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

导航菜单

形容成语天下为公的意思及解释_1

形容成语天下为公的意思及解释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之出处?

1、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团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在古代是指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不战不乱、无贼无匪的社会。现在百“世界大同”一词泛指全球范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融合大同,度全人类高度互助共荣的社会形态。也称“地球村”。

3、大同思想和成圣的最高人格相适应,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版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扩展资料: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产生背景

1、春秋前期,诸侯之间战争不断,小国消亡,大国统一了局部地区。春秋中期,大多数诸侯厌战休整,少数诸侯间仍然常爆发霸权之争。春秋后期,牛耕普及铁具广用,私田开发井田瓦解,经济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孔子提出大同理念。

2、诺贝尔、康有为、孙中山等中外伟人先哲芸芸众生也先后提出大同理想虽细节各有区别但总体大同小异以经济政治权科技实力和平统一全球造福人类。

参考资料:

人民网-世界大同的“中国梦”

大同思想和成圣的最高人格相适应,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这复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百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度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发出“振兴中华”的口号,确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

天下为公?大同世界

听众朋友,半个小时的节目很快就过去了,台长最后劝导大家几句,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懂佛法,我们今天所学的佛法是用在生活当中的,而不是学了仅仅藏在自己的心里,仅仅明白道理,要去救度众生。我们今天学的是大乘佛法,要学大菩萨救度众生。要把这个社会的不良风气改变过来,靠的是我们每一位有良知的学佛人。我们要把自己的本性和良心挖掘出来、洗涤干净,为世人树立好榜样,让世上更多的人来学佛,这才叫大同世界,这才叫菩提智慧,这才叫正等正觉。

大家知道,学佛做人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学佛必须学因果。什么叫因果呢?因果就是你所做的事情,它会有一个结果。你今天用功读书,你就会考上大学。你今天去工作,你就能赚到钱。你今天帮助人家,你就会得到一种回报。所以学佛做人必须要懂因果。为什么我们今生受这么多的苦?因为我们前生做了很多的孽。为什么我们今生能够比较顺畅?因为我们前世做了很多的善事。这就是因果。

所以,菩萨说,三世因果。台长告诉大家,你想知道你前世做了些什么,做了好事还是坏事,那么今生受者是。也就是今生已经在受到这些业报。比如说你前世做了很多善业,你今生就会有钱、有好家庭。如果你前世做了很多恶事,今生受者是,比如家庭不和睦、身体不好等。这些都是前世种的因,今生受到果报。很多人问,我想知道我来世好不好,那么今生作者是。今生今世要种很多的善因,来生来世才会好。

学佛的人,都不愿下辈子再投人,而是希望超脱六道轮回,到达更高的境界。但是对于一般的人来讲,只要守住戒律、不去做坏事,那么来世可能会投一个非常好的人家,可能会有钱。这就是三世因果。我们在学习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种因果定律的时候,实际上是帮助我们自己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做坏事,为什么害怕做一些恶的事情。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六道轮回等着我们呢。做人如果不当心,没准哪天得到一个非常恶的果报,也许下辈子再也投不到人,只能够投畜生了。只有相信这些事情,人才不会做恶事,人才不会做没有良心的事情。

只有那些不相信宗教的人,没有信仰的人,才会天不怕、地不怕,做事情不管因果。一个人今天去抢银行了,一定会被判刑,这就是他的果。如果懂一点佛法,懂一点因果,知道人有因果报应,知道六道轮回,这个人就不会去抢银行、不会去杀人。有些人一辈子做了很多的坏事,等到自己快死的时候,看到那么多的鬼魂来找他,那个时候他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鬼啊,但是那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他的人生了,他也没有办法来去除他身上的孽障,他只能够顺着他的业力堕落到六道轮回之中。

听众朋友,我们一定要懂三世因果、要懂六道轮回。深则见深,浅则见浅。一个人如果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懂得越多,就会受益越深;反之,就会理解甚浅、受益甚微。如果懂得三世因果,婆婆就不会欺负媳妇了,因为这世的婆婆也许就是上世的媳妇,人就是这么轮回着转世投胎的。如果懂得因果,这辈子就不会去做恶事,因为人死后下辈子不一定有机会投人。想想狗被人杀掉时是多么的惨啊,那些动物想讲话讲不出来,如果前世恶口、两舌、绮语,都会导致投胎畜生道,以至于有身体,而不能够开口说话。很多孩子生出来就不会讲话,很多人天生是哑巴,台长都看见了,这些人都是因为前世作孽太多。

我们中国人看见那些可怜的孩子,看见那些受报应的残疾人,总在心里为他们默默地祈祷,总爱说一句话,“可怜啊,前世作孽啊。”所以,大家要深刻地去理解三世因果,要明白六道轮回的真理,把这些道理放在心上,再来修心。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就能够断惑证真。当一个人明白了因果报应,才不会去做疑惑的事,才不会去做坏事。很多人都会面对很多的迷惑,做某件事情时不知道这件事情做出去是好事还是坏事,只有懂因果、懂六道轮回,才能够真正地了生脱死。当一个人明白了不能够去做坏事的时候,才能够了脱生死。否则,永远在六道里轮回。

现戾已致极点。现在这个世界,人可以杀人,人可以嫉妒人,人可以去诬陷别人,人可以欺软怕硬、以老欺小、伺强欺弱,这些都是人间的悲哀啊。世道人心,现戾已致极点。就是说现在这个世道,人的良心已经堕落到极点,人已经坏到极点。什么都要骗,什么都要夺,什么都要贪,什么都要拿,什么恶的都敢做,什么善的都不为。

这就是说,一个人已经好坏不分,不能够明白活在世界上的真正的原意。面对这个污浊的世界,如何去治理呢?只有用佛法来治理这个世界,因为现在的人已经没有多少人心。人的心就是人性,就是说现在的人已经没有人性,已经不知道羞耻,也不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现在这个社会笑贫不笑娼,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学佛学法就是要把我们已经沉沦到极点的这颗心和本性挖出来、洗干净,要看到我们真正的本性和良心。

竟倡新法,废弃旧章。现在的人以为社会上流行的就是好的。什么样的方法都找新的,废弃旧章,把好的东西全部不要,把仁义礼智信全部抛在一边。这就是人不能够达到自我、不能够了解自我、不能够控制自我的表现。大到可以把国家推翻,可以去侵略别人,可以去杀生害命,小至推翻父子、夫妻等人伦道德,现在的父亲可以和女儿做坏事,现在的母亲可以和儿子做不仁之事。大家可以经常看到新闻报道,很多老师和学生、很多医生和病人做苟且之事。这说明人已经沉沦到了极点,已经把常理和人伦都推翻了。

台长在这里说,况其小嫣者乎,现在的人连这些应该遵守的人伦道德都没有了,何况那些小事情呢?比如,撒谎、吹牛、骗人、赚钱不择手段等。所以学习佛法要懂得怎样去济世救人,怎样学习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的慈悲精神。

大家知道,现在的共业很多,天灾人祸,相继降作。想想吧,国运危难,民不聊生;想想吧,有多少国家陷入战争之中,有多少国家被天灾人祸所困。这些都是共业所为啊。共业是什么?共业就是大家一起做坏事,大家一起吃、杀活海鲜,大家一起推翻人伦道德,大家眼里都只有钱。现在社会上有一句话叫,现在的人什么物质上的东西都要,只有脸不要。学佛学?法的人,不要去自相残杀,天灾人祸相继降临,都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自己种的因,才会有这个果啊。种因有多深,果报就会有多大。

观世音菩萨劝导众生不要去做坏事,要学善,要慈悲于众生,要救度众生。所以,有心挽救世道人心之人,我们要挽救他们。如果有心把这个世界的道德人伦转变过来的人,我们要去挽救他们,去劝导他们学习佛法,不要杀生,要放生。乃致千,乃致万,要让人原有的善良的面目恢复本性,自我的法门去风靡全球。

大家跟着台长学佛学法,要去劝导人家戒杀放生,这会给我们当今的社会和自然人伦带来良好的效果。如果太多的人在社会上作

恶多端,造成共业,最终会殃及鱼池,每个人都会倒霉的,谁也逃脱不了共业的果报。台长希望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要懂得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要行菩萨道,要救世人于苦海之中,要劝导他们,劝每一位有心挽回世道的人,劝导他们多做功德,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劝导众生所有的恶都不要去做,所有的善都要去做。

听众朋友,半个小时的节目很快就过去了,台长最后劝导大家几句,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懂佛法,我们今天所学的佛法是用在生活当中的,而不是学了仅仅藏在自己的心里,仅仅明白道理,要去救度众生。我们今天学的是大乘佛法,要学大菩萨救度众生。要把这个社会的不良风气改变过来,靠的是我们每一位有良知的学佛人。我们要把自己的本性和良心挖掘出来、洗涤干净,为世人树立好榜样,让世上更多的人来学佛,这才叫大同世界,这才叫菩提智慧,这才叫正等正觉。

天下为公

孙中山平生最喜欢题写的内容,可能莫过于“天下为公”。据统计,在孙中山的题词中,“仅目前所辑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天下为公”,就达32件,其中有赠冯玉祥的,有赠张学良的。孙中山为何对“天下为公”情有独钟?我认为,这是他提倡和实行三民主义所企望达到的境界,或许可以这样说,他的理想,他的目标,他的思想体系的基本精神,都浓缩在“天下为公”这四字之中。

“天下为公”的出典

1924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即指《礼记·礼运》中所描叙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这个社会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就是所谓“大同”。《礼运》篇托名孔子撰作,其实是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学者所编纂。它反映的是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的政治理想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其源头便是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即已编成的《礼记·礼运》篇。但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与儒家的“天下为公”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带有孙中山所处那个时代的印记。它不但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华,而且融入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者的平等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以及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理想。

孙中山眼中的“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的“公”字,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即是“共”的意思。“天下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到了孙中山那里,“天下为公”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他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一个“共”字,涵盖面是那么大,“国家”、“政治”、“利益”都在它的笼罩之下。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治为“人民所共管”,所得的国家利益为“人民所共享”。

在孙中山的理想中的未来社会里,做国家主人的是全体人民,管理国家大事的是全体人民,享受平等幸福的是全体人民:“真正以人民为主”;“四万万人都有主权来管理国家的大事”;没有贫富悬殊和少数富人压迫多数穷人的不合理情况,全国人民“生活上幸福平等”。“民有”、“民治”、“民享”完全实现,确实做到了古人说的“公天下”。孙中山满怀信心地对世人说,他理想中的未来社会,有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而没有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阶级对抗和社会动荡。孙中山描绘的改造和建设中国的蓝图,当时确实使很多人怦然心动,并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实现“天下为公”的途径

孙中山力图通过实行三民主义,做到“公天下”。他主张实行民族主义,即实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恢复中华,把一家一姓的天下变成“公天下”。并在清王朝覆亡之后,继续进行民族革命,反对官僚、军阀的专权,把官僚、军阀的天下,变成人民的天下。同时将国内各民族融合成一个很文明、很强大的统一中华民族,以便抵抗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从列强手中夺回失去的土地和利权,使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国家。

他主张实行民权主义,即实行政治革命,“打破旧专制,提倡共和,建设一个新民国”。在这个“真中华民国”里,奉行主权在民、以民立国。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所说的民权是间接民权,国民只有选举权这一项权利,不能直接行使主权,而要由别人即代议士代为行使主权。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借鉴瑞士的办法,主张实行直接民权制。在这种制度下,国民有四大权利,即选举权、复决权、创制权、罢官权。孙中山说:“人民而有此四大权也,乃能任用官吏,役使官吏,驾驭官吏,防范官吏,然后始得一国之主而无愧色也。”但孙中山又说,要把“权”与“能”、“政权”与“治权”分开。简单地说,就是有权的人,不要直接管事,可以委托有才能的人去管。他说:“讲到国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至于管理政府的人,便要付之于有能的专门家。”而且要把受人民委托管理政府的专门家看作是普通人,即使是民国的总统、总长,也要把他们看作是普通人。至于“政权”和“治权”分开的问题,孙中山是这样解释的:“要把国家的政治大权分成两个,一个是政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人民的手内,要人民有充分的权利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这个政权,便是民权。一个是治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政府的机关之内,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事务。这个治权,便是政府权。”孙中山设想得很好,真正实行起来未必简单。人民把管理政府的大权交给“有能的专门家”以后,既要放手让他们行使职权,又要监督他们,防止其反仆为主,公仆变老爷,这事谈何容易。

他主张实行民生主义,即实行社会革命,以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端。辛亥以前,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平均地权”即土地“单一税制”,具体办法就是让地主自报土地价格,以后国家按地主自报的土地征收土地税;国家征用地主土地,也按地主自报地价收购。土地因交通发达涨价的部分,当归国家。孙中山说,“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但他所主张的“平均地权”,只适用于“宅地”,不适用于“耕地”;只适用于城市及近郊,不适用于广大农村。孙中山晚年虽然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但对如何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而且这种主张不很现实。孙中山既想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又想用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办法,防止其必然伴随的弊害,这是他思想上的一大矛盾。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又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他说,在欧美国家,资本为少数人所垄断,经济问题的解决,百十倍烦难于政治问题。中国当以欧美前车之覆为鉴。中国要及早预防即将出现的大资本家垄断资本。办法是由国家掌握经济命脉,以国家之力发展经济,造福全社会。孙中山认为,这种做法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他把民生主义或称作社会主义,或称作国家社会主义,或称作集产社会主义,或称作共产主义。他的民生主义,也确有苏俄经济体制和政策(孙中山称为“共产制度”、“国家资本制度”)的影子。

孙中山深知,为实现“天下为公”,必须跟以天下为私的人作斗争。他指出:“共和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仆。民国成立十年,那些公仆太坏了,把中国搅得不成样子……”孙中山所说的搅乱民国的所谓“公仆”,指的是袁世凯、张作霖、曹锟、龙济光等人,这些官僚、军阀把军队当作私有,把政权当作私有,把国家当作私有。所以他说:“以后不用革命精神来改造民国,再没有别的希望。”对于全国统一、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将会出现的腐败现象,孙中山不会没有预料。他曾设想,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上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据他说,有了这样“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就可以“防止一切的流弊”,“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但是,“五权分立”到底能解决多大问题,实在是很难说的。

孙中山为实现“天下为公”而奋斗了一生。虽然直到他逝世,民国依然是一块假招牌,但他为实现“天下为公”而作的种种尝试和努力是有益的。今天的时代跟孙中山所处的时代已根本不同,但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题词依然激励着中国人民,依然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自然,“天下为公”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百,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度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问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答。(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传说尧年老的时候,召集部落联盟会版议,推选继承人,大家推选有才有德的舜,舜用同样的办法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正是指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权段史实。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意思

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出自西汉戴圣《大道之行也》,原文节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的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四十九篇,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孔子的一段话,是为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止、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理想社会,所以才有了这番言论。

主旨赏析: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道之行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