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竭泽而渔的三个历史小故事
1、唐太宗李世民堪称是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开明君主。他即皇位以后,吸取历史的教训,广开言路,鼓励大臣们多提意见,并提高谏官的地位。他曾问魏征,皇帝如何才能保持头脑清醒而不昏庸。魏征的回答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是一位敢于说话而且善于说话的大臣。有一年,宰相向太宗建议:不满十八岁的青年男子,只要身形高大、体格强壮,都可以应征入伍。唐太宗批准了这个建议,但奏章却多次被魏征驳回。唐太宗非常生气,于是召集众臣,准备当面训斥魏征。
谁知魏征毫无惧色,并说道:“如果把湖水淘干,可以把鱼逮得一干二净,可是明年就没有鱼了;如果把森林烧光,林中的野兽就无处藏身,但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现在把不够十八岁的强壮男子都收入军队,不留任何余地,那么以后的租调杂徭将从哪里去征取呢?”说得唐太宗恍然大悟,于是接受魏征的意见并重奖了他。魏征先后500余次向唐太宗提出意见或建议,均得到采纳。
2、晋文公亲率军队同楚军大战于城濮。这次战争,晋国大胜,晋文公从此奠定了霸主的地位。当时,晋军的兵力,不如楚军。晋文公问狐偃道:“敌众我寡,将怎样才得取胜呢?”狐偃答道:“礼不厌美,战不厌诈,您用‘诈’好了。”
文公把狐偃的计策告诉雍季,征求他的意见。雍季起初不赞成,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后来只得同意。他说:抽干了池塘里的水而捉鱼,哪里还会捉不到?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鱼可捉了;烧光了丛林中的草木而打猎,哪里还会打不到?
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野兽可打了。欺诈的计策也是如此,虽则现在偶然用一次是会成功的,可是下次再用就不行了,这不是长远之计啊。
晋文公这次采纳了狐偃的欺诈计策,果然得了大胜。回国以后,论功行赏,雍季却在狐偃之上。有人感觉奇怪,以为文公赏错了。文公说:“雍季所说的话,百世之利啊,而狐偃所说的话不过解决一时之急,哪能以一时之急而先于百世之利呢?”
3、霍谞是东汉人,他自幼发奋读书,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年纪轻轻便精通四书五经,并通过了明经科的考试。他在当地是有名的“小才子”,长大以后,曾为河南尹,后做过廷尉。
霍谞有个在郡里当官的舅舅,叫宋光。由于他为人正直、秉公执法,所以成了一些权贵的眼中钉。后来,权贵们联合起来诬告宋光篡改诏书,皇帝信以为真,就把宋光逮捕,押到京都洛阳,关进了监狱。这时,霍谞才十五岁。
霍谞不相信舅舅会篡改诏书。宋光入狱以后,霍谞十分着急,日夜思考解救舅舅的方法。最后,他决定给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申冤。
他在信中说: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稳顺利,现已位居地方首长的高位。他为人正直、秉公守法,从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这样的一个人,即使对于皇上的诏书有所疑虑,也会采用一种稳当的方式来解决,怎么可能冒着死罪私下更改诏书?这样的行为好比是一个人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饮鸩(“鸩”的羽毛泡过的毒酒)。
这样的话,食物还没进到肠胃里,刚到咽喉人就已经断气了,怎么可能会有人这样做呢?
梁商读了这封信,觉得霍谞说得很有道理,又听说他只有十五岁,对他的胆识颇为赞赏。后来,梁商不仅重审此案,还亲自到皇帝那里替宋光辩白。
案件终于真相大白,宋光也被无罪释放。从此以后,霍谞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扩展资料:
出处:
竭泽而渔
出自《吕氏春秋·义赏》,原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sǒu)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译文: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用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竭泽而渔
1、竭泽而渔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
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2、不留余地
有一年,宰相向太宗建议:不满十八岁的青年男子,只要身形高大、体格强壮,都可以应征入伍。
唐太宗批准了这个建议,但奏章却多次被魏征驳回。唐太宗非常生气,于是召集众臣,准备当面训斥魏征。
谁知魏征毫无惧色,并说道:如果把湖水淘干,可以把鱼逮得一干二净,可是明年就没有鱼了;如果把森林烧光,林中的野兽就无处藏身,但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现在把不够十八岁的强壮男子都收入军队,不留任何余地,那么以后的租调杂徭将从哪里去征取呢?说得唐太宗恍然大悟,于是接受魏征的意见并重奖了他。
3、饮鸩止渴
霍谞是东汉人,他自幼发奋读书,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年纪轻轻便精通四书五经,并通过了明经科的考试。他在当地是有名的“小才子”,长大以后,曾为河南尹,后做过廷尉。
霍谞有个在郡里当官的舅舅,叫宋光。由于他为人正直、秉公执法,所以成了一些权贵的眼中钉。后来,权贵们联合起来诬告宋光篡改诏书,皇帝信以为真,就把宋光逮捕,押到京都洛阳,关进了监狱。这时,霍谞才十五岁。
霍谞不相信舅舅会篡改诏书。宋光入狱以后,霍谞十分着急,日夜思考解救舅舅的方法。最后,他决定给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申冤。
他在信中说: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稳顺利,现已位居地方首长的高位。他为人正直、秉公守法,从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这样的一个人,即使对于皇上的诏书有所疑虑,也会采用一种稳当的方式来解决,怎么可能冒着死罪私下更改诏书?这样的行为好比是一个人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饮鸩(“鸩”的羽毛泡过的毒酒)。
这样的话,食物还没进到肠胃里,刚到咽喉人就已经断气了,怎么可能会有人这样做呢?
梁商读了这封信,觉得霍谞说得很有道理,又听说他只有十五岁,对他的胆识颇为赞赏。后来,梁商不仅重审此案,还亲自到皇帝那里替宋光辩白。
案件终于真相大白,宋光也被无罪释放。从此以后,霍谞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扩展资料:
出处:
1、竭泽而渔
出自《吕氏春秋·义赏》,原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sǒu)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译文: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用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2、不留余地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翻译:这只狐狸眼光亮如镜,但是词锋芒太有利,未免毫无保留地了。
3、饮鸩止渴
出自《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翻译: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竭泽而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鸩止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留余地
有一年,宰相向太宗建议:不满十八岁的青年男子,只要身形高大、体格抄强壮,都可以应征入伍。
唐太宗批准了这个建议,但奏章却多次被魏征驳回。
唐太宗非常生气,于是召集众臣,准备当面训斥魏征。
谁知魏征毫无惧色,并说道:如果把湖水淘干,可以把鱼逮得一干二净,可是明年就没有鱼了;如果把森林烧光,林中知的野兽就无处藏身,但明年就没有野兽了。现在把不够十八岁的强壮男子都收入军队,不留任何余地,那么以后的租调杂徭将从哪里去征取呢?说得唐太宗恍然大悟,于是接受魏征的意见并重奖了他。道
魏征先后500余次向唐太宗提出意见或建议,均得到采纳。
杀鸡取卵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在古希腊有一个叫伊索的人,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养的一只母鸡下了个金蛋zd,他高兴极了,手捧着闪闪发光的金蛋,他想,这只鸡为什么能下金蛋呢?是不是它的肚子里有金块?要是把金块取出来,不是比金蛋更值钱吗!于是他拿来刀把这只鸡给杀了,剖开肚子一看,没有他想要的金块,他十分后悔,可已经晚了。这个成语出自《伊索寓言》,比喻贪图小利而损害长远的利益。
焚林而猎
fénlínérliè
〖解释〗焚烧树木林,猎取禽兽。比内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久打算。
〖出处〗《韩非子·难一》:“焚林而容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淮南子·主术训》:“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不留余地
不留一点空余的地方。多形容言语、行动没有留下可回旋的余地。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
竭泽而渔 与 杀鸡取卵 的区别
没有区别,这两个词都是形容,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后果和后续发展的事。
竭泽而渔,读音:jiézééryú,汉语成语;释义: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来捕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语出《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高诱注:“竭泽,漏池也。”
杀鸡取卵,拼音为shājīqǔluǎn,汉语成语,意思是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出自希腊《伊索寓言·生金蛋的鸡》
拓展资料:
相关故事:
从前有个人,家里养了只老母鸡,这只鸡特别能下蛋,可有一段时间这只鸡老是不下蛋,而且还病歪歪的。那个人想,这鸡不下蛋留着也没什么用了,就杀了这只鸡,破开鸡肚子后发现这只鸡生病的原因原来是生了胆结石,大大小小的胆结石就像鸡蛋一样。杀鸡的时候正巧邻家的快嘴婆祥林嫂过来串门。看到后就四处乱说,说这人杀鸡取卵,鼠目寸光,把好好的一只能下蛋的老母鸡给杀了。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竭泽而渔
原文zhidao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出处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注释
竭:使......干涸
渔:捕鱼
明年:第二年
焚:用火烧
薮(sǒu):指草野
田:专通“畋”,打猎
译文
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用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现在侥幸有用,以后属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 这不是长久之计
春秋时期,晋国同楚国在城濮百(今山东鄄城西南。一说在今河南开封县)曾有一场大战,当时,晋国的兵力不如楚国。晋国的国君晋文公向大臣狐偃请教用兵的策略:“现在敌众我寡,对我们很不利,我们怎么做才能取胜呢度?”
狐偃说:“用兵打仗并不能排除‘欺诈’,您可以骗楚军上钩啊。”然后他讲了怎样利用欺骗的手段赢得战争的计策。
晋文公问把狐偃的计策转告给了雍季,征求他的意见。雍季用浅显的例子说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先把湖泊里的水答排干,当然捉得到鱼,但是以后这里就无鱼可捉了。“欺诈”这种战术偶然用一次可以帮助取胜,但以后不能再用,毕竟这回不是长远之计。
晋文公采纳了狐偃的计策,果然取得了胜利。战争结束,晋文公论功行赏,雍季答在狐偃之上。有人觉得奇怪,以为文公赏错了。文公解释说:“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专家试图治理污水,因为这里的渔业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这个怎么错了?
意思是:把湖中或池中的水排尽后捉鱼。 比喻取之不百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这个解释就可以看出来治理污水,原因度不是放掉水而捉鱼
【汉语文字】竭泽而渔 【汉语拼音】jiézééryú 【英文翻译】kill/killingthegoosethatlaysthegoldeneggs. 【词语解释】意思是:把湖中或池中的水排尽后捉鱼。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字词解释】竭:排尽。回泽:池、湖。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贬义 【近义词】杀鸡取卵焚林而猎 【反义词】从长计议三思而行 【哲理引申】如果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度答索取,看似取之不尽的资源就会用尽。
竭泽而渔是什么意思
词目竭泽而渔
发音jiézééryú
释义掏干了水塘捉抄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袭,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出处《吕氏春zhidao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竭泽而渔是什么意思
词目竭泽而渔
发音jiézééryú
释义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zhidao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回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出处《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答”
“竭泽而渔”是什么意思?
竭泽而渔?[jiézééryú]: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知酷剥削。
出处:《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造句:
1)旧社会的地主对农民采取竭泽而渔式的剥削。
2)榨光人民,来满足政府的需求,正犯道了竭泽而渔的错误。
3)对资源我们既要开发,也要保护,不能竭泽而渔。
近义词:
涸泽而渔?[hézééryú]: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不留余地?[bùliúyúdì]:不留一点空余的地方。回多形容言语、行动没有留下可回旋的余地。
反义词:
1)从长计议?[cóngchángjìyì]:用较长的时间慎重考虑、仔细商量。
2)放长线钓大鱼?[fàngchángxiàndiàodàyú]:比喻做事从长远打算,虽然不能立刻收答效,但将来能得到更大的好处。
发表评论