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若惊与宠辱不惊
探索自己的道路,很复久不看书了。
每个人的参悟的道都不一样,道德经的解读本身就备具争议,但找到自己认为合适自己的那个就好。
在我看来,这段话的解释应该是这样。
无论受宠或受辱都应该感到惊慌,看重大的祸患像看重自己的身体一样。什么叫宠辱若制惊?受宠,因为地位低下(原文应该是宠为下吧),因此,得宠应该感到惊慌,失宠受辱也应该感到惊慌,这就是所谓的宠辱若惊。什么是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等到我没有身体,我又怎会有什么祸患?所以说,珍贵自己的身百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因此实际上在这里宠辱若惊和宠辱不惊的关系应该这样解读,受宠受辱其实都是一样的,都应该感到惊慌。只有能够做到把受宠受辱等同看待,才能够达到宠辱不惊的更高层次。
大道三千,许多话和道理都是相互矛盾冲突的,关键在于时间空间的度不同以及自己的理解。
宠辱若惊的出处是得之若惊,copy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辱不惊的出处百是“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
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前者是指一个人人特别的计较得失,以小失大度,患得患失,无论得是受问到侮辱或者得到恩宠都好像得到惊吓一样!!
至于受宠受辱是都不在乎答,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宠辱不惊【解释】:受宠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源于:晋·潘zd岳《在怀县》诗:“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
宠辱若惊: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担惊受怕,(把荣辱这样的大内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
源于《老子·容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老子说的宠辱若惊,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人所理解的老子是提倡宠辱不惊。相反,老子的意思是对待宠与辱要“若惊”,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这也与“贵大患若身”在态度上才能保持一致。
为什么对待宠与辱要“若惊”,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因为得宠与受辱看似相反,但都是由别人发动而让我来接受。宠辱由外而来,使我失去自主性,无法维持人格尊严,正是因为它非我所能控制,所以,在老子看来,宠也好,辱也好,都不是人生值得珍视的东西,一旦面临,不要因为受宠就得意,也不要因为受辱而沮丧,而是要“若惊”,即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重视起来,敏锐地觉察其中的危险和机遇,而不必或得意或沮丧,这才是若惊的真实含义。当然,后世把若惊当成在荣辱面前不能淡定,而提倡不惊,与老子原意是不一样的,但也说得通。这大概也要归功于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吧。文化思想史上这样的例子也并不鲜见。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会有问题中的那些困惑。
道家并不是提倡被别人骂也不在乎,骂自己的家人也不在乎,老婆被别人侮辱了也不在乎。联系到上面讲的道理,真正懂道家的不外乎是主张,别人骂你,这当然是一种辱,但面对这种辱的时候,你要真正重视起来,要若惊,而不是在辱的面前或者抬不起头来,或者很轻率地发怒。既然是真正重视起来,严肃认真谨慎地对待,那就要衡量自己的力量,选择恰当的方法和合适的时机顺应自然的形势顺势而为。道家主张无为,但无为并不是躺在床上睡大觉,而是指顺应自然的形势顺势而为。道家讲柔弱,也是顺应自然的形势,也许是因为根据朴素的观察看到很多最终展现出强大力量的事物最初都是柔弱的原因吧,所以道家讲柔弱并不是软弱,而是顺应自然,以期最终能展现强大力量。
说了这么多,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哲学是思想的事情,光听别人也不管用。一方面,要向人学习、向作品学习;另一方面,一定要自己思考。当然,我觉得你能提出疑问,即使这些疑问再怎么肤浅,也是爱思考和有能力思考的一种表现,比只知道跟着别人说的强多了。假以时日,一定会越来越强大的。就像老子所说的柔弱,呵呵,弱者道之用,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就是知人不能有傲气但一定要有傲骨的说法。
被人骂,对于自己,只要没触到底线就一笑而过吧,退道一步海阔天空,也是你好修养的表现。版可是如果骂家人,这就不行了。
老婆被侮辱了。。。这权我就不知道要怎么说了,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啊、,,,
宠辱若惊的原文与译文,跪求。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百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度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版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权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