄人,因排行老三而得名。他虽然也会一些拳脚功夫,但自小不务正业,发展到后来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他的成名原因比较多,一是当时李圣武为了扩大自己在道上的影响,就把老“燕子李三”的事嫁接到自己身上,到处吹嘘自己能“飞檐走壁”无所不能;再就是每次被抓之后,李圣武总能靠金钱打通关节,有惊无险,而国民党警察局为了掩饰自己收受李贿赂的丑行,也帮着吹嘘他会“飞檐走壁”、“缩骨功”,为李犯的屡屡逃脱寻找借口。而且当时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非常重要,就是济南刚刚解放,城内局势还不稳定,国民党在城内残留了大量的军警特务及反动道会人员伺机搞破坏,李圣武也是他们的候选人之一。基于上面的几个原因,李圣武是“燕子李三”的传说也就逐渐地混淆视听,终于造成了人们的一种误解。

初次交锋失手

1948年12月16日,“燕子李三”抢劫了济南经三纬四路的庆丰金店,并开枪杀了人;紧接着又抢劫了估衣市街老凤祥金店的24个金元宝;随后又杀害了芙蓉街芙蓉巷的商人纪波亭。这一系列恶性案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很快,“燕子李三”就被我公安机关列为重点通缉对象。

1949年1月6日,时任济南军管会公安部督察室侦察员的徐志刚接到群众举报,说“燕子李三”正在舜井街的一个木匠铺里,由于情势紧急,徐来不及汇报就直奔那里。进门后,徐志刚开门见山地直冲李三道:“我是区政府工作组的,有事要找你谈谈。”李三见收买不成,就答应去工作组一趟。“燕子李三”走在前面,徐则手压在口袋里的枪上跟在后面。但就在出门下台阶的时候,李三一个踉跄朝下滚去,徐刚要伸手去拉一把,却见李三紧贴地面打着旋儿往南滚动,徐连忙抽出手枪扣动扳机,“啪!”对方的子弹也贴着徐志刚的头皮呼啸而

过。枪声一响,整条街乱作一团,李三随手拉过一群众挡在自己身前,徐志刚不敢再轻易开枪,李三就这样逃掉了。后来还有一次抓捕的经历,“燕子李三”也是借助人多趁乱逃脱了。

智擒“燕子李三”

李三虽然狡猾奸诈,但是他贪图女色好睡懒觉,而且在逃匿过程中急需大量钱财。根据这些特点,我公安机关经过严密调查,终于将目标锁定李三在徐州的姘头歌妓张红兰身上。1949年6月24日,在徐州公安局的密切配合下,外面布置便衣封锁,里面由内线人员周旋,另一路民警则以查户口的名义进入院内,并故意挨家挨户登记以稳住李三。当查到张红兰家时,两路人马同时行动,终于将李三一举抓获,并从现场搜出美造加拿大手枪1支和子弹24发。

审讯“燕子李三”

在审讯过程中,“燕子李三”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并交待了自己“缩骨功”等所谓高超武艺的秘密,不过是趁人熟睡之际用竹篾打开了手铐而已,其他武艺也不过是在早年闯荡东北时所学的一些拳脚功夫罢了。在接受审讯时,李三表示自己作恶多端早就该偿命了。

1949年9月4日,时任济南市公安局长的凌云同志亲笔写出了处决意见,由徐志刚报送省人民政府,并取回了同意处决李圣武的批示。1949年10月27日,29岁的惯犯李圣武在十二马路北卡子外北被执行枪决。

“燕子李三”被执行枪决以后,由徐志刚写的新闻报道稿刊登在1949年10月29日的《大众日报》第三版上。

至此,“燕子李三”终于结束了他恶贯满盈的一生,他的真实面目也才为世人所知。

河北的”燕子李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平津地区出现了一位有名的飞贼,人称“燕子李三”。燕子李三原名李景华,1898年生于京东蓟县。幼时随叔叔到沧州落了户,沧州习武之人众多,他也跟着学了点武艺。后来,由于家境贫寒,他开始到处偷盗。为了增强本领,他曾隐姓埋名到少林寺学艺。等武艺长进之后,他沿着平汉线来到平津一带活动。

“燕子李三”的作案对象不是小家小户,而是深宅大院、高墙阻隔、护卫森严的富家大户。在这些地方,他能够来去自如,这不能不说他有超常的手段。再加上作案前周密细致地摸底,并配有做贼时特制的药水等,燕子李三很少失手,作案无数,所以名声越来越响,轰动一时。每次作案后,他“为了显示自己艺高胆大,有意识地戏耍当权者,特仿效传奇小说中诸如花蝴蝶、白菊花等大盗的做法,把一个用白纸剪成的‘燕子’插在作案的地方,以表示明人不做暗事”(松笛:《大盗燕子李三案始末》)。“燕子李三”的绰号就由此得来。

燕子李三也曾失手过。1924年曾被捕入狱,被判处8年徒刑,拘押于京师第二监狱。但这丝毫未损他的名气,当他不堪忍受狱吏的虐待,于1928年6月29日越狱逃出后,他的名头更响了。而且在传闻中又多了一项技能———缩骨法,即可以缩小身形,脱开手铐脚镣,从铁栅栏中穿出。这样,燕子李三显得更加神秘。

1934年,燕子李三再次被捕,先押于河北第一监狱,后解回北平地方法院看守所,接着转入北平感化所。

燕子李三虽被关押,但不久之后,北平又接连发生大案,作案手法与燕子李三十分相似。而且,除燕子李三外,再没有旁人可做这样的案子。警方十分疑惑,专门到北平感化所检查,发现燕子李三确确实实仍被关押着。这样一来,燕子李三被传得更加神乎其神。

那些案子确实是燕子李三的杰作。事实上,燕子李三没有什么“缩骨法”绝技,他出狱作案也未能瞒过狱卒。进一步说,燕子李三出狱作案还多亏狱卒们的大力帮助。

燕子李三与感化所巡官史海山关系密切。史海山久慕燕子李三大名,生怕燕子李三从他手底逃跑。因此,燕子李三一入狱,史海山便以好酒好饭款待,还免除其劳役。两人交谈默契,竟做了拜把兄弟。在史海山与狱卒的庇护与协助下,燕子李三有恃无恐地做了许多案子,搅得官府不得安宁。他则信守诺言,作案后必定及时返回,给史海山等人带来不少实惠。

一次,燕子李三外出作案,偷窃了西单丽华绸缎庄经理潘国英不少财物。回狱后,将部分赃物分给史海山等人。潘国英是北平商界一位有权有势的人物,发现失窃后,马上报案,同时跟许多店铺打了招呼。一次,史海山将燕子李三给他的一件毛背心拿到外面洗染。洗染房发现毛背心正是潘府丢失的,于是马上告知潘国英。侦缉队顺着这个线索,将史海山及其他一些接受赃物的人抓获,押往前门外鹞儿胡同的警厅严加审问。

燕子李三得知史海山等人被抓的消息后,当夜潜出监狱,来到鹞儿胡同,趴在警厅房顶上偷听。时间一长,燕子李三的烟瘾发作,十分难熬。他瞅瞅院外无人,便怀着侥幸心理,点燃一根火柴。不巧正好有一探员从对面的屋子出来。黑夜中那一点火光显得十分明亮。探员心知有异,不动声色地返回屋内,将情况告诉侦缉队队长马玉林。马玉林马上命令全体探警出动,悄悄地包围了燕子李三所在的整个房屋,然后攀着梯子来到屋顶。待燕子李三发现时,已无法脱身,只好束手就擒。经简单审问,燕子李三被转送检察处。

1935年1月,北平地方法院开始审理燕子李三盗窃一案。法庭上,原告不仅指控燕子李三有盗窃行为,而且告他在行窃时使用过暴力。燕子李三对前者供认不讳,但对后者决不认同。然而,法官只听原告一面之词,认定燕子李三犯有“强盗罪”。1月24日,燕子李三被从重判处12年徒刑。为防止燕子李三逃跑,判刑后还给他戴了一种残酷的刑具“木狗子”。这种刑具在脚上戴三年,双腿就会残废。燕子李三不服这一判决,向河北高等法院上诉。

屡次上诉后,河北高等法院终于应允重新审理,并指定义务劳动法律委员会会长蔡礼作为燕子李三的辩护律师。蔡礼接受这一任务后,翻看了这一案子的卷宗,还到看守所与燕子李三交谈过四五次。燕子李三在看守所中仍然受到了看守人员的优待,吃住都较好,惟行动不自由,身体受着损害。他告诉蔡礼许多事情,包括他的身世及他曾做过的案子。

在最后一次审讯中,蔡礼据法力争,为燕子李三辩护,提出“燕子李三作案时并没有强暴行为,因此不应以‘强盗罪’判处。再者,他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江洋大盗,只不过是一个窃贼,即使从重判处,也不过8年徒刑,给他判12年徒刑过重”(蔡礼:《我作燕子李三辩护律师的回忆》)。所以,蔡礼要求法院为燕子李三减刑,并认为戴“木狗子”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应该解除。

燕子李三对蔡礼为他辩护十分感激,曾写公开信予以称颂。然而,一方面由于“木狗子”的缘故,一方面由于“毒瘾”无法得到满足,燕子李三没有等到最高法院的重新判决,便患病身亡,死时40岁。消息传出,许多人为之惋惜。值得称奇的是,燕子李三在被押期间与一刘姓寡妇结了婚,刘氏还多次买东西入狱探望他。这不由得令人感慨,民国时的怪事真是不少!

公正不阿怎么读

公正不阿[gōngzhèngbùē]

基本释义

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百

褒义

出处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九卷:“相之本主元祐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可谓贤矣。”

成语接龙

阿毗地狱狱货非宝宝刀未老老牛舐犊犊牧采薪薪桂米珠珠围翠拥拥雾翻波波委云集集矢之的的一确二二惠竞爽度爽然自失失惊倒怪怪事咄咄咄咄逼人人声鼎沸沸反盈天天寒地冻冻浦鱼惊惊心眩目目乱睛迷迷恋骸骨骨化形销销声匿影影只形单单刀直入入室升堂堂而皇之之死靡二二仙传道道不拾遗遗臭万载载歌且舞舞文弄墨墨迹未干干干翼翼翼翼小心心慌撩乱乱琼碎玉玉堂金马马鹿易形形色仓回皇皇天上帝帝辇之下下愚不移移山拔海海水群飞飞土逐害害人不浅浅尝辄止止暴禁非非异人任任其自然然糠照薪薪尽火传传诵一时答时来运转转瞬之间间不容砺砺岳盟河河海清宴宴安酖毒毒魔狠怪怪力乱神

公正不阿的读音

读音百:gōngzhèngbùē

公正不阿

意思是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九卷:“相之本主元佑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可谓贤矣。”

分而解之:

公正gōngzhèng

解释:公平度正直,没有偏私。

《荀子.正论》:上公正则下易直矣。

不阿bùē

解释:耿直不曲。如:刚正不阿。

造句:

1.他公专正不阿的高贵品质至今令人崇敬。

2.我们要学习公正不阿,敢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精神。

3.你个属性公正不阿,将来为官必是铁面无私。

公正不阿的阿是什么意思

一、“阿”在此处的意思是:曲从,迎合,偏袒。

二、“公正不阿”的意思是: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三、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九卷:“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知,可谓贤矣。”

白话释义:但是他说的话不刻意地曲意迎合,可以说是有德有才了。

扩展资料道

一、近义词:

刚正不阿?[gāngzhèngbùē]

释义: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版迎,无偏私。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一员官》:“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

翻译:济南的同知吴先生,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二、反义词:

卑躬屈膝?[bēigōngqūxī]

释义:也说卑躬屈节。形容低声下气,奉承讨好的样子。卑躬:弯腰。屈膝:下跪。

出处:宋·魏了翁《江陵州丛兰精舍记》:“公卿大臣权皆卑躬屈膝唯后;虽谢安石之贤也;而犹不能免。”

翻译:王公大臣都低声下气,奉承讨好,谢安石虽然是一个贤臣,也没能够避免。

公正不阿(gōngzhèngbùē)

解释:公平正直而不曲zhidao意迎合。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九卷:“相之本主元佑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回可谓贤矣。”

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出处〗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

〖示例〗济南同知吴公,~。★清·蒲松答龄《聊斋志异·一员官》

公正不阿的阿事什么意思?

【拼音】:来gōngzhèngbùē

【释义】: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九卷源:“相之百本主元祐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可谓贤矣。”

【例句】:他~的性格值得我们学习。度

公正不阿近义词

【成语】:公正不阿

【拼音】百:gōngzhèngbùē

【解释】:度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出处】:宋·陆游《老问学庵笔记》第九卷:“相之本主元祐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可答谓贤矣。”

【举例造句】:专他公正不阿的性格值得我们学习。

【近义词】:刚正不阿

【反属义词】:卑躬屈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