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行若狗彘,指那个生肖
行若狗彘
拼音:xíngruògǒuzhì简拼:xrgz
解释:指人无zhidao耻,行为像猪狗一样。版
出处:西汉·贾谊《论治安策》:“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权,行若狗彘。”
生肖:猪狗
大家帮忙翻译一篇文言文,,,
人们都尊待孔子,奉他为先贤、有大圣德的圣人,我也觉得他是个大圣人,大家都以为佛老是个异端,所以我也这么认为。其实每个人并不是真的知道什么是大圣、什么是异端,都是从自己copy的长辈、师长那里听到的而已,百长辈和师长们也并非真的知道什么是异端,是从儒家学说的传承中听到的,而儒家先贤们也并非真的知道什么是大圣和异端,孔子说过:"我不是圣人"这是自我谦虚话,他所说的"攻击异端度"必然指的是佛家。
我总是主观臆测地说,长辈与师长们是沿袭他们的思想去歌颂他们,后辈和学生们不懂得就听从信任,大家都这么说,就不能反驳和辩白了,千百年来都是一样的而不自知。不说"徒弟们说出他问的话",而说"已经知道他这个人";不说"其实根本不知道自以为都知道了"而却说"知道就是知道"。
到现在,虽然我们都有眼(懂得拿眼去看),但也毫无用处了。
你是什么人?敢说自己长眼,也是有从众的心理(和大家一样)罢了。既然和大家是一样的人却成了圣人,也不过是和大家做一样的事,所以我也和大家一样在芝佛院里奉待孔答子。
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翻译:
(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唐太宗)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这篇冷嘲热讽的小品文不但思想尖锐,而且文笔极有特色。深刻的揭露了文化专制下的思想盲
从与学术禁锢;透过文字,我们也读到了这位杰出的思想先驱内心的愤慨与苦闷。
不仅如此,对于专制主义的文化垄断,李贽甚至直接进行辛辣批判,而且矛头直指专制主义文
化的神圣偶像——孔、孟,他轻蔑的评说六经、《论》《孟》这些儒家经书,认为这些书要么
是史官臣子的过分褒美,要么是迂阔懵懂弟子的胡乱记录。根本不是什么“经典”,并且直斥
其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摅”。《焚书·童心说》针对他深为痛恨的专制社会里“以孔
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文化垄断现象,李贽用“心学”的天赋本能,人人平等说反驳说“天下无
一人不生知”“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于孔子,是
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宋儒肉麻的吹捧说“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李贽辛辣的嘲讽说,如此推论,孔丘出生前的上古三代,人们都是白天点着灯
笼上街的。李贽从阳明心学先验性善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人人都是圣人,把孔子奉为神圣偶像
,言行举动都学孔子,那完全是“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
由此,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无定论”的观点来对抗道学家把文化专制主义绝对化的独断论
,显然,这是从他的哲学思想中得到的必然结论。“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
论。无定质,则此是而彼非,并育而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彼,亦并行而不相悖矣。”“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
使孔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人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赏罚哉!”《藏书·列传总目前论》
其次,对于禁欲主义、假道学,李贽的抨击更是不遗余力。在天下人皆以“卫道”为己任,扛
着“圣教”的招牌文其伪、售其奸、谋其私的时代,李贽公然背叛千年相续的封建道统,“开
古今未开之眼,开古今未开之口”,指斥假道学、禁欲主义的虚伪性与欺骗性。李贽居留麻城
时,当地有个陆王学派的道学家耿定向,以卫道者自居,指责李贽标新立异,以左道惑世、坏
乱法治,李贽致信进行回击:“试观公之行事,殊无甚异于人者。人尽如此,我亦如此,公亦
如此。自朝至暮,自有知识以至今日,均以耕田而求食,买地而求种,架屋而求安,读书而求
科第,居官而求尊显,博风水以求福荫子孙。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
。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我怜东家之饥矣,又思西
家之寒难可忍也;某等肯上门教人矣,是孔孟之志也;某等不肯会人,是自私自利之徒也;某
行虽不谨,而肯与人为善;某等行虽端谨,而好以佛法害人。以此而现,所讲者未必公之所行
,所行者又公之所不讲,其与言顾行、行顾言何异乎?”《焚书·答耿司寇》可谓针针见血
,痛快淋漓,揭穿了这个道貌岸然的道学先生的假面具,暴露出其言行不一、虚伪矫态的真面
目。
李贽由此进一步揭露当时普遍的道德虚伪现象,暴露出那些冠裳济济的正人君子“局琐取容,
埋头顾影,窃取圣人之名,以益其贪位固宠之私”;“彼以为周、程、朱、张者皆口谈道德而
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
欲利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风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焚书·
又与焦若候》。李贽不仅猛烈抨击了当时那些“讲周、程、张、朱者”假道学,甚至连在当时
被奉为“圣人”的程颐、朱熹本人,也大加掊击,指斥其“村杀”“胡说”“胡说甚”“不成
话”。
与此相连,李贽对人欲表示充分的肯定,论述说追求物质享受、好货好色、为自身谋利益是人
的天性,是合理的要求。这其实是指出了在私有制社会中最根本的实质。他说“穿衣吃饭即是
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焚书·答邓石阳》“夫私心者,人心也。人必有私
,而后其心乃现;若无私,则无心矣。”《藏书·德业儒臣后论》
在抨击了假道学虚伪的禁欲主义和其“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言行不一的伪道德之后,李贽
又提出著名的“童心说”来宣扬他的具有启蒙意义的个性解放思想,“童心说”既是李贽哲学
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他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主张。
在李贽之前,颜山农、何心隐一派的学者罗汝芳曾提出“赤子之心”的说法,李贽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成他的“童心说”关于“童心”,李贽说: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
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本心;失却本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焚书·童心说》
什么是童心?童心就是真心,就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真情实感,是涤触了封建伦常的“最初
一念之本心”,显然,这是与理学家们所鼓吹的“天理”相对立的“人欲”,是人生存发展的
自然需求,也就是被李贽所肯定的“穿衣吃饭”“好货好色”。
既然肯定了童心,就必然要反对以“闻见道理”为心,李贽所谓的“闻见道理”,在这里是专
指“读书识义理而来”的理学教条,这是在否定了儒学教条之后,提出的从自己的童心出发的
判断是非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李贽不但揭露了当时道学家们欺世盗名的虚伪丑恶,而且直
斥了这些人所赖以寄生的招牌——儒家经书,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摅。”绝不是什么“
万世至论”。
从文学上说,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童心说也成为判断文学作品高下的新标准,相对于道学家们
宣扬的为封建政治服务的道统文学观,李贽的文学观显然是更为进步的,它否定了一切以的维
护理学教义宣扬专制教条的“明道”、“载道”为目的的文学理论,更为强调文学中“人性”
与“情感”的因素,更接近文学的本来面目。
他认为,在以“闻见道理”为“心”所构成的文学中,“言虽工,于我何有?岂非以假人言假
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人与假人言,则假人喜;
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焚
书·童心说》这实际是深刻的指出了以宣扬理学教义与专制教条为目的,以粉饰太平、阿谀
皇帝为内容的缺乏真情实感的虚伪干瘪的文学样板所造成的普遍的自欺欺人的道德虚伪。
李贽由此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苟童心尚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
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
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
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焚书·童心说》这是否定
了的形式上的剽窃模拟之风,而强调文学的人性光辉与感情因素。具有一定的人本主义色彩与
启蒙主义倾向。按照这个标准,李贽肯定了具有反封建意义的《西厢记》《水浒传》等文学作
品以及传奇、院本、杂剧等其他的文学式样,打破了以古诗文为文学正宗的传统观念,提高了
唐宋以来的小说、戏剧的文学地位。
在《杂说》中,他把《拜月亭》《西厢记》与《琵琶记》做了比较,指出“《拜月》、《西厢
》化工也;,《琵琶》画工也。”所谓化工,即是出于“童心”,自然天成,犹如“天之所生
,地之所长”,“人见人爱之矣”而《琵琶记》是出于“画工”,虽然作者“穷极工巧,不遗
余力”仍然“语尽而意亦尽,词竭而味索然。”他分析认为,《琵琶记》“虽然工巧之极,其
气量只可达于皮肤骨血之间,则感人仅仅如是,何足怪哉?”而《西厢记》《拜月亭》“意者
,宇宙之内,本自有如此可喜之人,如化工之与物,其工巧自不可思议耳。”
然后他分析原因,得出一段同样也是“天地之间至文”的文字:“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
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壮可怪之事,其吼间有如许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
许多欲语而莫可告语之处,蓄积既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
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感到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随
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宁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终不忍藏之名
山,投之水火。”
用这个标准甚至可以评价历史上一切浪漫主义杰作,文学审美是人在自己塑造的感性的鲜明的
形象化的世界里对自己本质力量的直觉观照,所以真正的文学一定“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存
在、人的价值、人的无限丰富的内在心灵世界的探索,这种探索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
绝不是干枯死板的道学教条指引下的以“明道”“载道”的目的道统文学所可比拟的。《西厢
记》的艺术成就高于《琵琶记》,原因就在与此,《西厢记》充分肯定人的自然的情与欲的合
理性,在青年男女反封建礼教的斗争中凸现人的个性自觉与正当合理的爱情要求;而《琵琶记
》不过是在陈腐的道学教条的指引下刻意敷衍那一套主圣臣忠、妻贤子孝的人伦教化剧。“童
心”既失,“所以入人心者不深”。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再分析上面那一段话。李贽是当今学术界公认的晚明启蒙思潮的旗
帜,他所在的时代,虽然新兴的以资本主义萌芽为基础的个性自觉与启蒙思潮已经破土而出,
但古老的封建制度和沉重的封建思想仍然象梦魇和磐石一样压着活人的头脑,李贽的呼喊其
实是从封建母体中困苦挣扎出来的新生胎儿的第一声呐喊。批判一种思想要有相应的思想武器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步的启蒙思想家所能找到的思想武器只有王阳明的“心学”与
佛教禅宗。实际上,王学通禅,启蒙思想家真正拥有的思想武器还是佛禅宗,李贽晚年出家为
僧就充分证明这一点,不仅如此,当时许多具有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都与佛教有密切的联系。
李贽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敢于站出来摆开“堂堂之阵”举起“正正之旗”正面批判封建传统
思想的的启蒙思想家,其处境的孤立、艰辛是可以想象的。他的“异端”思想面临着“日与百
千万人做对敌”的艰难处境,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几个和他思想较为一致的知识分子,到最后,
甚至连“良友”都找不到了,只好求助于“魂灵”宗教解脱。在他晚年的最后几年里,李贽一
直是以佛教僧侣的身份研究各类经典,或注解经论。
明万历30年,囚居在北京皇城监狱里的李贽,在吩咐狱卒为他剃发之后,趁狱卒不备,取剃刀
自割喉咙,鲜血淋漓,狱卒问他“和尚痛否?”
“不痛”李贽当时已经不能说话了,以指蘸血在地上写到。
“为何自割?”
“七十老翁何所求?”
次日夜子时,李贽在北京皇城监狱里血尽气绝,与世长辞。李贽之死并没有像他曾预料、希望
的那样,“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而是在生命最后的血路泥泞中一步步走向炼狱之门的
。
在此之前的万历29年初春,李贽所寄居的麻城芝佛院被当地官绅道学家们所雇佣的地痞无赖焚
烧成一片灰烬。李贽离开麻城,暂居通洲友人家中,次年,李贽被告发下狱,另一位假道学礼
部给事中张问达在参劾李贽的奏疏中指责李贽以邪说惑众,罪大恶极:
“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
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秦
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不可不毁”。
其罗织的罪状中同时充斥着耸人听闻的谣言与污蔑:
“尤可恨者,寄居麻城,肆行不简,与无良辈游庵院,挟妓女,白昼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
庵讲法,至有携衾枕而宿者,一境若狂。又作《观音问》一书,所谓观音者,皆士人妻女也。
后生小子,喜其猖狂放肆,相率煽惑。至于明劫人财、强搂人妇,同于禽兽而不恤。”可谓极
尽中伤污蔑之能。
“迩来缙绅大夫亦有诵咒念佛,奉僧膜拜,手持数珠,以为律戒,室悬妙像,以为皈依,不
知尊孔子家法,而溺于禅教沙门者,往往出矣。”这是说由于李贽的异端邪说,以致佛教流传
,儒学被排挤,其情形已极为严重。
“近闻贽且移至通州。通州距都下三十里,倘一入都门,招致蛊惑,又为麻城之续,望敕礼部
,檄行通州地方官,将李贽解发原籍治罪。仍檄行两畿及各布政司将李贽刊行诸书,并搜简其
家未刻者,尽行烧毁,毋令贻祸后生,世道幸甚。”最为现实的危险,还在于李贽已经“移至
通州。通州距都下仅四十里,倘一入都门,招致蛊惑,又为麻城之续”。所以情势紧迫,李贽
非下狱治罪不可。
皇帝看罢奏疏之后批示: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应由锦衣卫“严拿治罪”,他的著作
应“尽行销毁,不许存留”。值得注意的是,参劾李贽的人是以清流自居的东林党人,不仅如
此,在李贽被捕后,落井下石、建议万历皇帝将李贽治罪并发动一场清算李贽思想运动的,是
东林党人冯琦。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亦谴责李贽“是人之非、非人之是”,至令天下“学术涂炭
”。
东林党为何必欲置李贽于死地而后快?其实这并不难理解,从上面张问达所谓的“以孔子之是
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不可不毁”“不知尊孔子家法,而溺于禅教沙门者,往往出矣。”和
李贽的学说产生的影响“后学如狂”“不但儒教防溃,而释氏绳检亦多所屑弃”来看,就可以
知道,唯一的原因是:李贽胆敢以这种公开的方式“惑世污民”“非圣无法”,动摇、甚至否
定孔教作为官方钦定的不容置辩的意识形态体系以及孔丘作为专制社会神圣不可侵犯的政治偶
像的地位。“以天下名教之是非为己任”的东林党人以此把晚明“非名教所能羁络”的社会风
气归罪于李贽的学说。在东林党人看来,晚明社会的腐恶、糜烂并不是因为他们所信奉的也是
其赖以寄生的招牌——僵化干枯、陈腐虚伪的道学价值体系;而是相反,正是因为这些道学教
义与封建伦理教条被李贽之流的人所破坏,才造成了晚明社会腐烂、败坏的局面。
结论可谓不言自明了,李贽的悲剧是人类历史上所有思想先驱共有的悲剧,人类历史的进程踩
着这些思想先驱的血肉与尸骨,而在他们生前,他们所得到的是什么呢?贫困、漂泊、流放、
迫害,对于他们来说,更令他们真正痛苦的或许并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困顿与肉体的折磨,而
是那种可怕的孤独——不被当时的社会、世人所理解的那种近乎绝望的孤独,克尔凯郭尔是这
样,尼采是这样,李贽也是这样,“故吾直谓死不必伤,惟有生乃可伤耳。勿伤逝,愿伤生也
。”《焚书·伤逝》。
李贽之死向世人宣告:一切敢于触动封建纲常名教、动摇孔教道德伦理的思想学说都不允许,
任何触动官僚缙绅阶层特殊利益的思想家都会受到官绅阶层的清算。李贽之死,则彻底暴露了
僵化的封建意识形态与代表社会进步的新思想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从而为明王朝的灭亡敲响
了丧钟。
李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卓绝古今的人物,可谓“千载而下,绝其俦侣”若是纵览全部的中国历
史,大概只有鲁迅可以于之比肩。在文学领域内,李贽猛烈抨击传统的礼法教条和道学思想,
要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一扫明前期道统文学的教忠教孝和剽窃模拟的腐恶空气,对晚明文
坛的思想解放与创作繁荣影响深远。
与李贽差不多同时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徐渭,但与李贽当时就已经名满天下不同,徐渭一生大
都是在贫困、愤激与几乎病态的精神状态中默默无闻的度过,徐渭幼时不幸,少失怙持;少负
才名,却多次科场失利;青年丧偶,多次婚姻都遭到挫折;后入胡宗宪幕府为幕僚参与抗倭军
务,多少改变了一点穷困潦倒的生活,后来胡宗宪获罪下狱,徐渭也几乎陷于牢狱。恶劣的社
会环境与不幸的个人遭遇导致他精神崩溃,徐渭一生曾九次自杀,或以铁椎贯耳,深入数寸,
或以利斧击面,血流满面;又以钝器击碎阴囊,但都侥幸不死。后来在病态的心理障碍下杀死
继妻,下狱多年,最终潦倒而死。
徐渭和李贽一样,是晚明士人在某种类型上的代表,晚明士人在很大程度上都呈现出历史变迁
中的敏感与狂躁,或任情放浪、儋妄不羁,或求仙问道、寄情山水,甚至放浪形骸、姿情纵欲
。这不仅是历史上文人的逃避主义传统的延续,也是晚明历史背景下的某种必然要求。一方面
,明代社会新的经济因素的导致的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的反映就是士人们的
个性自觉与思想解放,进一步表现为对于自我价值的体认与追寻;同时,传统价值观在一定程
度上的失落从而导致的信仰空缺也迫使当时的士人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并对传统社会作出反思
。但另一方面,沉重的封建枷锁像噩梦一样沉沉的压制着各类新生的启蒙意识。在封建社会的
夹缝中挣扎的许多思想深刻而敏感的士人在追寻自我价值的精神历程中的苦闷与愤激必然外化
为种种不合道学教条与封建礼教的偏激行为。徐渭正是这样的典型,徐渭属于那种个性极其强
烈的人,但恶劣的社会环境与他个人的不幸命运,像磐石一样沉重的压在他身上,长期的精神
焦虑与极端的愤懑终于导致他的精神崩溃。根据现代人的分析,徐渭的精神障碍属于臆想迫害
狂,一种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源于过度敏感而导致的病态恐惧,并由此产生的心理畸变。徐渭
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晚明社会的悲剧。徐渭的思想吸取王阳明心学和佛教禅宗的
若干成分,这也是李贽等进步启蒙思想家共同的探索道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在传
统文化的范围内,所能找到的思想启蒙的武器只有这些了。启蒙思想家们在超越这些思想本身
的消极成分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许多新的见解。
徐渭是个文艺通才,诗文、书画、音律、戏剧尽皆精通。徐渭不仅在文学史上很有影响,而且
在美术上更值得大书一笔,徐渭是传统绘画大写意艺术中的重量级人物,与石涛、朱耷齐名,
徐渭的绘画风格正如他的人格一样,酣畅淋漓的大写意充溢着不拘法度的奔放恣肆,体现出桀
骜不逊的强烈个性,在绘画题材方面,徐渭经常使用枯笔、燥笔表现一些诸如风雨中的芭蕉、
残雪下的枯竹、冻石之类凄冷、兀傲的意象。表现他在困顿中的不屈个性。在一幅题画诗中,
他的这种心境表现的更为直露:“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买,闲抛
闲掷野藤中。”
在文学方面,作为文学新思潮的先驱,徐渭冲击传统礼教桎梏,倡导思想解放,推崇表现情感
和个性的文学,反对剽窃模拟的风气。徐渭认为文学应该以人心、人情为本,认为文学应该宣
泄“人之情”《曲序》“取吾心之所通”《诗说序》也就是说文学应该表现真情实感,这显然
是带有一定人本主义色彩的进步思想。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主情说,袁宏道的性灵说与此
一脉相承。但似乎不能由此说,徐渭的文学思想就是晚明启蒙文学思潮的真正开端。晚明文坛
上,文学理论影响最大的仍然是李贽。虽然徐渭在年龄上稍稍年长于李贽,但徐渭生前一直沉
寂无名,他的文学思想在当时的实际影响并不大;再则,从理论深度来看,徐渭的文学思想远
远不及作为哲学家的李贽的思想深刻、透彻。徐渭生前因为性情狂傲、冲击礼教被目为“狂人
”,但并没有引起传统势力的更多注意,不象李贽,那样“手辟鸿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
。”引起传统势力的极大惊恐,甚至惊动了当局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
徐渭的生年与“后七子”同时,他狂放不羁的思想性格和以“人心”“人情”为内容的文学主
张自然导致他对“后七子”的模拟古董风气深恶痛绝,如《叶子肃诗序》一文中:
“不出于己之所得,而徒窃人之所尝言,曰某篇是某体,某篇则否,某句似某人,某句则否,
此虽然极其工巧逼肖,而己不免于鸟之为人言矣。”
这是对文学复古运动所倡导的模拟之风所进行的辛辣嘲讽,认为李、王辈“徒窃人之所尝言”
是鹦鹉学舌。
“盖所谓出于己之所得,而不窃于人之所尝言也。就其所自得以论其所自鸣,规其微疵而约于
至纯。”
这是要求文学要以个性解放的姿态,以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人之“性”人之
“情”。
“世上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犹言正身也,相色,替身也。替身者,即是书中‘婢作夫人
终觉羞涩’也。婢作夫人者,欲涂抹成主母而插戴,反掩其素也。故余于此中贵本色,贱相色
,众人啧啧者我□□也。”《西厢序》
这是说一切文学创作都应该废除装扮——相色,写出真实——本色,这是针对虚伪、陈腐的道
学教条指导下的以礼教伦常为内容的文学说教而发的感慨,与李贽的童心说可谓遥相呼应。
这些具有启蒙新思想的文学主张,不仅是对传统的以“明道”“载道”为目的道统文学观的冲
击,也在理论上为明中后期的戏剧、小说以言情为主产生了影响。晚明启蒙文学思潮的汹涌流
变,徐渭可以说是开了风气之先。
此外,徐渭精通音律,重视、提倡戏剧、小说和民间诗歌曲词,认为这些艺术形式在某些方面
甚至可以和正统文学相提并论。徐渭在戏剧方面卓有成就,他的杂剧《四声猿》是彻底摆脱迂
腐的封建说教,闪耀着新思想光彩的杰作。一般说来,徐渭的杂剧被归入明中期文学的范畴,
但由于它们的实际影响和重要的历史地位,这里需要做简单介绍。《四声猿》包括《雌木兰》
《女状元》《翠乡梦》《狂鼓史》四种剧。在形式上,长短无定制,所用曲调,南北兼用,甚
至采用民间曲调。在内容上,《雌木兰》《女状元》是写女扮男装的故事,这两种剧都突出女
子的才能,对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提出针锋相对的挑战。《翠乡梦》借禅宗的思想表达对禁欲
主义的厌恶与批判。值得注意的是:禅宗本身成为反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武器。禅宗倡导的“顿
悟说”认为,迷与悟只在一念之间,没有顿悟之前,即使累世修行,仍在迷惘之中。《翠乡梦
》写一高僧数十年苦修难成正果,反被妓女一夕之间破了色戒。后来,他轮回转世为妓女,沦
落风尘,经历人世悲辛,一经点破,立即顿悟成佛。徐渭在剧中表现了宗教禁欲主义的虚伪与
困境,同时表明:用禁欲的手段,不能达到道德的完善;倒是经历过人世沉沦,反能领悟人生
真谛。抛开剧本本身宣扬的宗教哲理不谈,从启蒙文学的角度看,这其实是站在人本主义的立
场上对虚伪的假道学所鼓吹的僧侣本性的禁欲主义进行抨击。与欧洲启蒙文学所倡导的以“人
性”反对“神性”略有不同,中国传统社会不是以宗教作为精神支柱的。但这只是表面的差别
,宋儒只是把宗教哲学所宣扬的僧侣本性的禁欲主义贯穿到他们精巧的思辩哲学之中去了。他
们所鼓吹的“天道”“天理”不过是脱去宗教外衣的“上帝”而已。《狂鼓史》在剧情上比较
简单,作者借祢衡骂曹的历史题材,主要是宣泄自己由于沉重的悲剧命运所带来的巨大精神痛
苦和满腔的愤懑不平,表现惊世骇俗、桀骜不逊强倔个性。
徐渭、李贽是以他们恣肆不羁的个性与烈火般燃烧的激情来照亮风雨如磐的沉沉的中世纪的夜
晚,因此,他们的悲剧命运是注定的。袁宏道先后为他们两人做过传记,在《徐文长传》中,
通过徐渭一生坎坷而痛苦的遭遇,抒发了这一时代敏感、激进的文人共同的精神苦闷与悲剧命
运。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技,谈兵多中,视一世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既已经不得志于有
司,遂乃放浪曲□,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
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于诗歌。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
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子出土,如寡妇之夜
哭,羁旅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此巾帼事情人者所敢望
也。”袁宏道《徐文长传》
在这里,徐文长被赋予一种新时代悲剧英雄的悲壮色彩,他与世异调,屡遭挫折,但始终兀傲
不屈,宁愿承担悲剧的命运。明末杰出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在其名为《青藤行》的诗中称赞徐
渭“光芒夜半惊鬼神”正如暗夜里燃亮的火炬一样,徐渭的叛逆性格与反抗精神照亮了沉沉的
风雨如磐的中世纪的夜晚。
有人性格如猪狗蠢笨!有的人命如猪狗,下贱!还有人不仅性格如猪狗,而且活的如猪狗!哈哈,这个孬种世界
狗仗人势
狗眼看人低
白云苍狗: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成语出处: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成语举例:真是世事~,不禁感慨系之矣!(鲁迅《华盖集后记》)
藏弓烹狗:飞鸟射尽了就把良弓收起,狡兔被捉就把捕兔的猎狗煮了吃肉。旧时比喻统治者得势后,废弃、杀害有功之臣。成语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打狗看主:狗有主人,打不打它,要看给其主人留不留情面。比喻处理坏人下事要顾全其后台的情面。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九回:“不知原来家中大小姐这等暴躁性子,就是打狗也看主人面。”
斗鸡走狗:使公鸡相斗,使狗赛跑。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成语出处: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病免居家,与阊里淝枕,相随行斗鸡走狗。”
狗饿酒酸:比喻环境险恶,使人裹足不前。成语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人有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长,然至酒酸而不售。问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甚猛,而人有持器而欲往者,狗辄迎而?之,是以酒酸不售也。’”
狗吠不惊:吠:狗叫声。狗偶尔的叫声不会引起惊慌。形容社会太平安定。成语出处:《后汉书.岑熙传》:“(熙)迁魏郡太守,……视事二年,舆人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有蟊贼,岑君遏之;狗吠不惊,足下生?。’”
狗吠非主:比喻臣子各忠于自己的君主。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六》:“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践尧也,狗固吠其主也。”
狗吠之警:比喻轻微的惊动或扰乱。出处:《汉书.严助传》:“今方内无狗吠之警。”
狗苟蝇营:比喻为了名利不择手段,象苍蝇一样飞来飞去,象狗一样不知羞耻。成语出处:未知。
狗头军师:比喻爱给人出主意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也比喻专门出坏主意的人。出处:未知。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成语出处:《晋书.赵王伦传》:“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
狗血淋头:旧时迷信说法,谓狗血淋在妖人头上,就可使其妖法失灵。后形容骂得很凶,使被骂者如淋了狗血的妖人一样,无言以对,无计可施。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三回:“马知府道:‘必然是个妖人!’教去取些法物来。牢子、节级将李逵捆翻,驱下厅前草地里,一个虞候掇一盆狗血没头一淋。”
狗血喷头:言辞刻毒,大肆辱骂。形容骂得痛快淋漓。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夫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狗彘不若:彘:猪。连猪狗都不如。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成语出处:《荀子.荣辱》:“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狗彘不食其余: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极其卑鄙龌龊。成语出处:《汉书.元后传》:“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
挂羊头,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悬羊头,狗肉,坏后进,初几灭。”
狐狗党: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气英布》第四折:“咱若不是扶刘锄项,逐着那狐狗党,兀良怎显得咱这黥面当王!”
画虎成狗: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成语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画虎类狗: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成语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鸡飞狗走:走:跑。鸡乱飞,狗乱跑。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三回:“你看前两天那种搜索的样子,只就我们歇宿的那一家客寓,已经是闹得鸡飞狗走,鬼哭神。”
画虎成狗: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成语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鸡鸣狗盗: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成语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
狗盗鸡鸣:
①比喻具有微末技能。②比喻偷偷摸摸
狗盗鼠窃:
像鼠狗那样的盗贼。比喻成不了气候的反叛者
狗吠非主:
狗见到不是自己主人的人便吠叫。亦以喻臣奴事奉其主而拒事非其主者。语出《战国策·齐策六》:“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狗吠之惊:
谓小惊忧
狗苟蝇营:
像狗那样苟且求活,像苍蝇那样营营往来。比喻不顾廉耻,到处钻营
狗急跳墙:
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后果地行动。语出《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人急烧香,狗急蓦墙。”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
狗马声色:
良犬、骏马、音乐、女色。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狗拿耗子:
比喻做外行事或多管闲事
狗皮膏药:
①中医外用膏药。将药膏涂在小块狗皮上制成,能消痞止痛。②旧时走江湖的人常假造狗皮膏药来骗取钱财,因用以比喻骗人的货色
狗屁不通:
形容话或文章极不通顺
狗头军师:
对专在背后出谋划策的人的蔑称
狗头鼠脑:
喻奴才相
狗尾续貂:
亦作“狗续貂尾”。亦作“狗尾貂续”。①古代近侍官员以貂尾为冠饰,任官太滥,貂尾不足,用狗尾代之。后以“狗尾续貂”讽刺封爵太滥。《晋书·赵王伦传》:“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②比喻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多指文学艺术作品。宋周必大《杨廷秀送牛尾狸侑以长句次韵》:“公诗如貂不烦削,我续狗尾句空著。”
狗心狗行:
比喻歹毒的心肠、行为
狗行狼心:
比喻行为凶狠,心肠毒辣
狗续侯冠:
犹狗续金貂
狗续金貂:
比喻滥封的官吏
狗血喷头:
形容骂得很厉害
狗咬吕洞宾:
喻不识好歹。吕洞宾,传说中八仙之一
狗仗官势:
比喻坏人倚仗官府势力欺压他人
狗仗人势:
比喻奴才、走狗倚仗主子的势力
狗彘不若:
犹言猪狗不如。形容品行极端卑劣。语出《荀子·荣辱》:“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人也,下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狗走狐淫:
比喻卑劣淫乱
白衣苍狗:
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后以“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比喻女子出嫁后,不管丈夫如何,都要随从一辈子
苍狗白衣:
犹白衣苍狗。喻事物变幻无常
打鸡骂狗:
比喻旁敲侧击地漫骂,以发泄对某个人的不满
打落水狗:
比喻继续打击那些已经失败了的敌人,不使死灰复燃
貂不足,狗尾续:
①谓授官太滥。②指美中不足或以次充好
貂狗相属:
指真伪或优劣混杂在一起
斗鸡走狗:
鸡与鸡相搏斗,狗与狗相竞走。古代的赌博游戏
饭牛屠狗:
①喻指从事低贱之事。②指从事贱业者
飞鹰走狗:
放出鹰和狗去追捕鸟兽。指打猎
挂羊头狗肉:
比喻用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符实或做坏事
狐鸣狗盗:
旧时对者的贬称
狐朋狗友:
犹狐狗党
狐狗党:
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
画虎不成反类狗:
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反贻笑柄。亦喻仿效失真,反而弄得不伦不类
淮王鸡狗:
晋葛洪《神仙传·刘安》:“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馀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后因以“淮王鸡狗”比喻攀附别人而得势的人
获兔烹狗:
犹言狡兔死,走狗烹。比喻事成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者
鸡肠狗肚:
比喻狭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肠
鸡飞狗叫:
犹言鸡飞狗走
鸡飞狗走:
鸡吓得飞起来,狗吓得逃跑。形容惊慌失措,乱成一团
鸡零狗碎:
谓事物零零碎碎,不完整
鸡鸣狗盗:
亦作“鸡鸣狗盗”。①学雄鸡啼明,装狗进行偷窃。语本《史记·孟尝君列传》:“(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原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后用以称有卑微技能者。②形容行为低下卑劣。记·孟尝君列传》:“(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原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后用以称有卑微技能者。②形容行为低下卑劣
鸡鸣狗吠:
亦作“鸡鸣犬吠”。①形容百姓安居乐业。语出《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焦循正义:“此必时俗语。故《老子》亦云:‘乐其俗,安其居,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②形容战乱,变乱
狼嗥狗叫:
形容恶人狂呼乱叫
狼心狗肺:
比喻心肠狠毒、贪婪
狼心狗行:
比喻心肠狠毒贪婪,行为卑鄙
傫如丧狗:
形容人失意而精神颓丧。语本《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相失,孔子郭东门……累累若丧家之狗。”裴骃集解引王肃曰:“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於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狗悬羊:
犹言挂羊头狗肉。意谓名不副实
泥猪疥狗:
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
牛黄狗宝:
牛黄,牛胆囊中的结石;狗宝,狗脏器中的凝结物。两者都是内脏病变的产物,因以喻坏透了的心肠
烹狗藏弓:
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文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以“烹狗藏弓”比喻事成之后把效劳出力的人抛弃以至杀害
人面狗心:
①《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②犹言人面兽心
丧家之狗: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相失,孔子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后因以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
声色狗马:
舞、女色、玩狗、跑马。泛指旧时统治阶级的淫乐方式
鼠窜狗盗:
像鼠狗那样奔窜偷盗
鼠窃狗盗:
①比喻小偷小盗或小规模的抢掠骚扰。②指小股盗贼
鼠窃狗偷:
①同“鼠窃狗盗”。②指男女之间不正当的行为。③比喻鬼祟卑鄙。④指委琐低劣
偷鸡摸狗:
亦作“偷鸡盗狗”。①指偷窃。②指背着自己的配偶和他人搞男女关系
土龙刍狗:
土做的龙,草扎的狗。比喻名实不相副
兔死狗烹:
兔子死后,猎狗被烹食。多比喻统治者杀害功臣。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蛙鸣狗吠:
青蛙与狗的鸣叫。比喻拙劣的诗文
行若狗彘:
行为象猪狗。谓不齿人类。语本《墨子·耕柱》:“子夏之徒问於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子墨子曰:‘君子无斗。’子夏之徒曰:‘狗豨犹有斗,恶有士而无斗矣?’子墨子曰:‘伤矣哉!言则称於汤文,行则譬於狗豨,伤矣哉!’”
羊头狗肉:
喻表里不一,明一套暗一套
引狗入寨:
犹言引狼入室
蝇营狗苟:
①像苍蝇一样到处钻营,像狗一样苟且求活。比喻为追求名利,不顾廉耻,不择手段。②借指之徒
跖狗吠尧:
意谓各为其主
指猪骂狗:
犹指桑骂槐
猪朋狗友:
比喻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
椎埋狗窃:
谓抢杀偷盗,不务正业
椎埋屠狗:
杀人宰狗。指为非作歹和从事低贱的职业
捉鸡骂狗:
犹指桑骂槐
猪狗不如猪狗:zhūɡǒu1.猪与狗。2.詈词。谓人如牲畜。
狗腿子
狗窦大开
跖狗吠尧〖解释〗意指各为其主。
咬人狗儿不露齿〖解释〗比喻真正厉害的人在外表是不显露出来的。
人模狗样〖解释〗身分是人,举止形容却像狗。多用于嘲讽。
画龙不成反为狗〖解释〗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狗猪不食其余〖解释〗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狗咬吕洞宾〖解释〗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狗见了吕洞宾这样做善事的好人也咬,用来骂人不识好歹。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解释〗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
狗口里生不出象牙〖解释〗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同“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貂不足,狗尾续〖解释〗①指授官太滥。②指美中不足或以次充好。
苍狗白云〖解释〗比喻事物变幻无常。同“苍狗白衣”。
帮狗吃食〖解释〗比喻帮坏人作坏事。同“帮虎吃食”。
捉鸡骂狗犹指桑骂槐。
椎埋屠狗杀人宰狗。指为非作歹和从事低贱的职业。
椎埋狗窃谓抢杀偷盗,不务正业。
指猪骂狗犹指桑骂槐。
跖狗吠尧比喻各为其主。
贼头狗脑同“贼头鼠脑”。
引狗入寨犹言引狼入室。
行同狗豨豨:猪。人的行为丑恶,如同猪狗一样。形容人的行为卑鄙恶劣到了极点。亦作“行如禽兽”、“行若狗彘”、“行同犬彘”。
行若狗彘指人,行为像猪狗一样。
土鸡瓦狗见“土鸡瓦犬”。
偷鸡盗狗见“偷鸡摸狗”。
鼠偷狗盗同“鼠窃狗盗”。
鼠盗狗窃同“鼠窃狗盗”。
鼠窜狗盗像鼠狗那样奔窜偷盗。
傫如丧狗形容人失意而精神颓丧。语本《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相失,孔子郭东门……累累若丧家之狗。”裴骃集解引王肃曰:“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于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丧家之狗失去靠山,无家可归者或丧失了主子、惶张惊恐,无处投奔者
人面狗心①《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②犹言人面兽心。
烹狗藏弓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文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以“烹狗藏弓”比喻事成之后把效劳出力的人抛弃以至杀害。
牛黄狗宝牛黄,牛胆囊中的结石;狗宝,狗脏器中的凝结物。两者都是内脏病变的产物,因以喻坏透了的心肠。
泥猪瓦狗见“泥猪疥狗”。
泥猪癞狗见“泥猪疥狗”。
泥猪疥狗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
狗悬羊犹言挂羊头狗肉。意谓名不副实。
驴心狗肺比喻人心凶狠恶毒。
驴鸣狗吠见“驴鸣犬吠”。
狼嗥狗叫形容恶人狂呼乱叫。
狡兔死,良狗烹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嫁狗逐狗见“嫁狗随狗”。
狐朋狗党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狐鸣狗盗旧时对者的贬称。
狗走狐淫比喻卑劣淫乱。
狗追耗子见“狗拿耗子”。
狗彘不如见“狗彘不若”。
狗仗官势比喻坏人倚仗官府势力欺压他人。
狗续金貂比喻滥封的官吏。
狗续侯冠犹狗续金貂。
狗续貂尾见“狗尾续貂”。
狗行狼心比喻行为凶狠,心肠毒辣。
狗心狗行比喻歹毒的心肠、行为。
狗尾貂续见“狗尾续貂”。
狗偷鼠窃同“狗盗鼠窃”。
狗头鼠脑喻奴才相。
狗马声色良犬、骏马、音乐、女色。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狗吠之惊谓小惊忧。
狗肺狼心同“狼心狗肺”。
狗颠狗摇尾乞怜。用以形容极尽逢迎、献媚的丑态。
狗盗鼠窃像鼠狗那样的盗贼。比喻成不了气候的反叛者。
狗盗鸡啼见“狗盗鸡鸣”。
狗盗鸡鸣①比喻具有微末技能。②比喻偷偷摸摸。
狗党狐见“狐狗党”。
狗党狐朋见“狐朋狗党”。
狗逮老鼠见“狗拿耗子”。
狗傍人势见“狗仗人势”。
饭牛屠狗①喻指从事低贱之事。②指从事贱业者。
斗鸡养狗同“斗鸡走狗”。
貂狗相属指真伪或优劣混杂在一起。
打人骂狗对人滥打乱骂,摆尽威风。
阿猫阿狗旧时人们常用的小名。引申为任何轻贱的,不值得重视的人或著作。
阿狗阿猫旧时人们常用的小名。引申为任何轻贱的,不值得重视的人或著作。
猪朋狗友比喻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
猪卑狗险比喻卑鄙阴险的人。
指鸡骂狗指着鸡骂狗。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蝇营狗苟比喻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象苍蝇一样飞来飞去,象狗一样的不识羞耻。
行同狗彘旧时指人,行为和猪狗一样。
偷鸡摸狗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
兔死狗烹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偷狗戏鸡比喻不务正业。
土龙刍狗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实。
鼠窃狗盗象老鼠少量窃取,象狗钻油偷盗。指小偷小摸。
鼠窃狗偷象老鼠少量窃取,象狗钻油偷盗。指小偷小摸。
声色狗马声:舞;色:女色;狗: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的生活。
狼心狗行心肠似狼,行为如狗。比喻贪婪凶狠,卑鄙。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封建礼教认为,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
鸡鸣狗盗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鸡鸣狗吠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鸡零狗碎形容事物零碎细小。
狐狗党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
鸡飞狗走走:跑。鸡乱飞,狗乱跑。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
画虎类狗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画虎成狗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狐朋狗友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关门打狗比喻将对方控制在自己势力范围内,然后进行有效打击。
狗血喷头言辞刻毒,大肆辱骂。形容骂得痛快淋漓。
狗仗人势仗:倚仗、仗势。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
狗急跳墙比喻坏人在走投无路时豁出去,不顾一切地捣乱。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
狗彘不若彘:猪。连猪狗都不如。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
挂羊头,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
狗眼看人比喻眼光势力。
狗吠非主比喻臣子各忠于自己的君主。
狗头军师比喻爱给人出主意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也比喻专门出坏主意的人。
狗吠之警比喻轻微的惊动或扰乱。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狗苟蝇营比喻为了名利不择手段,象苍蝇一样飞来飞去,象狗一样不知羞耻。
狗吠不惊吠:狗叫声。狗偶尔的叫声不会引起惊慌。形容社会太平安定。
狗恶酒酸比喻环境险恶,使人裹足不前。
狗彘不食其余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极其卑鄙龌龊。
狗血淋头旧时迷信说法,谓狗血淋在妖人头上,就可使其妖法失灵。后形容骂得很凶,使被骂者如淋了狗血的妖人一样,无言以对,无计可施。
飞鹰走狗放出鹰狗去追捕野兽。指打猎游荡的生活。
斗鸡走狗使公鸡相斗,使狗赛跑。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
打落水狗比喻继续打击已经失败的坏人。
打狗看主狗有主人,打不打它,要看给其主人留不留情面。比喻处理坏人下事要顾全其后台的情面。
藏弓烹狗飞鸟射尽了就把良弓收起,狡兔被捉就把捕兔的猎狗煮了吃肉。旧时比喻统治者得势后,废弃、杀害有功之臣。
白云苍狗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狼心狗肺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嫁狗随狗比喻女子只能顺从丈夫
鸡飞狗跳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
鸡飞狗叫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直叫唤。形容乱成一团
鸡肠狗肚比喻狭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肠
获兔烹狗比喻事成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之臣
淮王鸡狗比喻攀附别人而得势的人
画虎不成反类狗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一事无成
狗彘不食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狗屁不通指责别人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
狗皮膏药中医用狗皮膏药消肿止痛。比喻骗人的货色
狗拿耗子比喻做外行事或多管闲事
挂羊头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
打鸡骂狗比喻旁敲侧击地漫骂,以发泄对某人的不满
苍狗白衣同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白衣苍狗苍:苍白。浮云像白衣,瞬间变得像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行若狗彘什么意思啊?
行若狗彘(xíngruògǒuzhì)
近义词:行同狗彘
成语zhidao故事:战国时期,子夏的徒弟去问子墨子说:“君子有标准没有?”子墨子说君子没有固定的标准。子夏的徒弟说:“猪狗都有标准,作恶的人怎么会专没有标准呢?”子墨子说:“那些口头上说得好听而行动却比猪狗还属不如,这不能称君子。”
李贽批评道学家说:“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有其他人说:“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来知识的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自可知,这两个人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百展的产物,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在当度时都具有思想启蒙作用;李贽是儒学的代表问人物,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所以答案答选D。
荀彧自文若,···翻译
荀彧自文若,···的翻译: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氏。祖父荀淑任朗陵令。荀彧父亲荀绲,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担任司空。荀彧小时候,南阳何颙感到荀彧与众不同,说:“此小孩是辅佐君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荀彧被推举为孝廉,授予守宫令。
初平二年,荀彧离开袁绍跟从太祖。太祖大喜说:“荀彧是我的张子房啊。”太祖虽然在外征战,军国大事都与荀彧筹谋。当初,荀彧举荐谋士,推荐了戏志才。
志才死后,又推荐郭嘉。太祖认为荀彧知人善任,所推荐的人都称职,只有严象为扬州刺史,韦康为凉州刺史,兵败逃亡。袁绍已经吞并黄河以北地区,天下都畏惧袁绍强大。
太祖正在东担忧吕布,往南抵抗张绣,而张绣在宛城打败太祖大军。袁绍更加骄横,写信给太祖,其言辞怠慢无礼。
太祖大怒,出入举止失于常态,大家都认为是被张绣打败的缘故。荀彧说:“曹公是聪明人,必是不会追查往事,可能是为其他事忧愁。”于是就去见太祖问之,太祖于是把袁绍书信给荀彧看,说:“如今我将要讨伐不义之师,而力量不敌,怎么办?”
荀彧说:“现在与您争夺天下的,只有袁绍。袁绍表面上看似宽容而内心妒忌,任用人才而怀疑其心,您明理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这是以度量取胜。袁绍优柔寡断,往往错失良机,您能决断大事,应变任何变化,这是以谋略取胜。
袁绍统帅大军松弛不严,法令没有执行,土兵虽然众多,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定执行,士兵虽然少,却都争先拚命效力,这是以武力取胜。
袁绍依靠祖上的资历,依靠仪表扮演聪明,沽名钓誉,所以那些能力差不懂装懂的人大多归依了袁绍,您以最仁义的态度对待人,推心置腹不讲虚情假意,以身作则谨慎俭朴,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所以天下忠勇正义的人都愿意为您真心效力,这是以仁德取胜。
用此四种优势辅佐天子,匡扶正义征讨不义之师,谁敢不追随呢?袁绍的强大又有什么用呢!”太祖大喜。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进爵封为魏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太祖特殊功勋,暗自咨询荀彧。
荀彧认为太祖本是兴举义兵以匡扶朝政使国家得到安宁,秉承忠贞的心里,保持退让的真诚;君子用仁政爱人,不应该这样。
太祖于是心中不太舒服。太祖大军至到了濡须,荀彧生病了,留在寿春,因忧郁而死,当时年龄有五十岁,追封谥号为敬侯。
原文: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祖父淑,朗陵令,知名当世。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官令。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
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或,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
绍以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
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妾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
(选自《三国志·魏志·荀或传》)
扩展资料:
《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刘禅为后主传;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约占三分之一,《蜀书》约占将近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
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但蜀汉不设有史官,仅有陈寿在蜀为官收集,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志
荀彧(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官至太尉,谥曰敬。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简明历史传记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其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无人能比,为曹操统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贡献。后人也对其作了高度的评价。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魏书十》
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
荀令君之仁,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传》注引《傅子》
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曹操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曹操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攸传》注引《傅子》
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彧传》注引《荀氏家传》
《后汉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筭有所研簄,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韂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并称赞荀彧: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夡疑心一。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如下: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易中天先生认为,荀彧是“有理想的律师”,也就是虽然在曹操帐下效力,但是大是大非还是很清楚的,不像一般的律师一样,只会帮别人打官司,不管对错。荀彧虽然在曹操手下效力,但是不希望看到曹操权力过大,危及汉室,所以反对曹操峰魏公,晋魏王,因而被曹操铲除。
典故
荀令留香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