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激烈竞争的环境迫使领导者尊重人才,使用人才。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
紧接着,又用多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这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后讲从这样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这是进一步地引申和反诘。又讲当初如果这四个拒绝客卿而不接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国富民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又如此腾挪跌宕,反复论证,就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在讲了客卿对秦国有利之后,照理下文应当转入主题,论证逐客的错误了;可是,作者在第二段里却笔锋一转,设了许多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十分喜爱,对人却持有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此段所设比喻多种多样,意思分为四层:
第一层:“今陛下……何也?这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回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
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赵女不立于侧也”
这一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间放光的璧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郑国和卫国的美女,駃騠这种珍贵的骏马,江南的金、锡,西蜀的绘画原料,秦国都不应当占有和使用了,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嫔妃娱乐心意,取悦耳目的,一定要出于秦国的方才可以,镶着珍珠的簪子,缀有珠玉的耳环,齐国东阿所产的丝绢做成的衣服,华丽的刺绣所做的装饰就不能进于前,而按着流行样式打扮得很漂亮的赵国女子就不能站在旁边了。这一层同前一层不同,是从反面说,并分两个小层次重叠错杂出之。把“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
第三层“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
这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敲瓦器,弹奏筝,拍打大腿,呜呜呀呀地唱歌,这是秦国的音乐;郑、卫的民间地方音乐。虞舜时的《韶》、《虞》。周武王时的《武》、《象》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你抛弃秦国的音乐,而用别国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痛快于当时,看了舒服罢了。这回答紧接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第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制诸侯之术也)
这层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所轻视的是人才。这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这里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层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样,运笔酣畅流利,为全文最精彩的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如宋代李涂就说:“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文章精义》)
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士就勇敢。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包举贤士,广罗人才,下面仍继续设喻申述这个意思,: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的堆积,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大;河海不挑剔任何细小流水的汇入,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所以能够显示他的德行。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那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论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下文就落脚说明逐客的危害。这里不仅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做法,两种结果,以此说明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第四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用两句话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部分来照应第二段,以见“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做法不当。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而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篇奏疏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特色。
一是善于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应该抱的态度。如文中写到:“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取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也都很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是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而言调谐美,而且充满了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
根本原因是激烈竞争的环境迫使领导者尊重人才,使用人才。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
紧接着,又用多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这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后讲从这样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这是进一步地引申和反诘。又讲当初如果这四个拒绝客卿而不接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国富民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又如此腾挪跌宕,反复论证,就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在讲了客卿对秦国有利之后,照理下文应当转入主题,论证逐客的错误了;可是,作者在第二段里却笔锋一转,设了许多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十分喜爱,对人却持有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此段所设比喻多种多样,意思分为四层:
第一层:“今陛下……何也?这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回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
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赵女不立于侧也”
这一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间放光的璧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郑国和卫国的美女,駃騠这种珍贵的骏马,江南的金、锡,西蜀的绘画原料,秦国都不应当占有和使用了,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嫔妃娱乐心意,取悦耳目的,一定要出于秦国的方才可以,镶着珍珠的簪子,缀有珠玉的耳环,齐国东阿所产的丝绢做成的衣服,华丽的刺绣所做的装饰就不能进于前,而按着流行样式打扮得很漂亮的赵国女子就不能站在旁边了。这一层同前一层不同,是从反面说,并分两个小层次重叠错杂出之。把“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
第三层“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
这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敲瓦器,弹奏筝,拍打大腿,呜呜呀呀地唱歌,这是秦国的音乐;郑、卫的民间地方音乐。虞舜时的《韶》、《虞》。周武王时的《武》、《象》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你抛弃秦国的音乐,而用别国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痛快于当时,看了舒服罢了。这回答紧接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第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制诸侯之术也)
这层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所轻视的是人才。这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这里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层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样,运笔酣畅流利,为全文最精彩的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如宋代李涂就说:“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文章精义》)
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士就勇敢。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包举贤士,广罗人才,下面仍继续设喻申述这个意思,: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的堆积,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大;河海不挑剔任何细小流水的汇入,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所以能够显示他的德行。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那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论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下文就落脚说明逐客的危害。这里不仅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做法,两种结果,以此说明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第四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用两句话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部分来照应第二段,以见“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做法不当。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而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篇奏疏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特色。
一是善于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应该抱的态度。如文中写到:“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取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也都很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是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而言调谐美,而且充满了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
谏逐客书的论证方法要详细的
《谏逐客书》从秦国的得失立论,处处为秦国着想,紧紧抓住统一六国、成就帝业这一战略目标copy,深刻地剖析了纳士的意义和逐客的错误,既符合秦国的根本利益,又迎合了秦王的抱负和事业精神,显示了散文辞赋的倾向,对汉代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谏逐客书》识高文亦高,它不仅思想可贵,而且辞采丰富,文思横溢,写作技巧十分出色。其主要特点是:一)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信纸辞有力,说理透彻。二)结构上既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在论说泰王对物的态度时,几层的意思差不多,可是,一会儿顺百说,一会儿倒说,一会儿正叙,一会儿反诘;或者略换几个字,或者捎变一下手法,真是跌宕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行文上前后呼应一气贯通,全文不度枝不蔓,紧凑缜密。
三)多用排比和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语言形式整齐错落,音节上抑扬顿挫,使全文增强了溜溜不绝,雄放不羁的气势。《谏逐客书》开散文辞赋化的风气之先对后代汉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于《谏逐客书》中的论证方法
《谏逐客书》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正反对比。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
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
扩展资料:
一、内容鉴赏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
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
二、艺术特色
作者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
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
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雠”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谏逐客书
此处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列举秦王所喜好知的珍宝美色均出产于外国,但秦王却不问去取何方,这明显与秦王在用人上“非秦者去”形成矛盾对立,这种极大的反差充分显示出了其道驱逐客卿的不合理性;紧接着进一步说明这种做法是“重物轻人”,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
《谏逐客书》这篇文章整体上运用对比论证,厉害对比,正面论证,以彰明纳客之内利;反面推理,揭露逐客之害。
类比论证: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归纳论证:第一段列举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纳客成就事业的事迹,最后得容出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例证法、对比法:第二段;
《谏逐客书》的写作特点
《谏逐客书》的写作特点:
1、是善于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应该抱的态度。
2、是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
《谏逐客书》
先秦李斯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
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
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
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扩展资料:
《谏逐客书》创作背景: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作者简介: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这篇奏疏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特色。(1)是善于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应该抱的态度。如文中写到:“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取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也都很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2)是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而言调谐美,而且充满了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清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谏逐客书注音
注音:
chénwénlìyìzhúkè,qièyǐwéiguòyǐ。xīmùgōngqiúshì,xīqǔyóuyúyúróng,dōngdébǎilǐxīyúwǎn,yíngjiǎnshūyúsòng,láipībào、gōngsūnzhīyújìn。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cǐwǔzǐzhě,búchǎnyúqín,érmùgōngyòngzhī,bìngguóèrshí,suíbàxīróng。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xiàogōngyòngshāngyāngzhīfǎ,yífēngyìsú,mínyǐyīnshèng,guóyǐfùqiáng,bǎixìnglèyòng,zhūhóuqīnfú,huòchǔ、wèizhīshī,jǔdìqiānlǐ,zhìjīnzhìqiáng。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huìwángyòngzhāngyízhījì,básānchuānzhīdì,xībìngbā、shǔ,běishōushàngjun,nánqǔhànzhōng,bāojiǔyí,zhìyān、yǐng,dōngjùchénggāozhīxiǎn,gēgāoyúzhīrǎng,suísànliùguózhīzòng,shǐzhīxīmiànshìqín,gōngshīdàojīn。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zhāowángdéfànjū,fèiránghóu,zhúhuáyáng,qiánggōngshì,dùsīmén,cánshízhūhóu,shǐqínchéngdìyè。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cǐsìjun1zhě,jiēyǐkèzhīgōng。yóucǐguānzhī,kèhéfùyúqínzāi!xiàngshǐsìjun1quèkèérbúnèi,shūshìérbúyòng,shìshǐguówúfùlìzhīshí,érqínwúqiángdàzhīmíngyě。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jīnbìxiàzhìkūnshānzhīyù,yǒusuíhézhībǎo,chuímíngyuèzhīzhū,fútàiāzhījiàn,chéngxiānlízhīmǎ,jiàncuìfèngzhīqí,shùlíngtuózhīgǔ。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cǐshùbǎozhě,qínbúshēngyīyān,érbìxiàshuōzhī,héyě?bìqínguózhīsuǒshēngránhòukě,zéshìyèguāngzhībì,búshìcháotíng。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xīxiàngzhīqì,búwéiwánhǎo;zhèng、wèizhīnǚbúchōnghòugōng,érjunliángkuàitíbúshíwàijiù,jiāngnánjīnxībúwéiyòng,xīshǔdānqīngbúwéicǎi。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suǒyǐshìhòugōng,chōngxiàchén,yúxīnyì,shuōěrmùzhě,bìchūyúqínránhòukě,zéshìwǎnzhūzhīzān,fùjīzhīěr,āgǎozhīyī,jǐnxiùzhīshìbújìnyúqián,érsuísúyǎhuà,jiāyěyǎotiǎo,zhàonǚbúlìyúcèyě。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fūjīwèngkòufǒudànzhēngbóbì,érgēhūwūwūkuàiěrzhě,zhēnqínzhīshēngyě;《zhèng》、《wèi》、《sāngjiān》,《sháo》、《yú》、《wǔ》、《xiàng》zhě,yìguózhīlèyě。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jīnqìjīwèngkòufǒuérjiù《zhèng》、《wèi》,tuìdànzhēngérqǔ《zhāo》、《yú》,ruòshìzhěhéyě?kuàiyìdāngqián,shìguānéryǐyǐ。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jīnqǔrénzébúrán。búwènkěfǒu,búlùnqǔzhí,fēiqínzhěqù,wéikèzhězhú。ránzéshìsuǒzhòngzhězàihūsèlèzhūyù,érsuǒqīngzhězàihūrénmínyě。cǐfēisuǒyǐkuàhǎinèi、zhìzhūhóuzhīshùyě。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chénwéndìguǎngzhěsùduō,guódàzhěrénzhòng,bīngqiángzéshìyǒng。shìyǐtàishānbúràngtǔrǎng,gùnéngchéngqídà;héhǎibúzéxìliú,gùnéngjiùqíshēn;wángzhěbúquèzhòngshù,gùnéngmíngqídé。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shìyǐdìwúsìfāng,mínwúyìguó,sìshíchōngměi,guǐshénjiàngfú,cǐwǔdìsānwángzhīsuǒyǐwúdíyě。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jīnnǎiqìqiánshǒuyǐzīdíguó,quèbīnkèyǐyèzhūhóu,shǐtiānxiàzhīshìtuìérbúgǎnxīxiàng,guǒzúbúrùqín,cǐsuǒwèi“jièkòubīngérjīdàoliáng”zhěyě。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fūwùbúchǎnyúqín,kěbǎozhěduō;shìbúchǎnyúqín,éryuànzhōngzhězhòng。jīnzhúkèyǐzīdíguó,sǔnmínyǐyìchóu,nèizìxūérwàishùyuànyúzhūhóu,qiúguówúwēi,búkědéyě。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
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
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二、内容鉴赏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
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谏逐客书
chénwénlìyìzhúkè,qièyǐwéiguòyǐ。xīmùgōngqiú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
shì,xīqǔyóuyúyúróng,(1)dōngdebǎilǐxīyúwǎn
士,西取由余于戎,(1)东得百里奚于宛
,(2)yíngjiǎnshūyúsòng,(3)qiúpībào、gōngsūnzhī
,(2)迎蹇叔于宋,(3)求邳豹、公孙支
yújìn。(4)cǐwǔzǐzhě,bùchǎnyúqín,(5)érmùgōng
于晋。(4)此五子者,不产于秦,(5)而穆公
yòngzhī,bìngguóèrshí,suìbàxīróng。(6)xiàogōng
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6)孝公
yòngshāngyāngzhīfǎ,(7)yífēngyìsú,mínyǐyīnshèng
用商鞅之法,(7)移风易俗,民以殷盛
,(8)guóyǐfùqiáng,bǎixìngyuèyòng,zhūhóuqīnfú
,(8)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huòchǔ、wèizhīshī,(9)jǔdìqiānlǐ,zhìjīnzhìqiáng
,获楚、魏之师,(9)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huìwángyòngzhāngyízhījì,(10)básānchuānzhīdì
。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
,(11)xībìngbā、shǔ,(12)běishōushàngjùn,(13)nán
,(11)西并巴、蜀,(12)北收上郡,(13)南
qǔhànzhōng,(14)bāojiǔyí,(15)zhìyān、yǐng,(16)
取汉中,(14)包九夷,(15)制鄢、郢,(16)
dōngjùchénggāozhīxiǎn,(17)gēgāoyúzhīrǎng,suì
东据成皋之险,(17)割膏腴之壤,遂
sànliùguózhīzhòng,shǐzhīxīmiànshìqín,gōngshī
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
dàojīn。(18)zhāowángdefànjū,(19)fèiránghòu,(
到今。(18)昭王得范雎,(19)废穰侯,(
20)zhúhuáyáng,(21)qiánggōngshì,dùsīmén,cánshí
20)逐华阳,(2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
zhūhóu,(22)shǐqínchéngdìyè。cǐsìjūnzhě,jiēyǐ
诸侯,(22)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
kèzhīgōng。yóucǐguānzhī,kèhéfùyúqínzāi!xiàng
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
shǐsìjūnquèkèérbùnèi,(23)shūshìérbùyòng,shì
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3)疏士而不用,是
shǐguówúfùlìzhīshíérqínwúqiángdàzhīmíngyě
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
《谏逐客书》全文,原文加翻译。
全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白话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
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
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出处:出自秦王政十年李斯的《谏逐客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
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
谏逐客书原文李斯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後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後宫,而骏马抉提〖“抉提”二字俱应为“马”旁〗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後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①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②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谏逐客书》译文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千里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jian)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an)、郢(yTng),东据成皋(gao)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ju),废穰(ra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谏逐客书翻译:
我听说大臣们在建议赶走别国到秦国做官的人,我私下认为错了!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从戎族,向东面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请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士,不出生在秦国,但秦穆公却任用了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结果在西戎称霸。秦孝公采用了商鞅的新法,转移风俗,改变习惯,百姓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为王效力,诸侯都归附听命,打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占领了千里土地,直到现在国家安定强盛。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策,攻取了韩国三川—带地方,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占领了上郡,向南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囊括了楚国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控制了鄢(原楚国国都)郢(当时楚国国都),向东占据了成皋的天险,攻取了别国的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方来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现在。秦昭襄王得到了范雎,废黜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加强了王室的地位,遏制了贵族势力,像蚕吃桑叶那样吞食了诸侯的土地,使秦国成就了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君王,都凭借客卿的功劳。从这些事实看来,客卿有什么地方对不起秦国呢!假使当初四位君王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雄厚富庶的实力,秦国也没有强大的威名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o)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eti)不实外厩(jiu),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zan)、傅玑(ji)之珥(er)、阿缟(gao)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yaotiao),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weng)叩缶(f6u),弹筝搏髀(bi),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谏逐客书翻译: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些珍宝,垂挂着光如明月的宝珠,佩带太阿宝剑,乘骑纤离(名马)之类骏马,竖起用翠羽做成凤鸟形状装饰的旗帜,陈设用鼍皮蒙的鼓:这几件宝物,秦国没出产—样啊,但陛下却喜爱它们,为什么呢?如果必须是秦国所生产的东西然后方可以用,那么这夜光的璧,就不能装饰在朝廷上,用犀角用象牙做的器具,不会成为您玩赏喜爱的东西,郑国、卫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在您的后宫,而那高大优良的(古代一种良马)也不会充满宫外的马棚,江南的金锡就不会被采用,西蜀的颜料也不会被采用。用来装饰后宫、充满下陈、使人心意高兴,使耳目听舒适,一定要出产在秦国然后允许使用,那么这镶嵌着宛地的珍珠的头簪、缀满珍珠的耳环、用东阿白绢裁制成的衣服、用锦绣制成的装饰品,不会进献在您面前了;而那些随着社会时尚闲雅变化,艳丽、体态优美的赵国女子也不会站在旁边侍侯您了。那敲打瓦盆叩击瓦器,弹奏筝拍打大腿,呼叫呜呜呀呀地歌唱使人感到耳目舒适的,那才是真正的秦国的音乐呢。《郑》、《卫》、《桑间》等新调,《韶虞》《武象》之类古曲,都是别的国家的音乐。现在您抛弃敲击瓦盆叩击瓦器却去听郑国、卫国的音乐,停止弹奏筝取用《韶虞》之乐,像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还不是为了使眼前的心意快乐,适于观赏罢了。现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可以不可以,不分有理无理,不是秦国人就要他离开,是客卿就驱逐。既然这样那么只能说明您所重视的,在于女色、音乐、珍珠、宝玉方面;而所轻视的,在于人才啊。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啊。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qian)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土,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ji)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http://www.5ixuexi.net/wenyanwen/jingdian/5106.html
谏逐客书翻译:
我听说土地广大粮食就充足,国家大人口就多,军队强盛兵士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小土,所以能够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挑剔细小水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远;君王不拒绝臣民,所以能够显示他的德行。因此地域不分东南西北,百姓不论异邦本国,一年四季充满美好,鬼神也来降福,这是五帝(黄帝、颛项、帝喾、尧、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无敌的原因。现在竟抛弃百姓来资助敌国,驱逐客卿来成就其他诸侯,使天下的人才,退缩不敢进入西方(指秦国),停住脚不愿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寇兵器送给盗贼粮食”啊。
物资不出产在秦国然而值得珍爱的多;人才不出生在秦国,愿意效忠的却多。现在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损害百姓而有利于仇人,对内削弱自己,对外与诸侯结怨,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不可能的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