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和静以致远有何区别
“宁静致远”和“静以致远”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后者多表达了一层因果关系。
“宁静致远”和“静以致远”是由对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衍生出来的,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意思是: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了道家哲理。
《淮南子:主术训》片段: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同: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扩展资料:
“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以致远”,“静以致远”,“宁静致远”等词语都是一个意思,不同的语境用以不同的词。都是指静以修身的境界。
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果一个人在多数情况下都能拥有宁静的心态,他才能够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在事业的高峰上攀得更高。
《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要想获得内心的静,源于心有所定,心有所属,心有所志;而“心定”的前提就是首先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和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人生目标,这就是“知止”,即孔子所说的“志于道”。
当有了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之后,心才能定下来,就不会被外在各种诱惑所吸引,不至于歧路亡羊、四顾茫然。心定之后,才能做到内心的贞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知静思反省,才能实现更远的目标。或: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道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词语出处: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回《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以致远:清心寡欲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答.
两句话意思差不多,宁静致远语气更强烈.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淡泊其实就是看淡名利,明志就是表明明确的志向宁静就是(使自己心里平静、宁静下来做事做人)致远,致,有实现的其实,远,即远大的目标,合起来致远就是达成远大的目标
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原句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古人较之于现代人,似乎对读书学习更为重视,而且这读书的目的也不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黄金屋”、“颜如玉”那么的不堪,那时候的读书,既是经世济用的需要,也是传承家学、安身立命、维系家族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对学习的重视,可以从林林总总的家训中随意看到,那也是家训的主体内容之一,即使早年顽劣放纵,鄙薄读书的汉高祖刘邦,后来在给太子的手书中,也对自己早年轻视学习进行了反思。这位讨厌读书、也讨厌读书人的开国皇帝,曾经荒唐而又搞笑地拿儒生的帽子撒尿,后来是这样告诫太子刘盈的:“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自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又说:“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没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这里就可以看出孙叔通、陆贾对他的影响了,而字里行间则又体现出平和亲切的亲情意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百标。
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
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度淡泊,就内是看淡名利。
明志,就是表明明确的志向。
宁静,就是使自己心里平静、宁静下来做事做人。
致远,就是达成远大的目标。
不追求名利,不虚伪待人,不谄媚讨好,追求宁静惬意的生活。
面对真实的自己,不要被利益等等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平平淡淡才是真。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容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百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度;致:达到。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薄无以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道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专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属。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意思是:人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心情平稳copy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知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道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淡泊其实就是看淡名利,
明志就是表明明确的志向
宁静就是(使自己心里平静、宁静下来做事做人)
致远,致,有实现的copy其实,远,即远大的目标,合起来致远就是达成远大的目标
意思是:
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原句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扩展资百料:
《戒子书》是孔子的后代孔藏的作品,用来告诫后人要品行端正,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可妄想一步登天。
人要求进步,但进步的方法、途径,关键在于他定立的志向。在追求的过程上,必度须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此外,勤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只有这样才会有丰硕的成果。山溜,即是山间的滴水,是柔软之体,但凭这柔软之体却可穿过坚石。
木里的蠹虫是十分细小的昆虫,但却可以破坏巨木。水滴原不是坚问石的凿子,蠹虫原不是钻木的工具,但是它们却能以自己羸弱之体,轸过坚硬的木石,这不就是因为逐渐累积所造成的结果吗?
古人说:“单单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并不值得多誉,反而学以致用才值得表扬。”所以,学者要修炼自己多种多样的品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戒子书
恬静寡欲才能明确志向,排除外来干扰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句话的原文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候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扩展资料:
《诫子书》的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在书信中,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戒骄戒躁。他不但讲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更指明了放纵怠慢的危害。短短的86个字蕴含着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这不仅是每个人修身养性的参考,也对育儿教子有着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忠告孩子不要过分讲求名利,只有静心反思,才能了解自己的志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诫子书(诸葛亮作品)
“淡泊明志”的意思是: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淡泊明志:
1、读音:【dànbómíngzhì】
2、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zhidao“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专远。”
3、造句:
①高老师常用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②人们常说淡泊明志,宁静以致远,试问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③他从不计较功名利禄,淡泊明志,潜心于科学事业。
④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送给属他一句格言:淡泊明志。
⑤送给立志成才的人一句格言:淡泊明志。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一、拼音:dànbó?míngzhì,níngjìngzhìyuǎn
二、赏析: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联出自《三国演义》第37回,《三国演义》作于元末明初。而且这是小说家言,不足信。但是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联的来源就是这句话,但是是否在当时的草庐当中就有这副联,应当存疑。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此联可以看做是诸葛亮一生立身处世的写照,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道家哲理。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平仄极不和谐。
三、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恬静寡欲才能明确志向,排除外来干扰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句话的原文应为“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于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候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扩展资料
《诫子书》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书信中,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戒骄戒躁。他不但讲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更指明了放纵怠慢的危害。
短短的86个字蕴含了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不仅是每个人修身养性的参考,也对育儿教子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忠告孩子不要过分讲求名利,静心反思,才能了解自己的志向。当今社会浮躁,孩子也深受影响。
如问起孩子的志向,不少人会回答当有钱人、大老板、大官。要让孩子学会淡泊名利,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不攀比,给孩子最适合的东西,而不是最贵、最有名的东西。其次,若孩子在学校被爱攀比的小朋友影响,家长要及时扭转孩子的价值观。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恬静寡欲才能明确志向,排除外来干扰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句话的原文应为“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于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全文如下(《艺文类聚》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白话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候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大约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是这篇文章特出之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百度百科-诫子书(诸葛亮作品)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原句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
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白话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原句为:zd“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内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容,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宁静致远[níngjìngzhìyuǎn]: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来思反省,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
出处: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道家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
1、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道士葛洪曰:“无为自化,清静自在”自。宁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宁,如一泓秋水,映着明月。
扩展资料
近义词
高风亮节[gāofēngliàngjié]
也说高风峻节。形容人品格高尚,有坚贞的节操。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一:“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心也。”
出处
宋·胡zhidao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心也。”
例句
但就是这么一个,也可以让我们见到千千万万革命母亲的~。
意思是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宁静致百远出自:?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成语:??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拼音:度dànbómíngzhì,níngjìngzhìyuǎn
解释:??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不追求名利,生活知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示例:??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道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
造句:
1、有些时候,真的是觉得万念俱灰,说什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要不是身上还有那么多责任未了,是真的想割舍掉这红尘。
2、不必走过千山万水,才有宁静致远的神韵;不必看尽世间百态,才有豁然开朗的胸怀。匆匆岁月,如白驹过内隙,万事等不起,努力打拼,职场雄起。
3、律己修身以养德,淡容泊寡欲以养神,宁静致远以养气,怡情放怀以养和,阅读万卷以养识,破惑质疑以养脑,砺节笃行以养志,文明做人以养心。
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宁静致远释义: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
宁静致远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道家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
宁静致远出处: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扩展资料:
宁静致远的近义词:淡泊明志、厚积薄发、大音希声。
1、淡泊明志是一个成语,读音是dànbómíngzhì,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出处: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厚积薄发,粮食要囤积充分,以备不时之需,每次取的时候要少取避免浪费。后来被解读成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出处:苏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译文: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
3、大音希声,读音dàyīnxīshēng,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处:《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译文: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读音níngjìngzhìyuǎ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道家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片段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
是故非澹泊(同: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白话文:一段人主的居住的地方,如日月之明的。天下的人都侧目仰视,侧耳倾听,伸长脖子踮着脚跟盼望的。
因此,非淡泊(同:淡泊)无以明心志,如果不宁静谦虚,就不能够穷极远大,不是宽大无以盖住,只有仁慈没有把怀众,这不是公正无法决断。
扩展资料:
详细释义:
【其他出处】《诫子书》片段——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白话文:“君子的行为,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用节俭来涵养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有清明高尚的志向,如果不宁静谦虚,就不能够穷极远大。
为学一定要宁静致志,除了有天生的禀赋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因此,不努力学习无法增广才智,不立志无法成就所学,淫漫就不能振奋精神。
若是凶险急躁,就不能化恶向善,有好的品德,年华随时光消逝,意思与太阳距离,终至,一无所成,很可悲地守着敝陋的屋舍,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近义词】
高风亮节
1、解释:高风:高尚的品格;亮节: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都很高尚。
2、出自: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卷一:“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情也。”
白话文:“我对渊明高风高节,固然已无愧于商山四皓,但还是仰慕的,尤其看到他的好朋友之情的贤人,崇尚。”
3、示例:蓝先生不佩服世界史中的任何圣哲与伟人,因而也就不去摹仿他们的高风亮节。◎老舍《四世同堂》二十三
4、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道德和行为很高尚
【反义词】
急功近利
1、解释: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2、出自: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胶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白话文:“仁人的正的道路不谋求利益,整顿一下不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3、示例:而急功近利,不避声色,则阳明学为厉阶。◎章炳麟《答梦庵》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急于求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宁静致远
百度百科-高风亮节
百度百科-急功近利
宁静来致远,意指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自,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宁静致远:其意是要求人们,静下心来,潜心苦学,冷zhidao静的观察世事的变化,唯有如此,才能高瞻远瞩,明察秋毫。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经常在别人家的客厅里看见“宁静致远”的中堂,也没有深究宁静致远到底是什么含义,只是感觉是不要烦躁、心胸开阔的意思。昨日和朋友谈起这个,回来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诸葛亮告诫他儿子如何作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这一篇《戒子书》,也充分表达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
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有天才而没有学问修养,我们在孔子思想里也说过的,“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论点,和“才须学也”的道理是一样的。“非学无以广才”,纵然是天才,如没有学问,也不是伟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还要有广博的学问。学问哪里来的?求学来的,“非静无以成学”。连贯的层次,连续性的对仗句子。“慆慢则不能研精”,“慆慢”也就是“骄傲”的这个“骄”字。讲到这个“骄”字很有意思,我们中国人的修养,力戒骄傲,一点不敢骄傲。而且骄傲两个字是分开用的: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使用为骄傲。而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的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学,有周公的成就,假使他犯了骄傲和很吝啬不爱人的毛病,这个人就免谈了。
看诸葛亮的《戒子篇》,同他作人的风格一样,什么东西都简单明了。这道理用于为政,就是孔子所说的“简”;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说的“俭”。但是文学的修养,只是一种附庸,这是作学问要特别注意的。
现在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也是一个烦躁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活得充实、轻松。
简单点说,就是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静下心来才能更深更细更远的审视问题
只要能静下心来做某事,就能走得更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来自:aidelater>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献花(0)+1分享到微信以文找文
类似文章更多
诫子篇-诸葛亮
论语别裁南怀瑾先生著282
诸葛亮《诫子书》_曲周吧_贴吧
淡泊宁静
感触中国传统文化之五诸葛亮和《告诫子...
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
“宁静致远”的意思
诸葛亮《诫子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